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一雙兒女給我的人生課題
兒子小學三年級,女兒一年級時,我和他們的爸爸已經不再有共同生活的意願,決定與其當怨偶,還不如當朋友,開始商議離婚的細節。討論孩子應該要跟誰時,我們以孩子最大的福祉來考量他們的居住安排。除了不要造成孩子得選邊站的兩難及不讓他們暴露在父母的爭吵下,要讓孩子在父母離婚的過程中受到最少的衝擊,最重要的是盡量減少變動。
他們兄妹倆從小一起長大,如果因為父母離婚而必須分開,勢必會造成很大的失落,因此我和孩子的爸爸不採取一人照顧一個孩子這樣表面上公平的安排,而是以讓他們倆不分開為原則。和父母相處的安排上,由於在考慮離婚之前,我已隻身帶著兩個孩子到加拿大蒙特婁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攻讀碩、博士數年,孩子早已經習慣我的生活與飲食照顧,因此我和孩子的爸爸決定離婚後,週間孩子上學日是由我照顧,週末則是由上山下海、野外求生樣樣都行的爸爸接手,這樣的安排不僅讓我有自己的時間讀書,順利完成博士學位,也讓孩子能夠有較多體能活動,可以說是三贏的安排。
共親職的過程中,孩子的爸爸很尊重我,他認為我是主要照顧者,而且有社會工作與教育心理諮商跨領域博士學位,對於我的教養不干涉,這讓我養育子女的過程中完全能依照我的育兒哲學來進行。就如同其他親職教育專家一樣,兒子和女兒在青少年前期所發生的點點滴滴,我幾可以印證所有的兒童青少年發展、社會學與心理學理論,要當標準參考案例寫成教科書,都沒有問題。
然而,兩個孩子青春後期讓我碰到的種種考驗,書上都沒有教,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如墜五里雲霧,開始摸索踽踽而行。
兒子討厭上學,不斷地表示想要離開學校,但又不敢離開學校系統,曾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他經常性逃學,沉溺於電玩。面對兒子上課睡覺,半夜起來打電玩,我思索著該如何協助他斬斷這個惡習。就讀銘傳法律系二年級的時候,兒子鼓足了勇氣退學,讓自己沒有退路,開始進入職場。他告訴我音樂是唯一讓他能夠有成就感和快樂的事情,他要以此為職志。他的夢想對當時的我而言是空中樓閣,根本不可行。我自己也曾經追求過音樂的夢想,不僅音樂底子要比他深厚,參加過的比賽更是無數,我怎麼會不知道這條路能不能當飯吃呢?面對兒子飛蛾撲火似的職業選擇,我該用什麼態度面對?我做了許多哲學省思與理論實踐,當時我真不知道最後的結果會是什麼。
相較於兒子,女兒在大學畢業之前可以說是一帆風順。她從小不僅循規蹈矩,樂於助人,所有的師長都稱讚她自動自發,應對進退合宜,功課更是不需要我擔心。一直到高三快要學測的時候,發生了她差點跳下捷運軌道自殺的事件,我才意識到什麼叫做「就是因為抗壓性太好,才容易得憂鬱症」,原來她從小就這麼乖巧不需要人擔心,是因為她非常努力地揹著重重的壓力往前行,走了好遠好遠的路,終於在高三這個太沉重的階段,她感到快要走不下去了,興起了結束生命、結束一切痛苦的念頭。
我小時候是個不受管束的孩子,沒有人可以勉強我做任何事,而我也只做我想做的事,對於如何教養這樣品學兼優,善體人意,但又極度敏感憂鬱的孩子我是不熟悉的。女兒給我的挑戰並未在高三差點跳軌事件就打住。就讀台大歷史系四年級的時候,連喝水都慢條斯理的她竟然決定到星巴克工作,並且打算畢業後從事服務業。看在我這個擁有全球職涯發展師證照的媽媽眼裡,絕對是個注定失敗的職涯選擇。果然不出我所料,女兒在星巴克過得很辛苦。你以為她就此打退堂鼓嗎?不,她還把挑戰層級升高,在大學畢業半年之後到雪霸當房務員,刷廁所、換床單。
這本書的第一部分敘述我女兒變心不再愛歷史,叛逆不想讀書,開始尋覓職涯路的過程。其中談到了我如何與她對話,陪伴她探討她的渴望,也談到孩子生病受傷,我是如何克制自己不去情緒勒索她,仍然把職涯的決定權交在她自己的手上。除此之外我也談到為什麼書讀很好的人,經常在職場上會不適應。
我女兒讀了《老子》以後跟我說:「媽,妳簡直就是用老子的思想在養我們。」事實上是我的父母先用老子哲學來教養我,我才能夠頂得住眾人對於我對孩子不打、不罵、不干涉根本就是放縱的質疑,繼續用老子哲學來教養我的孩子。我從小不愛讀書、交男朋友、不務正業地玩耍、參加歌唱比賽,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生命,最終,我找到了我的天命,找到了生命中的光。因此,我相信用老子哲學來教養我的孩子,他們也會找到他們生命中的光。這本書的第二部分講述了我如何運用老子哲學教養孩子,除了討論電玩沉溺和愛情的議題之外,也分析了兒子如何不靠學歷的職涯成功路徑。
完成這本書之際,孩子和我的關係改變了。他們進入了適婚年齡,而我也即將開始獨自一個人生活。轉銜階段向來是生命的危機,但也是轉機。在這本書的第三部分談到孩子長大之後,脫掉了母親的外衣,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而我又是用什麼心法讓自己身心安適。
教養子女的這條路如同一幅卷軸,你沒辦法知道最終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在這個過程中,好多人會給你意見,孩子叛逆時,有人說你太寵孩子了,孩子受不了暴走時,又有人說你管太嚴了,你不知道自己到底做得對不對,也經常不斷地自我責怪。
身為已經度過青少年風暴的成年子女母親,我想告訴你:當你願意看這本書,你就是好父母了。你就像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孩子給你的挑戰有小風小浪,也有大風大浪。當你拿起這本書,就表示你正嘗試著讓自己變成一艘更有肚量的船,就算風浪大一些,也能夠乘風破浪前行。
郭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