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地區是臺灣發展對外關係的重要地區。從二戰結束至今,部分東盟各國曾是臺灣的「邦交國」,一些國家則與臺灣沒有正式「外交」關係,臺灣與東盟各國的關係,也涉及臺灣參與東盟各國主導的東盟地區論壇、東盟「10+3」等地區組織和機制的問題。考察臺灣與東盟各國的關係,本書實際上就較為全面地考察了臺灣「國際空間」問題的三個方面。
本書側重研究冷戰結束後臺灣與東盟各國的關係。所謂「東盟各國」,顧名思義,指的是加入東盟這一地區組織的國家。東盟,即東南亞國家聯盟,(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是當今世界舞臺上具有較大影響力和重要地位的政府間、地區性、一般性的國家組織。成立以來,其成員國有所變化。因此「東盟各國」這一概念具有歷史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指代的?容並非一致。1967年8月,東盟正式成立時,印尼、菲律賓、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五個國家為東盟各國,被稱為東盟的創始會員國。1984年,文萊加入東盟,與五個創始會員國,統稱為原東盟成員。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為東盟組織的迸一步發展創造了空間,東盟組織朝著東南亞一體化的目標邁迸,在實現與印度支那國家和解的基礎上,擴大其成員。1995 年,東盟吸納了越南。1997 年,東盟頂住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壓力,吸收了寮國與緬甸。1999年柬埔寨隨著國?形勢的好轉也加入了東盟,「大東盟」正式成立。所有的東南亞國家都成為了東盟各國。為行文方便,考慮到臺灣與東盟各國的歷史與現狀,本文考察的東盟各國主要是指印尼、菲律賓、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五個初始會員國和冷戰後加入的越南。文萊、寮國、柬埔寨、緬甸這四國在東盟組織中的作用並不突出,相關資料也較難獲取,因此文中雖有涉及,但不重點分析。
推薦序
前言
臺灣「國際空間」問題,指的是臺灣對外交往問題,意指臺灣在國際舞臺上存在的形式與權利範圍。這一問題可以從三個角度考察:臺灣的「邦交國」問題,臺灣與「非邦交國」的關係問題以及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國際會議等問題。東南亞地區是臺灣發展對外關係的重要地區。臺灣地區與東盟各國的關係,是研究臺灣「國際空間」問題的典型案例。在1970年代以前,東南亞國家大多追隨美國奉行「反共反華」的敵對政策,與臺灣保持著「邦交」關係。1970年代,隨著美國主動尋求與北京接近,東盟各國也紛紛與臺灣「斷交」,轉向承認北京,但雙方經貿關係卻有了提升。
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蘇東劇變,兩極格局徹底瓦解,對臺灣與東盟各國的關係產生了影響。李登輝當局積極推動「政治民主化」和「政權本土化」,台灣政治生態發生重大變化。在兩岸關係上,弱化一個中國原則,淡化統一訴求,迴避政治談判,公開提出「兩國論」。在國際上,大搞「務實外交」,謀求重返國際組織,與一些國家發展實質關係,進而尋求國際社會的「雙重承認」。臺灣地區領導人實現了對東盟各國的訪問,互設代表機構並提升機構層級,突破了「非官方」的限制。兩次推動「南向政策」,藉「南向」抑「西進」,阻遏臺商赴大陸的投資熱潮。同時,加強與東盟各國的經貿關係,以經促政,藉此推進雙邊政治關係的提升。
2000年陳水扁否認了「九二共識」,鼓吹「一邊一國論」,在台灣推行「公投」、「憲改」等激進「臺獨」路線,限制兩岸交流,推行「去中國化」,大搞「烽火外交」,以攻為守,四處點火。結果不僅未能擴大臺灣的「國際空間」,而且還使得兩岸關係危機頻發,美臺關係、臺日關係嚴重受挫,臺灣被國際社會視為「麻煩製造者」。東南亞國家對陳水扁當局的危險行為都表達了不安和反對,沒有太多的意願發展與臺灣的政治關係。雙方經貿關係也深受影響,臺灣經濟陷入「邊緣化」困境。
2008年以後,馬英九主張在「憲法一中」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臺海現狀,以促進兩岸和解為主線,推動兩岸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的全面正常化。在對外政策上,提出了以改善兩岸關係為前提的「活路外交」,主張與大陸實現和解休兵,維持臺灣「邦交國」的現狀; 重建與「非邦交國」特別是美國、日本之間的互信; 擴大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國際活動的範圍。在東南亞地區,馬英九當局利用臺灣的經濟實力,積極開展「經濟外交」,努力開展民間交往、積極參與東亞區域經濟合作,謀求與東盟各國簽署經濟合作協議,充分發揮「軟實力」的作用,推動臺灣與東盟各國的關係進一步發展。
在後冷戰時期,東南亞國家都與中國建立或恢復了外交關係,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希望兩岸透過和平方式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也重視發展與臺灣的關係,在大陸和臺灣之間搞「平衡政策」,加強與臺灣的經貿聯繫,利用臺灣制衡中國大陸。冷戰後臺灣與東盟各國關係演變具有如下特點與啟示:一是冷戰結束後,臺灣與東盟各國的關係主要依然是在經貿、人員、科技等非政治性關係。二是雙方關係發展皇現出先揚後抑再揚的特點。李登輝時期是臺灣與東盟各國交往最為活躍的時期,也是雙方實質關係發展最快的時期。但到了李登輝後期和陳水扁時期,由於臺灣當局堅持分裂國家的路線,導致兩岸關係緊張,威脅亞太地區和平。東南亞國家堅持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並不願過多地與臺灣當局發展關係。馬英九上臺後,兩岸關係發生重大而又積極的變化。臺灣與東盟各國的關係有了進一步發展。三是中國大陸實力的增強是維護一個中國原則框架的堅強保障。從1990年代中後期至今,兩岸實力對比越來越有利於大陸方面,東盟與中國的自由貿易區也已建立,在此背景下,東盟各國在發展對臺關係時,必然會以中國大陸為第一考量,更加嚴格遵守一個中國政策,臺灣與東盟各國的實質關係空間也將被限縮。
臺灣當局積極尋求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大陸應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協助臺灣參與,不僅可以幫助臺灣擺脫經濟困境,為臺灣同胞謀福祉,而且也能展示大陸的善意,加強兩岸同胞對國家的「認同」。兩岸在東南亞地區擁有共同的利益,應加強合作、優勢互補,為本地區的和平、穩定、繁榮做出積極貢獻。兩岸應該本著對兩岸人民有利、符合兩岸人民共同福祉的宗旨,先從經濟、文化入手,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努力開創兩岸在東南亞地區合作的新局面。
前言
臺灣「國際空間」問題,指的是臺灣對外交往問題,意指臺灣在國際舞臺上存在的形式與權利範圍。這一問題可以從三個角度考察:臺灣的「邦交國」問題,臺灣與「非邦交國」的關係問題以及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國際會議等問題。東南亞地區是臺灣發展對外關係的重要地區。臺灣地區與東盟各國的關係,是研究臺灣「國際空間」問題的典型案例。在1970年代以前,東南亞國家大多追隨美國奉行「反共反華」的敵對政策,與臺灣保持著「邦交」關係。1970年代,隨著美國主動尋求與北京接近,東盟各國也紛紛與臺灣「斷交」,轉向承認北京,但雙方經貿關...
目錄
目錄
前言
緒論
一、研究主題與選題意義 11
二、研究綜述 13
三、研究方法 17
四、研究創新和結構安排 18
第一章 理論分析框架與歷史背景描述
第一節 臺灣「國際空間」問題的演變脈絡 23
一、臺灣「國際空間」問題的由來 23
二、臺灣「國際空間」問題的發展與現狀 25
第二節 兩岸在臺灣「國際空間」問題上的政策立場 27
一、臺灣當局的政策立場 28
二、大陸的政策立場 29
第三節 冷戰時期臺灣地區與東盟各國的關係 31
第二章 李登輝時期臺灣地區與東盟各國的關係
第一節 李登輝時期的大陸政策 37
第二節 李登輝的「務實外交」 39
一、「務實外交」的內涵、特點與目標 39
二、「務實外交」提出的背景 41
三、「務實外交」下的臺灣地區與東盟各國的政治安全關係 44
第三節 第一次「南向政策」 46
一、第一次「南向政策」提出的背景與目的 46
二、第一次「南向政策」的舉措與成效 48
第四節 第二次「南向政策」 51
一、亞洲金融危機對東盟各國與臺灣地區的影響 52
二、第二次「南向政策」的啟動 53
三、第二次「南向政策」的成效 54
第三章 陳水扁時期臺灣地區與東盟各國的關係
第一節 陳水扁時期的大陸政策 59
第二節 陳水扁的「烽火外交」 62
一、「烽火外交」的提出 62
二、「烽火外交」下的臺灣地區與東盟各國的政治關係 64
第三節「新南向政策」 66
一、「新南向政策」提出的背景與目的 66
二、「新南向政策」的主要內容 67
三、「新南向政策」的效果評估 69
第四章 馬英九上臺以來臺灣地區與東盟各國的關係
第一節 馬英九時期的大陸政策 75
第二節 馬英九的「活路外交」 79
第三節 臺灣地區與東盟各國的政經關係發展 82
第五章 東盟各國的兩岸政策
第一節 東盟的大國平衡戰略 89
一、大國平衡戰略的背景 89
二、大國平衡戰略的實施 90
第二節 冷戰後東盟各國的對華政策 94
一、東盟各國的中國觀 94
二、東盟各國對華政策的內容 95
第三節 東盟各國的對臺政策 97
第六章 實例分析:南海問題
第一節 南海問題的由來與現狀 103
一、南海問題的由來及其原因 103
二、後冷戰時期南海問題的現狀 105
第二節 臺灣當局的南海政策 108
一、兩蔣時期臺灣當局的南海政策 108
二、李登輝當局的南海政策 109
三、陳水扁時期的南海政策 111
四、馬英九上臺以來的南海政策 111
第三節 兩岸在南海問題上的合作 113
一、兩岸南海主權宣示基本一致 113
二、兩岸南海合作的重要性與可能性 115
三、兩岸南海合作的路徑選擇 116
第七章 臺灣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
第一節 臺灣在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中的作用 122
一、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及其成就 122
二、臺灣在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中的作用演變 124
三、臺灣經濟的邊緣化及其原因 125
第二節 臺灣謀求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策略 128
第三節 大陸的對策思考 130
第四節 ECFA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133
一、從和平發展的確立到ECFA的頒布 134
二、ECFA的簽署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深化 136
三、ECFA生效後的臺海局勢和兩岸關係展望 141
結束語
附錄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南亞國家聯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
序言 153
第一部分 155
第二部分 160
第三部分 161
附錄二 南海各方行為宣言
附錄三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
序言 183
目錄
前言
緒論
一、研究主題與選題意義 11
二、研究綜述 13
三、研究方法 17
四、研究創新和結構安排 18
第一章 理論分析框架與歷史背景描述
第一節 臺灣「國際空間」問題的演變脈絡 23
一、臺灣「國際空間」問題的由來 23
二、臺灣「國際空間」問題的發展與現狀 25
第二節 兩岸在臺灣「國際空間」問題上的政策立場 27
一、臺灣當局的政策立場 28
二、大陸的政策立場 29
第三節 冷戰時期臺灣地區與東盟各國的關係 31
第二章 李登輝時期臺灣地區與東盟各國的關係
第一節 李登輝時期的大陸政策 37
第二節 李登輝的「務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