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這片土地
「我一向熱愛旅行,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上山下海遊遍台灣全島,這心願看似雖小,卻是一個高難度的挑戰,美麗的福爾摩沙山高水深,要達成這心願,是與體力的競賽,也是跟時間在賽跑。」這是我在〈賞鯨〉一文中談及為何要「台灣走透透」的一段注解。其實,這只是其中一項因素罷了。
美籍作家康羅伊說:「一旦你展開旅行,旅程就永遠不會結束,它會在你心中最安靜的小房間裡,一遍遍地重新上演……心靈永遠無法切斷它和旅程的關係。」或許就是這種潛藏於內心深處的因子,讓我有種隨時想揹起行囊踏上未知旅程的衝動。尤其,十餘年前開始接觸自然觀察後,這種想要旅行的意念更為強烈,就像是一隻已察覺北風吹起的候鳥,迫不及待地要展翅南飛。
到七股看黑面琵鷺、在扇平巧遇石牆蝶,拜訪蘭嶼的珠光鳳蝶、福山的鴛鴦,還有南橫夜訪莫氏樹蛙……,這些旅程豐富了我的賞鳥筆記,也帶給家人無限的回憶與樂趣。
之後,因協助台南環保聯盟會刊撰寫旅遊專欄,從二○○○年起,整整四年的時間,密集地安排出遊行程,平均每兩、三個月就有一次遠行。其間,讀書進修、收養女兒、遷購新居,還定期返鄉探視年邁雙親,時間對我而言,永遠都不夠用,只好忙裡偷閒,將旅行與生活結合為一。這讓很多人納悶「幹嘛這麼累」,而我也說不上來,或許旅行的魔力就在於此。有句話說:「停泊在港口的船隻是安全的,但是這並非船隻存在的目的。」這種心情,相信很多熱愛旅行或自然觀察的朋友都能體會。
其實,自然觀察是一種對環境較友善的旅行方式,也是生態旅遊的核心之一,有別於一般「到此一遊」的旅遊模式,它更重視對環境的認識、了解及責任,可以是生態的,也可以是人文的。當你開始接觸自然觀察,你會發現即使是一處不起眼的溝渠、荒地,到處都充滿了生命力,不同的時辰、季節與天氣,都有不同的面貌;而當你深入山巔海湄,你會發現別人眼中只不過是蕞爾之島的台灣,山川竟如此地嫵媚。
台灣有高山、有海洋;有寒帶北國的山雪,也有熱帶南國的紅樹林;有高歧異度的多樣性物種,也有各族群多元豐富的文化風情。這就是母親台灣的魅力所在,也是驅使我不斷跋山涉水的動力泉源。唯有當你走進她的懷抱,才知自己是那麼的渺小、無知,對這塊你我生長的土地,也才會存有一份謙卑之心。
檢視這些年來的旅程,很多景點,我是一去再去,有的變美了,有的則是愈來愈糟糕,不當的建設,造成建設愈多,破壞就愈多。溼地被填平了、河川變成水泥溝渠,原始林長出了檳榔林,美麗的沙灘變成消波塊海岸……。這樣的例子,全台各地都屢見不鮮。
人們若不尊重土地,土地怎會憐惜祂的子民?
願本書的出版,能引領更多人藉由生態旅行來認識台灣、守護台灣,一起來為台灣寫遊記,並為這塊土地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留下見證!
最後,感謝鳥友張家豪支援多幀精彩的野鳥照片,鳥友黃南銘熱心提供民宿訊息,友人張小秋日夜趕工協助繪圖,陳老師、鋕銘兄百忙中幫忙作序,以及華成素月、小靜等所有工作人員的參與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