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文
好心投手成就家庭好球 / 鄭玉英(懷仁全人發展中心主任)
做了幾年媽媽,心怡更成熟了。這本《我的孩子變了!》描述與青少年家庭會談的現場,也再度展現出她的個人風貌與專業素養。
青少年和父母會談,好一個充滿深情與爭戰的處所;青春的活力與中年的沉穩相遇,自主叛逆與代間傳承在拉鋸。青少年很容易誤會父母,有的誇大了父母的脆弱、有的視善意嘮叨為猛獸仇敵;有的不相信爸媽會了解,有的認為自己永遠趕不上父母的標準。當父母的又很難不擔心出狀況的子女,更會在擔心之餘說出許多不智的話語。其實,擔憂與焦慮都幫不上忙,沉著應戰才是方法。
心怡最常給家長的建議是「等一等」、「慢下來」。是的,當親子關係打了死結時,用力只能使結更緊而難以解開。與其說些不智的話不如安靜下來;無計可施的時候不如暫時無為,這時候,求助於專業是可行的、值得的。
在諮商室裡,交織著父親的淚光、母親的恐慌、孩子的爭取與退縮。然而,在三方面的充分交談中,如何在其中淬鍊出智慧來?諮商師在做些什麼?腦子裡想些什麼?一位治療師的真實自述很寶貴,能推開一扇窗讓讀者一窺諮商室的內幕;更能打開諮商師部分的黑盒子,知道她的胸中城府。
與家庭並肩作戰
好的家族治療師像是個好心投手,用發問作球投出,目的是成全人,從不希望三振個案。投出一個一個問題,是挑戰、是考驗、是核對打擊手的實力、是啟發對手的思考與判斷;希望當事人擊出一支一支安打,擊出信心與心得,在生活中上壘,甚至祝福對方團隊集體獲勝,全家凱旋而歸。
會談中,諮商師精緻地與案家交換語言,在對話之下則存著諮商師的解讀與意圖。解讀是看懂正在發生的動力,理解少年與父母的需要與心態;意圖指的是諮商師發言或發問的用意,諮商師的發言常是有用意或方向的,希望說出的話帶來什麼影響或引導。本書雖然不是諮商歷程研究,但是在諮商師的解讀與意圖上仍然有看頭。
每一位有經驗的治療師都有其個人風格,我認為心怡的特色是精簡、話不多,卻能四兩撥千金。我常戲謔地讚美她的工作是「眼觀四方、兩手作業」。「眼觀四方」的意思是她看得準全局,很能預測和掌握青少年在學校、家庭、交友等生態系統中的動力。多年經驗和面對各種青少年的見多識廣使她能迅速解讀,針對不同性情及問題嚴重度的少年,運用不同的介入策略。
「兩手作業」是對親子雙方都能很有方法地進行。也許是輕輕點一下青少年,讓他思考如何不在父母面前得不償失;或是引導父母領悟:要愛得聰明,不要適得其反;有時堅持某些原則,有時候等待情勢發展。
儘管成竹在胸的工作,但是其基準點仍是對個案與案家深深地疼惜、關切,小心翼翼地陪伴與伺機而動。
把真實的心理諮商或家族治療,用散文或小說文體呈現是有可為的。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與卡爾.華特克(Carl A.Whitaker)都曾這麼做,著名的《愛情劊子手》(Love’s Executioner: And Other Tales of Psychotherapy)與《熱鍋上的家庭》(The Family Crucible: The Intense Experience of Family Therapy)就是這類書籍的經典之作。
我認為本書的成功,文字精簡乃一大因素。心怡文如其人,以致能在有限的篇幅中穿插一些對話、意圖與對系統的解讀。
盼望心怡除了繼續與家庭並肩作戰,也繼續寫下去,持續記錄自己的工作實況,加以整理,並運用洗鍊的文筆描繪出來。若能在某些案例上擴大篇章,並在改變機轉上做更仔細地陳述,將更能嘉惠讀者和專業同道。我在此預期《青少年非常心事3》的問世。
陪伴青少年開展陽光歲月 / 黃碧霞(內政部兒童局局長)
青少年是正午的陽光,常讓人曬得腦門發麻、香汗淋漓;青少年也是夏季午後的西北雨,冷不防令人衣衫全濕。但有時他們的可愛、純真,卻也讓人如沐春風,只要真心誠意付出關懷,你會發現即使在惱人的大雨後,也會出現令人驚豔的彩虹。
長年從事社會福利工作,過程中接觸失依、受虐的破碎及失功能家庭,與逃學、逃家少年不知凡幾,了解他們背後種種錯綜複雜的問題後,除了思考如何有效協助之外,心中總難免有幾分惆悵、無奈與心酸。
青少年屬於人生中自我認同的時期,能否健全發展關乎一生。從兒童邁入青少年階段,如同原行駛於平靜無波海面的船隻,穿越暴風雨的巨浪,衝過了,便肯定他們的自我價值,找到人生定位;過不了,則是身心的重大挫敗,終而衍生諸如憂鬱、自殺、中輟、逃學、逃家甚或吸毒等,非理性及違反法紀的行為。此一時期成敗關鍵,繫於父母、師長、同儕及其他重要他人能否及時給予必要支持,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個人相信,同時也是每位社工及助人工作者應具備的信念,亦即每個青少年都是有潛力及具有可塑性的。只要用心陪伴、專心傾聽、真心接納,就能使青少年朝著正向積極及人生的光明面邁?向前,成為國家社會的重要資產。反之,排斥、泠漠與隔離,亦可能讓他們成為與社會對立的邊緣人,不但是個人損失,更成為社會進步的反作用力,而代間循環的結果,也可能是不斷地向下沉淪。
「沒有問題少年,只有少年問題。」這句話確切說明了面對少年發展應有的態度,很多少年問題往往根源於童年與父母情感依附不足,及錯過一些應有的關心陪伴與教導。很多父母或師長遇到青少年的偏差問題,如偷竊、吸毒或從事性交易時,最常見的反應往往是「怎麼可能?」、「為什麼?」、「我不相信!」這也說明了他們對於輔導、教養以及覺察能力的欠缺或不足。其實,所謂「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凡事必有因果,皆有跡可尋,一些問題的存在都是親職及學校教育不佳與疏忽,產生的青少年「缺愛症侯群」罷了。只要我們貼近孩子的呼吸、仔細傾聽他們的心聲,跟著青少年一起成長;青少年是可以在快樂的環境中成長、茁壯。
我們樂見黃心怡老師本著諮商專長及助人熱誠,由諮商輔導案例中累積的寶貴經驗彙集成書,分享大眾。讀者如能細細品味,轉化成教養或輔導孩子的知能與智慧,並加以實踐,必能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