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基督教對於西方,一如孔孟之於中國,在各自歷史中,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開創美國的五月花號及清教徒都是源自宗教信仰。學校課本都說:英國貴族迫使約翰王簽下大憲章,成為民主法治之始。但課本全然忽略英國大主教藍登(Stephen Langston, Archbishopof Canterbury)的關鍵角色。這整個事件其實源自約翰王與教宗及藍登交惡。貴族依附藍登反抗約翰王,擬出宣言,強迫英王接受。這份宣言後世稱為大憲章,宣言見證人之首就是藍登,第一項要求還是教會擁有自主權利,貴族尚居其次。
近世紀,西方實行政教分離政策,宗教勢力不但衰微,而且為人淡忘。大主教藍登就遭遺忘,少為人知。事實上,西方的文化及學術皆源自教會,無論巴黎大學、牛津、哈佛、耶魯,或是音樂、繪畫、建築技藝、辯證法,都因基督教會而興起。即便是選舉,也是教會的千年「陋習」—充斥金權與鬥爭。若不知基督教的文化發展就直接研習西方文史哲學,猶如不知孔子,就去研究朱子,總有隔靴搔癢之感。若要研究護士南丁格爾或湯姆叔叔小屋作者(Harriet Beecher Stowe)的感人故事,卻忽視她們堅強的基督教背景,就會失去焦點。無論是伏爾泰或托爾斯泰,他們的思想深受教會正面及負面的影響。更不必說哥白尼或美國的愛默生,他們根本就是神職教士。因此,如欲了解西方,無論是為了學習或競爭,對一個影響西方至深的宗教,應有相當程度的認識,至少不宜誤解。
這本書就是為便於認識西方,以一個非基督徒,站在中立、對事不對人的立場,將基督教與西方的共生發展史,編撰成書。本書特意說明蠻邦的法蘭克人(即佛朗機人)及盎格魯撒克遜人,如何從接受基督教,然後脫離宗教桎梏,再捨棄玄奧迷信,走向理性開放之路,終導至西方的先進文明。希望本書是另一扇觀察西方的窗口,以利知已知彼。本書以歷史發展分成十五章,從太初說起,直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為止。西方的歷史與基督教難以分割,故每章先簡敘歷史大事,再述說基督教歷史,以資對照。同時將一些補充資料及逸事,註明於邊頁。
第一章至第四章介紹猶太教及基督教。這部份著重歷史發展,雖有介紹其信仰,但避免涉入信仰問題。同時將基督教義中的道德教誨,尤其與中國古書相符部份,特例舉一些代表性者,以供對照。第五章至第十一章詳述基督教兩千年來的興衰史。一些常令人混淆之事,諸如:三位一體、聖母、赦罪卷、辯證法、清教徒、基本教義派等,書中都詳加說明。第九章及第十二章則簡述俄羅斯與基督教的共生互爭史。
一 、基督教地理及歷史背景簡介(500 BC ~ 4 BC)
第十四章詳述基督教在美國立國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對美國的深切影響。今日美國文化籠罩全球,但外人並未充分了解美國,甚至於誤解多於了解。
對美國誤解最多的人恐是各地鼓吹獨立的人。他們最愛引用美國爭取獨立的故事為依據。事實上,美國獨立不久,就發生三起追求獨立的事件,新政府當然不能容人反叛,迅速平亂。美國畫家F. Kemmelmeyer 還為賓州西部的獨立事件,作出華盛頓騎馬誓師平亂的油畫,以記功勳。南北戰爭始於南方宣告獨立。林肯於公元1662 年8 月26 日,登報明言:他堅決謀求統一,只要有利統一,無論是維持或取消奴隸制度,他都會毫不遲疑的去作。公元1898 年,美國自西班牙手中獲得菲律賓,對菲律賓的獨立運動斷然鎮壓。當時美國還出現「白人重擔」(by R. Kipling)的支持與歌頌,充分表明:統治有理、平亂無罪。鼓吹獨立者會用美國作為宣傳榜樣;對方也不會以美國的榜樣來反駁,這足以證明,充分認識美國的人其實不多。總之,還是要記住小學老師的話:人不學、不知義,多讀書、懂道理。
中國曾飽受帝國主義的侵擾,基督教亦隨西方勢力大舉進入中國。為說明基督教與中國的交往關係,先於第九章略述唐朝的基督教事蹟,再於第十三章,配以明清簡史,對照說明。最後的第十五章:回顧歷史、透視中國,則是將西方從蠻邦成為文化先進的歷史經驗,尤其是盎格魯撒克遜人與中國人的起落,就史論事,互相比較。例如:明朝軍屯建州對比美國開發西北地區;國子監比較哈佛、耶魯,看一下拿筷子的人與拿刀叉的人,在思考及行事方法上,有何差異?人不能預知未來,也沒有先知,若想趨吉避凶,只能從歷史事實中,撿取教訓,探索未來。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成敗之道,值得別人虛心仿效。
處於今日的忙碌社會,並非每個人都能一口氣從第一頁讀至最後一頁。
因此,本書儘量作成各章獨立,讀者可直接翻閱有興趣的題目。本書著重歷史事實,故將歷史事件的人物、時間、地點儘量詳列,一則增強真實性,二則有些事難以詳細說明、有些事難免與一般認知不儘相同,讀者可藉此追尋事實,查明真相。希望這本書能幫助讀者對西方及基督教有深一層的認識,至少不要造成偏離事實的誤解及誤判。處於今日國際社會中,知己知彼才是立於不敗之地的基本條件。更希望本書能在「知彼」方面,無論對學者、官員,甚至喜好旅遊歐美的人,都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