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臺灣平埔族生活圖誌》的前世今生
《臺灣平埔族生活圖誌》這本繪本的故事構想源自於兩百多年前,18世紀中葉清朝有位滿洲官員名叫六十七主編的作品。據說「六十七」指的是他在家族裡出生排名順序,也有傳說是以他父親或祖父當時的年齡命名。這位以文學造詣著稱的滿洲大官,對於臺灣原住民族的風情特別感興趣。他在臺灣擔任巡臺御史期間(1744-1747),曾請畫工將平埔族人的風俗習慣繪製成冊,由於畫風精細、純樸生動,且饒富趣味,兩百多年來經過畫家與學者臨摹,留下多種珍貴的複製本,這些圖冊因時代不同,冠上不同名稱,如《臺番圖說》、《番社采風圖》、《臺灣番社風俗》。現在您所看到這本繪本,就是依據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的《臺灣番社風俗》改寫的,根據美國國會圖書館居蜜博士的考證,這個版本可能來自西方漢學家羅斯(Giuseppe Ros, 1883-1948)在中國旅行期間所蒐集,後來又被日本滿鐵株式會社所購買。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滿鐵株式會社的資料則被美國軍方帶到華盛頓,然後輾轉來到美國國會圖書館。
最近,國家圖書館特別與美國國會圖書館進行國際間的館際合作,透過現代科技的協助,展開數位典藏計畫,為了也讓更多讀者認識臺灣平埔族的文化智慧,國家圖書館更與小魯文化共同企畫了《臺灣平埔族生活圖誌》,透過傳統平埔族小女孩拉雅與現代小男孩仔仔的相遇,帶領大家穿越時空,一起進入兩百多年前臺灣平埔族的生活,體驗先民崇尚人與自然結合為一體,人與人之間充滿純樸、熱情、群體互助的年代,他們沒有受過環保教育,卻能夠尊重生態和諧;當時學校教育也不普遍,但求知的意志與學習動機,處處可見,並且落實在社會倫理之中,表現出自律與自重的生活秩序。
本書展現了傳統繪本的知性之美,以及現代電子書的動畫趣味,並附有相關註釋及學習單,提供大朋友、小朋友認識臺灣平埔族文化的進階管道。
【臺灣平埔族文化印象】
四百年前,漢人尚未移墾臺灣之前,臺灣西部沿海平原就有原住民部落存在,因其居住在平野地帶故被稱為「平埔族」,根據中央研究院李亦園教授的分類,從北到南共分為雷朗、凱達格蘭、道卡斯、巴布拉、巴則海、貓霧拺、和安雅、西拉雅等族。近百年來,受到現代文明的衝擊,平埔族文化幾乎消失;20世紀末,部分平埔族後裔開始復興與再現傳統文化,譬如在臺南、屏東等地推廣傳統「夜祭」祭典,讓一般民眾得以深入了解平埔族文化之美。
顧敏∕國家圖書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