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經濟學之父熊彼得的經典著作
經濟學界和管理學界的必讀書目
經濟周期×資本利息×循環流轉×生產要素
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熊彼得的顛覆性理論見解!
▎給定環境制約下的經濟生活的循環流轉
本章探討了經濟生活在既定環境條件下的運行模式。熊彼得描述了經濟體系如何在各種限制因素的影響下進行資源配置和生產活動,形成了經濟生活的循環流轉。他強調這種循環是經濟體系穩定運行的基礎,但僅僅依靠循環無法實現經濟的持續成長和發展。
▎經濟發展的基本現象
熊彼得提出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基本現象,這些現象揭示了經濟成長的內在動力。他特別關注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指出創新活動如何透過引入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市場,打破原有的經濟結構,推動經濟體系向前發展。
▎信貸與資本
【信貸的性質與作用】
本節詳細分析了信貸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熊彼得認為信貸不僅是資本流通的工具,更是促進創新的關鍵因素。透過信貸,創新企業能夠獲得必要的資金支持,從而實現技術突破和市場拓展。
【資本】
本節探討了資本的本質和功能。熊彼得指出資本並非單純的物質財富,而是生產過程中的重要要素。資本的累積和有效運用,對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
【貨幣市場】
本節分析了貨幣市場的運作機制及其對經濟的影響。熊彼得認為穩定的貨幣市場是維持經濟穩定和促進發展的基礎,而信貸擴張和創新活動則是貨幣市場活力的重要來源。
▎企業家利潤
熊彼得在本章提出了企業家在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他認為企業家是創新的主要推動者,他們透過創新活動,獲取超額利潤,並在此過程中促進了經濟結構的轉變和發展。企業家精神和創新活動緊密相連,是經濟動力的重要來源。
▎資本的利息
本章分析了資本利息的形成機制及其在經濟體系中的作用。熊彼得指出利息是資本的報酬,反映了資本的稀少性和使用效率。他還探討了利息率的決定因素,並強調了信貸市場和資本市場對利息率的影響。
▎經濟周期
本章深入研究了經濟周期的形成原因和運行規律。熊彼得認為經濟周期是經濟體系內部結構變化的結果,創新活動是經濟周期的重要驅動力。透過分析經濟周期的各個階段,熊彼得揭示了經濟發展中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並提出了一些應對經濟周期波動的政策建議。
▎熊彼得的學術貢獻與影響
《經濟發展理論》不僅是熊彼得的代表作,更是經濟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熊彼得在哈佛大學執教25年,培養了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森和托賓在內的眾多優秀學者。他的創新理論和企業家精神對後來的經濟學研究和政策制定產生了深遠影響,被稱為「創新經濟學之父」。此外,他的理論也對管理學產生了重大影響,被管理學大師杜拉克譽為「我們時代的預言家」。
本書特色:《經濟發展理論》是熊彼得的代表作,自1911年問世以來,奠定了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全書分為六章,涵蓋經濟循環、發展現象、信貸與資本、企業家利潤、資本利息及經濟周期,深入探討經濟運行機制。熊彼得提出的創新理論成為經濟學和管理學的重要基石,並對全球經濟政策與企業管理產生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
約瑟夫.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西元1883~1950年),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現代企業思想之父」,《商業周刊》讚為「美國熱門的經濟學家」,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認為他「為世界經濟快速成長提供指引」。《經濟發展理論》中所提出的「經濟周期理論」和「創新理論」,使得熊彼得聲名日隆,「創新驅動發展」、「破壞式創新」正被越來越多的政府及經濟學家所重視。
王永勝,專職譯者。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給定環境制約下的經濟生活的循環流轉
社會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如果把它比作洪流,那社會的研究者就是徒手從中提取經濟這個概念,並把一類事物稱為經濟的勇士。這樣的事實本身就包括了一種抽象的概念,即關於經濟的概念。任何一個事實都絕不僅僅或純粹是經濟的,它總會包含其他方面的內容,而且這些內容往往更為重要。然而我們也有權談論科學方面的關於經濟的一些事實;同樣,我們也有權書寫一部文學史,儘管一個民族的文學和它所處環境中的其他要素都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連繫。
社會事實是人類行為的結果,而經濟事實是經濟行為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將經濟行為定義為人們以取得物品為目的所採取的行為。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研究行為的經濟動機,或是研究經濟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等等。但是,我們所關注的僅僅是透過交換或生產來獲得物品的經濟行為,因此我們應該將經濟行為的概念限定在獲得物品的這種行為上,而把其他比較廣闊的研究領域歸屬於經濟動機和經濟影響力這兩個概念。
經濟研究的領域首先應該限定在經濟行為這個概念上。必須指出的是,每個人都有經濟行為,區別只是或多或少而已;每個人都必須是經濟主體或依附於某個經濟主體。隨著社會群體中成員之間的分工越來越細緻,我們就可以把人們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經濟行為者,他們的主要活動是經濟行為或商業活動;另一類是間接經濟行為者,他們的經濟行為在社會生活中居於次要地位,被其他方面所掩蓋。這種情況下,經濟行為被特殊的團體活動所代表,儘管社會其他成員也必定會發生經濟行為。這個特殊群體的活動構成了經濟生活,這樣一來,我們所說的經濟事實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儘管經濟生活在某種程度上和我們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接下來,我們要談一下經濟發展。說明並闡述經濟發展的規律是本書的目的所在。在提出我們的論點之前,我們首先應該在本章中提供一些必要的原則,熟悉一些概念,這些可能在我們以後的分析中會用到。其次,我們需要掌握過去已有的經濟理論的工具。從方法論意義上來說,我完全摒棄了在書中撰寫註釋這一做法。關於這些,我只是想讓大家注意到本章雖是經濟理論這個大的主題中的一部分,但是並不要求讀者真正具有論證這些知識的能力。再次,由於我們的論證較少需要理論上的知識,因此我會盡可能地用簡單的詞語而非專業的術語來講解。關於這些,大家可以參考我的另一本書。
當我們探討經濟現象的一般表現形式、一致性或它們的關鍵點時,我們希望它們是「未知」的,是需要調查、探索的事物;然後,我們想要深入探索它們,把它們變成「已知」的,這和其他任何一門科學處理它們的研究客體是一樣的。當我們成功發現兩種現象之間明確的因果關係時,如果其中的「原因」不是經濟現象,那麼我們的問題就解決了。這樣便完成了經濟學家在研究中所能做的事情,其他的就應該交給對應的學科來解決。反之,如果其中的「原因」本質上屬於經濟現象,我們必須繼續探索,以求解釋這些現象,直到能夠對這些現象進行非經濟領域的解釋為止。這種研究路徑對一般的理論研究和具體的個案研究來說都是適用的。舉個例子,如果我們能論證地租差別是由於土地的品質不同造成的,經濟學解釋就到此為止;再比如,如果我能證明某種特定的價格運動是由於政府的商業管制造成的,那作為一個經濟學家我已經做到了極致,因為政府進行商業管制的目的不是為了透過交換或生產獲得產品,因此超出了純粹經濟事實這一概念的範疇。我們總是把經濟數據和非經濟數據連繫起來作為因果關係的一般形式來描述,而這無疑是可行的。每個具有實踐經驗的人都知道,經濟自身具有獨特的邏輯性,需要我們有意識地準確表達。為了做到這些,同時為了簡便起見,我們以一個孤立的社群作為樣本考慮。在這個孤立的社群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在複雜的環境中可以看到的事物的本質,這也是本書的主旨。
我們需要勾勒出心中所想像的經濟機制的主要特徵。為此,我們可以假設存在一個商業上有組織的國家,其中私人財產、勞動分工和自由競爭占主導地位。
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見過或聽過這種國家,那麼當他發現一個農民生產穀物是為了滿足一個遙遠城市的麵包消費需求時,他不禁要問,這個農民怎麼會知道城市的消費者想要麵包,並且恰好是那麼多呢?而當他了解到這個農民根本不知道穀物被運往哪裡,被誰消費掉時,他一定會大吃一驚。此外,他可能還會觀察到,穀物必須經過一些人的手才能給到消費者手中,但是除了最後賣麵包的人,其他人都不知道最終的消費者是誰;甚至這些賣麵包的人也是一般的生產者或者購買者。農民很容易回答擺在他面前的這個問題,即長期的經驗,部分是繼承於他人的。前人告訴他為了達到最大利益應該生產多少穀物,經驗也告訴他要考慮需求的大小。他盡量維持著這個產量,只有在外界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時才會逐漸調整產量。
第一章 給定環境制約下的經濟生活的循環流轉
社會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如果把它比作洪流,那社會的研究者就是徒手從中提取經濟這個概念,並把一類事物稱為經濟的勇士。這樣的事實本身就包括了一種抽象的概念,即關於經濟的概念。任何一個事實都絕不僅僅或純粹是經濟的,它總會包含其他方面的內容,而且這些內容往往更為重要。然而我們也有權談論科學方面的關於經濟的一些事實;同樣,我們也有權書寫一部文學史,儘管一個民族的文學和它所處環境中的其他要素都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連繫。
社會事實是人類行為的結果,...
推薦序
序
本書所提到的某些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07年。1909年時,我終於把這些思想整理完畢,此時關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純粹經濟特徵的分析框架已經成形,而且自那之後沒有發生重大的改變。這本書於1911年的秋天以德文首次出版,在它出版之後的十年內沒有再版。十年之後,我勉強同意了出版第二版,刪除了第七章,並重寫了第二章和第六章,對文章其他的部分也增減了一些內容,這是發生在1926年的事。德文版的第三版僅僅是第二版的重印,沒有什麼變化,現在的英文譯本是根據德文第二版翻譯的。
如果我說本書再版時除增加了一些說明註釋之外沒有任何修改,是因為我對本書的每一個細節都很滿意,相信書中的論點是完善的,就等於說我對本書初次出版後自己所說和所做的,產生了認知上的偏差。儘管我認為書中的框架(或者可以稱為「觀點」)和結論基本上是正確的,但是對於其中的很多內容,我現在持有另外的看法。在這裡,為了說明情況,我舉一個例子說明。讀者可以在第六章發現,當我第一次提出經濟周期理論時,我想當然地認為它是單一的波浪式運動,也就是朱格拉周期(Juglar cycle)。但我現在相信至少存在著三種或三種以上這樣的經濟周期運動;而當前經濟周期理論家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是把這些經濟周期區別開來,並描述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產生的經濟現象。但是,我沒有打算把這些要素寫入到本書後來的版本之中。因為,書籍如同孩子一樣,一旦它們離開「父母」的懷抱,就已經自成一體,它們擁有自己的生活,我們不應該去干涉那些「離家的人」的生活。因此,對我來說最好的處理方法是盡量保持這本書的原貌,不去「破壞」它。因為這本書已經開拓出了自己的道路,不論是對是錯,在浩如煙海的德國文獻中,它已經在自己所處的時代和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沒有我的好朋友陶西格教授的建議,我就不會出版這本書的英文譯本。
基於同樣的原因,我也沒有像我偉大的導師龐巴維克教授(Eugen von Böhm-Bawerk)那樣對待自己的作品──他耐心地關注每個反對或批評的意見,並在隨後再版的書中針對這些意見加上自己的評論。對於認真評論我的觀點的人,我更傾向於把爭論降低到最低程度,這不是因為我對他們缺乏敬意,恰恰我認為獲得他們的批評是我的榮幸,但是,我不得不承認至今還沒有遇到實質性的、能夠讓我信服的反對觀點。
雖然我現在關於「事實」研究和「理論」研究之間關係的想法和1911年時有所不同,但是我仍然相信經濟學不能丟掉提煉出來的理論。理論無疑是重要的,因為它是我們分析現實問題的工具。儘管不斷出現的未經分析的事實,尤其是統計上的事實對於我們的理論研究來說非常重要──事實會為經濟理論結構提供大量素材──但在任何給定的階段,一些必備的經濟理論知識是處理出現的新事實的先決條件。如果關於這些新出現的經濟理論沒有發展,還停留在當初剛提出來的階段,那麼可以說這個理論是不好的理論,但卻不能說它不是一種理論。舉個例子,我現在仍然未能讓自己相信利息的來源這個經濟問題是既不重要又索然無味的。無論如何,我還是希望透過對貨幣、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方面的更加「現實」的研究,提供更詳盡的數據,而這些數據正是現在的研究所缺少的。
本書中的論點形成了一個連貫的體系,這倒不是因為事先做過考慮周密的計畫。大約25年前,我剛開始做利息理論、經濟周期理論方面的研究時,還沒預見到它們會和企業家的利潤、貨幣、信用等其他問題連繫在一起,但這整個過程引導我得出了現在的結論。結論表明,這些經濟理論是正確的,並且可以和均衡理論相對應。均衡理論過去是,現在仍是傳統經濟理論的核心。起初,我用了「靜態」和「動態」來表達這兩種結構關係,但是現在──遵從弗里施教授(Ragnar Frisch)──我不再用這兩個詞表達這樣的結構意義。這兩個詞已經被其他的詞所代替,我也發現它們不斷地為我現在的研究工作提供很大的幫助。這種情況在經濟學範疇之外的領域也得到了證實,即我們所謂的文化演進理論。這種區別本身也遇到過很多批評,然而,這非常符合生活實際,比如經營一家公司所產生的現象和創立一家新的公司所產生的現象是有區別的。對那些喜歡鑽研詞語源流的人來說,如果他們覺得有必要做「機械的類比」,就應該提及一種動物學上的類比,因為「動態」和「靜態」這兩個詞是由約翰.密爾(John Mill)引入經濟學的,密爾可能是從孔德(Auguste Comte)那裡引入的,而孔德又告訴我們,他是從動物學家德.布雷維爾那裡借用來的。
在此,我要誠摯地感謝我的朋友雷德維斯.奧佩博士,他用難能可貴的好意承擔了需要耗費大量精力的翻譯工作,必須說這種工作是非常困難的。我們決定刪去原版第一章和第三章中的兩個附錄,以及某些部分的段落和小節。另外,我也對某些說明做了改動,有些地方整頁改寫了。由於本書中的論點本身沒有做任何的修改,所以做一張更改前後的對照表我認為是多餘的。
約瑟夫.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
美國麻薩諸塞州坎布里奇
序
本書所提到的某些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07年。1909年時,我終於把這些思想整理完畢,此時關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純粹經濟特徵的分析框架已經成形,而且自那之後沒有發生重大的改變。這本書於1911年的秋天以德文首次出版,在它出版之後的十年內沒有再版。十年之後,我勉強同意了出版第二版,刪除了第七章,並重寫了第二章和第六章,對文章其他的部分也增減了一些內容,這是發生在1926年的事。德文版的第三版僅僅是第二版的重印,沒有什麼變化,現在的英文譯本是根據德文第二版翻譯的。
如果我說本書再版時除增加了一些說明註釋之外...
目錄
序
第一章 給定環境制約下的經濟生活的循環流轉
第二章 經濟發展的基本現象
第三章 信貸與資本
第四章 企業家利潤
第五章 資本的利息
第六章 經濟周期
序
第一章 給定環境制約下的經濟生活的循環流轉
第二章 經濟發展的基本現象
第三章 信貸與資本
第四章 企業家利潤
第五章 資本的利息
第六章 經濟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