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不是孩子有問題,是父母出了問題 李春秀
二○○六年初,外子徐權鼎的處女作《我這樣教出資優兒》在出版前,《中國時報》就搶先用頭版獨家新聞報導,接著出版後銷售成績又不錯,不但常上廣播電視,每年還都有上百場的演講。
後來他又寫了《孩子的能力父母親決定》、《自己的孩子自己教》、《我這樣陪孩子走升學路》與《不補習也能教出金牌兒》。他成了親子教育這一領域的作家,我也被迫成為「親子教育作家特助」。
很多人都用羨慕的語氣對我說:「你真好命,有這樣的老公。」面對這樣的讚美,我都一笑置之。
我常戲稱我是家裡的「創意總監」,老爺子外出時就是演講或接送兒女,生活單純,回到家中就是寫作或醞釀寫作的心情。他一有創意就文思泉湧,下筆行雲流水時,我是家裡的總統;但遇到他創意受挫,絞盡腦汁也擠不出隻字片語時,我就成了家裡的太監。
不過玩笑歸玩笑,其實夫妻關係與親子關係都是同樣道理,沒有天生的好老公、好爸爸與好孩子,這一切其實都是我「計畫」出來的。各位看到我們孩子的表現,知道那是我們努力的成果;同樣的在教養兒女的觀念溝通與落實執行上,我與權鼎也是這樣一步一腳印走過來的。
七年來,因為很多讀者、聽眾找我與權鼎,電話或上課討論關於兒女教養的問題。我們歸納起來,發現很多孩子上學後才出現的問題,其實都是父母在孩子○到六歲時的教養偏差或疏漏所導致,因而讓我想寫這本《6歲前,帶住孩子的心》。
如果你的孩子才剛出生,這本書能對你小有助益;但如果你的孩子已大到快進小學了,也別灰心,教養子女「不怕慢,只怕站」,只要肯追趕,永遠不嫌晚。
七年前,權鼎很意外的成了親子暢銷書的作家;七年後,因緣際會的我也要出親子教養方面的書了。
因種種因素,我們的兩個孩子,從小沒上幼稚園、安親班、甚至補習,一對兒女在我們夫妻倆的陪伴下成長。權鼎更在一路的陪伴、修正、成長中帶出心得,獨創了一套「長、中、短不補習法」,不僅使自己的兒女受惠,也讓不少憂心的父母,來家中上課後都是憂憂愁愁的來,喜喜樂樂的去。
在我們的啟發引導下,兒女也不負我們所望。我不知道要怎麼介紹我們這一家,就剪裁修潤媒體的報導吧!
「徐權鼎因母親早逝,國中畢業後考上公立高中,只讀了一學期,就因家境關係而輟學,只好到萬華成衣市場去學做生意。後來結識了擔任護理師的妻子李春秀,婚後妻子辭去醫院的工作,幫丈夫一起打理生意。兩個孩子從小看父母辛苦賺錢,都很認份,不上幼稚園、不補習、出國自己拚公費,為的全是要省錢。從國小一年級起,到目前的高二、高三,一路都是全班、全年級、全校名列前茅。客廳牆上貼著滿滿的獎狀。
他的女兒免試保送中山女高後,參加『台灣高中生環境教育研習訪日團』甄選,獲日本交流協會支持,以公費遊歷了日本八天七夜;兒子則讀建中科學班,於二○一一年十一月底代表台灣赴南非,參加國際科學奧林匹亞(IJSO)競賽獲得金牌,個人總分居世界排名第二名,這次出國則是教育部出公費幫他圓夢的。
孩子功課好,品行好,這樣的模範生,其實各班各校都有。他們最特別之處,就是徐權鼎一家讀書採取『全家共讀』的學習方式。
當年的童裝小販,現在成為暢銷作家,他又很能以自身實例幫助許多孩子與家長解惑,寫的書與演講都很受歡迎,自然大家都改稱他『徐把拔』或尊稱他為『徐老師』了。」
我們夫妻倆沒有很高的學歷,但我們合作無間、用心的陪伴,陪到孩子的心坎裡,讓孩子肯為自己讀書,而不是為大人讀書。在他們從小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就灌輸他們正確的讀書觀念、建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努力的過程對了,就能營造孩子「自己想要」的動力,進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如果我們大人提早認知,其實孩子許許多多的問題,都是出現在我們大人自己的身上,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就不會一味指責孩子的不是。
「帶兵帶心」,每個人都聽得懂,但做得到的卻寥寥可數;帶孩子也是一樣,不帶孩子的心就別想帶好孩子。生活中我們不只是陪孩子,而是感動孩子。不是花了時間就叫「陪」,大人必須做一些讓孩子感動的實際行動,不然他們怎會聽你的話、服你的話?
權鼎無論是在接送孩子的過程中,或是演講結束後,許多家長常抓住機會,向權鼎當面求教,但這些家長通常都會挨他提點:
「抱歉!我聽起來不是孩子有問題,是爸爸媽媽有問題。」
也有許多家長和我聊天時談到「陪伴」這個問題,數不清有多少的媽媽向我說過這句話:「我也有在陪啊!他小時候都很聽話,怎麼到了青春期就變了?」
我知道他們想從口中,得到讓孩子功課好、成績高的捷徑,但我卻回答:
「問題不在你陪了沒有,而是你陪孩子陪對了沒有?小時候也許你可以用權威、以威脅利誘,甚至用暴力對待他們,但他們總有一天會長大,力氣有一天會比你大,行動有一天會比你敏捷。這時你吵也吵不過他,打也打不過他,連用騙的都騙不過他時,你要怎麼辦?」
這就是讓許多父母困擾的地方,不是坐在孩子身邊教教功課就算「陪」了,陪要從孩子一出生開始陪,還要陪到孩子的心坎裡才叫陪,功課還是其次,品行、情緒更重要。
如果只是淺層、表面的陪,沒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沒傾聽、輔導、分享、體諒、一起笑、一起哭。孩子長大了問題就一一呈現出來了。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只是陪孩子而是感動孩子,這種感動的瑣事,徐爸做得不勝枚舉而且非常澈底,我也繼續向他學習中。
徐爸雖然忙,一年前曾承諾女兒高三準備學測期間每天載她放學,以節省時間讓她有多一點時間睡覺,畢竟要考大學了。她等公車、坐捷運一趟,順利則半小時,等不到公車四、五十分鐘也是家常便飯,以機車載只花十五分鐘,而他卻每天得多花三、四十分鐘及來回風險。
許多事孩子都看在眼底感動在心裡,他們會不聽、不服大人的話嗎?不可能!不是陪不陪的問題,是感動。
教養不是「叫」養,最重要的是家長要能關心、陪伴、引導、鼓勵孩子,父母以身作則,家裡有溫暖、有誠信,孩子才會朝正面發展。
大部分孩子功課趕不上,行為偏差,都是父母只會口頭上嚴格的要求孩子,但孩子根本做不到,在父母的壓力下,只好選擇逃避和說謊,並且尋找同儕做為互吐心事、互相取暖的出口,最後變本加厲,被父母簡化為「交到壞朋友」,學壞了。
反之,父母親近孩子,讚賞他、鼓勵他、關心他,孩子才可能親近你。所以要改變孩子,一定要先改變父母的態度,用友善的態度,摟摟孩子,告訴他:「我們愛你」。教養之道無他,愛與陪伴而已。
在兒女的○到六歲時,我們就一直用這種態度,與孩子一起成長。孩子由小學、國中到高中,每個階段我們都有不同的體會和經驗,權鼎也以大概一年一本的速度持續創作。
每個孩子在不同的求學階段,會碰到不同的問題,向我們求教的家長越來越多。
挨我們說了一頓的家長,聽了我們的話,往往一面哭一面道謝,因為他們知道該怎麼做了。這幾年我們接到的感謝函和電話,多到不可勝數,這也是激發我寫啟發幼兒○到六歲黃金時期的動力。
有一天和權鼎聊天時,我說:「你的前五本書裡,雖然有很多很棒的教養觀念,但我覺得在○到六歲這一塊還有點不足,所以我想寫一本《6歲前,帶住孩子的心》,彌補你前五本書中學齡前教養的缺口。我的書不是一言堂,因為教養兒女是夫妻分頭進行,成果卻是兩人共享。所以書在出版前,我會給你看一下;如果你不認同,你也可以等到寫下一本書時再反駁。」
女兒聽到就說:「不會吧!你們兩個在家吵得還不夠,要出書來吵架嗎?」
我笑著回答:「不是吵架,這叫做一種教養,兩種表述。」
權鼎問女兒:「你要不要也出本書來表述一下?」
兒子聽不下去了,大聲抗議說:「家醜不可外揚,你們寫什麼都行,拜託別寫到我喔!」
很多跟我差不多年紀的人,兒女到了青少年,家裡的氣氛不是風聲鶴唳,就是水火不容。我慶幸兒女至今都還跟小時候一樣貼心,但這其實也是我與權鼎多年來一路陪伴孩子成長的收穫,也盼我們的教養經驗,能給其他家長在遇到困惑與瓶頸時,能有些許助益。
人的一生都在學習,如何引導啟發孩子熱愛學習、學習學習,是教養中任何時期的父母都要學會的一門課題,我也還在學習摸索中,感謝所有與我分享的朋友。
權鼎出書至今快七年了,我回答過讀者眾多五花八門的問題,讓我小有心得與各位分享。
其實大多數孩子的問題,歸納結果都出現在孩子小時候父母陪伴的不夠,或是父母對孩子的學習引導不好,日後才衍生了這些一連串的問題。
既然是所有孩子的問題,如何解決問題?關鍵在父母從小是否有足夠的陪伴與引導。父母陪得不夠,又沒以身作則,用再好的方法去引導,也只是紙上談兵。
從陪伴的過程中,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個性、興趣,是引導孩子進入學習領域的最佳橋樑。而引導的要訣,隨著孩子成長的每一時期,著重點也不大一樣:
在嬰幼兒時期,父母除了陪伴,還是陪伴。
學齡前期的孩子有著驚人的學習力,從嬰幼兒時期的陪伴中,發掘孩子的特性後,父母的身教及多用點心思,運用生活中的事物,以有趣、遊戲的方式,以及讚美鼓勵的力量引導孩子學習,不僅可以提升學習效果,還可以讓學習成為親子間的天倫之樂,也使親子間愉快的經驗成為一輩子的回憶,我將這套教養,簡稱為「嘻哈教養法」,用這本書與讀者分享。
這種「嘻哈教養法」,重點在於過程,希望在六歲前帶住孩子的心,為孩子的一生打好基礎。只要過程對了,孩子與父母都盡心盡力了,就不用過分要求孩子的學習成果。父母的身教、參與引導,陪著孩子一起學習,增加孩子的學習動機及興趣,以引導代替命令,可以使孩子更樂於學習,成效自然出現。今年大學學測,數學五年來最難,但女兒卻考個十五級的滿級分。連兒子的數學老師都稱讚地說:「那麼強喔!」
父母有多努力,孩子就能走多遠。盡力就是滿分!
跋
○到六歲的教養關鍵 徐權鼎
八年前,在買書時巧遇文經社吳社長,無意間討論到關於親子教育的話題。他聽了我談到了我們夫妻倆教養兒女的經驗後,就勉勵我這個學歷只有國中,無論在書市、在媒體都絕對是「素人」的作者,一定要把自己的育兒心得寫下來。
吳社長與我都是貧困家庭裡長大的孩子,他認為窮人更不該放鬆,甚至放棄對孩子的教養,因而希望我把未來要寫的書,定位成「社會責任」。
但我當時忙於教養兒女與工作賺錢,本來就已經是「一根蠟燭兩頭燒」,若是答應吳社長來寫書,不就等於在兩頭燒的蠟燭中間再加一把火?猶豫了幾個月,始終不敢答應吳社長的邀約。
幸好負責這一系列叢書的主編管先生多次來訪,他先說動了我老婆,在老婆三不五時的或鼓勵、或催促、或諷刺、或安慰下,我終於鼓起勇氣,接下這一挑戰。
勉為其難的讓蠟燭變成三頭在燒,一年後,我的處女作《我這樣教出資優兒》終於出版了。由於之前吳社長就提過,台灣每年都有好幾萬本新書,因此書一交稿,我只感覺對吳社長有個交代了,在家時老婆也不必再來「唸」,從此我就可以回到一根蠟燭兩頭燒的「幸福」歲月了。
不料書還沒出版,《中國時報》文教記者江昭青,竟與吳社長的英雄所見略同,堅持要來我家專訪。第二天早上,她的獨家新聞清早一見報,我還是跟往常一樣,送孩子去華江國小時,竟然已有七家電視台的新聞記者在等我(之後趕來的其他記者還不算)。
從此不但我的生活改變,連老婆、女兒與兒子也都難逃影響。由於《我這樣教出資優兒》出版後,就登上了各大書店排行版,尤其是在家樂福、大潤發等大賣場,更蟬連了兩年。很多與親子教育相關的廣播或電視節目紛邀約,每年更有上百場的演講要到處奔波,讓我的工作領域,漸漸由童裝界遷移到了親子教育中。
出書前,我是個工作與育兒並重的父親,但出書後受盛名之累,又多了很多演講與節目通告要趕,我戲稱又變成了一根蠟燭四頭燒。
很多看過我前幾本書的讀者,或是聽過我演講的聽眾,應該都知道我這一路走來的過程。不過就在吳社長邀我寫第二本書時,還有一段大家都不知道,「意外但幸好沒發生」的插曲。這次藉由老婆大人的出書,我就來爆個料。
原來出書後一根蠟燭四頭燒的我,早已分身乏術。很多讀者打電話來我家或我店裡,甚至專程要來找我,結果當然都只能由我老婆「代理」。
一來我比較沒空,二來找我的讀者還是媽媽居多,這些帶著疑難雜症來求問的讀者,聽了老婆的開導與協助後,總是憂憂愁愁的來、歡歡喜喜的去。還稱讚她學問高、口才好、條理分明、見解精闢,紛紛鼓勵要她寫書分享。
在我第二本書《孩子的能力父母親決定》「難產」時,我赫然發現吳社長也接到了眾多讀者的反應,所以見異思遷,竟也來邀她出書分享育兒經驗了。這還得了!枕邊人居然要跟我打對台,是要來搶我飯碗嗎?
另一方面,兒子也經常在一旁「加油添醋」;因為我第二本書的寫作速度太慢,他竟然戲謔我是「一書作家」。在這種「妻太閒、子不肖」的刺激下,讓我有了危機意識,於是更加提醒自己要把握零碎時間,加快寫作速度。
結果這幾年來,我的第五本書都已經出版了,她的第一本卻還在「難產中」。
其實多年來不只是文經社,連其他地方也有人想邀她出書,每次她都被嚇得一身冷汗,連連拒絕。她總是自謙:
「我的文筆不好,只能『說』得出一本書。」
很多人也許不解,既然能說不能寫,那就請出版社找個「影子作者」代勞,不就什麼麻煩都解決了,何必這樣一等好幾年?但這也就是俗語所說的「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了。
地要親耕,子要親生。教養不能由父母以外的人代勞,寫作又何嘗不是?我們夫妻倆有相同的堅持,寧可寫不好讓出版社退稿,也不願找其他人代寫。
感謝文經社的支持,拙作五本與您現在所見太座的第一本,都是我們一字一字與主編慢慢「磨」出來的。但我也相信,有了第一本的血淚經驗,日後她的第二本、第三本,必然寫來會越來越輕鬆。
這幾年來,很多讀者紛紛鼓勵她寫書分享心得,但總是被她沒自信的回絕。有一次有位讀者上門請教,臨走前又請她一定要出書,她就搬出老話一句:
「我不行啦!我只會平舖直敘。」
但對方卻回應:「我們這些婆婆媽媽,就是喜歡看平舖直敘的啊!」
她的回答讓我們大家聽了都同時大笑,我覺得這句話很好,就記在心裡,準備日後有機會時也能使用。
有天晚上十一點,我們一家四口躺平睡覺了,我忘了為了什麼小事,又和她鬥起嘴來。這樣你一言殺來,我一語砍去的,為了能早點睡覺,我只好先舉白旗:「好,好,算你贏!」
「本來你就輸嘛!」
怎麼連想認輸都不行?害我又激起了「鬥志」,對睡在一旁的兒子說:
「你媽那張嘴,這幾年被讀者訓練得伶牙俐齒,已經可以去演講了。」
「是被你爸爸『氣』出來的啦!」
「既然辯才無礙,等書出版後,我帶你去演講。」
「不行,不行,一上台我就會軟腳!」
「可是我們就是喜歡看軟腳的啊!」
本來已經要睡著的一家四口,又笑成一團了。
兒子高二家長會當天,我因早已敲定了行程,必須到宜蘭演講,只好委託她代為出席,想不到她竟被選為家長代表後,順勢被拱上台發言。
一到講台居高臨下,她的腦袋又變成一片空白,還沒開口人就已站不穩,雙手是扶著講桌,匆匆的、狼狽的軟腳下台一鞠躬,全場笑得前仰後翻。
擔任班長的兒子,在台下看到媽媽意外演出的這一幕,臉都綠了。因為平日在家裡口沫橫飛的媽媽,居然落得如此田地,回家後她自己說起來都覺得好笑。
每次我學電視廣告裡那個汽車拋錨的丈夫:「講到阮某,天就黑一邊!……」想不到還沒開始說,她就搶著回我:「講到阮尪,天就黑全邊!……」在家鬥嘴功夫一流的她,為什麼出了門就軟腳?
不過這些可能都將成為「過去式」了,後來她有了臉書,網友散佈五湖四海,一有需要就成群結隊。例如有次我演講完後,一位老師就為她申冤:「徐把拔,其實你太太在臉書分享的文章,寫得非常好,不像你講的那樣啦!你小心被她追過去,自己地位不保。」
另外一位本來我以為她會沉默到終場的老師,也附議說:
「對啊!我還到處介紹家長看她的臉書,很感動。」
第二天早上,又有一位家長,專程打來告訴我:
「我看過你太太在臉書上的文章了,真的寫得很好,是一位老師轉給我看的,我看你要小心了……」
另一位讀者在電話中,乾脆告訴我:
「一個護理師,竟然比我想像中還會講話。」
現在是怎麼了?誰規定護理師就不能會講話的?想不到還沒出書的「徐馬麻」,已經有這麼多「粉絲」。這時旁邊有人在向我「示威」了:「開玩笑,你知道我們家的店,向來都是誰在顧的啊?」。
前幾天甚至有位媽媽上門來找她,她沒看過我的書,也不是要問孩子的教育問題,而是要想找我太太詢問婚姻的問題。我問她是怎麼找上我們的,她說:
「人家介紹的,你們不是所有疑難雜症都能解決的嗎?」
我嚇了一跳,怎麼可能,這種連月下老人加送子觀音都不見得能解決的,我們可以嗎?不料老婆聽了後,不慌不忙的花了五十分鐘,幫她分析所有問題並給建議,我在一旁也覺得老婆講得頭頭是道。
一開始就哭到最後的這位媽媽不但感動,也感謝我們願意聆聽,臨走前還說她知道回去後該怎麼做了。我看我們該改行當張老師專線,沒看過拙作的人,也知道要來找她了?我還真的不敢再小看她的影響力了。
幾年前她就希望我寫孩子○到六歲的教養問題,但因我要寫的主題太多,就這樣一拖再拖,結果去年起她不催我寫了,改成自己動筆。當她在家宣布這個寫作計畫時,我還沒潑冷水,孩子就先發難:
「真的?假的?你也要出書?一時興起吧?」女兒語氣裡同時有著吃驚、不屑與不看好的「三味雜陳」。
「媽,你想當一書作者?還是一刷作者?」兒子的警告中竟還帶著挖苦。
「哼!我的書不可能只有一刷啦!賣不完就叫你爸爸通通買回來。」
天啊!連在旁邊不說一句話的人也會中槍。不過說真的,大人也和孩子一樣,是禁不起稱讚及肯定的。感謝讀者與網友給她的支持,讓這本我策劃多年卻始終無法完成的書,能在老婆自己的堅持下獨立完成。
這本在讀者與網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6歲前,帶住孩子的心》,終於出版了。從一開始的「我不行啦!」、「我可以嗎?」到「原來我真的可以!」她敢跨出第一步,從軟腳蝦到大聲公(不,是大聲婆),從自我懷疑到自我肯定,證明了在教養兒女上:只要願意做、方法對,沒有人會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