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易學淵源自易「乾」「坤」,「乾坤生六子」得「恆天六位」,藉以「天地定位」。然非「八純卦」(本卦)之合先後天「八卦」相重,則不能成「卦」具「六十四卦」,「爻」變為「三百八十四爻」,而盡於爻辭。今文言獨論「乾」「坤」兩卦,餘六十二卦皆無,故熊十力著乾坤衍,僅道出仁義理智,進德修業的原理,與內聖外王之目標。雖然乾坤兩卦是入易的門戶,為六十四卦之根本,似乎明此二卦之理,方能解析其他諸卦而不失其大旨。但它都講些大人剛強之德,務實不務名,防微杜漸,天理不偏,替天行道的話。而說卦傳能說明「卦」之性命與作用,詳述「八卦」衍生之象,加上繫辭發揮天人之理,簡易之德,序卦的由天地生萬物,表現天道盈虛,天人相應,人事成敗之理。雜卦傳周易所本卜筮之學,取得古易與易緯的精義。則孔子作「十翼」,若伏羲畫卦明天道,文王繫辭序人事,周公重卦,爻辭卜吉凶,孔子易傳明萬理。則王弼所定之易經,排斥象數之,猶有未全,為茲爰說卦之例,別傳「八卦衍」、藉明每一「卦變」與「爻辭」的變化過程,與所衍生的圖例與圖象,予以重複附餘,列入某一研究單元,予以演釋,甫能推拓「爻辭」變化交錯之義,本諸周易,看重卦變,及於「卦驗」,為之推衍,窺其複雜集合包予之數,則不得不命名之謂八卦衍,乃知易經錯縱複雜的卦象,其出處與發展,皆可予以玩索。當補述熊著八卦易所見之乾坤衍,其過尤不及之處。便能藉此明曉自覺整體之易的哲學體系,及其應用技術。容有自我發展的微言,與一些粗淺的創見,受篇幅的限制,未必能盡情的發揮,但可能又向前推進了一步。所遺憾的,茍加「自註」或參考「資料」,展延篇幅,影響印刷費過巨,勢所不能。則以文納章句,多作「引證」,以補缺漏,不亦可乎。況其體例或有出處,而圖例重複,即免讀者翻閱之苦,且能自我一體,便於閱讀而已。
所是超越乾坤衍者。雖「參天兩地」,納古易與易諱乾坤鑿度,其思想體系,猶孔子以易大傳,闡陽易道之真諦,惟因就「大眾」言文言,而易經本義對爻辭補充解釋的「小象辭」,乃大有研究發展的餘地。例「六爻變」在易經上作「易」(交易)的意義,「互體」變通,別具「天道」(天理)「始終為德」「一氣周流」之誼,成就了唐宋的「陰陽五行學說」,嘗為邵子所歸納,其集成完整之易,論易與天文、地理、音樂與醫學及科技文明的關係,知「成卦」後的「卦變」,具有「互體」變通的過程,衍生觸類旁通,萬變萬化,萬事萬物,另具數理邏輯,將如何就「天道」(運數)與「天理」(天德),有所造化的機會,而體悟太極生命的「萬變不離其宗」。這「宗」字即「萬理有萬殊,萬殊歸一」,(萬物各有其太極)一者何?在乎「會通八卦」,綜合而以觀其「元」。故易理之原,一元而萬殊,萬殊而仍歸於一元者然。例「乾坤」至「既」「未」皆為「乾元」,易學之門,在乾坤,行徑都在「八卦」衍會通之理,否則「序卦」為不可能。大易哲學的「八卦」衍生,在乎交互(生育),相化(生化與分裂)一途。故玩卦明其會通(涵通)以觀天道,則必此通於彼,以瞬息萬變的「爻變」(卦變),得識「卦驗」,衍天地、合和數(陰陽集合數),雖然其間有「屯」、「訟」、「師」、「比」、「同人」、「蠱」、「臨」、「復」、「剝」、「頤」、「坎」、「艮」、「晉」、「明夷」、「睽」、「解」、「損」、「益」、「夬」、「困」、「革」、「震」、「漸」、「豐」、「旅」、「巽」、「既濟」及二「艮」等二十九卦數例,其間有數、無數、假象、假物雜陳,但都能同於大通的乾坤二卦。乾坤鑿度的象卦與法物,知乾坤氣能上下,但都通於「一元」,即「乾坤」至「既」「未」是一氣周流,雖然「未濟」不返於「乾」,而返於「艮」,「艮」而終以始,循環不息,乾性資始,坤性生育,謂「天地同出元苞(太極混淪)。故易之常到為「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相對」作「相連」,「心易」即以「相對」,「相連」,作為洛書成太極中之兩目,茍以易大傳易天一地二至天九地十言之,復是一(兩儀)生二(四象)生三(八卦),三(八卦)生萬物。但文王序卦,卻不依河圖乾旁通至坤為六十四卦,以陰陽消長為例,而是依先後天重所得錯綜為法象,而序卦即由「乾」「坤」至「既」「未」為排列之次序,則其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成寶塔形的計算排列不同,故孔子有序卦「三陳九卦」之圖,老子即謂其有常道,必有非常道,故曰:「道可道,非常道」。有相對,正對、無對,與反對之現象。然則老子道德經所言,以志於道為「常道」,「能執而不改,(例道有「正」與「變」而咸能通道)則為過人之大道,謂之非常道,彼即本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大衍之數」。以判「正道」與「變道」(非常道)相互變通的理由。總之大易哲學,用功在易經的本經之錯綜為常道,集合數複雜者為非常道。惟是易經之原,由已知推未知,非按圖索驥,知所「常」與「變」則不明,乃合圖書,文字為一。惟是以陰陽多寡,衍生的「六十四卦」為常道,及於一生二,生三,生萬物則為非常道,於是定「三才繪」明生化之理,欲大通以立極(生元),立人道以制教(化氣),求時與位的「得體」。所以稱:「內藏神鬼之德,陰陽之情的性命之源。蓋吉凶之變,不在怪、力、亂、神,而在重卦與爻辭,惟是孔子絕口不言怪、力、亂、神,那也屬易中固有之義,無非是在闡明行藏所宜,得失有定,以變通正道(非常道),而毋悖於易數者也。為是易之畫卦設象,包乎天德,謂之元苞,順乎性情,合乎天道,由數各類(品)以立天道。故言文必顧義,言數必徵象,顧名思義,因類辯物,因詞審情,不可偏執,則必本諸「一氣周流」以求「一貫之道」。則衍易「八卦」,見其氣數,候其氣運,天干地支,五運六氣,皆易所倚,即不能因涉及卜筮之術,測驗之方,歧視「命數」之論,無以名之,名之曰「性命之學,何嘗不可。原始要終,即序卦之義,出諸「乾元」,此「乾元」即為原道之「八卦」,目的在鑿度「乾元」之玄妙,以聖人天下為公,滋天心,以心易為本,別無門戶之見,以符「衍」的意義。故無論易傳注疏不一,漢宋各異派,儒道不同說,佛學談因明、恆可證易。則衍「八卦」即所以闡明其大易的微言大義,表彰至道,鉤沉大易文化(即中國禮樂)之根。百家爭鳴,恆未離周易本義,蓋無論偏於天道、人道,若以「乾元」為出發點,不失天理而立人之道,亦無為天地立命,衍生新義,有益於道義者。茲「八卦衍」就終德心傳天道,數明萬化,以性命道德為言,生死變化之數,溯源無始而立極,推至無盡之未來,而成其生化之道,無非為了窮理窮性,格物致知,提供研給的功夫,弘揚易學而已。讀這本書時,尚可參閱吳秋文孟穎(侯榮芳)著易經心傳與天道巨著,當知余言之不謬,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