方寸裡的春夏秋冬陸潤濤
—序《讀書會逛「臉書」》
貴真又要出書了,這次的文章是輯自她在「臉書 —Facebook」上所發表的短文。—twitter—Plurk
過去的二十年間,從 web 1.0時代進展到 web 2.0的景況,社群網路的興起與即時通訊軟體諸如過去的 MSN、 Skype直到現在的 Line,這些長浪短波的推擠與湧動,至今變成了一種銳不可擋的趨勢,而在這樣的環境下,不論是「推特」或是「噗浪 」又或臉書,所講求的就是輕薄短小而言簡意賅。
於是我們有了全球性的互動能力與企圖,從阿拉斯加的某甲正在咀嚼海豹肉當早餐、里約熱內盧街上比基尼小姐遊街逛市的照片、台灣台南赤崁樓門外的香菇赤肉羹好吃與否?蜂擁的資訊空泛而急迫的更動換新,這一秒還無暇細看,下一秒已經成了舊事。
這時候,誰還跟你談思考?談閱讀?談音樂?談藝術?甚至談沉思。
讀書會逛「臉書」
這本從虛擬社群走向真實世界的書中,給了你問題,給了你建議;給了你依據也不忘提醒你思考。
於是我們看到抒情寫景的英國詩人威廉渥茲華斯雲朵般的觀想,分享了畫家也是詩人的羅賽蒂對於妻子的摯愛化成永恆的藝術品,有了隱地先生「前院玫瑰笑/後院唐竹舞. .」的幸福感受,還有貴真似有若無所輕敘的那些詠嘆、讚美及她受教於人時所得的點滴頓悟。
臉書上篇篇短文來自她的日日筆耕,只是工具的應用與媒體載台與過往略有不同,如此歲歲年年必然有納須彌山於芥子之勢,今日的科技始於人性而必終歸於配角的位置,「我們思,故我們在」。於這本談心、講理、引名家之言而震耳,導讀詩畫於平易、淡雅及明朗之中的創作,正如世有春花、秋月、冬雪、夏涼之態,那自然的讓你細閱而心領,就是這般的淡雅迷人。
本文作者,雖習電子工程,但愛讀閒書,他最愛引用陶淵明的一段話:「閑靜寡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嘗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
方寸裡的春夏秋冬
舊物,也重讀自己的舊書,舊書裡竟然藏著許多關於電影的語言,可惜我只寫了「二○○二」和「二○一二」兩年日記,要是我年年寫日記,把所有看過的電影寫成觀影筆記,無法想像自己還會增加多少種書。
「金馬國際影展」和「臺北電影節」,諸多影展期間,我常餓著肚子去趕電影,只有二○○二這一年,將看的電影寫在日記裡,留下了觀影心得,其他年分,看過多少好電影,可惜未留記錄,如今連電影片名都記不得了,內容、導演和演員的名字,也都忘了,現在回想,只有無奈和遺憾。
能夠留下一本和電影有關的書,這些日子讓我的情緒一直在亢奮之中。啊,我彷彿看到走進電影院時是一個寂寞的少年,走出電影院已成老者,在老者和少年之間,擠著一個快樂的影迷,穿進穿出電影院期間,他在編書和編雜誌,讀書寫書之餘,也在不停地尋找咖啡屋,漫遊在臺北大街小巷,一個上班族,一個趕路者,一個曾經嚮往歐洲的人,四十歲時他還出版了一本《歐遊隨筆》,五十五歲,留下一本《愛喝咖啡的人》,七十八歲,更多了一本和電影有關的書,至此,寂寞少年已成快樂老人。
真的快樂嗎?也不盡然,還是「悲喜交集」四個字最妥切。因為種種原因,我進電影院的機會少了,看電影還是要有熱情和力氣,我銳利的眼力弱了,人會老的,老人會自動縮小生活圈子,走進電影院需要腳力,不如我還是學學布紐爾,晨起喝杯咖啡,睡前再喝杯咖啡,中間有力氣,讀兩頁書,唯有讀書的時候,我感覺仍然年輕……
附註
二九 頁附的一張照片,原刊於《漲潮日》。是我一九五七年讀育英高中時的照片,至今已五十八年。原照片找不到了,就格外珍惜生命中曾經「定格」的留影。奇怪的是,在尋找中突然又跑出一張「意外的背影」,真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時空交會的緣分(後記)
︱寫在爾雅四十周年前夕
一校、二校、三校、四校、五校……正日夜流著汗在為我的電影筆記校對,先是接到了誠品書店倪玼瑜寄來七月出版的《提案》(第二十六期),這是誠品創業二十五年來,首次大篇幅的報導爾雅,七月一日至三十一日選了二十種爾雅叢書,還為爾雅辦了一個難得的友情優惠特展,四千冊一下子衝進誠品,我心中忐忑的是,一個月後它們可不要全都退了回來(你看,出版人多怕退書)。
剛在心底感謝著誠品的周鈺庭、李秋慧、王木櫻、賴柔蒨、廖舒寧和簡浩淳等年輕朋友,接著又收到七月號《文訊》(三五七期),封面上印著「爾雅不惑 文學無限」,就開始心跳,打開八十一頁,一篇篇讀下去,我整個人越來越心虛,等到齊老師的名字出現,又讀完歐陽子〈爾雅與我〉,我已全部虛空,這是多麼矛盾,受人溢美,我應感踏實,但太多善意一起蜂擁而至,我卻落寞多於歡喜,四十年前的初心,四十年後的窘境,彷彿一覽無遺,我反而不像是一個實心的人。
這是生命的揭曉,也是翻人生的底牌,更是四十年後的時空交會︱時空交會永遠是一樁神祕的事情。我在辦爾雅的一九七五年,絕不會想到四十年後會出現這溫馨的一幕,但太多的「陽光」也讓我不自然了。
我不過只做了一件事︱因愛書而愛上了文學,從此在文學園地流連不去,鼎公要我把姿勢站好,有時感覺累了,還好,老天給我一張床,只要睡醒起來,我又是一個「清晨的人」,我喜歡清晨。清晨的朝陽,總帶給人希望,是的,只要一天開始,總有一本書等待完成。四十年,八百種書,幾乎每一天我都覺得新的日子永遠都有意義。
賣書困難,可做書是有趣的。一本書的完成,有許多過程,想到書完成之日作家的欣喜,以及擺到書店,如能受到愛書人的青睞,我彷彿看到年輕時候逛重慶南路書店街的快樂少年又復活了。
「為什麼從事出版?」允晨的廖志峰在他的新書《書,記憶著時光》中說:「出版是一種抵抗,抵抗遺忘,抵抗庸俗。」
想到四十年的時空交會,可能是前輩子很不容易修來的塵緣,除了感恩我還能說些什麼?
記
直到寫後記的此刻,我還在問這本書真的出得來?真的跟讀者謀得了面?
拜智慧手機的出現,連不是攝影專業的我,只隨手拍拍,竟敢出版這樣一本「照片簿子」—與以往我的其他小書截然不同。
平時,玩玩FB便罷,如今要印成紙本書,尤其大量使用照片……
如果這本書能面世,首先感謝,我戲稱這本書的守護神—爾雅出版社編輯碧君—要不是她費心一張張照片的把關,將模糊的換掉,來源有問題的拿掉,不是很滿意的更換……幾度我都有點想放棄,可是碧君就有這份耐性,我服了她。
當然,我也感謝一些好朋友,有的答應借我分享,有的因交情夠我連問都免了,有的名字我記得,有的我真的忘了,在出書的此刻我就不逐一列出,以免有遺珠,無論如何我真的從心底感謝……
最後,我仍然想強調,這本書絕不是以照片取勝,只想用「照片」演出,屬於我的心情筆記。
所以如我自己一直說的:
這是一本思考的書,這是一本尋找自我的書,
這更可以是一本「讀書會」用來邀約「對話」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