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人的話:黃武雄
慢慢形成的路跡最美
「試想,一條環島的「11號國道」,專為雙腳及單車所提供的美麗步道;
試想,一條沒有水銀燈、除草劑與水泥護欄「鄉野三害」的山徑古道;
試想,一條不經大興土木,就能串連起台灣各地美麗風光的千里步道。」
──黃武雄,〈夢想一條環島的千里步道〉
經常聽聞人們由於長時間生活在城市中,一到假日便想盡辦法往戶外跑,藉以釋放有如水泥般固結窒悶的生活壓力。然而也愈來愈多人發現,即使到了郊外,「水泥」仍如影隨行,「現在到處都是水泥化,很多山路也都是水泥化了……;山壁弄了一個水泥護牆,山崖也弄了一個水泥護牆。」千里步道運動發起人之一的黃武雄老師便形容,「人走在上面,就像走在排水溝一樣。」
二○○六年四月二十三日,在黃武雄老師、徐仁修老師與小野先生等發起人的號召下,千里步道運動正式啟行,盼透過環島路網的建立,串連起各地美好風光與社區,並拋出議題引發社會討論、帶動公民參與,其中「鄉野三害:水泥化、水銀燈與除草劑」正是一道刻不容緩卻又不容易解決的習題。
千里步道,不只是步道……
由於喜愛獨自步行在鄉野小徑中,黃武雄深刻地觀察到,水泥化、水銀燈及除草劑正是破壞鄉野環境與景觀的重要元凶。他生動的形容,走在兩側都鋪滿水泥的山路中,就像走在排水溝,看不見外頭的景色,也無法走近就在路旁的小溪,「望不到未來,也望不到世界……。」
擔心山壁崩塌、擔心洪水或溺水、種種擔心……,於是人們用水泥框出一個「安全」的世界,人們因為過度的擔心、不安全感,反而將整個環境塑造成今天水泥化的樣子,嚴重破壞生態、破壞環境。而被廣泛大量使用的除草劑,則使得農村鄉野經常可見路邊成片枯萎焦黃的草叢,黃武雄認為,這些年台灣開發得過了頭,「整個開發的過程,我們完全忽略了精神生活、忽略了自然之美,更是忽略了環保與生態。」
「我們還是一直沒有回過頭來好好珍惜這些東西,」黃武雄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的生活變得非常窄迫,「緊張、快速、注重所謂效率」;他說,有很多問題應該重新去思考,而千里步道提出一些願景、一些議題,讓大家重新思考我們要經營出什麼樣的生活環境、跟自然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相對於社會主流,這是極其微弱的聲音,但這樣由下而上的討論和公民參,與將會讓這個社會慢慢變得成熟。
千里步道運動關心的議題包括生態保育、地方文史、在地產業,綠色交通、弱勢路權等,尤其是行人與單車的路權,黃武雄特別指出,由於台灣大部分的道路都為汽、機車設計,行人與腳踏車幾乎沒有存活的空間,而千里步道串連的環島路線不只是在鄉間、山野與海邊,也會經過城鎮與都市,若有一條管制汽、機車的路線,有可以安靜下來而不用沿途躲車子的人行空間,這樣的環島路網將會變得更吸引人,甚至成為台灣在國際間重要的象徵和景點。
黃武雄舉例,日本的道路兩側都有很寬的,讓單車與行人使用的空間,「腳踏車跟人所占用的路面常常超過汽、機車的路面」,他說,因為路幅較寬,騎單車的人不會威脅到行人的安全;反觀台灣近幾年興起的單車熱潮,則是朝向休閒化,單車道幾乎都設在河濱,然後與行人步道擠在一起,威脅行人安全。本來單車與行人可以共純的,因空間窄迫,變成對立。
在都市裡想要爭取單車與行人的空間,何其困難。黃武雄表示,千里步道提倡單車生活化,希望讓單車成為一種交通工具,上班或上學都可以走路或用單車代步,減少了汽機車的污染,整個環境和生活品質就會提升。
千里步道是台灣的文化網、環保網、生態網
伴隨著諸多參與者對千里步道運動的想像和著力,環島路網逐漸串連成形,談到對路網最初的想像,黃武雄說道,由於山有山的景觀、海有海的風趣,環島路網的基本設計是沿山一條、沿海一條,加上台灣許多東西向的河川,可以把山與海的兩條路徑,密集的串連起來,形成很多方格子的的環狀路網。「千里步道網不只是一個路網,更重要的是步道運動結合了很多專業者和在地達人,沿途勘查許多文史景點、生態環保據點,走在路上可以去拜訪、去參觀那些景點,而這些景點則說明或展現了台灣文化與自然的特色。」他舉例,比如鍾理和紀念館、虎尾布袋戲館和糖廠、宜蘭酒廠,還有鍾肇政人文步道、瑞穗的掃吧遺址、過港的貝塚等,「這些景點就像珍珠,千里步道網就像一張大漁網,而這張大漁網掛滿著無數珍珠,構成了台灣的文化網、環保網、生態網。」
目前這個步道的初步規劃已經完成,下一階段就是與公部門討論,將千里步道的理念具體落實。黃武雄說,路是人的腳跡走出來的,而慢慢形成的路跡是最美的,但現在很多地方已經過度開發,「所以要慢慢把它恢復過來」。重回自然、減少人為,再加上一些適當管制,而這些都需要更多社區與在地居民的參與。
黃武雄分析著:過去,很多人存在一種幻想,認為有車潮就會帶來錢潮,「但這只是一個想像,因為汽機車往往只是呼嘯而去」,人們最終不會停留在這裡;他認為,我們要的是「人潮」,當人們走路或騎腳踏車經過的時候,他們會注意週邊發生些什麼事、會察覺這邊有間小店或什麼吸引他們的有趣事物,他們才會留下來停駐或住宿。黃武雄說,千里步道運動,不只是中產階級的運動,也同時照顧地方產業重視「小民生計」。「千里步道路網經過的地方會帶來商機,因為「腳跡就是肥」,社區也將因此而活絡。車潮只有帶來破壞,給地方居民會發的幻象,其實只是方便土地炒作,方便大財團進來開發,留下一大堆問題,一大堆環保生態的問題,把台灣原有山海之美,變得醜陋不堪。
因此,千里步道選定宜蘭開始推動「示範路段」,與地方居民對話、取得公部門支持,「提出我們認為比較理想的道路規劃,例如縮減水泥路面及拆除護牆,恢復道路兩旁的綠帶及植栽,近河溝處自然親水,周遭以人工割草代替殺草劑,減少光害。」黃武雄說,示範路段的推動,必須與在地力量結合,與社區農民漁民溝通,爭取他們的支持,改變主流的觀念。推動的過程,包括宜蘭的農路、雲林示範道和台南山海圳綠道等等,將會在千里步道網站上持續披露,各地可以參考,以此參與認養、維護其中一段。
當作獻給孩子的成年禮
「走在這樣一條路,讓你的心可以安靜下來,」黃武雄說,他喜歡獨自走路,夜裡或白天,山裡或海濱,一個人慢慢走路,可以想很多東西,有些時候欣賞周邊的景物,沐浴於日月星光,接近蟲鳥花草、甚至默默的進入內心世界,靜靜的跟自己對話,這對於每個人,是重要的生命經驗。「即使對從一個年輕人來說,」他說,在這塊土地長大的孩子,每天都在考試的壓力、在父母教師的督促下過日子,而空間擁擠的城市,能給孩子去感受的東西又很有侷限。「孩子們是望向未來的,」孩子們長大前,若能以自己雙腳踏上這塊土地,踩單車或走路,沿著這一條美麗的千里步道,去遊歷,去經驗,繞行台灣一週,「這對孩子們會是滿有意思的成年禮。」(採訪撰文.陳朝政)
發起人的話:徐仁修
千里步道,讓人和土地重新連結、關懷自然
荒野保護協會創會會長、自然生態攝影家、作家,同時是二○○六年共同號召千里步道運動的三位發起人之一的徐仁修老師說,若問他什麼是「心曠神怡」,「我會說,是當你走到一個地方,全身細胞告訴你:『現在就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念的……』,那就是心曠神怡!」
徐仁修回想二○○六年,黃武雄老師提出發起千里步道的夢想,「對我而言,什麼是步道?」他認為,步道是相當荒野的地方,走在荒野的步道上與走在台北的巷子不一樣,「當你回到荒野,就是回到你生命真正的鄉愁。」
而透過步道,不僅與自然連結,也是與人的連結,「我想,關心大自然有很多角度,但是人非常的多,所以需要有不同的協會、團體,最後共同達到相同的目標,」因此,徐仁修說,即使他必須忙於透過文字、影像、演講傳達理念,但仍願意共同發起,並希望荒野保護協會的會員也能參與千里步道運動。
提起荒野與鄉愁,徐仁修想起小時候逃學的去處,一處屬於他的「秘密花園」。「童年的那條溪非常美麗,」他說,河的兩岸種滿岸樹,只有轉彎處因為有大水流過,樹離岸較遠一點而有片沙灘,就是人家說是荒野的地方,「那裡有棵大樹,我常常坐在樹下,只要安靜的坐個十分鐘,就會慢慢發現,原來我們稱作荒野的地方,住了許多生物。」
徐仁修認為,這就是荒野在他心中最早的銘印(Print),也成為他鄉愁的一部分,「有鄉愁就表示有故鄉,即使在最寂寞的時候,鄉愁也會給予源源不斷的力量,」他說,即使到了現在,不論是自傳式小說或前些年出版的詩集,寫的都是那時的環境與朋友,「而我喜歡探險,也是那時候奠定的。」
然而,這條長滿岸樹、灌溉兩岸的美麗小溪,卻在徐仁修出國回來後全部變了樣,「那些縣議員、鄉公所,弄了一大筆『地方建設經費』,把岸樹都挖掉變成水泥護岸,把小溪變排水溝。」徐仁修認為,現在的環境會有這麼多問題,就是因為成人缺乏環境教育,「所以要從小開始學習!」
荒野保護協會在一九九五年成立,「一開始我就確立了荒野的兩個主題:『棲地守護』和『兒童教育』,」徐仁修認為,對大自然而言,哪裡是荒野?「就連沙漠都不是荒野,都有許多生物,」因此,荒野是從人類的角度來看,無法獲取經濟利益的就叫做荒野,「那是人類的偏見,是人的心荒了!」
大自然的人工化,不僅是生態環境無以復存,連帶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被拉開、產生隔閡。「從前我們村莊還有一條溪,從頭前溪引過來,」徐仁修說,村子裡的婦女們經常四、五點就到小溪邊洗衣服,「為什麼美國人需要看心理醫生,因為人與人的隔閡太遠,」但在村子裡的洗衣場,心裡的壓力就隨著洗衣服時一個告訴一個,說出來、得到安慰後,問題也就解決了。
此外,即使環境意識在當前的台灣社會逐漸抬頭,圳溝水泥化依然是農村的現況──為了方便維護而不願意恢復自然圳溝。千里步道在農村推動示範區,強調去除草劑、減少紐澤西護欄、水泥圳溝與光害等,也常常遭遇到一些挫折。「這就像吃東西只追求吃飽而不求美味一樣,」徐仁修認為,這樣實用主義者的想法,還停留在最基礎的求生存的狀態,只求省工。
隨著開發主義與安全感的無限擴張,我們失去的愈來愈多。「台灣不僅不關心別人,連自己都不關心,環境也愈來愈糟,」徐仁修表示,台灣最大的悲哀就是以前為了賺錢而破壞自然,以為破壞一百塊賺回一千塊是值得,「但現在賺了一千塊卻還是繼續破壞,而且威力更大!」
「哥斯大黎加的山區有一片五萬公頃的原始森林,原本政府想要全部砍掉來開發,」徐仁修說,有個北歐團體得知這件事,便詢問哥國政府:這片森林砍掉後可以有多少獲益?政府估計有二十萬美金。於是,這個團體號召北歐的小朋友募款,給哥斯大黎加政府二十萬美金,希望他們不要砍樹,並且之後每年再給五萬美金,最後這片森林被留下來成為國家公園。
徐仁修指出,台灣是一個島嶼,向全世界做生意,也是在破壞全世界,「而千里步道提供一個與自然連結的機會,我們可以挑幾條美麗的步道舉辦活動,讓人們開始感受串連步道是為了什麼……。」他相信,和土地重新連結可以得到許多回饋,雖然這些回饋有時候是看不見的,「千里步道正是讓人們得到去關懷(環境)而不尋求回報的機會。」
發起人的話:小野
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步道
就在捷運麟光站附近,一派熱鬧街景轉進小巷卻立即能趕受到一股清涼迎面襲來,眼前竟是截然不同的綠色原始風貌,「這就是我最常走的步道,」前華視總經理、作家、電影人,亦是二○○六年共同號召千里步道運動的三位發起人之一的小野老師說,他的母親便常在這裡爬山,「即使她過世前不久,因為非常衰弱而毫無興趣,我們還是推著輪椅帶她來富陽公園看螢火蟲。」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一九九四年前為一處軍事管制的廢棄彈藥庫,經過在地居民建議,並於一九九七年開始在荒野保護協會與台北市政府等單位合作規劃下,正式於二○○六年十月重新以保育自然生態為目標的森林公園面貌見世。
步道的安靜,有一種神奇的力量
「千里步道也是從二○○六年開始的,」小野坐在富陽公園自然生態演替區前的木造涼亭下,緩緩道出二○○六年影響他人生甚鉅的三件事。「二○○六年二月,黃武雄老師跟我提了千里步道的想像,」他說,他一開始搞不太懂什麼是千里步道,但覺得這是一件很偉大的事,偉大的事他就願意參與。隨後,他獲聘成為華視公共化後的第一任總經理,期待可以透過媒體的力量,為千里步道運動做些什麼;同年年底,紙風車兒童劇團的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開跑。
「台灣地處亞熱帶,颱風、地震頻繁,感覺是個很急躁的地方,」小野說。相較之下,千里步道是用比較「安靜」的方式改變社會,「我後來才慢慢想通什麼是千里步道,」走在軍事遺跡的石階上,小野認為,每個人都有一條自己的步道,寂寞的時候、孤獨的時候就會去走的步道,將這些步道串連起來,這就是千里步道。
因為兩位姊姊就住在附近,加上母親過世前也經常在富陽公園走動,富陽公園成了小野最常走的步道,「我會挑人比較少的時候,比如中午十一點大家在用餐,或是早上人家運動之後,」小野說,這時候的富陽公園沒有什麼人聲,可能走了好長一段才會遇見正在聽廣播的老先生,播音機放送著戲曲或賣藥的廣告,「這是另外一種安靜。」
「我的姊姊在這邊住得更久,每當家裡有什麼不愉快的時候,她就會來走步道,」小野覺得,步道有種神奇的力量,因為步道兩旁長了許多植物,它們就靜靜的待在那裡,「這讓我想起王維的兩首詩:『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有次到富陽公園來,看到一位攝影師一直對著一株觀音座蓮蕨和姑婆芋的中間猛拍,」小野說,「但我走靠近看,卻什麼也看不到,便問他是在拍什麼?」這下才知道,原來那人是在觀察「五紋鬼蛛」。「五紋鬼蛛很有趣哦,」小野說,五紋鬼蛛會在兩片葉子間織出「防空壕」,防空壕和捕獵昆蟲的網子則有幾條線連接著,「牠就在防空壕和網子間不斷遊走。」
當獵物上鉤,五紋鬼蛛便將昆蟲拖回防空壕;若是天敵螞蟻出現,牠就帶著食物跑向蜘蛛網躲避攻擊。「我覺得,千里步道就很像五紋鬼蛛在防空壕與蜘蛛網間拉起的線,」小野說,千里步道就像是將人帶向生存與安全的路。
你我他的步道,串起來就是千里步道
「進步的社會,對身邊的一草一木都會很重視,」小野認為,若要台灣更進步,或許得讓人們的話題圍繞在哪裡有螢火蟲、何處有大樹,「我希望,以後每個台灣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步道,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歷史,然後串連起來,變成千里步道。」
位於能遠眺一○一大樓、盡為水泥樓房所包圍的都會郊山公園,有著開闊明亮視野的觀景平台,邊緣是棵婀娜生姿的相思樹,站在樹下,小野說,「我希望,未來能牽著比我小六十歲的小朋友,一起去走千里步道,然後告訴他:『有一年,我們說想要有一條千里步道,很多人說不可能,但我們做到了。』」
編者序
千里步道上綴滿粒粒珍珠
中學時因為不善背書,想避開史地,所以讀了甲組。到了後來才知道,就算只是要應付史地考試,也不能單靠背誦死記,尤其,史觀和地理感,更需要以文化作為整體掌握和脈絡理解的基底;我的台灣史地學習,一直遲至參與步道運動,走訪各地進行路網串連時,才得到全新啟蒙的機會;因為,唯有當你一步步慢行深入在地時,才能更真實的體驗我們所生活的這塊土地,之傷、之美、之夢。
還記得千里步道甫發起的二○○六年,一天早晨在公園裡,一起運動的媽媽們看到報上報導,便興奮的問我:「千里步道在哪裡?什麼時候帶我們去走一走?」步行、走向遠方的想望,不論是誰、在人生中某個階段或許多時候都會自然萌生──雖然每個人的理由和目的都不一樣,但不論步行的目的為何,都有著共同的核心內涵:透過身體的移動、心靈的鍛鍊、視野的延伸,不僅能暫時逃逸框架,溢出原本慣習的生活軌道,同時還能強健體魄、接近自然,創造無限的精神之美;而在走向他鄉的旅程中,遇見社區、遇見他人,因為是路過、是短暫,常常更形浪漫、珍貴,也因此許多小說和電影,即是以旅程作為生命轉折與蛻變的場景。
小小島嶼,處處都是小宇宙,說不盡的精采與故事,每一次行旅,都是再一次生命的展讀;而千里步道環島路網就像一首永無休止的樂曲,沿線經過的社區、小徑、自然風光,既是千里步道上的珍珠,更是五線譜上美好的樂符。因此,這本書不以帶你去到觀光名勝為目的,而是透過參與步道串連最深的五位核心夥伴的眼睛和感動,要將我們在串連三千公里環島主幹道過程中,最縈繞不去的路上風景、土地記憶、生命故事與社區印象,透過樸實的筆,分享予你。書中每條行腳浪遊路線,都盡量避開川流不息車潮的大馬路、且緊密扣連著不同在地特色、生活內涵與價值。例如:
沿著南勢溪畔充滿六○年代自然野趣的童年上學路、拉扯於環境守護與開發主義之間的蘇花線、徜徉於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懷抱間有機綠活的浪遊之旅、島之南境亟待守護的最後一段珍貴原始海岸線、盤根交錯充滿原客風情與猶如歷史劇場重現的南島路網,當然也有以嘉南大圳為橫軸串連山海的台江青春夜行路、或是蜿蜒於母親之河濁水溪流域間的社區走讀、以百年糖鐵軌跡為肌理所鋪展開來的兩鐵並行與世紀交會、廣袤達三千公頃蘊含豐富潮間帶生態的大城芳苑海岸、靜謐隱於竹苗山巒間的客家聚落與停駛十二年後重新復駛的舊山線所代表的歸鄉情懷,以及大台北盆地為腹地,結合社區都會自然健康手作創意等多元主題的台北里山新郊山運動,和將浪漫夢想化為具體實踐的宜蘭太和八寶示範道的點滴故事……。透過十二篇精選路線主文的呈現,以及在地生活達人的帶路,要陪你一起走向遠方,展讀屬於這塊土地的記憶、當下與未來。
夢想的種子已在你的心中悄然萌芽,有一天,你將拾起行囊,走向遠方,走向無限;而這條匯聚眾人之力所串連起的環島千里步道路網,也將因你的啟程,譜寫出更多動人詩篇與行旅故事;而我們的美麗之島,也將因眾人的夢想澆灌,不再有過度的水泥與工程、毒害山川農田的除草劑、和迫使我們閉上眼睛的夜間強光……。有一天,你我攜手同行,步道已然成蔭,化為綠道,串成一張美麗的網!
文.周聖心(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