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者:
1.金恆鑣(林業試驗所所長)
2.徐仁修(荒野保護協會創會理事長)
「爺爺對樹木的了解之深入,任何一位樵夫都比不上。當然,說到拉丁學名他不懂,但說到樹木的個性,他可是一清二楚。每一種植物都有自己的脾氣,他說,被人們觸摸的時候會有什麼反應,就看脾氣怎麼樣。有的甜美,有的愁苦,有的刻薄、有的頑強、有的自私�不一而足,就和我們人類一樣。爺爺對這一點很了解,一次又一次心平氣和地將這些大自然的智慧點點滴滴傳授給我。----有些植物一凋萎就會傷心流淚,好比燈心草或野白瀉根。這兩種草本植物可用來製作嬰兒的搖籃。或許是因為人生本就是一場令人掬一把眼淚的長戲吧。----。」 ---------------------------摘自「我的爺爺」一章
本書分成「樹木」、「動物」、「人物」、「厄多行腳」四篇。小時候爺爺教他:每一種植物都有自己的脾氣,就和我們人類一樣。長大以後,他更從樹葉凋零的方式,而歸納出:天地萬物有幸有不幸,有醜陋、強悍、寒酸、開朗、卑劣等等類型。植物也和我們人類以及其他生物一樣,有的走得靜悄悄,有得走得好不熱鬧...本書於1997年出版,是義大利作家毛若柯羅納﹙Mauro Corona﹚在文壇的處女作。初試啼聲,就一鳴驚人,既叫好又叫座,至2003年五月已出到十七版,同年九月由義大利最大的出版社之一Mondadori買下版權,開始發行普及版。分析其成功的因素,包括:作者本人的傳奇色彩,為本書增添不少魅力;本書的背景,四十多年前發生在作者家鄉的瓦瓊慘劇,至今仍令人記憶深刻、心有餘悸,使本書具有史詩般的悲壯色彩;揉合傳奇、寓言、殘酷的現實的文風,在自然書寫的文類當中獨樹一幟;文字淺顯質樸、容易引起共鳴,篇幅短小易讀,內容引人入勝。
本書於1997年出版,是義大利作家毛若柯羅納﹙Mauro Corona﹚在文壇的處女作。初試啼聲,就一鳴驚人,既叫好又叫座,至2003年五月已出到十七版,同年九月由義大利最大的出版社之一Mondadori買下版權,開始發行普及版。1998年榮獲義大利Itas山區文學銀薊獎。除了在本國廣受歡迎,聲名更遠播到鄰近幾個國家,德文版搶先推出,法文版剛在去年出爐,另外,西班牙文版和英文版也將陸續跟進。
分析其成功的因素,包括:作者本人的傳奇色彩,為本書增添不少魅力;本書的背景,四十多年前發生在作者家鄉的瓦瓊慘劇,至今仍令人記憶深刻、心有餘悸,使本書具有史詩般的悲壯色彩;揉合傳奇、寓言、殘酷的現實的文風,在自然書寫的文類當中獨樹一幟;文字淺顯質樸、容易引起共鳴,篇幅短小易讀,內容引人入勝。
作者簡介
本書出版以前,作者早已在義大利的木雕界和登山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他在一九五0年生於阿爾卑斯山支脈多羅邁特山麓一個十分貧窮的村落,年輕時的寫照,正可以「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這幾個字來形容:樵夫、礦工、獵人、鞋匠�通通當過。他天性叛逆,桀驁不馴,才華洋溢,標新立異的打扮﹙長髮披肩、腮幫鬍、頭上永遠綁著一條頭巾﹚,令人印象深刻。
小時候他跟著爺爺一起在山林間伐木,而對樹木、森林和木材產生了特殊的感情,並開始以木雕自娛。原打算就讀美術學院,因為家境貧窮,改念免費的技工專業,不久,就因不服老師制式化的教學而遭到退學,為他的正規教育劃上休止符,卻未澆息他對藝術的熱情。多年後,木雕家木勒發現他在這方面的天賦,收他為徒,使他的木雕技藝更上一層樓,終於成為歐洲一位重要的木雕家。
此外,他也跟著父親一起去打獵,卻因為對這個慘絕人寰的行徑深惡痛絕,很早就放棄這個行業。倒是和父親打獵完後經常一起攀登鄰近的小山,而培養出對山的熱愛以及登山的嗜好。十三歲小小年紀就登上鄰近的杜拉諾山,1977年起,開始征服曾被大水蹂躪的瓦瓊地區四週的懸崖,往後更在多羅邁特山開闢了無數的路線。他的足跡不限於義大利,更遠及加州和南美州。
至於他在寫作方面的專長,則是受到愛好閱讀的母親的啟蒙,小時候便熟讀托爾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基、塞萬提等名家的著作。瓦瓊悲劇後在神學院受教三年期間,進一步培養對閱讀的興趣。閒暇時喜歡塗鴉,一位當記者的朋友發現後,幫他的幾篇小文章投在當地的報紙,終於在1997年出了第一本書。「貂之舞」之後,書約不斷,至今又出了五本書,計有:「森林的聲音」﹙Le Voci del Bosco, 1998﹚、「只要布穀鳥繼續高歌」﹙Finche il Cuculo Canta,1999﹚、「滴滴樹脂」﹙Gocce di Resina,2001﹚、「林木與岩石之歌」﹙Nel Legno e Nella Pietra, 2003﹚、「酸與甜」﹙Aspro e Dolce, 2004﹚。
此外,他更撈過界當起演員。除了拍過幾部登山的紀錄片,更在以瓦瓊悲劇的為主題的電影「瓦瓊」一片中軋一角,飾演一名客棧老闆。成了名符其實的能畫、能寫、能演、還會登山的四棲紅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