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顛覆傳統觀念,導正過去大眾對達爾文進化的誤解,重新以生物學的新發現,詮釋達爾文想說的事。
2.世間眾人皆以為人類是「萬物之靈」,但本書作者卻點出其中的謬誤,告訴大眾:其實人類是敗者中的敗者,才得以生存。
3.作者以此書警愓世人,雖然人類已成為地球霸主,但應躬身自省,為地球萬物找到更新的出路。
在這個地球上,最終的霸主是最初的敗者!!
在三十八億年悠久的地球生命史中,
最終存活下來的往往是生存戰爭中敗下陣來的弱者;
而上天總是和地球上生物們開玩笑――
推動生命不斷向前進化的,也是弱者。
於是,三十八億年的地球生命史是由這些敗者創造出來的。
最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消逝滅亡的竟是所謂的強者、勝者。
我們人類,是這進化過程最終的產物、末裔;可以說是敗者中的敗者。
到底這些時代的敗者是如何存活下來?又如何開創新的時局的呢?
就讓我們好好向這些所謂失敗的弱者,學習劃時代的生存戰略吧!
作者簡介:
稻垣 榮洋(Inagaki.Hidehiro)
1968年出生於靜岡縣。
靜岡大學農學部教授、農學博士、植物學家。
曾服務於農林水產省、靜岡縣農林技術研究所等,現仍在職。
主要著作有《身邊雜草的愉快生存法》(ちくま文庫/筑摩書房)
《植物的不可思議生存方式》(朝日文庫)、
《高麗菜也會開花》(光文社新書)、
《雜草被踐踏也不會放棄》(中公新書ラクレ/chuko laclef)、
《讓散步變得愉快的雜草手冊》(東京書籍)、
《弱者的戰略》(新潮選書)、
《有趣到讓人睡不著的植物學》
《恐怖到讓人睡不著的植物學》
《翻轉世界史的植物》
章節試閱
失敗者的天堂──四億年前
偉大的一步
最初成功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是原始兩棲類。拼命撐起全身的重量,緩慢卻有力地移動手腳爬向陸地。它們懷著破釜沉舟的決心,勇敢地朝未知的土地邁進。
記得人類第一個登陸月球的太空人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曾說過:「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不知成功登上陸地的兩棲類,可曾留下什麼經典名句?不過,它們的這一步卻是開啟我等脊椎動物後來繁榮興盛的一大步,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只是……,脊椎動物的登上陸地,真的是因為他們是勇於冒險犯難的先驅者嗎?
「逃跑」的戰略
在古生代,所有生物完成了進化,地球廣闊的海洋中充滿了生命。各式各樣物種的出現,形成了豐富的生態系。
不過,所謂的「生態系」,其實就是「吃與被吃的關係」。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或許會覺得海洋資源很豐富,但要在裡面生存絕對不是件簡單的事。這個時候,支配整個海洋的是巨大的鸚鵡螺(Nautilus)。魚類成為它們獵捕的食物。
而在魚類當中,又有頭部或胸部長出厚實骨板來武裝自己的甲冑魚(Ostracoderms)。甲冑魚用甲冑把全身包覆起來,而它最厲害的武器就是「下顎」。在這之前的魚類,都沒有人有像現在八目鰻(又稱七鰓鰻, northern lampreys)的下顎。甲冑魚靠著這強有力的下巴,把捕獲的獵物大口咬碎,可說是所向披靡。
據說站在生態系最頂端的甲冑魚中,更有體長超過六公尺,游泳技術超好的的龐然大物。在生命不斷重複榮枯盛衰的歷史中,終於有了像鯊魚這類的大型軟骨魚類出現。它們取代了甲冑魚,成為海底的王者。
海洋是弱肉強食的世界,在這裡比的是誰的拳頭大、胳膊粗。打不過人家的小魚,該怎麼辦才好呢?
只能被吃的小魚為了躲避天敵,只好往河川的入海口、淡水與海水的交會處逃跑。淡水和海水交混的汽水域,滲透壓不一樣,只要逃到這裡,住在海底的天敵就追不上來了。可是,對一向以海底為棲地的小魚來說,這裡同樣是非常嚴酷的環境。
跨越逆境
打不過人家、被追殺的小魚,只能逃往環境嚴苛的汽水域(又稱「半海水域」或「鹹淡水」域)。不過,那裡的環境非常惡劣,魚類根本無法生存。歷經無數次的挑戰,屢戰屢敗,大多數魚類都因為無法適應汽水域的環境而滅亡了。
汽水域最根本的問題就在於滲透壓。
在鹽分濃度高的海中完成進化的生物細胞,含有跟海水等同的滲透壓。一旦細胞外的水比海水的鹽分濃度高的話,細胞內的水就會溶出細胞外。相反地,如果細胞外的水鹽分濃度比較低的話,為了稀釋鹽分,水就會滲入細胞之中。
因此,魚類為了防止鹽分濃度低的水進入身體裡面,會用鱗片把全身包覆起來。再者,又為了把從外面滲入的淡水排出體外,使體內鹽分維持在一定的濃度,更發展出腎臟這個器官。
不僅如此,在海裡維持生命必需的礦物質,比方說鈣之類的都非常豐富,但在汽水域就很容易有礦物質不足的情況。因此,魚類在身體裡面建置了一個專門儲存礦物質的設備。那就是「骨頭」。骨頭不僅可以支撐身體,更是存放礦物質的器官。
就這樣,出現了骨骼十分發達的「硬骨魚」。光是要產生這樣的變化,得耗費多少的時間?這中間到底跨越了幾個世代?無人知曉。
不管怎樣,歷經無數次的挑戰,魚類終於跨越逆境,完成祖先的宏願,成功進入了汽水域。
不斷被迫害的結果
不過,讓它們逃離統治者的汽水域,仍舊不是可以安生立命的地方。逃離強大敵人,好不容易找到的新天地──汽水域。在這裡,新的生態被建立起,但它依舊是個大魚吃小魚的弱肉強食世界。
從天敵手裡逃出來的弱小魚群中,依然有強者及弱者的分別。於是,比較強的魚佔領了生態系上面的位置,比較弱的魚則躲不過被吃掉的悲慘命運。受到迫害的小魚、還有更小的魚,這些弱者中的弱者開始往鹽分濃度較低的河川入海口游去。當然,在那裡依舊建立起弱肉強食的世界。
就這樣,為了躲避天敵的追殺,弱者中的最弱者一逃再逃,前往河的更上游尋找一方樂土。
它們裡面有人覺得,既然都要被吃掉,那乾脆回到大海生活算了。像鮭魚或鱒魚會回到河川上游產卵,便是因為它們最初來自淡水的緣故。在淺灘游來游去,鍛鍊出良好敏捷性的魚類,就算回到大海,也有了能躲過鯊魚等大魚追殺的泳技。因此,在海底生活對它們來說已非難事。
就這樣,被追趕到汽水域,完成進化的硬骨魚中,又分成住在河川、湖泊的淡水魚與住在海底的海水魚了。
踏上未知的大地
據推測,兩棲類的祖先是大型魚類。相對弱勢的小型魚類,發展出良好的敏捷性,獲得高超的泳技。兩棲類的祖先,天生的大型魚類,因為沒必要發展敏捷性,就成了動作慢吞吞的笨魚了。於是,它們的棲地被泳技比較好的新生魚類給奪走,更一步步被趕往了淺灘。
大型魚類在淺灘無法游泳。但,龐大的身軀卻可以讓鰭有力地擺動。因此,為了方便在水底行走,鰭慢慢進化成像腳一樣的東西。就這樣,它們逐漸摸索出從淺灘登上陸地的活路。
當然,兩棲類的祖先不是突然上岸,馬上就展開在陸地的生活。
平常它們都在水中住著,一旦水位下降就往岸邊移動,或是當水中沒有食物時,就到岸邊尋找食物。又或者受到敵人攻擊時,它們才會逃往相對安全的陸地也說不一定。
就這樣,它們慢慢地利用起陸地這個環境,逐漸進化成來往於水中與陸地的兩棲類。
敗者的傑作
找到陸地這個新天地的魚,是怎樣的魚呢?
它們的祖先是在海底競爭失敗,被迫前往汽水域的魚。然後,在這些進化成硬骨魚的魚當中,更弱的魚又遷往了河川。就這樣,越弱的魚就越往河的上游跑,簡直是一場比誰弱的淘汰賽。
到最後,最輸的魚就住到了河的最上游。在以河川為棲地的魚裡面,體型小的魚練就了敏捷的游泳力。另一方面,本來就游得慢、動作遲緩的大型魚類則被趕往了沒有水的淺灘。
然而,就是這被趕到沒地方去的魚,一舉登上了陸地,進化成了兩棲類。然後,還成了爬蟲類、恐龍、鳥類、哺乳類的祖先,仔細想想,自然界還真是有趣。
古人有云:「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但生命的歷史又如何呢?
回顧生命的歷史,我們會發現,最終完成進化的,是被追殺、被迫害的弱者。開啟新時代的往往是所謂的敗者。
當時的強者在幹嘛?
把小魚趕到汽水域,在廣闊大海裡唯我獨尊、稱霸稱王的是鯊魚的同類。
說到鯊魚,它可是至今仍保有古代魚類特徵的「活化石」。
鯊魚沒有像硬骨魚那樣的鱗片,全身只覆蓋著一層名叫盾鱗的硬皮。然後,它也沒有能夠儲存礦物質、結構高級化的骨骼。因此,相對於在汽水域完成進化的魚類被稱為硬骨魚。鯊魚或魟魚之類的就被稱為軟骨魚。完成了各種進化的硬骨魚,廣泛分布於河川、湖泊或大海之中。現在,除了鯊魚或魟魚之外,幾乎大部分魚類都是硬骨魚。
身為弱者的小魚,前往河川尋找新天地,並在那之後,完成了驚人的進化。反觀無敵的王者鯊魚,因為沒有改變的必要,到現在都還維持著最原始的樣子。
看來也不是非進化不可。鯊魚到現在依然是很成功的魚類。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惡劣環境的逼迫下,一定可以產生新的進化。
活化石的策略
古板迂腐的人,經常被譏為「活化石」。
用「活化石」來形容一個人,似乎不是很好的意思,它代表的是「守舊、不知變通、沒有進步」。
最初使用「活化石」這個詞的,是提出〈進化論〉的學者達爾文。
生物世界的「活化石」,指的是從太古時代至今依然保有原始樣子的生物。鯊魚就是一種活化石。而知名的腔棘魚(Coelacanth)在四億年前的泥盆紀(Devonian)的化石中被發現,經確認,至今依然存在著。
同樣從泥盆紀留存至今的還有肺魚,肺魚不用鰓呼吸,而是用肺呼吸,因此可以在沒水的地方生活。可想而知,兩棲類應該是從肺魚這樣的魚進化來的。
其他從古生代一路存活下來的代表性活化石,還有蟑螂、白蟻、鱟魚、鸚鵡螺等。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活化石歷經了幾億年都沒有什麼進步,一直以原來的型態生活著。
所以說,他們是跟不上時代的老古板囉?
不管看上去再怎麼老派,能夠存活到現在,代表著他們都是從激烈生存競爭中勝出的贏家。不僅如此,像蟑螂、白蟻之類的,更是連現代人類都要舉雙手投降的興盛物種。
所以說,也不是一定要改變。既然沒必要改變,那維持現狀就好了。一般人總以為,「進化」指的是很大的變化。如果現況已經是最好的,那不改變才是最高明的進化。
活化石似乎在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
失敗者的天堂──四億年前
偉大的一步
最初成功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是原始兩棲類。拼命撐起全身的重量,緩慢卻有力地移動手腳爬向陸地。它們懷著破釜沉舟的決心,勇敢地朝未知的土地邁進。
記得人類第一個登陸月球的太空人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曾說過:「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不知成功登上陸地的兩棲類,可曾留下什麼經典名句?不過,它們的這一步卻是開啟我等脊椎動物後來繁榮興盛的一大步,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只是……,脊椎動物的登上陸地,真的是因為他們是勇於冒險犯難的先驅者嗎?
「逃跑」的戰略...
作者序
由敗者編寫的故事──三十八億年前
敗者──看到這個名詞,不知諸位產生怎樣的想法?
戰敗的輸家?弱小、可悲的存在?讓人忍不住一掬同情之淚?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回顧生命進化的過程,你會發現這樣的想法未免太膚淺了。生命進化的歷史,是一部戰爭的歷史。在生存競爭中滅亡的物種並不少見。的確,打輸了就此消失的敗者,是弱小的,是悲慘淒涼的。
然而,弔詭的是,在長達三十八億年的悠久的生命歷史中,最終存活下來的往往是敗者。生命的歷史便是由這些敗者創造出來的。最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消逝滅亡的竟是所謂的強者、勝者。我們人類,是這進化過程最終的產物、末裔。可以說是敗者中的敗者。
到底這些時代的敗者是如何存活下來的,又是如何開創新的時局的呢?
這便是本書想要探討的主題。
生命到底是怎樣出現、產生的呢?
故事的開頭充滿了謎團。
在什麼都沒有的世界,它出現了。
那裡沒有前、沒有後,沒有左、沒有右。在那裡,空間是不存在的。然後,那裡也沒有古、沒有今,沒有長、沒有短。甚至連時間都不存在。
在那樣一個什麼都沒有的世界宇宙誕生了。這是遠在一百三十七億年前發生的事。終於在一片漆黑的宇宙空間裡,太陽出現了,被稱為地球的小行星誕生了。這是四十六億年前的事。
在什麼都沒有的宇宙空間裡出現的小行星──地球。在那個地球上開始有了生命的鼓動。這是三十八億年前的事。
「在很久以前,一個遙遠的銀河系……」
這是電影《星際大戰(Star Wars)》的開場白。
地球上有生命誕生,不過是銀河一隅發生的一件小事。生物來自於無生物。從什麼都沒有的地方,突然出現了什麼。從0到1、從無到有,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的呢?具體來講,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生命的起源充滿了謎團。這個世上幾乎不可能發生從0到1、從無到有的事。然而,生命的誕生就是一個從0到1、從無到有的奇蹟。遺憾的是,生命是如何從0到1、從無到有的,我們並不是很了解。
構成生命的基本元素是DNA。根據DNA的密碼,蛋白質被製造出來。因此,如果沒有DNA,就不可能產生蛋白質。然而,在合成蛋白質的時候,蛋白質酶也發揮了作用。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蛋白質,DNA就無法運作。所以,到底生命的起源是DNA在先呢?還是蛋白質在先呢?這始終是個難解的謎題。
從0到1、從無到有,簡直比登天還難。但從一到十、從十到百就簡單多了。
誕生在地球的小生命完成了各式各樣的進化。它們進化成在陸上跑的野獸、在天空飛的禽鳥。甚至進化成擁有複雜大腦、各種情緒,能創作出美麗音樂和繪畫的人類。
不過,這些變化並不像從0到1、從無到有那麼地充滿戲劇性。不管看起來多麼創新,所有的進化都是在一定基礎上,將現有的東西加以改良或重新組合而已。
話說,要讓1從0生出來,進而發展成十或百,不可或缺的東西是什麼呢?
這最最最關鍵的因素便是所謂的「錯誤」。
生命,是不斷的複製。然而,只是重複單一且無聊的複製,是不可能出現任何變化的。在不斷複製的過程中,偶爾會有失誤發生。因為這失誤的重複發生,生物才有可能產生各種不同的變化。
只是,要讓這源自錯誤的變化真正發揮影響力,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為什麼這麼單純的過程可以持續三十八億年不間斷呢?而又是為什麼,生物可以憑藉這麼單純的過程完成各種不同的進化呢?
錯誤,錯誤是唯一的答案。生命不斷犯錯,然後,有一天,這個錯誤突然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價值,進而促進了生命的進化。
犯錯的生命到底有沒有價值?這個我不知道。但,有一點我可以肯定的是:生命在三十八億年的歷史中,能夠克服不斷襲來的嚴酷環境,並代代傳承下去,就是因為它是個會犯錯的存在。
錯誤到底有沒有價值?至少對身為生命末裔的我們來說,「錯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點生命的歷史已經證實了,不是嗎?
存活下來的生命,其歷史蘊含了真義。本書希望讀者能透過這些真義,學習在現代社會中生存的智慧。
生命出現至今已經有三十八億年。那是一部漫長無止盡的歷史。要去想像、模擬生命剛出現時的遠古時代,或許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你今天之所以在這裡,是因為你的祖先當時在這裡。
是因為地球自有生命出現以來,基因世世代代毫無間斷地被傳承了下去。這個基因慢慢演變成你的祖父母,由你的父母接收了過去,然後又變成了你。三十八億年來,你身上的基因毫無間斷地被保留到現在,你的存在便是最好的證明。
來吧,且讓我們回溯這三十八億年的生命歷史吧!
同時,它也是刻印在我們身上的DNA之旅。
二O一九年二月
稻垣榮洋
※本書的內容,主要在記述三十八億年前到四百萬年前的生命歷史。有時未必按照年代的先後順序來記述歷史,那是因為筆者認為這樣說明有助於讀者的理解,尚請察知。
由敗者編寫的故事──三十八億年前
敗者──看到這個名詞,不知諸位產生怎樣的想法?
戰敗的輸家?弱小、可悲的存在?讓人忍不住一掬同情之淚?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回顧生命進化的過程,你會發現這樣的想法未免太膚淺了。生命進化的歷史,是一部戰爭的歷史。在生存競爭中滅亡的物種並不少見。的確,打輸了就此消失的敗者,是弱小的,是悲慘淒涼的。
然而,弔詭的是,在長達三十八億年的悠久的生命歷史中,最終存活下來的往往是敗者。生命的歷史便是由這些敗者創造出來的。最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消逝滅亡的竟是所謂的強者、勝者。我...
目錄
序 由敗者編寫的故事──三十八億年前
從競爭邁向共生──二十二億年前
謎樣DNA的發現 /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 /弱肉強食的起源 /共存之道
真核生物的出現/吞食然後共生/競爭不如共生/我們的祖先原核生物
生生不息的細菌們
單細胞的團隊建立──十億〜六億年前
多細胞生物的緣起 /細胞聚集的理由 /群聚的好處 /海底城市的居民
多細胞生物的責任分工 /複雜的單細胞生物 /多細胞生物出現的理由
能不動就不動──二十二億年前
超乎想像的奇妙生物 /追溯祖先 /擁有共同祖先的動、植物 /得到不動基因的植物
真核生物的最終選擇 /葉綠體的魅力
破壞者或創造者?──二十七億年前
科幻片的近未來/名叫「氧氣」的劇毒 /新物種的出現 /氧氣的危害
於是,生命開始共生 /氧氣打造出的環境 /恢復地球原有樣貌!?
死的發明──二億年前
有男有女的世界/小姐姐的機智妙答/現有材料的極限/效率高的交換方式
大腸菌也有分雌雄/「多樣性」帶來的好處/為什麼只有兩性?/兩性帶來的多樣性
雄與雌的責任劃分/雄性的產生/然後「死亡」出現了/有限卻永恆的生命
逆境後的飛躍──七億年前
嘴巴在前還是屁股在前?/海膽是我們的親戚?/受欺凌生物的逆襲
捲土重來的大爆炸──五億五千年前
奇妙的動物/源源不絕的創意/世紀大發明/逃離迫害者
失敗者的天堂──四億年前
偉大的一步/「逃跑」的戰略/跨越逆境/不斷被迫害的結果
踏上未知的大地/敗者的傑作/當時的強者在幹嘛?/活化石的戰略
開疆闢土──五億年前
陸生植物的祖先/植物上岸/沒有根也沒有葉的植物
前進乾涸的大陸──五億年前
陸上生活受到的限制/劃時代的兩項發明/無法移動這件事
然後,恐龍滅絕了── 一億四千萬年前
五次大滅絕事件/恐龍時代終結/倖存者們/哺乳類也活下來了
第六次大滅絕
消滅恐龍的花朵── 二億年前
恐龍滅絕的理由/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差別/進化速度加快了/美麗花朵的誕生
樹木和小草,誰比較進步?/進一步加快速度/被逼上絕路的恐龍/不停加速
縮短壽命,換取進化
花蟲共生的關係出現── 二億年前
共生的力量/被子植物的最初夥伴/果實的誕生/鳥類的發達
被吃掉就成功了/共生關係帶來的結果
古老的生存之道── 一億年前
落葉樹的斷尾求生/背水一戰的針葉樹/古老的生存之道
哺乳類的利基策略── 一億年前
弱者練就的本事/生物的利基策略/生存競爭的開端/「棲位分化」的策略
分棲共存/尋找新的生態區位/哺乳類得以支配世界的理由 / 滅絕的物種
「錯開」的策略
搶占天上的位子── 二億年前
征服天空/天空的霸主/低氧時代的霸主/翼龍的制空權
支配天空的王者
猴子的源起── 二千六百萬年前
被子植物森林提供的新棲地/猴子進化的特徵/以果實為食的猴子
在逆境中進化的草── 六百萬年前
恐龍滅絕後形成的環境/為什麼有毒植物那麼少?/草原植物的進化/蹲低身子,保全自己
草食動物的反擊/草食動物體型龐大的理由
弱小的智人── 四百萬年前
被趕出森林的猴子/滅絕的尼安德塔人 /人類的對手
從進化得到的答案
第一好?還是唯一好?/所有生物都是第一/利基越小越好/「低調避開」好過「正面迎戰」
多樣性很重要/人類創造出的世界/名為「普通」的不實幻想
後記 最後是敗者活了下來
序 由敗者編寫的故事──三十八億年前
從競爭邁向共生──二十二億年前
謎樣DNA的發現 /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 /弱肉強食的起源 /共存之道
真核生物的出現/吞食然後共生/競爭不如共生/我們的祖先原核生物
生生不息的細菌們
單細胞的團隊建立──十億〜六億年前
多細胞生物的緣起 /細胞聚集的理由 /群聚的好處 /海底城市的居民
多細胞生物的責任分工 /複雜的單細胞生物 /多細胞生物出現的理由
能不動就不動──二十二億年前
超乎想像的奇妙生物 /追溯祖先 /擁有共同祖先的動、植物 /得到不動基因的植物
真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