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首先提出「臺灣宗教環境學」作為全書的新詮釋概念,並成功地網羅包括當代臺灣學界的(文學、歷史學、哲學、宗教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各個學科中,堪稱最精英學者群也是最多元的原創性論文在內。
本書共分二卷,全部內容已達30篇之多,已涵蓋臺灣各宗教(民間宗教、原住民宗教、一貫道、新興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研究,所以能夠據實針對臺灣本土大眾宗教信仰變遷:從數百年前至今的歷時性變遷,也同時關注到國家政策的主導力量、並將諸如原漢族群的信仰差異、二次大戰後社會變遷帶來的新興宗教崛起、全球化導致的宗教資本化與商品化、大眾信仰與身心靈醫療的復甦等各類課題,都有機的相應納入。
此外,本書還特闢一大項,專門介紹當代臺灣各學科研究大眾信仰變遷的典範學者,讓讀者了解一個學術研究者,彼等對於相關問題的設立及其解決的來龍去脈。可知,本書堪稱是,一本歷來有關臺灣大眾信仰變遷的著作中,不但最具跨學科特色且又兼具「臺灣宗教環境學」新詮釋理念的,兩卷版研究精華匯集。
商品特色
一本歷來有關臺灣大眾信仰變遷的著作中,不但最具跨學科特色且又兼具「臺灣宗教環境學」新詮釋理念的,兩卷版研究精華匯集。
作者簡介:
張珣
人類學者
學經歷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類學博士
曾任科技部人類學與族群研究學門召集人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理事長
臺灣宗教學會理事
臺灣大學人類學學系兼任教授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兼任教授
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學術專長
臺灣民間信仰,兩岸媽祖信仰,宗教與華人現代社會
著作
《海洋民俗與信仰:媽祖與王爺》、《媽祖信仰的追尋》、《文化媽祖:臺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疾病與文化:臺灣民間醫療人類學研究論集》等著作。與人合編有《當代臺灣宗教研究導論》、《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研究典範的追尋》、《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人類學家的我們、你們、他們》、《宗教、法律與國家:新時代的文化復振》、Religion in Taiwan and China: Locality and Transmission等專書。
學術榮譽
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1997-1998)
電子郵寄地址etch@gate.sinica.edu.tw
江燦騰
1946年11月3日生,桃園大溪人,現居新竹縣竹北市。
學經歷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文學博士
曾任教於臺大與清大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創校首位榮譽教授,現任該校通識教育中心退休兼任教授
學術專長
臺灣佛教文化史、中國近代佛教思想史、東亞近代佛教史等。
著作
《現代中國佛教史新論》(1994年)、《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1997年)、《臺灣當代佛教》(2000年)、《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2001年)、《當代臺灣人間佛教思想家:以印順導師為中心的薪火相傳研究論文集》(2001年)、《臺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2003年)、《新視野下的臺灣近現代佛教史》(2006年)、《聖域踏尋:近代漢傳佛教史的考察》(2009年)、《臺灣佛教史》(2009年),以及《戰後臺灣漢傳佛教史──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開展歷程》、《東亞現代批判禪學思想四百年: 從當代臺灣本土觀察視野的研究開展及其綜合性解說》(卷一) (卷二) 、《當代臺灣本土大眾文化(第一冊):雙源匯流與互動開展精選集》(合著)等。
學術榮譽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紀念獎八次得主
第一屆宗教學術金典獎得主
第二屆臺灣文獻傑出工作獎得主
2000年獲選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
電子郵寄地址:chiang1946@gmail.com
作者序
[前言與致謝]
本書(共二卷,下同)是兩位主編從2001 年起,首次合作編輯《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一書問世以來,由於當時深受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或被廣為當作宗教學系的相關教材使用,連大陸都出版了此書的大陸版。基於如此的熱烈反應,所以兩位主編其後又有:
2003 年出版的《研究典範的追尋: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2006 年出版的《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2014 年出版的《當代臺灣宗教研究精粹論集:詮釋建構者群像》、2019 年出版的《臺灣民眾信仰中的兩性海神:海神媽祖與海神蘇王爺的當代變革與敘事》、2021 年出版的《臺灣民眾道教三百年史:現代詮釋與新型建構》的長期多次合作。
而最新版彙編與集大成的,就是本書的編輯與出版。
因此可以說,若無之前兩位編者的長期多次合作,並藉此積累寶貴編選經驗,就不可能有此次本書如此的煌煌問世。
再者,讀者須知:本書編選的特色之一,就是從已發表的大量各類精華論文中,嚴格挑選與本書主題及其體系建構有高度相關者,才慎重納入。而之所以如此編選的考慮因素,主要基於:
以此法編輯,最可方便讀者從本書無比新穎及豐富且多元內容中,一次性地立即閱讀到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研究菁英學者的優異學術精華,並深刻體會到其中各類型論述的彼此互相輝映或多音交響,使其承先啟後的寶貴薪傳功效,能如其所願順利達成。
當然,本書此次得以順利編輯與煌煌出版,首先要深深感謝很多學界朋友的襄助:包括蔡錦堂、黃智慧、劉璧榛、陳文德、黃宣衛、呂理哲、丁仁傑、林本炫、王見川、梁唯真、余安邦、宋錦秀、許麗玲、林永勝、賴錫三、丁敏、張崑將、劉宇光、趙東明等人;以及他們文章原出處的出版單位,包括:東大出版社、《師大臺灣史學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人類學刊》、《中研院民族所集刊》、《宗教人類學》、《漢學研究通訊》、《考古人類學刊》、南天出版社、博揚出版社、《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世界宗教文化》、《宜蘭文獻雜誌》、《思與言》、《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聯經出版社、《當代》等。
更重要的是,元華文創出版社的叢書主編陳添壽教授能夠慧眼識英雄,主動邀約出版本書。其後,該出版社經驗豐富的李欣芳主編與作業程序精湛的陳欣欣編輯,都對本書的精美編排與仔細校對幫助極大,因而能讓本書得以完善而又精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在此致上無比感謝之情。
[前言與致謝]
本書(共二卷,下同)是兩位主編從2001 年起,首次合作編輯《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一書問世以來,由於當時深受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或被廣為當作宗教學系的相關教材使用,連大陸都出版了此書的大陸版。基於如此的熱烈反應,所以兩位主編其後又有:
2003 年出版的《研究典範的追尋: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2006 年出版的《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2014 年出版的《當代臺灣宗教研究精粹論集:詮釋建構者群像》、2019 年出版的《臺灣民眾信仰中的兩性海神:海神媽祖與海神蘇王爺的當代變革與...
目錄
前言與致謝/張珣、江燦騰
推薦序/康豹
本書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簡介
編者與作者簡介
導 論/江燦騰、張珣
一、編輯構想與書名釋義
二、何謂「宗教環境學新視野」?
三、補充說明:有關本書詮釋理論「宗教環境學」架構的提出與主要奠基者張珣的學術概念形成略史
第一部份:國家祭祀與政權鼎革
第一章 理解日治時代的國家祭祀概念/蔡錦堂
一、前言
二、增田的神社觀
三、增田的寺廟觀
四、結論
第二章 戰後國家祭祀及其與日本殖民時期的差異所在/蔡錦堂
一、前言
二、戰前忠烈祠建立緣起與相關法規
三、戰前地方忠烈祠的籌建情形
四、首都忠烈祠的籌建
五、戰後大陸地區忠烈祠的建立
六、戰後初期忠烈祠在台灣的建立
七、「國民革命忠烈祠」與忠烈祠建立的高峰期
八、「國殤聖域」建立的一些問題──代結論
第二部份:國家治理與原住民族的宗教變遷
第三章 日本對臺灣原住民族宗教的研究取向:殖民地時期官學並行傳統的形成與糾葛/黃智慧
一、研究史的背景與展開
二、官、學傳統的分袂點:對「迷信」的解釋與認定
三、政策與研究成果的互動與背反
四、國家宗教的入侵與「迷信」範疇的再生產
五、人類學與殖民主義的離合關係
六、結論:官、學傳統的形成與糾葛
參考書目
附錄一 日本對臺灣原住民宗教的研究目錄與相關史料(1895-1945)
附錄二 伊能嘉矩有關迷信之論著
第四章 戰後臺灣人類學透視之一:噶瑪蘭人獵首祭/豐年祭的認同想像與展演/劉璧榛
一、前言
二、敵人的頭顱:認同的地緣政治
三、中斷的qataban:部落社會的瓦解
四、生活經驗與通婚:漢人/阿美族多元認同
五、以創新的qataban建構多元主體認同
六、沒有敵人頭顱的舞臺展演
七、族群文化符碼與集體記憶的創造
八、部落與族群認同的套疊
九、旅北qataban:排除他群的時空凝駐
十、結論
參考書目
第五章 戰後臺灣人類學透視之二:膽曼阿美族接受天主教的信仰變遷/陳文德
一、前言
二、部落的社會組織與傳統宗教
三、目前天主教活動的情形
四、接受天主教過程的分析
五、結論
參考書目
第六章 戰後臺灣人類學透視之三:阿美族兩個聚落早期接受基督教的信仰變遷/黃宣衛
一、前言
二、宜灣的例子
三、大坡的例子
四、初步比較
五、結語
參考書目
第七章 戰後臺灣人類學透視之四:臺灣南島民族宗教研究近十年的人類學回顧(1999-2010)/呂理哲、黃宣衛
一、前言
二、宗教變遷的過程與肇因
三、宗教、儀式與社會
四、總結與展望
第三部份:宗教環境學新視野下的宗教變遷
第八章 開始思索「打破圈圈研究」的相關理由/張珣
一、前言
二、採用Skinner理論的作法
三、採用Freedman的宗族模型
四、祭祀圈研究的反省(一)
五、祭祀圈研究的反省(二)
六、祭祀圈研究的反省(三)
七、視民間宗教為文化象徵
八、儀式是一種以政治為目的的文化手段
九、結論
十、後記
參考書目
第九章 換軌研究意識的提出:何謂「文化媽祖」/張珣
一、前言
二、中國宗教的組織特性
三、媽祖信仰內的親屬邏輯
四、海內外媽祖信仰
五、基本文化分類概念
六、族群接觸與宗教變遷
七、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
八、移民與社區研究的反省
九、儀式的力量
十、結論
參考書目
第十章 宗教環境學新視野之一:宗教與性別/張珣
一、「文化」決定宗教裡性別的尊卑關係
二、結構功能派的作法與反省
三、象徵與權力的研究角度
四、從媽祖研究到女神研究
五、重要研究簡介
六、結論
參考書目
第十一章 宗教環境學新視野之二:祭祀信仰與動物權/張珣
一、殺豬祭祖與生態平衡
二、殺豬以保存傳統信仰達到族群認同
三、新埔義民廟神豬大賽
四、林口竹林山觀音寺殺豬公
五、動物權與動物法
六、結論
參考書目
第十二章 宗教環境學新視野之三:同神異貌與地域區隔/張珣
一、前言
二、天后或媽祖?
三、從香港水神信仰談國家對神明的管制
四、正義的化身/慈悲的媽祖
五、大澳鄉太平街天后古廟
六、大澳天后遊涌儀式
七、香港的水神信仰
八、從香港天后信仰談神人一體
九、結論
參考書目
第十三章 宗教環境學新視野之四:香火靈驗與信仰環境/張珣
一、宗教的環境學
二、媽祖如何取得/為何具有靈力?
三、香與火:氣的感應思考
四、進香:香火的取得將個人與國家、宇宙聯繫起來
五、結論:感應/感通天地
參考書目
前言與致謝/張珣、江燦騰
推薦序/康豹
本書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簡介
編者與作者簡介
導 論/江燦騰、張珣
一、編輯構想與書名釋義
二、何謂「宗教環境學新視野」?
三、補充說明:有關本書詮釋理論「宗教環境學」架構的提出與主要奠基者張珣的學術概念形成略史
第一部份:國家祭祀與政權鼎革
第一章 理解日治時代的國家祭祀概念/蔡錦堂
一、前言
二、增田的神社觀
三、增田的寺廟觀
四、結論
第二章 戰後國家祭祀及其與日本殖民時期的差異所在/蔡錦堂
一、前言
二、戰前忠烈祠建立緣起與相關法規
三、戰前地方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