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跋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臺灣研究所)成立30年來,先後在10週年慶典、20週年慶典、25週年慶典和30週年慶典之前出版《臺灣研究十年》、《臺灣研究論文集》、《臺灣研究25年精粹》和《臺灣研究新跨越》系列文集,在臺灣研究界產生了較好的反響。本書的出版,一方面是為了繼續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的團隊精神,將研討會上較具學術創見的研究成果彙總起來,進行集中展示,以進一步瞭解當前臺灣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思想前沿;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藉此激勵全院師生在臺灣研究新的學術征程中確立新坐標,找到跨越研究難題新的著力點和方向。
多學科交叉融合是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相對來說比較明顯的優勢。2006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一行前來觀察,在向他做簡報時,我談到了自己在研究中的一點感想:「對於我們這些研究臺灣問題的學者來說,如果不知道臺灣的歷史,我們的研究是不會有深度的;如果不知道臺灣的文學,我們的研究是缺少人文關懷的;如果不知道臺灣的經濟,我們的研究是不能說有深度的;如果不知道臺灣的政治,我們的研究是很難有高度的。」這段話是個人在對臺交流交往和研究工作中比較強烈的感受,對於任何研究者來說,要跨越這麼多學科去認識臺灣問題實屬不易。
1895年清政府被迫割讓臺灣,進一步激發了中國人變法圖強的堅定意志。100多年來,兩岸中國人為此不懈努力,經歷了無數的挫折,也走了許多彎路。回顧過去的歷史,我們可以總結出許多經驗和教訓,其中知識的偏頗和缺乏系統性的思維可能是值得檢討的眾多問題之一。作為政治精英個體,兩岸的許多前輩先賢,他們各自都有對國家和民族問題極其深刻的洞察和體會,他們提出的主張也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如何吸納其他人的觀點,在如何採納其他政黨的合理主張方面,我們太需要能夠調和鼎鼐、博採眾長的精英。學會欣賞對方的優點,真正做到有容乃大,其實並非易事,除了要有高尚的道德精神外,更需要有全面的知識和能力。這一點對於從事臺灣研究的專家學者來說同樣是適用的,當我們的國家擁有一大批知識淵博且胸懷寬廣的兩岸關係研究精英群體時,我們就有可能實現100多年來的夢想。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有30位研究人員,分別隸屬5個研究所和政治、經濟、歷史、文學、法律、教育6個不同學科。雖然平時有不少機會一起工作和生活,但跨學科知識整合和合作研究的機會仍然很有限。兩岸簽署ECFA後,民間關係發展更加迅速,涉及兩岸人民生活的研究領域已擴展到法律、教育、宗教、社會等學科,進行跨越學科學研究究已不僅是尋找學術增長點的問題,更是臺灣研究工作者無可迴避的挑戰。期待這一套會議論文集的出版,將進一步促動全體師生研究觀念的變革和研究視野的跨越,或許不久的將來,多學科的知識整合將給我們的研究帶來新的收穫和喜悅。
感謝所有關心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的朋友們,同時也感謝全院教職工多年不懈的努力和奉獻!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 劉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