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建築,不僅是物,也是事;不僅是事物,也還是事情和人情。同樣,古建築文化必然要透射一定的文化現象和一定的人事狀態。以古建築文化為旅遊對象的活動恰恰是要將一定的文化和一定的人事,以歷史的語言形態,講述「雖過去,卻實在」的物、事與人情。
因此,古建築文化不應當只是淺層次的展示存在的歷史實物形態或朗讀一段歷史劇情。即使對於經濟層面的旅遊文化來講,古建築也不僅僅是「眼球經濟」和「眼睛文化」,而是體現著某種感悟層面的「心靈經濟」和「心性文化」。古建築文化不是僅僅讓後來者在眼前景物中透視歷史,它更需要我們在與眼前景物的心靈對視或心靈對話中收穫一種靈感。旅遊意義上的古建築文化教育,不是建築技術的掌握,而是建築藝術文化的整體把握,從而使旅遊從業人員在旅遊工作中,為旅遊者解讀古建築歷史提供比較有意味的「歷史閱歷」。
中國古建築文化,是歷史上「人的靈魂活動」的雕塑,是古往今來「人的意義化」的風景。學習古建築文化就必然要達到「靈魂風景」的感觸和「風景靈魂」的感悟。至少,應當向「那個境地」「趨步」。
基於這種思考,本教材的指導思想主要是以古建築的文化體係為編寫脈絡,以試圖解釋中國古建築文化體系的精神基礎和文化内涵為編寫重心,以具體的建築物體為學習的參照對象而不僅僅是接受對象為考慮,以牽引受教育者在文化「傳統與現實」中所能產生的思索為手段,以建構中國古建築文化初步認識為編寫目的。
本書在以上指導思想基礎上形成的編寫思路是:宏觀上,以古建築遺存實物為點、以建築文化藝術為線,以一定時代的人文歷史為面,完成中國古建築文化應當反映和傳達的「歷史訊息」,並成為我們解讀「歷史中國」的一個視點。微觀上,敘述古建築文化空間緯度的建築藝術特色(如從建築總體文化淵源→各派文化思想對古建築的影響→各具體藝術門類對古建築的襯托→建築群落→院、屋、房的介紹),形成從廣泛到精煉、從廣博到精深的總結;敘述古建築文化空間經度的建築藝術特點(如從史前社會→先秦→漢→唐→宋→元→明→清的闡述),歸納出中國古建築文化歷史走向的特徵。在具體建築構件文化上,力圖以小見大,以大鑑小,達到能夠睹物見性、思事出情,從而使中國古建築與古建築文化成為「有生命的歷史」和「有歷史的生命」,使讀者在瞭解學習中國古建築時,既能從現代走近歷史,又能從歷史走向未來。
為體現編寫思路,本教材編寫的分段意圖是:層次格式上注意以古建築文化淵源、歷史特徵、建築鑑賞為主要層次,構建符合中華民族文化思維的傳統方法(如每章基本都遵循文化淵源→歷史特徵→建築鑑賞的思維線索);注意古建築的「詞彙意義」,在每一形制建築中,都交代其基本建築配置、構件,並成專項成文式(或大節或小項),如殿、堂、亭、閣、斗拱、榫卯等。注意中國古建築藝術的審美感染,貫穿在古建築文化的美學傳達幾乎在每一章節都有涉及。
本書共分九章,以中國古建築概述、中國古代都城與建築、中國古代宮殿與民居建築、中國宗教建築、中國禮制性建築、中國陵墓建築、中國古代園林建築、中國古塔建築和其他古建築八大子建築體係為編寫模塊。每一模塊均以從大到小的思路進行陳述。閱讀思維也是立足於對每一章文化知識的掌握後,透過具體建築藝術的解讀和欣賞,達到對古代建築文化的充分理解,使歷史的「見證」成為自己的「見識」。
本書在編寫中,特別注意了事與情、物與理的關係,避免了在寫「凝固的文化」時,缺少「鮮活的靈性」的缺點,使古建築文化介紹走出了「冷酷的過去」,而置身於「喧囂的現在」;還特別注意了在以「文本模式」激活歷史靈魂的過程中,運用近似「散文式」的語調,使枯燥的學習瀰漫「情理熏陶」。
本書可作為高等職業學校旅遊專業教材,也可作為高等教育人文知識基礎教材,還可作為旅遊從業人員的工作輔助讀本。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得到了江西旅遊商貿職業學院旅遊系吳玲教授、朱晟軒老師的熱情關注與無私支持。本書中的部分圖片引自劉敦楨先生的《中國古代建築史》一書。在此以誠摯和感動的心情對他們表示由衷的謝意。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