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健康食品?是不是吃健康食品身體就會健康?
到底什麼是健康食品?1998年兒童保健協會請我演講時,我從北醫鄭慧文博士的網站中獲得很多相關資訊──對於健康食品,依其功能可分為自然食品、減肥食品、保養食品、治療食品、維他命、預防過敏食品、礦物質類強化食品等(鄭慧文,1999)。事實上,1994年美國就通過膳食補充品的健康資訊及教育法案(Dietary Supplement Health and Educ-ation Act; DSHEA),承認許多自然食品中有些成分具有「預防慢性病」發生的功能,尤其心臟病、心臟血管疾病、骨質疏鬆或癌症等。如果科學或醫界人士能對這些自然食物好好研究,真正讓其發揮功效,則「預防重於治療」,日後當然可以避免醫療上的浪費。對於名稱,現在很多醫師和營養師均認為以「機能性食品」代替「健康食品」的稱謂更好,因為機能性食品是指對使用者的整體健康有所助益的「天然來源食品」,食後經人體消化吸收後有調整生理機能之作用;而「健康食品」則標榜它的功效,好像不吃這種產品的人就不健康一樣。
機能性食品分為三代,第一代為相傳中具有健康效果的食品,如小麥苗、蜂王漿、靈芝、綠茶等,還包括最近流行的白鳳豆。第二代是科學人士將所知「機能性因子」的含量在食品中提高,以期達到確實效用,如卵磷脂、DHA、優酪乳中的乳酸菌等。第三代則是已經預測「何種因子」可以預防「何種疾病」,以特定的目標做為設計理念,再利用醫學、生命科學、生物科技、營養學和食品科技開發出來的食品。
老實說,我們真的不能否認這些「機能性食品」的效用,但是更不能被「廣告媒體」牽著鼻子走,所以針對如雨後春筍般的「機能性食品」,醫師、藥劑師、營養師所要扮演的角色,就是要鑑定其真正功效,了解其在何種情況下可以使用?使用中有何副作用?將這些資訊正確地告知消費者,才能避免因不實廣告而造成人體不可補救的傷害與遺憾。
DHA是什麼?真的如廣告所說的那麼好嗎?我的寶寶是否也該添加呢?什麼時候開始才好呢?
讓我們先簡單認識一下DHA吧!DHA至今尚無適當的中文名稱,是“Docosahexanoic acid”之簡稱,是22個碳的「多發不飽和脂肪酸」,對腦部和視網膜的發育與功能之維持,相當有幫助。在自然界,它大量出現於深海魚體內;在人體內只能藉由次亞麻油酸(linolenic acid,必需脂肪酸的一種)衍生而成(註:人體無法自然合成,須靠食物供給的脂肪酸,稱之為必需脂肪酸)。
DHA雖然在人體內可由次亞麻油酸衍生而成,但是嬰兒出生後的前3個月,要合成DHA較不容易,所以在嬰兒配方及早產兒配方中,添加DHA給小於3個月的嬰兒吃,是有道理的。由於母乳中就有DHA,所以吃母乳的嬰兒,一般就不需要再添加。大孩子或大人,雖然供給「次亞麻油酸」即可衍生DHA,但是演變的過程畢竟是比較慢的,假如在飲食中添加DHA,當然是有比較快的效果。只是,長久吃大量DHA,會有何問題?每個人都適用嗎?學理上,長久大量吃DHA,在我們體內可能產生「自由基」,而「自由基」對我們身體是有害的,所以必須添加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才可得到真正有益的效果。前幾年的廣告,很多食品都說加了DHA,不只奶粉添加,就連餅乾、汽水都添加!消費者不僅不知,這樣易氧化的東西,喝下去後到底還存不存在?是否可以吸收?也不知道會不會造成過量?
健康食品對人體完全沒有害處嗎?
「有無副作用」是大家更關心的問題。某些「傳統保健配方」雖然已經沿襲使用了數千年,卻還是不保險,例如:八寶粉。1983年,馬偕醫院藉消基會之幫忙,報告台灣第一例吃八寶粉導致「鉛中毒腦症」而死亡的病例。之後每年都還可以看到八寶粉造成鉛中毒的病例發生。追究原因,八寶粉中的「硃砂」,被不少廠商改成較便宜的「紅丹」(含鉛),是最重要的因素。
綜合言之,不管是「健康食品」也好,「保健食品」也好,「機能性食品」也好,家長必須了解嬰幼兒本身的身體機能狀況,確定它們確有臨床功效,更要知道是否有副作用,在醫師的建議下小心謹慎使用。廠商方面,即使實驗顯示,某些產品對某些實驗動物有特別的功用(譬如最近的白鳳豆),也要經過很完整的人體實驗研究以後,才能提供給消費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