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唐子俊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心理治療督導)
孫若慈博士(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心理諮商博士)
劉珣瑛醫師(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與自殺防治中心主治醫師)
辯證行為療法結合個案管理、技巧訓練及嚴謹的督導諮詢系統,在實際操作下,的確可以有效協助一些單純使用個別心理治療模式無效的人格障礙及重複自我傷害個案。學校及臨床工作人員,可以參考這種治療模式的架構,根據學校或機構所擁有的資源,做出經濟效益最高、最有利於個案的整體介入。
──唐子俊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心理治療督導)
這本書一方面簡單易讀,有許多非常實用的技術,可以與原本國內治療者所熟悉的療法做結合;另一方面覺得其許多觀念與切入治療的角度,很適合國人的民情與習慣。
──孫若慈(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心理諮商博士)
推薦序二
辯證行為療法:兼具實證研究基礎及實用性
孫若慈(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心理諮商博士)
第一次接觸辯證行為療法,是十年前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唸碩士的時候。當時我在紐約曼哈頓的西奈山教學醫院精神科做兼職實習,病房內很多病患都合併有邊緣性人格的診斷,於是我的督導丟了一本瑪莎‧林納涵(Marsha Linehan)為此類病患所寫的技巧訓練手冊給我,裡頭許多觀念及技術對我當時的實務工作有相當大的幫助。
後來陸陸續續經歷了兩三個不同的諮商及心理治療機構,每當他們要招募心理學家的時候,都特別希望能找到有受過辯證行為療法訓練的人,希望藉由辯證行為療法的技術與原理,輔導有憂鬱症、自傷行為、自殺傾向以及創傷及失落團體。許多美國的大型醫院及精神醫療機構更是大量採用林納涵的理論,將其廣泛應用在心理治療上,因為醫療機構尤其重視這種有實證與研究基礎的療法。當我在美國接受辯證行為療法的訓練時,也常見大型機構出資讓整個團隊的醫師、心理師以及社工師一起參加密集的深度訓練營。辯證行為療法在美國廣受歡迎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準備搬回台灣的時候,很驚訝地發現台灣雖然有辦過辯證行為療法的工作坊,但竟然還沒有任何書籍的引進,當下立刻向張老師文化公司推薦此書。希望把辯證行為療法由這本技巧手冊引進台灣,一方面是因為其簡單易讀,其中有許多非常實用的技術,可以與原本國內治療者所熟悉的療法做結合;另一方面覺得其許多觀念與切入治療的角度,很適合國人的民情與習慣。
辯證行為療法最早是根基於認知行為療法,當創始人林納涵在使用認知行為療法治療有慢性自殺意圖的個案及邊緣性人格疾患時,有感於傳統認知行為療法的限制,將其進行改進,在原本的架構上加入了肯定(validation)與辯證(dialectics)的元素,並在架構上加以調整。在傳統的認知行為療法當中,個案容易覺得自己的行為不受到治療師的肯定,因此中輟的比例較高。辯證行為療法的治療師接納個案的各種行為想法,肯定個案的判斷與反應是正常的,並有能力去學習如何相信自己。
而治療師的這種肯定並不是要縱容個案不去做改變,而是在接納與改變當中,把事件的正反兩極以「辯證」的方式去達到平衡,並強調人的整體性以及事件的整合性。在治療上,她明確規劃出不同的治療階段,以及每個階段的目標,並且以一整套技巧訓練連貫於其中。
辯證行為療法有四個主要技術:痛苦忍受 (distress tolerance)、了了分明 (mindfulness)、情緒調節 (emotional regulation)、人際效能 (interpersonal effectiveness),正是本書詳加解釋與討論的部分。許多臨床研究都已證實這套療法對於治療有極端情緒波動、自傷╱自殺意圖和邊緣性人格個案,有著極顯著的療效。
值得一提的是,當中了了分明(Mindfulness, 或譯內觀、正念)的概念是汲取自東方的禪學思想,使用在西方世界的個案身上,他們會覺得這單純是一種新式的治療技術,少有過多的聯想。而在面對東方文化背景的個案時,由於在其文化脈絡中,禪學與宗教通常有很深的連結,個案在這項技術的使用上可能會產生過度認同或排斥的反應,治療者需要更敏感地去覺察,並與個案充分討論這種連結對治療可能產生的影響,以使辯證行為療法也能在亞洲充分發揮其顯著的效能,造福亞洲的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