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什麼是音樂學?
音樂學不僅是一門學科,也是一種觀念、一種思維、一種思想。它是把音樂作為研究物件,從音樂的角度來認識音樂自身的規律、人和音樂的關係、音樂和社會的關係以及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的特殊價值和作用的學科。
在傳統意識裡,人們對於音樂學的關注,在於音樂作品本身,也就是音與音之間的互相關係,人們關心的是音樂「是什麼」。隨著人文思想的發展,人們開始對那些單獨、孤立的認識事物的方式不再滿足,觀念、思維方式和思想認識都開始改變,對音樂的理解也隨之改變。現代音樂學的思維視角開始從較為廣闊的意義上來詢問音樂「是什麼」,音樂是「怎麼樣」產生、傳播和作用的,由此來解答音樂「為什麼」在不同地理環境、文化環境中會表現出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功能等。
這樣的理解角度是思維和觀念的問題,而不單純是學科、領域或方法論的問題,為的就是希望對音樂複雜的現象有更深入的瞭解,幫助人們去認識音符背後所蘊藏著的更本質的東西,來接近人類生活中隱含在心靈裡的普遍文化藝術規律。
1971年,一首叫做《American Pie》(《美國派》)的作品橫空出世,立刻走紅於全美乃至全世界。更為神奇的是,這首歌長達8分34秒,卻並不讓人感覺冗長。一般來說,過長的歌曲容易招致人們的厭倦,可是為什麼這首歌卻能夠擺脫這一慣例呢?
與傳統歌曲不同,《American Pie》堪稱一首史詩式的作品,它具有引人入勝的敘事性和深刻的內涵,正是這兩點,讓人們毫無怨言地將大量時間消耗在了這首歌曲裡。《American Pie》用音樂的方式記錄了美國六十年代的歷史,歌中可以讓人想起Buddy Holly的《That’ll be the Day》等五、六十年代的經典歌曲,還有約翰.藍儂、貓王這些著名的歌手,它甚至還反映了垮掉的一代那無法自拔的絕望心境。往事在音樂裡浮現,卻不帶任何的主觀評述,親切自然,給人們以極大的感動。可以說,這不是簡簡單單的一首情歌,它長達8分鐘的原版記錄了整個美國搖滾歷史的中前期,也就是作者於1971年創作這首歌曲時「搖滾」所涵蓋的所有文化。
這首歌也許正代表了現代音樂學研究的各個方面,音樂的創作,音樂原理,歌唱的個體差異,音樂的作用,音樂的象徵,音樂的傳播等。
所以,音樂學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就好像上面這個故事一樣,它也就藏在這些普通有趣的小故事裡,等待你的親近。
小故事:餓出來的音樂天才羅西尼--序曲
序曲是一種管弦樂曲,是話劇、歌劇、清唱劇、其他戲劇作品和聲樂、器樂套曲的開始曲,有時也指某些大型樂器作品的開始曲。
著名的義大利歌劇作曲家羅西尼是音樂天才,他從14歲起開始學習創作歌劇,繼承了義大利歌劇的傳統特色,並吸收同時代作曲家貝多芬的創作手法,使用管弦樂取代古鋼琴伴奏,在他的努力下,義大利喜歌劇和正歌劇走向了高峰。
羅西尼一生創作甚豐,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曾獲得過一時轟動,反響熱烈,然而,由於很多作品缺乏深度,很快就被後人遺忘了,真正得以傳世的精品,只有《塞維里亞的理髮師》、《威廉.泰爾》和《賊鵲》序曲等少數幾部。
關於他的這些傳世之作是如何創作出來的,還有一段頗為有趣的故事。當時,羅西尼創作《塞維里亞的理髮師》全劇僅僅用了13天,被傳為歌劇史上的佳話,引起強烈反響,不少人向他求教創作技巧。
有一次,羅西尼接到了一位先生的來信,在信中向他請教序曲的寫作方法,信裡寫道:「羅西尼先生,我有一個侄子是音樂家,他不知道怎樣給他創作的歌劇寫序曲,您曾寫過那麼多歌劇序曲,是不是可以給他出出主意?」
羅西尼回復了這位先生的問題,並將回信刊登在了那不勒斯的一家報紙上。在這封公開信中,羅西尼就如何創作序曲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回答。
他給提問者提出了七個建議,其中一條是這樣說的:「……我寫《奧泰羅》的序曲時,是被劇院老闆鎖在那不勒斯的一家旅館的小屋內,屋內有一大碗水煮麵條,連根綠菜都沒有。這個頭最禿、心最狠的老闆威脅說:『如果不把序曲的最後一個音符寫完,甭想活著出去。讓您的侄子試試這個法子,不讓他嘗到鵝肝大餡餅的迷人的香味……』」
序曲最早出現在歌劇當中是在17世紀的早期,當時的序曲只是一種簡短的開場音樂,沒有固定的形式。到了17世紀末18世紀初,序曲發展成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由慢板—快板—慢板三個段落組成,這種序曲是由法國作曲家呂裡創始的,一般稱法國式序曲。它從莊嚴緩慢的引子開始,過渡到賦格式的快板,最後以悠長緩慢的尾聲或舞曲結束。音樂家亨德爾和巴赫創作的序曲,都屬這一類型。另一種序曲的快慢順序與法國式序曲正好相反,由快板~慢板~快板三個段落組成,是義大利那不勒斯歌劇樂派代表人物卡拉蒂確立的,被稱為義大利式序曲。除了開頭的快板常用模仿複調技術外,其餘兩段都用主調體制,又稱交響曲,如佩爾戈萊西的《女僕夫人》序曲、格魯克的《帕里斯與海倫》序曲。
18世紀後半葉,在歌劇作曲家格魯克所宣導的歌劇改革風潮下,古典序曲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大多數採用奏鳴曲式的戲劇性結構呈現,這是因為格魯克認為序曲必須具有暗示劇情和引導聽眾進入戲劇的作用。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他創作的《伊菲格涅亞在陶羅人裡》序曲,就預示了第1場的暴風雨氣息。受其影響,後來的多數歌劇序曲都採納了這一原則,比如莫札特的《唐璜》和《女人心》序曲、韋伯的《魔彈射手》序曲和瓦格納的歌劇序曲,這些作曲家不僅採用了格魯克的創作原則,還採用了歌劇中的音樂主題,並且進一步加強了序曲在歌劇中表現劇情的功能。另一方面,19世紀法國大歌劇的序曲,卻呈現不同的發展趨勢,在這些歌劇中,序曲只是把歌劇中的曲調串連在一起的集成曲,別無他意。
隨著發展,序曲已不再是歌劇中獨有的音樂形式,從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開始,它逐漸出現在話劇當中,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序曲是其繼起者。到了19世紀,浪漫派作曲家將序曲進行了獨立的發展,將其發展為一種標題性管弦樂曲,世稱音樂會序曲,比如孟德爾頌的《赫布裡底群島》、《美麗的梅露西娜》,白遼士的《羅馬狂歡節》,布拉姆斯的《學院節慶序曲》和《悲劇序曲》,都是交響詩的先驅。從此,序曲成為獨立的樂曲形式之一,綻放在千姿百態的音樂花園之中。
小知識
吉奧阿基諾.羅西尼(1792~1868)著名的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傳世精品有《塞維里亞的理髮師》、《威廉.泰爾》和《賊鵲》序曲等少數幾部。他是真正的音樂天才,樂思豐富,作曲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