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序
宋代是中國典籍出版史上茁壯的關鍵時代;不僅促發當代學術思想的蓬勃發展,更對後世的社會文化帶來深遠的影響。這一環境的形成,與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印刷技術的成熟,固然不可分,但趙宋王朝在政策面的戮力推動,更是關鍵。
這一切得從宋朝的立國環境去探究。趙匡胤所肇造的宋朝是五代政權更迭的延續。趙匡胤建立政權後,為改變武人擅權政局變動的再現,著手推動一連串變更體制的政策,祈求穩定政局,其中「重文輕武」與「強幹弱枝」兩項國策影響最為深遠。在重文輕武部分,宋廷一方面以具體行動,拔擢、禮遇文士,例如立下宰相當用讀書人、不殺士大夫的祖宗遺訓。另一方面則大量選拔通過科舉考試的士人成為朝廷命官,同時由皇帝主持的殿試,讓進士成為天子門生,提升他們的政治社會地位。這項政策,改變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社會資源與結構,創造平民崛起、社會流動的新景象。
在朝廷政策的激勵下,眾多平民家族為改變個人命運或家庭地位,無不透過教育,積極培養優秀子弟獲取知識,學習舉業;教育的普及使讀書識字的人口激增。同時入仕的士人,在朝廷廣納言論的政策下,關心國事,不僅發表意見,甚至胸懷經世致用的壯志,積極參與、推動國家社會各項興革事務,激發出與皇帝共治天下的強烈企圖心。在開放的政治環境,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關聯結,宋代士人創發出文化的多元風貌,如文學古文運動、經學的復古風氣,乃至經由儒學復興運動,進而導致理學的大興,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黃金時代。
在中舉入仕巨大吸引力下,眾多士人,接受教育,學習舉業。部分優異士人得以通過科舉,獲取功名。但在強力競爭下,絕大多數名落孫山的士人,則以知識為媒介,在社會各階層謀生。這些人因機緣、能力、際遇不同,造成職業與生活環境的差異,其生活品味與旨趣也有區別。因此社會上出現文化多元,雅俗兼陳的生活樣態,展現了生氣盎然的文化生命力。
宋代士人所形塑的文化力量,清楚地表現在詩會、雅集等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以及種類繁多、性質各異出版品的大量刊行與流傳,讓我們看到充沛的民間力量。這一現象固然得利於經濟發展、教育普及跟印刷術的發達。但是促動或推動民間蓬勃的文化活動,卻與宋廷為改變的立國型態所推動的文治政策,乃至主動編輯整理大型出版品關係更為密切。政治主導文化發展的角色在宋代非常明顯。
宋廷為確立以文立國的新政局,落實文治政策,除了普及教育、科舉取士之外,更重視文化正統的傳承,因此開國之後,即積極徵集典籍文獻,更進一步結合當時發展成熟的印刷技術,刊行各類典籍,強烈展現文化立國、文化傳承的企圖心。因此在有宋一朝,由朝廷推動。積極刊刻包括儒、釋、道、醫學、藝術、兵學、工藝、譜錄、政書等眾多典籍文獻。
其中最能彰顯朝廷角色且影響深遠的,莫過於在立國之初,尚處兵馬倥傯之際,即由朝廷組織降國文士,編輯垂名後世的《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及《冊府元龜》等四部著名類書,即世所皆知的四大書。
這四部大類書的編纂出版是宋朝以國家權力、組織推動文化事業的重要範例,最足以彰顯宋代文化活動蓬勃發展的背後,政治力發揮的角色與功能,不僅構成宋代的立國特色,對後世中國典籍文獻的保存、出版與流傳,更具有重要影響;明清二代編纂各類大典,正是這種傳統的延續。充分說明宋代四大書在中國典籍出版史上的關鍵地位。
宋代四大書,在學術研究上具有特殊地位與價值。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起,吸引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成果非常豐碩。不過現有的研究,多是學者各自從一個側面或以一部書為討論對象,未臻全面。張圍東博士則以其長期在圖書資訊及歷史專業的專長,從古籍文獻整理的角度,深探這四大類書的學術價值。特別是他長期在國家圖書館服務,有緣接觸各類重要版本並加以比較。
因此展現在各位面前這部《宋代「四大書」編纂出版與流傳》正充分展現張兼融歷史、圖書、文獻整理各專業領域,結合時代與制度等多個層面,揭示宋代重視文化,推動、發展的背景,過程及實績,是一部集大成而堅實的學術力作。其中最重要的是關於宋廷以政治力對這四部各具專題的類書,編纂、出版與流傳的完整過程。
圖書文獻學並非寬重的專業,但在探討宋朝專題,研讀宋人文集史料的過程中,每逢版本、校勘等文獻整理議題,時常向張博士請益,對他認真治學的態度由衷感佩。如今有緣先拜讀博士的研究專著,獲益良多,是以敢向學界推薦。是為序。
黃寬重 識於南港中央研究院
自序
我們都知道,古代有句成語是「開卷有益」。這是宋朝皇帝宋太宗趙光義說的。宋太宗每天要閱讀三卷《御覽》,如果有一天事情繁忙而沒有閱讀,但他一有空閒,就會補上。有人說:「天寒日短,一天閱讀三卷,太辛苦了」。宋太宗卻回答說:「開卷有益嘛!讀書不是什麼辛苦的事情」。這句成語就是這樣產生的,其主要意義就是讀書有益處。在這裡他所閱讀的《御覽》,就是一種類書。
類書源遠流長,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它又是我國特有的作品,是一種分類彙編各種事物以供查檢的工具書,蒐羅範圍相當廣,舉凡詩文、辭藻、人物、典故、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飛禽、走獸、草木、蟲魚等等應有盡有,可譬為一般人所熟悉的百科全書。其內容特色是「博採諸家、兼收眾籍」,編輯方式是將古書原文片斷摘錄,不加任何解釋;故今人可藉著「類書」一窺中國古代文化的資產。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太宗皇帝召集前朝各國文臣儒士,對原十國所得的數萬冊圖書進行編輯整理,連續編成了幾大部書;按成書的順序有小說類編《太平廣記》,百科類書《太平御覽》,文章分類彙編總集《文苑英華》。後來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九月,又編成一部政事歷史的專門類書《冊府元龜》。後人統稱為宋代「四大書」。
宋「四大書」總的價值是保存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當時的館閣所擁有的圖書資料遠遠超過前代任何一個朝代,故這「四大書」所採書的種類也遠遠超過以前任何一部類書或總集。「四大書」之中,《文苑英華》與《冊府元龜》未注明引用書目,難以統計所引書目之數量;《太平廣記》一書,每一條下都注明出處,卷首注明引用書目,引書達526種。《太平御覽》,亦注明所載資料出處,引書多達2,500餘種,僅地理類圖書就有近300種。而《太平廣記》所引書籍大半都已散失。
在古代典籍中,宋「四大書」的編修與刊刻,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們所網羅的材料遍及歷代重要著作,對古籍的保存及整理有很大的貢獻,對文化資源的傳承也深具意義。但「四大書」也有其缺失,它只是將舊有資料收集排比而已,缺乏重新撰寫、組織;而且它的資料不會因時代進展不斷的更新,純粹只有整理的工作而已。因此,「四大書」的特殊在於形式、內容與眾不同,在現今的各類型參考工具書中它帶有濃厚的歷史色彩。「四大書」走過漫長的歷史,在不同的時代巧妙的應變生存下來。
本書內容分為六章十一節,第一章緒論,主要闡述宋代類書發展理念,並做一完整的敘述。第二章介紹宋代政府藏書編纂概要,以期了解政府藏書與館閣制度,以及政府藏書編纂特色。第三章探討宋「四大書」的編纂與出版,並詳述其發展的成因。第四章敘述宋「四大書」的後世流傳版本。第五章詳述及探討宋「四大書」的學術價值及對現今學術研究的影響。第六章結論,將宋「四大書」的整體發展做一總結,並敘述如何讓「四大書」藉著知識傳達給使用者比較完整的資訊,進而對「四大書」的認識。
本書的內容,可以提供宋「四大書」研究者參考,惟因本書撰稿時間倉促,且筆者學識有限,見聞狹隘,恐多有疏誤之處,尚祈同道,不吝賜正,無紉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