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風是地表大氣邊界層空氣流動的現象,當風與人類在地表的建造物發生交互作用的結果,則產生所謂的風工程(或風力工程)問題。風工程是一個具有多面向、跨領域、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工程應用學門。風工程涵蓋的範圍包括:大氣邊界層特性、紊流特性、鈍體空氣動力學、空氣彈力學、建築與結構物的耐風設計、橋梁耐風設計、建築物的室內/室外通風、建築物周邊與社區的風環境、煙流排放與大氣擴散、風能、車輛空氣動力、運動空氣動力等。研究則包括了數理模式、風洞試驗、計算流體力學的數值模擬(CFD)等方法的探討。早期的研究,物理模擬是探討風工程唯一有效率的研究方法,隨著電子計算機硬體及軟體的發展,1980年代學術界與工程界開始大量使用電子計算機,計算流體力學的數值方法開始被引入風工程領域,一直到了2000年之後,電腦軟、硬體的發展才足以負荷計算流體力學的數值模擬方法,在風工程應用的計算需求。
台灣在1980年代,隨著經濟的起飛與發展,大量的高樓大廈如春筍般被開始建造,考量台灣夏、秋兩季為颱風侵襲的季節,內政部乃有針對高樓大廈建築設計法修訂之考量;另外台北地區為解決拉圾棄置問題,開始有建造焚化爐之議。為探討風力對高建築物的影響,1984年,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的流體力學及大氣物理研究團隊,參考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風洞試驗室的大型環境風洞,建造了台灣第一座適用於風工程及汙染擴散研究的大氣環境風洞(該風洞後來贈與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開啟了我國從事有系統的風工程及汙染擴散實驗研究。1984 到2000年間,台灣有多所大學也陸續興建大氣邊界層風洞,以從事各個領域的風工程研究。為結合國內產官學界的力量,有系統的推動風工程的研究與發展,在多位教授的籌劃下,台灣於2004年成立中華民國風工程學會,並於2005年舉辦第一屆風工程研討會。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國內目前已有十餘所大學院校從事風工程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欣聞2013年在學會理事長方富民教授的號召與規劃下,將編列風工程教材列入學會的工作項目,由各校教授參與風工程教材的編撰工作,期以提供大學部風工程教學之教材。有感於多位教授致力於國內風工程教學及研究推動之熱誠,甚願為這本專書題序。
前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校長 黃榮鑑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