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時代比現在更適合創業,
也就是說,創新產業蓬勃發展時,「投資」的回報也跟著起飛!
評估企業價值、風險全面預測、股權架構設計……
專家說過:不做研究的投資,就像打牌不看牌的那種盲目!
▎關於投資──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本書針對投資新手和中階讀者,涵蓋了從投資規劃到實際操作的每個關鍵的部分,從建立初步的投資理念、選擇適合的投資流程,到進行深入的市場分析和專案評估,書中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策略和建議,幫助投資者避免常見陷阱,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得一席之地。
▎在法律灰色地帶,小心踩到紅線!
第一部分〈投資規劃〉和第二部分〈投資流程與規範〉為讀者打了堅實的基礎。從投資的動力到財務管理上的法律規範等等,作者深入論述了投資前的準備工作與投資者應當遵循的底線,指出合理的規劃與法律意識是達成投資成功的關鍵。
▎成為「成長型企業」的必備要素
進入第三章至第五章,書中轉向〈投資可行性預測〉、〈市場分析〉及〈商業模式整理〉。這些章節深入探討了如何理解現金流、利潤分析和債務管理,以及如何透過市場數據和競爭分析洞悉行業趨勢。作者強調,一個清晰而創新的商業模式是企業成功不可或缺的關鍵元素,並提供了多種方法來評估和優化這些商業模式。
▎「人才」是企業的命脈!
最後,從〈企業團隊考察〉到〈股權分配方案〉的章節,則聚焦於人的因素和終端交易策略。這部分內容涵蓋了如何評估團隊成員、創業者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談判與股權設計。透過這些綜合性的分析,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在投資過程中「人」這個角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多變的談判中保持利益最大化。
▎投資:始於規劃,終於經驗
總而言之,本書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投資框架,旨在指導讀者從投資計畫的起步到最終的執行,都能夠做出精明的決策。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有經驗的投資者,都能從中獲得寶貴的見解和策略,進而提升自己的投資效率和成功率。
【本書特色】:
本書是投資領域的實戰手冊,深入剖析從投資計畫到實施各階段的關鍵要素,以案例分析和實用策略為主軸,提供讀者具體的市場分析方法、企業評估技巧與團隊考察指南。此外,書中也特別強調商業模式的創新與優化,並探討如何在談判中獲得最大利益,透過作者分享的自身經歷和建議,提供讀者關於從投資者轉型為決策者的深刻啟發。
作者簡介:
李強,知名風險投資機構豐元資本(Amino Capital)的創始人和管理合夥人。他以最早期投資人的身分投資並輔導200多家創業公司,其中包括10多家獨角獸公司,例如北美金融科技企業Chime,人力資源服務平臺Rippling,覆蓋北美的頂尖生鮮電商企業Weee!等。
章節試閱
第1章 投資規劃:始於規劃,終於經驗
任何投資者在投資前都要心裡有數,制定一個完善的方案,並將自己的經驗融入其中。投資就是「投入資源」,是一種分配資源的藝術。由於資源不是無限的,因此重點是將有限的資本分配到效益更大的專案中。
從本質上來說,為投資制定方案是一個決策的過程。這個過程強調資本的時間價值,即確保今天投入1元,明天可以獲得10元、100元,甚至上千元。
1.1 投資像車輪,驅動力不可少
我經常聽到有人問:「是什麼驅使投資者做投資,而不把錢用來創業呢?」這個問題似乎沒有標準答案,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投資目的。但可以確定的是,絕大多數投資者在投資時,都需要有一個驅動力。這個驅動力促使其心甘情願並堅持把錢投出去。對投資者來說,投資雖然會犧牲資產的現值,但也有很大機率獲得更高的未來價值。
1.1.1 萬物皆有週期,投資亦然
投資者關注的焦點是企業,研究企業的發展階段,掌握各階段的特點,並基於此做出相應的決策,這是其工作重心。1980年代末,美國教授伊查克.愛迪思(Ichak Adizes)在研究、輔導過上千家企業後,創作了《企業生命週期》這部經典著作。
在這本書裡,他將企業的發展過程與人類進行類比,提出企業生命週期理論。企業的發展過程被愛迪思劃分為十個階段,包括孕育期、嬰兒期、壯年期、死亡等。此後多年,眾多學者不斷對其理論進行完善,並將企業的發展濃縮成四個階段: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這也是當前被廣泛採納和應用的劃分方式。
有些投資者傾向投資處於高速成長期的企業,也因此獲得一定的超額報酬。但實際上,企業的每個發展階段都有其獨特的魅力,也有不同的投資價值。
1. 初創期
在初創期,企業往往忙於掙扎著求生存,獲利情況並不理想,且鮮少能搭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因而其核心競爭力很弱。處於這個階段的企業,常常在某些方面有特點,但缺乏綜合競爭力。這個階段風險極大,稍不留神,初創團隊就可能面臨失敗。所以這個階段的企業不適合普通投資者投資,但卻容易受到天使投資者的青睞。
2. 成長期
當企業發展到成長期時,其產品通常經過消費者的試用,並以自身優勢贏得一部分消費者的偏好。與此同時,同類企業之間出現相互競爭的局面,這種局面會持續較長的時間。在這個時期,企業需要藉助外部資本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並充分發揮負債的財務槓桿作用,從而實現快速擴張。
但需要注意的是,成長期的企業會面臨較大的競爭風險,其產品有很大機率會引起其他企業的關注和模仿,企業的破產率與被兼併率會很高。所以投資者必須警惕這種激烈競爭下的成長陷阱,避免隨時可能產生的風險,以免被套牢。
3. 成熟期
成熟期的企業為了鞏固自己的行業地位,會在行銷上花費較多,其獲利處於穩定或下降的狀態,但產品價格會提高,整體發展速度開始放緩。當然,其股票也從成長股蛻變為價值股,讓投資者「放長線釣大魚」。在這個階段,企業重視投資者的報酬,對投資者來說是好的投資機會,但投資者要警惕企業在渺無聲息中進入衰退期。
對任何一家處於成熟期的企業來說,走向衰落都是難以避免的,其原因通常是因循守舊、喪失發展精神等。企業只有不斷對策略和方向進行調整,時刻保持對市場的敏銳度,才能不斷延長成熟期,獲取更多收益。
但投資者需要注意「大船難掉頭」。規模已經發展起來的企業,轉型更加困難,因為其成本更高,內部阻力更大,營運思維、產品開發模式、技術等方面都需要進行調整。這也對企業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2012年伊始,祖克柏(Mark Elliot Zuckerberg)宣布Facebook將堅持「以移動為先」的理念。為了推行這個理念,他要求取消所有仍然以電腦端產品為PPT開頭的會議,並要求與會人員將與移動端產品相關的內容,在會議開始時進行展示與闡述。
享受了移動社交紅利的祖克柏,又在2021年10月末的Connect開發者大會上宣布轉型,將大家耳熟能詳的Facebook更名為Meta,正式進軍元宇宙領域。
4. 衰退期
衰退期的持續時間可能會很長,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也會由於內部資金不足、缺乏權益融資管道等原因,而處於相對較高的水準。這個階段的企業顯然不適合普通投資者投資,但可能非常適合禿鷲投資者。
1938年夏,在老師的幫助下,史丹佛大學電氣工程系的畢業生威廉.惠利特(William Hewlett)和大衛.普克德(David Packard)在車庫裡創辦了惠普公司(HP)。從此,矽谷車庫創業模式以及獨具一格的「惠普之道」管理模式,成為矽谷的精神核心。
然而,即使是這樣一家偉大的企業,如今也正處於衰退期。據相關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惠普的庫存總價值約為82億美元,庫存天數高達62天。雖然82億美元的庫存總值不足以威脅其生存,但電腦技術日新月異,62天的庫存天數,足以讓其產品的競爭對手搶盡風頭。
處於衰退期的企業隨時可能「壽終正寢」,而初創企業更可能隨時夭折。對此,傑佛瑞.摩爾(Geoffrey A. Moore)在經典著作《跨越鴻溝》(Crossing the Chasm)中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死亡谷(valley of death)。
死亡谷對企業和創始人來說幾乎是必定會經歷的煎熬期和蛻變期。以馬斯克(Elon Musk)的經歷為例,他在建立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早期,也曾因為資金短缺而承受非常大的壓力,經常在深夜失眠,並大喊大叫。在死亡谷階段,創業者和企業都在掙扎著求生存,一失足便可能萬劫不復。而只有成功跨越死亡谷的企業,才有可能迎來風雨之後的海闊天空。
將企業發展劃分為上述四個階段的界限不是固定的。例如,波里(Polli)和庫克(Cook)就傾向於將實際銷售量百分比變動的正態分布作為界限。在我看來,如果投資者可以掌握像特斯拉等知名企業的初創期和成長期,陪伴這些企業從「小孩」慢慢變成「青壯年」,那麼投資者將非常幸運。如今,知名企業已發展成各自領域的龍頭,未來還會有更大的成長空間,只是成長率會有所放緩,但這並不影響投資者獲得穩健的收益。
投資者對企業的發展階段進行研究,不僅可以獲得超額報酬,還能避免企業估值下降導致的「投機損失」。例如,美國的強生、微軟、沃爾瑪等都是「護城河」(能長期維持的差異化)非常寬的企業,但它們近幾年的股價表現並不突出,投資者如果長期持有這些企業的股票,反而可能會略有虧損。
當然,擁有兩次或多次生命的企業也不少。例如,經營陷入困境的蘋果公司,在賈伯斯(Steve Jobs)的領導下進入第二次成長期,股價迅速上漲;比亞迪從電池行業的龍頭企業發展為汽車行業的佼佼者,又布局新能源領域,也相當於獲得了第二次生命。
在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投資者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投資者應該給自己一個清晰、準確的定位,確立自己和企業的關係、應該在企業的哪個階段為其投資、預期的年均複合收益率是多少……等問題。投資者的資金來源和投資成本不同,對收益的預期也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擁有明確的收益預期,是投資者做出精準投資決策的前提。
有些人認為,初級市場有進入壁壘,對投資者的經濟實力、風控經驗等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與次級市場中的投資者相比,初級市場中的投資者更有可能獲得豐厚的超額收益。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企業在上市後仍然處於成長期,那麼投資者就不能透過投資這樣的企業獲得超額收益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因此,投資者不能只關注初級市場,享受高成長企業帶來的高報酬,而應該適當進入次級市場,扮演好股東的角色。與此同時,投資者要了解企業目前處於什麼階段、在市場上的地位和競爭力如何,這樣才能為投資奠定堅實的基礎。
1.1.2 價值的底色:投資究竟能帶來什麼
投資是對社會資源進行管理與配置的一種方式。社會能否進步、企業能否向前發展、人們的生活品質能否得到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資源能否被合理、有效率地管理與配置,也就是取決於資源是否得到最大化利用。
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是:投資者看重報酬,往往傾向於投資有自我增強能力的企業和創業者。但高報酬通常來自於夠好的產品和服務,就像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產品和服務,有很大一部分是投資的產物一樣。無論是網際網路、新能源汽車,還是基礎建設、設施,都可能受惠於資本。甚至曾一度陷入停滯狀態的宇宙探索,都在資本的支持下煥發出新的生機。
2002年,一個年輕人把自己的企業以1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eBay。他利用這筆錢,聯合其他投資者,創辦了一家私人航空公司,希望開拓航空領域的版圖。這個年輕人在經歷多次失敗後,終於成功實現了火箭回收技術的突破,推動了人類航空事業的發展。這個年輕人,就是大家熟知的馬斯克。
如今,以馬斯克創辦的SpaceX為代表的一批市場化航空企業,包括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的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貝佐斯(Jeff Bezos)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等,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動人類駛向星辰大海。而這與資本的本質是分不開的。
資本往往以結果為導向,它的介入,會督促企業制定出可持續又切實可行的發展策略,從而避免陷入因為缺少系統規劃而持續投入,卻效果平平的尷尬局面。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技術應用的邊界不斷延伸。從半導體到網際網路,從汽車到手機,從感冒藥到疫苗,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在被技術應用推著向前發展。這些成就的背後都有資本的加持,這難道不是投資展現出來的價值嗎?
相關數據顯示,在1974~2021年上市的1,400多家企業中,有大約43%的企業獲得風險資本的投資。此外,2020年,有9,000多家企業獲得注資,平均每天有近25家企業,它們獲得總計3.87億美元的投資。這意味著投資者用自己的方式和邏輯,將更多資源配置給高品質的企業。
投資者肯定希望盡自己所能賺取更高報酬,但投資的價值絕不止於此。在逐利的表象下,投資的價值是讓優秀企業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大家不妨將投資理解為以投入資本的方式支持優秀企業,企業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獲得收入和市值的攀升;而投資者在成功助力企業發展、回饋社會的同時,獲得高額報酬。
聰明的投資者可以正確了解投資的價值,以推動學術理論與先進技術的落地應用為目的進行投資。當然,有些投資者只是為了逐利才投資,這無可厚非。但這種沒有根基和實際價值的做法,終究是空中樓閣,結果往往是泡沫破碎、滿地狼藉。
第1章 投資規劃:始於規劃,終於經驗
任何投資者在投資前都要心裡有數,制定一個完善的方案,並將自己的經驗融入其中。投資就是「投入資源」,是一種分配資源的藝術。由於資源不是無限的,因此重點是將有限的資本分配到效益更大的專案中。
從本質上來說,為投資制定方案是一個決策的過程。這個過程強調資本的時間價值,即確保今天投入1元,明天可以獲得10元、100元,甚至上千元。
1.1 投資像車輪,驅動力不可少
我經常聽到有人問:「是什麼驅使投資者做投資,而不把錢用來創業呢?」這個問題似乎沒有標準答案,...
推薦序
前言
頂尖投資專家彼得.林區(Peter Lynch)說過:「不做研究就投資,與玩撲克牌卻不看牌一樣盲目。」他在麥哲倫基金(Magellan Fund)任職時,僅用13年時間便讓自己管理的資金,從2,000萬美元成長至140億美元。這需要有何等高超的投資智慧!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想成為一個像彼得.林區那樣出色的投資者,關鍵是要做好研究工作,看清楚自己的牌。同時,了解對手的想法和技巧,然後據此設計攻守策略,從而把勝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並堅持自己的投資信仰。
這是一個幾乎可以零門檻創業的時代,好像全世界投資者的目光都聚焦在創業者及其背後的專案上。與此同時,擁有一定財富累積的投資者群體也在不斷擴大。伯恩斯坦(Rich Bernstein)、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伯納德.巴魯克(Bernard Baruch)、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越來越多優秀的投資者在這樣的形勢下湧現,他們都希望自己能憑藉敏銳的投資觸角,從而獲得高報酬。
在我看來,未來的投資領域,將是高段位參賽者的競技場,對投資的深度認知是投資者必備的「入場券」。兩位背景相似的投資者,如果其認知程度相差5%,那麼投資報酬率可能就相差一千倍,甚至一萬倍。當別人問我投資的祕訣是什麼時,我也會告訴對方這樣的答案:「多年發展與磨礪所形成的深度認知,以及對這個認知的嚴格貫徹與執行。」
剛進入投資領域的投資者,大多缺乏完全成形的認知。此時,這些投資者就需要一本投資手冊來幫助自己培養認知能力,獲得更多投資知識,形成有效的投資理念。幸運的是,在投資領域深耕多年的我,有一定的認知與實踐經驗的累積。於是,我決定將兩者融會貫通,並編纂成書,希望藉此幫助投資者走出困境,找到在投資中避免犯錯的策略和技巧。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投資領域亦是如此。本書以內行人的視角介紹投資方法,從投資規劃、投資流程與規範、市場分析、企業團隊考察、盡職調查……等諸多面向,對投資進行介紹,用生動、流暢的語言,分享豐富的投資案例,兼具可讀性與實作性。
每個人都應該把時間用在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上,畢竟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越早規劃自己的投資生涯,就越有可能讓財富奔湧而來。我常聽到有人透過投資獲得鉅額收益,於是就想,既然這些人可以做到,那麼下一個成功者為什麼不能是我呢?
我自認為愛學習,之前也的確透過學習改變很多觀念和處事習慣,理解投資的價值和重要性。因此,我認為有必要將自己學到的知識跟大家分享,幫助大家把投資夢想變成現實。我將自己在投資領域潛心鑽研多年的成果都融合在本書中,若書中尚有可補足之處,懇請讀者朋友們予以指正。
前言
頂尖投資專家彼得.林區(Peter Lynch)說過:「不做研究就投資,與玩撲克牌卻不看牌一樣盲目。」他在麥哲倫基金(Magellan Fund)任職時,僅用13年時間便讓自己管理的資金,從2,000萬美元成長至140億美元。這需要有何等高超的投資智慧!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想成為一個像彼得.林區那樣出色的投資者,關鍵是要做好研究工作,看清楚自己的牌。同時,了解對手的想法和技巧,然後據此設計攻守策略,從而把勝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並堅持自己的投資信仰。
這是一個幾乎可以零門檻創業的時代,好像全世...
目錄
前言
第1章 投資規劃:始於規劃,終於經驗
1.1 投資像車輪,驅動力不可少
1.2 用理念「武裝」自己,投資有籌碼
1.3 願望清單:想成為哪種投資者
第2章 投資流程與規範:用邏輯思維做事
2.1 漫漫投資路,要按步驟走
2.2 簽署合約,體面和糾紛在一線之間
2.3 妄圖觸碰法律紅線,後果自負
2.4 重視財務問題,警惕財務陷阱
第3章 投資可行性預測:別成為理想主義者
3.1 投資時代的現金流遊戲
3.2 「骨感」的現實:分析企業獲利能力
3.3 償債與成長,投資困境急待破局
第4章 市場分析:機會和收益的變焦鏡頭
4.1 帶著「使命」了解整個行業
4.2 解讀市場數據,用事實說話
4.3 分析市場情況,找到真正的「大蛋糕」
4.4 知己知彼,做市場競爭分析
第5章 商業模式整理:企業頂尖設計之道
5.1 商業模式背後的企業價值論
5.2 投資不看商業模式,大錯特錯
5.3 商業模式創新造就成長型企業
第6章 企業團隊考察:優秀人才是寶貴資源
6.1 「骨架」分析:考察組織架構
6.2 「靈魂」分析:考察創始人
6.3 「血脈」分析:考察管理者
6.4 「皮肉」分析:考察下屬團隊
第7章 目標使用者研究:投資獲利的強大力量
7.1 了解被投企業的目標使用者
7.2 評估目標使用者,要看兩大數據
7.3 被投企業有超級使用者因子嗎
第8章 專案評估:找到專案的真正價值
8.1 專案評估四大面向
8.2 專案行銷策略稽核:能否贏得使用者支持
8.3 專案風險全面預測
第9章 創業者篩選:投資是看人的藝術
9.1 如何尋找好的創業專案
9.2 對創業者進行分類篩選
9.3 與創業者接觸的四大關鍵問題
第10章 盡職調查:抓住「三板斧」不放鬆
10.1 業務調查:認清企業的經營實質
10.2 財務調查:讓投資者極速「掃雷」
10.3 法務調查:瞭如指掌而後行
第11章 談判博弈論:雙贏下的利益最大化
11.1 談判時需要注意的六個問題
11.2 如何在談判中占據優勢地位
11.3 雙方共同協商股權問題
第12章 股權分配方案:投資者要占多少股權
12.1 投資者股權PK創始人股權
12.2 什麼樣的股權架構更合理
12.3 投資者要參與股權設計
後記
前言
第1章 投資規劃:始於規劃,終於經驗
1.1 投資像車輪,驅動力不可少
1.2 用理念「武裝」自己,投資有籌碼
1.3 願望清單:想成為哪種投資者
第2章 投資流程與規範:用邏輯思維做事
2.1 漫漫投資路,要按步驟走
2.2 簽署合約,體面和糾紛在一線之間
2.3 妄圖觸碰法律紅線,後果自負
2.4 重視財務問題,警惕財務陷阱
第3章 投資可行性預測:別成為理想主義者
3.1 投資時代的現金流遊戲
3.2 「骨感」的現實:分析企業獲利能力
3.3 償債與成長,投資困境急待破局
第4章 市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