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淨零轉型的概念,包括全球趨勢、政府規範、策略商機、財務永續、企業責任等,與ESG議題相關的背景知識和實現過程。更進一步囊括七個企業的淨零碳排實作個案,分享各企業的困境、解決方案和轉型過程。在多數面臨永續思維差異與缺乏策略資源的情境下,提供讀者系統性的知識,並搭配實際個案,加速了解淨零轉型的必要性與挑戰。
商品特色
本書在多數面臨永續思維差異與缺乏策略資源的情境下,提供讀者系統性的知識,並搭配實際個案,加速了解淨零轉型的必要性與挑戰。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陳來助
學歷
2005年 美國亞利桑那州Thunderbird學院 EMBA
1992年 國立清華大學化工系博士
經歷
友達總經理暨執行長 (2007-2011)
友達太陽能事業群總經理 (2010-2012)
微熱山丘執行長 (2013-2015)
AAMA 創業導師 (2013-迄今)
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協會 院士 (第15 屆, 2014)
時代基金會新農業大賞評審 (2013-2015)
經濟部中小企業總處產業升級業界導師 (2017-2019)
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7-2020)
國發天使基金委員(2017-2019)
國發基金產創計劃共同主持人 (2017-2019)
二代大學校長 (2018-2019)
現職
天來創新集團、勤友光電董事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兼任教授、靜宜大學校務顧問
AAMA 台北創業搖籃創業導師、中華大學講座敎授
智慧城市研究院榮譽院長、長榮大學香草學院榮譽院長
臺灣數位企業總會 榮譽理事長
著作
國際論文期刊約50篇、臺灣專利約30件、美國專利約40件
重要事蹟
2015年 第十五屆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院士
2010年 第十三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 中國自主創新風雲人物獎
2008年 獲得平面顯示器元件獎之「傑出人士貢獻獎」
2008年 獲頒清華大學傑出校友
2008年 獲頒清華大學工學院傑出校友
2006年 獲頒大同大學傑出校友
2005年 Incorporating Outstanding Scientists of the 21st Century Award (2005)
2000年 Outstanding people of the 20th century Award-International Biographical Centre(2000年)
2000年 Who is who in the world Award(2000)
1999年 全國青年獎章—— 博學類
1998年 工研院傑出研究獎
1997年 中國時報青年百傑獎—— 工業類
黃仕斌
學歷
日本早稻田大學博士
經歷
科技管理學刊(TSSCI)總編輯
國立交通大學產學運籌中心副主任
國立交通大學企業管理學程(Global MBA) 主任
國立交通大學創業創新學程主任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國際辦公室主任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國際辦公室主任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現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技醫療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BioMed EMBA)執行長
科技管理學刊(TSSCI)總編輯
【作者簡介】
吳仁作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系與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所,服務於國內外上市櫃公司中高階主管。
林春成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兼任管理學院副院長、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講座教授、台灣作業研究學會理事長、中國工業工程學會理事、演算法與計算理論學會理事。
陳坤宏
國立清華大學電子所碩士。現為天泰能源集團暨睿禾控股集團董事長、太陽光電產業協會(TPVIA)理事、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臺灣委員會理事,及臺灣再生能源憑證產業發展與推廣協會常務理事。
陳泳睿
臺灣大學EMBA碩士。現職為新呈工業總經理兼先進光電獨立董事、至德科技創辦人。
郭國泰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管理科學系主任/教授。
張家齊
美國普渡大學消費者行為博士。現職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教授,兼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及EMBA執行長,並同時擔任正基科技公司董事。
張清標
正隆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擁有中興大學森林研究所碩士以及交通大學EMBA管理碩士學位。
黃宜侯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教授兼主任,並兼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
黃怡穎
英國倫敦大學經濟與統計學系學士學位和國際管理學碩士學位。現職為台中精機總經理室協理。
黃淑儀
今時科技、舞雲智網共同創辦人,中央光電所畢業。
黃銘文
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學、碩士。現任濾能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暨董事長。
趙永潔
美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商學管理碩士。現職為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永續發展部會計師、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執行董事、台北市會計師公會第一屆永續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鍾惠民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經濟博士。現職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暨資財系教授,王道經營管理研究中心(sustainability leadership research center)主任,證券市場發展季刊主編與公司治理國際期刊(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SSCI) 主編。
蘇信寧
美國伊利諾理工學院機械材料與航太工程研究所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現職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兼任管理學院AACSB執行長、後EMBA執行長與王道經營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章節試閱
第1章 淨零概況簡介
第一節 淨零相關議題
一、溫室氣體之形成與定義
十八世紀末的燃煤蒸汽機造就第一次工業革命;十九世紀末的現代石油工業驅動電氣化工業革命,開創了各式燃油交通工具的時代。然而,人類大量燃煤與石油等化石燃料,不但帶來酸性沉降物、空氣汙染等影響人類健康的惡果,更是造成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增加的主要原因。不僅如此,全球各地積極發展畜牧業、開墾山林,以大量養殖的肉牛、豬隻等牲畜供應人類肉食,更是悄然釋放溫室氣體的元兇。
這些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的大量排放,導致過多的溫室氣體排放,使地球的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異常加劇,造成全球暖化。事實上,大自然的溫室效應使得地球溫度維持於適合人類居住的水平。如果沒有溫室效應,地表的溫度會過低,不適合人類居住。但工業革命之後,人類排放過多溫室氣體導致溫室效應異常,因而產生全球暖化的現象。
全球暖化並不只是科學觀念,對於全人類所帶來的衝擊,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極端氣候在全球各地屢破高溫紀錄,也帶來了暴風、乾旱、洪水、森林野火、物種滅絕等各種災難。以2022為例,6月和7月間,熱浪鋪天蓋地席捲了歐洲、北非、中東和亞洲,許多地區氣溫攀升至攝氏40度以上,打破多個歷史紀錄,也使得全球各地災難頻傳。事實上全球升溫的趨勢,並非短期現象。由歷史資料可以看出,全球平均溫度在工業革命之後不斷攀升。在1880年代,全球每十年升溫僅攝氏0.08度,而1981年之後,全球每十年平均升溫高達攝氏0.18度,尤其以近十年來最為嚴重:2013年至2021年這段期間,有9年出現在人類史上最高溫前十名排行榜。
因此,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是遏止全球暖化以及氣候異常不可或缺的政策。如果沒有政策來控制並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全球平均溫度繼續上升,整個世界終將面臨更多、更大的災難。
有關溫室氣體之定義,歐洲環境署(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指出「溫室氣體乃是導致自然溫室效應的氣體。」。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會議上通過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定義下的溫室氣體共有六種: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CO2)、甲烷(methane, CH4)、氧化亞氮(nitrous oxide, N2O)、氫氟碳化物(hydrofluorocarbons, HFCs)、全氟化碳(perfluorocarbons, PFCs),以及六氟化硫(sulfur hexafluoride, SF6)。另外,根據臺灣受《京都議定書》影響、於2015年在立法院通過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除了上述的六種溫室氣體外,另新增了三氟化氮(nitrogen trifluoride, NF3)等氣體作為其定義。各種溫室氣體中,造成全球暖化最關鍵的是二氧化碳,雖然甲烷的暖化效應為二氧化碳的72倍,但由於二氧化碳是人為排放量最多的溫室氣體,大約貢獻了65%的全球暖化,因此,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對於抑制全球暖化來說,極為重要。也因為如此,在許多氣候變遷管理相關的用語中,常出現「碳」(carbon)這個字,例如減碳(carbon reduction)、脫碳(decarbonization)等。
事實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包含了上述所有的溫室氣體,並不僅限於二氧化碳,但為了方便易懂,常常以「碳」來描述。不同的溫室氣體對於暖化的影響程度,也常轉化為「二氧化碳當量」(CO2e,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用同一個單位來衡量與描述。例如,行政院環保署官網指出,2019年臺灣各種溫室氣體排放當中,二氧化碳(CO2)為最大宗,約占95.28%,其次分別為氧化亞氮(N2O)1.71%、甲烷(CH4)1.67%、全氟碳化物(PFCs)0.49%、六氟化硫(SF6)0.33%、氫氟碳化物(HFCs)0.36%、三氟化氮(NF3)0.16%。而這些溫室氣體的影響全部轉化為二氧化碳當量,為287.06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並非單一組織或國家所能完成,必須仰賴全球各國公、私部門以及各種組織齊心協力,才能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因此,許多國際協議、倡議組織紛紛成立,而許多國家的政府也紛紛承諾減碳或在某個時間點(例如2050年)達到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或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目標,並推動不同的法規,來遏阻全球暖化進一步惡化。
自1995年以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的簽署國每年都聚集在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簡稱COP或氣候峰會)上討論氣候變遷之因應措施。COP是全球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氣候會議,其主要目標是評估氣候變化狀況並制定與氣候相關的協議和規範。COP每年由不同的國家主辦,第一屆的COP1於1995年在德國柏林(Berlin, Germany)舉行,第二屆的COP於1996年於瑞士日內瓦(Geneva, Switzerland)舉行,而截至本文撰寫前最新的兩屆COP,是2021年於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gow, Scotland, UK)所舉辦的COP26,以及於2022年11月6日至18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Sharm El Sheikh, Egypt)舉行的COP27。
歷屆COP氣候峰會產生了許多深具影響力的協議,例如1997年在日本京都舉行的 COP3 會議,制定了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最終獲得了峰會的核准。2015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1)會議期間,由各國同意將以《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取代《京都議定書》。在《巴黎協定》中,各締約國承諾將致力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將全球增溫幅度控制比工業革命前的均溫高攝氏2度以內,同時也指出,如果能控制在攝氏1.5度的增溫幅度以內,將能有效降低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與風險。欲達成此一目標,全球溫室氣體排量放必須在2030年減半,並於2050年的時候達到淨零。
第26屆的COP26,原本預計於2020年舉辦,但由於COVID-19疫情影響,延後至2021年底10月31日至11月13日這段期間,於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COP26與會各國歷經激烈的辯論和談判後於2021年11月13日達成協議,簽署《格拉斯哥氣候公約》(Glasgow Climate Pact),訂定控制未來升溫上限於攝氏1.5度以內的目標,同時,也史無前例地明確表述減少使用煤炭的計劃,並承諾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資金,來幫助它們因應氣候變化。而中美兩大國也出乎意料地發表聯合聲明,承諾未來10年加強氣候變遷方面的合作。COP27達成一項突破性協議—為遭受氣候災害重創的國家提供「氣候賠償基金」。但關於哪些國家該向氣候賠償基金付款等具有爭議的問題,乃被延遲至明年的會議再行討論。據聯合國新聞稿,聯合國氣候變化執行秘書西蒙.斯蒂爾(Simon Stiell)於閉幕會議中提醒,若各國政府持續實施當前的氣候與能源政策,至本世紀末全球溫度將上升攝氏2.5度;若要控制在攝氏1.5度之內,2030年前溫室氣體排放量相較於2010年的排放量最少必須降低45%。
雖然歷屆COP對於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產生了相當程度的貢獻,但目前的承諾以及投入,其實仍不足以將全球升溫於本世紀末之前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研究顯示,如果沒有任何政策,全球平均溫度到了2100年將上升攝氏4.1至4.8度;以目前既有的政策來推估,全球均溫到了本世紀末將上升攝氏2.5至2.9度;如果全球各國都能確實執行政策來達到承諾的減排目標,全球均溫到了2100年仍將上升攝氏2.1度。欲將全球升溫在本世紀末之前控制在攝氏2度或1.5度以內,有賴全球各國更積極的投入,才有機會實現。圖2顯示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各種暖化情境的推估與分析。
二、淨零的重要性與影響
全球化使各國產業鏈串聯,面臨俱榮俱損的情況,影響經濟成長的風險與機會因此牽一髮而動全身。近年來,各國除了面對Covid-19疫情所挾帶之衝擊,更需要著手處理愈加迫切的氣候變遷問題。全球多國為此共同制定淨零或是碳中和目標,促使全球政府與大型企業紛紛提出相應政策及轉型。在如此趨勢的推動下,各國企業將面臨高速轉型的風險。首先,有關於法規政策,實行碳稅將直接影響生產成本,例如:歐盟所推出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即是相應而生之措施,而「供應鏈減碳」牽動著產業上下游的運作,勢必也會成為企業所需面臨的挑戰。企業投資時需考量「科技風險」,其意指科技的進步飛速所帶來的顛覆性技術,將淘汰由舊有技術所支撐的市場。全球環境與政策變化所帶來的各式風險,將會強化投資者對企業ESG議題的考量,而企業為獲取資金則需審慎考量ESG相關的永續策略並做出對應的承諾。
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之下,未來有幾項趨勢是值得關注的機會,世界經濟論壇主席Klaus Schwab提及實現利害關係人責任(Stakeholder responsibility)及全球企業公民責任(Global corporate citizenship),需要以實現全球目標為導向的公共與私人合作平台,更需要系統領導(Systems leadership),連結商業、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全球議題。關於世界經濟論壇打造關於第四代工業革命、產業轉型、自然與氣候、全球與地域合作等中心,及全球科技治理等高峰會,目的也是要連結全球多國共同面對全球風險。
關於2030年的永續計畫的實踐,也屬於未來的潛在機會,像是科技永續:包含6G時代的來臨、自駕車實現Level 5、再生能源車達市占率的20%、AI成熟提供服務機器人、元宇宙的發展;或是訂製符合環境永續規範的策略:歐盟所制定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於2026年生效、第26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決議於2030年達成30%甲烷減量、2050年完成淨零排放目標,2030年,Apple希望在其供應鏈中實現100%的碳中和等,平台串聯全球及各項組織的碳相關目標,都是值得持續關注的趨勢,並期許接下來能持續有化風險為機會的新科技和作為,再者淨零也帶來綠色產業及能源的發展,像是開發新的農業生產方式,發展促進循環經濟的新能源、材料,或是永續城市的發展都是未來機會,此書,以中小企業業主、公司淨零專案負責人、公司董事會為目標讀者,透過探討各項面對淨零及ESG議題衍生的新名詞和措施,甚或是揭露國內外企業相應的轉型和作為,期待與讀者們共同切磋與掌握未來淨零趨勢。
三、企業淨零之路
企業在面臨國際上各式的永續規範,以及各國陸續針對淨零碳排所研擬之路徑與法規時,為在日後仍具有獲取國際訂單的資格,以及避免被收取碳費、碳稅、碳關稅等成本,將逐步進行企業淨零轉型,以下是企業組織在經歷淨零排放路徑時,需要徹底了解並執行的概念與規定。
(一)盤查
「碳足跡盤查」(Carbon Footprint Verification, CFV)是計算特定地點和時間限制內的碳足跡,並將其提供給監管機構、消費者、員工、股東、投資者和競爭對手等外部對象的過程,使其對企業組織碳足跡計算的準確性、徹底性和開放性更加信任。
「三效合一數位碳盤查」提供企業最具效率的盤查架構,依能盤(能源盤查)、溫盤(溫室氣體盤查)、碳盤(碳盤查)的順序,並分別依據ISO 50001、ISO 14064、 ISO 14067的規範進行。能盤階段建立組織流程、資訊系統框架及推動變革管理;溫盤階段建立供應鏈協作;碳盤階段建立產品系統,並完成產品碳盤查工作。
對於每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產業需登錄環保署的盤查登錄平台,計算其於生產期間所經歷的相關製程中,使用之電力、燃煤甚或造成含氟氣體逸散排放等碳排放來源進行溫室氣體排放之數量估計,其中更會記錄其使用的能源是否為生質能源。
國內進行碳盤查登錄之用意有二:其一,幫助企業確定其製造與業務過程中所排放之的溫室氣體總量和來源,以利未來訂定碳減量標準;其二,於盤查中記錄自身商品的碳含量,以因應未來出口需面臨之各國所定的排碳管制。
(二)碳減量
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對已開發工業國家的減碳義務進行規範。在第一個碳減排承諾期,從2008年到2012年,簽署國必須在1990年的基礎上再減少5%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儘管它為特定國家規定了碳減排目標,但大多數碳排放率高的國家未能做出相應的承諾。
2015 年簽署的《巴黎協定》將升溫限制設定為相較工業化前的水平高出2°C,並努力達成1.5°C的升溫限制標準。此協定當中提及的「國家自願減碳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NDC)則是作為實踐目標的主要機制,世界各國需要在經濟發展與碳減量中做出權衡,並訂定合適的減量目標。
參照IPCC所發行的《第六次評估報告》,其指出2010-2019年期間的平均每年溫室氣體排放量仍是持續上升的狀態,不過在此期間的排放量成長率低於2000年到2009年之間的成長幅度。此份報告指出各國所做出的NDC承諾於21世紀內將無法達成將升溫限縮在1.5°C的標準,至於2°C的升溫幅度限制是否能達成需仰賴於2030年後的碳減量作為。然而,國際上各國目前所實施的各項政策,卻是遠遠不足以達成目標的,其將導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高於NDC所承諾的總排放量。
第1章 淨零概況簡介
第一節 淨零相關議題
一、溫室氣體之形成與定義
十八世紀末的燃煤蒸汽機造就第一次工業革命;十九世紀末的現代石油工業驅動電氣化工業革命,開創了各式燃油交通工具的時代。然而,人類大量燃煤與石油等化石燃料,不但帶來酸性沉降物、空氣汙染等影響人類健康的惡果,更是造成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增加的主要原因。不僅如此,全球各地積極發展畜牧業、開墾山林,以大量養殖的肉牛、豬隻等牲畜供應人類肉食,更是悄然釋放溫室氣體的元兇。
這些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的大量排放,導致過多的溫室氣體排放,...
推薦序
[推薦序一] / 周志宏(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永續長)
每年年底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COP),為全球氣候政策確立重要目標和方向,台達自2007 年起投入COP 至今,持續參與大會,以智庫的角色將國際最新的氣候相關政策及法規提供國人參考,同時也將台達的減碳作為及實際成效與全球分享,期望能發揮影響力,接軌全球淨零趨勢。
台達參與COP 大會多年,在政策面,除了於COP 官方談判區與國際智庫及政策決策者交流,會後亦透過研究、建言及教育訓練等方式,擴大政策影響;在社會面,則藉由媒體以及基金會的氣候沙龍活動,傳達COP 談判結論和最新趨勢,幫助大眾建立淨零意識;在產業面,邀請產業夥伴及各大企業永續部門同仁成為氣候沙龍的主要閱聽眾,也進一步帶動供應鏈接軌國際;在公司面,2015年的COP 21 更是台達訂定永續策略的轉捩點,同年簽署We Mean Business,之後積極響應國際倡議,包括企業自主減碳SBT、電動車倡議EV 100、再生電力倡議RE 100,到近期訂定淨零科學減碳目標(Net-zero Science-based Target),從自身做起,致力減碳達成全球升溫不超過1.5oC 的目標。
臺灣訂定2050 淨零排放路徑以及重要策略方針,各界須特別留意建築、運輸、工業和電力四大部門的相關指標,呼應並協力國家邁向淨零的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等十二項關鍵策略,以具體行動實現淨零願景。面對國際間收取碳費的趨勢,臺灣可借鏡歐盟「Fit for 55 Package」( 降低55% 溫室氣體排放套案)將CBAM(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碳稅收入運用於歐盟發展及成員國減碳的作法,做為臺灣收取碳費的參考框架,以促進整體發展及減碳的正向循環;企業則應積極投入內部碳定價,以內部碳費來幫助開發未來新興的氣候科技,並更進一步接軌國際倡議,達成共好,未來在迎接範疇三的挑戰及目標,大型企業更需妥善運用碳費,配合相關政策,做好產業的氣候轉型。
本書對於淨零相關的重要歷史演進、國際倡議和名詞解釋等做了完整且深入淺出的介紹與解讀,涵蓋面向廣泛,兼顧產、學、研不同角度的看法並加以整合,對於企業無論面對國際評比、碳盤查、ESG 健檢或報告書撰寫,都深具參考價值,相信可更進一步促進讀者接軌國際倡議,創造永續新商機。
[推薦序二] / 蒲樹盛(BSI英國標準協會東北亞區 總經理)
敬愛的讀者們:
如果我們不能解決問題,則問題將解決我們!當今全球最大的風險,非ESG 議題莫屬!
非常榮幸向您推薦這本理論與實務兼具的《淨零轉型》。這本專書非常深入淺出地探討了ESG(環境、社會和治理)議題,包括全球淨零趨勢、淨零策略、永續金融,及豐富的標竿個案實務分享,是進入ESG 領域非常有幫助的一本專書。
從現在開始到2050年,淨零轉型勢在必行。企業組織若不從現在開始進行規劃,將很有可能在全球減碳賽局中,被超越甚至於淘汰。
臺灣多屬中小企業,在淨零碳排的議題及現況中,呈現以下問題:
• 企業永續思維差異大,前段班企業(約10%)發展積極,極具國際競爭力。反之,約70% 中小企業雖有擔心,但未見具體行動。
• 普遍缺乏永續策略,僅以法遵及客戶要求為主,以拖待變。
• 缺乏資源規劃,未建立永續推動組織或專人,導致進展緩慢或無從下手。
• 將減碳視為成本,而非機會,缺乏對永續的前瞻性。
• 臺灣的「電力排碳係數」高於多數先進國家,導致企業減碳壓力大。未來,碳成本將導致不利的國際報價與競爭,形成另一種無法降低的成本。
這本書涵蓋了ESG 的各個面向,特別是結合了大量的專業教授及業界師資,提供了前述問題的解決方案,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對ESG 這一主題的深入探討和系統性介紹,不僅對企業具有參考價值,對廣大學生及民眾也具有啟發作用。
最後,我要向書中的作者表示敬意,他們的深入研究和對ESG 的熱情,內容清晰易懂,讓這本書成為一本非常出色的專書。
再次向您推薦這本《淨零轉型》,絕對會對您有所啟發和幫助!
[推薦序一] / 周志宏(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永續長)
每年年底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COP),為全球氣候政策確立重要目標和方向,台達自2007 年起投入COP 至今,持續參與大會,以智庫的角色將國際最新的氣候相關政策及法規提供國人參考,同時也將台達的減碳作為及實際成效與全球分享,期望能發揮影響力,接軌全球淨零趨勢。
台達參與COP 大會多年,在政策面,除了於COP 官方談判區與國際智庫及政策決策者交流,會後亦透...
作者序
[主 編 序]
淨零碳排是指企業在其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等同於其減少或消除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換言之,企業的碳排放總量可以達到零或接近零的狀態。淨零碳排的目的是減少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推動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的日益嚴重,到目前為止,國際上已有124個國家宣布其到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的承諾,臺灣也身列其中。2022 年3 月,國家發展委員會發布《臺灣2050 淨零排放路徑》,期望藉由「能源」、「產業」、「生活」及「社會」之四項轉型戰略,配合「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項治理方針,以實踐2050 年的淨零轉型目標。國際化企業在全球各組織與政府宣布在2050 達到淨零排放後,勢必將為了淨零轉型面臨許多經營風險與機會,臺灣的產業結構以中小企業為主,許多業主皆了解淨零轉型的必要,但卻欠缺執行的能力,淨零減碳的相關法規、標準、框架與評鑑方式多元而複雜,需要一定的學習曲線,因此本書的主要內容即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EMBA「零碳轉型高階管理人才培訓班」課程為基礎匯整而成。
本書將從實務的角度搭配六個淨零企業個案,介紹企業淨零碳排的概念、背景和實現過程。此書的前三章包括淨零碳排概況簡介,企業淨零策略思維,以及永續會計與碳揭露。希望讀者能透過前三章的內容對於淨零的概況有初步的了解,最後一個章節主要敘述企業實作個案包括:正隆公司、台中精機、新呈工業、展綠科技公司、今時科技公司、天泰能源公司及濾能公司,其中個案的主題涵蓋淨零標竿企業、淨零與數位雙軸轉型,還有淨零賦能企業個案。
首先第一章分成兩大重點,第一部分為淨零概況的簡介,此部分分為八小節,從淨零相關議題開啟本書序幕,包括了解溫室氣體形成及其相關定義為第一節,進而明瞭淨零議題的影響及其重要性,下個階段則是濃縮到本書的主要對象——企業,面臨國際各式永續規範後,該如何研擬其淨零碳排路徑及法規,從不同碳相關名詞之解析,像是碳盤查、碳減量、碳中和……等,來對碳相關議題有初步了解。緊接著第二節,提及目前全球現有的淨零目標、倡議及行動,像是每年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簡稱COP)上討論氣候變遷之緩解措施,以及臺灣從2022 年開始緊鑼密鼓倡議企業實踐零碳轉型,以六大重點為目標的《臺灣2050 淨零排放路徑》,也有提及其他國家相關淨零政策,像是美國、歐盟、中國、印度、俄羅斯……等,第三節則是重點整理臺灣現有與零碳相關的政府立法草案及規範 以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氣候相關揭露規範的修正和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草案。之後第四節則是著重在國際申報及登錄框架,像是「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簡稱GRI) 、「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簡稱PRI)、「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簡稱TCFD)、「永續會計準則」(SASB)、碳揭露項目全球系統(CDP Global System,簡稱CDP Global)等介紹。之後第四到第七小節,涵蓋永續評鑑之計算與檢驗方法、節能減碳相關之國際標準與規範以及永續承諾如「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 initiative, SBTi)、RE 100等名詞之定義與相關內容解析,最後一小節則以企業面對淨零的風險與機會時,所必須了解的一些碳名詞定義及市場風險機會、法規風險機會、技術風險機會、資金風險機會等議題作結。
第一章節第二大重點,則以淨零排放現況與趨勢為主線,從第一節氣候變遷以及全球暖化的衝擊以及相關的會議、公約為首,第二、三節則重申各國相關政策、及國際倡議行動與揭露框架,並以第四小節重點整理淨零排碳趨勢下所需關注的一些小議題以問答的形式呈現。
第二章則轉以企業淨零策略思維為題,在淨零趨勢下,企業除了被動去執行相應而生的規範及轉型,主動掌握淨零造就的「氣候科技」(climate tech),由此萌生新興的產業區隔,也能提早嗅到淨零趨勢的商機並進早佈局。第一節從氣候科技之定義和涵蓋範疇為始,包含溫室氣體排放來源、以及氣候科技所帶來的資金投入,並以企業如何運用作結。第二節則著重企業淨零相關觀念與標準,以及各標準規範如何與企業息息相關,該從何種管理著手,而第三節則呼籲企業該如何乘淨零轉型之勢,掌握商機,不管是培養減碳能力、調整組織設計、明訂排碳與ESG 相關績效指標,並以最後小節總結此章重點。
第三章則以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永續發展服務部門趙永潔會計師、管理學院副院長黃宜侯教授為主要編輯者,從會計及財務的角度探討永續會計與碳揭露的議題,主軸為「永續會計準則與氣候相關財務揭露」的演講,並搭配兩篇哈佛商業評論的專文。本章分成五個小節,除首節前言及末節本章小節外,中間章節首先第二節以氣候變遷與企業責任為起頭,依哈佛商業評論2021 年,由羅伯.艾克斯(Robert G. Eccles) 和約翰.馬利肯(John Mulliken) 所發表的文章:〈公司最大的負債,是「碳」?〉(Carbon Might Be Your Company's Biggest Financial Liability)解析企業經營與碳排間的關係,並以多項個案舉例,第三節則關心非財務永續資訊的揭露,如企業相關投資人或是利害關係人,以及三個揭露準則框架:GRI、SASB 和TCFD,就其面向、揭露內容、和特徵引出相關企業案例的作法及因應,第四節針對環境負債之會計概念,揭示企業碳排估計上,依賴上、中、下游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之衡量,最後一小節則以資誠會計一份問卷, 在企業與ESG 議題上做總結。
本書第四章節分為七小節,每小章節分別探討正隆公司、台中精機、新呈工業、展綠科技公司、今時科技公司、天泰能源公司及濾能公司等公司在淨零碳排上的企業實作個案,除了有企業董事到課堂中講解分享,更舉辦多次企業參訪,讓學員能親眼見證企業在致力碳排的具體實行狀況,在每家公司個案下,針對其領域除了說明當前面臨碳排的困境、解方,以及相應的轉型、出路,有些公司更是分享身為主要實行者的經驗和心得,期待讀者們到各章節一探究竟。
本書的完成感謝初期陽明交大科管所李雯文同學、蔡坪秘同學擔任課程助教,課後加入工工系陳貞吟同學、連倢同學進行初步課程資料整理。在經過本校管理學院多位教授們、數家個案公司合作傾力共筆與背後多次校稿的努力後,終將這些課程與參訪的精華內容編輯成冊。也謝謝在ESG 界擁有極大影響力的周志宏永續長、蒲樹盛總經理,兩位重量級人物認同本書的價值,願意擔任本書推薦人。並十分感激科管所李雯文同學、EMBA 王韻晴行政專員,他們在過去幾個月裡辛勤幫忙編碼校讀、聯繫作者與共編者繁複相互進行溝通修正,以及元華出版社對於本書實用的建議、細心的編校,皆是誕生本書的幕後推手群。最後再次感謝所有為本書付出寶貴時間和心力的人, 因為有您齊心努力,此本書才得以順利完成。
[主 編 序]
淨零碳排是指企業在其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等同於其減少或消除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換言之,企業的碳排放總量可以達到零或接近零的狀態。淨零碳排的目的是減少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推動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的日益嚴重,到目前為止,國際上已有124個國家宣布其到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的承諾,臺灣也身列其中。2022 年3 月,國家發展委員會發布《臺灣2050 淨零排放路徑》,期望藉由「能源」、「產業」、「生活」及「社會」之四項轉型戰略,配合「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項治理方針...
目錄
推薦序一 / 周志宏(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永續長)
推薦序二 / 蒲樹盛(BSI英國標準協會東北亞區 總經理)
主編序
主編簡介
作者簡介
第1 章 淨零概況簡介
第一節 淨零相關議題
一、溫室氣體之形成與定義
二、淨零的重要性與影響
三、企業淨零之路
第二節 全球淨零之目標、倡議與行動
一、COP 26
二、臺灣
三、美國
四、歐盟
五、其他國家
第三節 政府立法草案與規範
一、臺灣
二、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金管會)
三、環境保護署(簡稱環保署)
四、美國 SEC Enhance and standardize climate-related disclosures
五、歐盟 CBAM(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第四節 國際申報與登錄框架
一、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二、PRI(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
三、TCFD(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四、SASB(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五、CDP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第五節 永續評鑑之計算與檢驗方法
一、DJSI(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ices)
二、S & P ESG index
第六節 節能減碳相關之國際標準與規範
一、ISO 50001 能源管理系統
二、ISO 14064 溫室氣體排放盤查
三、ISO 14067 產品碳足跡標準
四、PAS 2060
第七節 永續承諾
一、SBTi(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二、RE100
三、EP100
四、EV100
第八節 企業面對淨零的風險與機會
一、碳相關名詞解釋
二、市場風險與機會
三、法規風險與機會
四、技術風險與機會
五、資金風險與機會
第九節 小結
FAQ
參考資料
第2章 企業淨零策略思維
第一節 氣候科技相關產業
一、何謂氣候科技
二、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源
三、氣候科技涵蓋範圍
四、氣候科技吸引了可觀的資金投入
五、企業需善用並考慮投入發展氣候科技
第二節 企業淨零相關觀念與標準
一、能源管理、溫室氣體盤查、碳足跡
二、淨零(net zero)與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
第三節 讓淨零成為競爭優勢
一、關注氣候科技的發展,積極掌握相關商機
二、培養節能減碳能力
三、調整組織設計
四、明確訂定排碳與ESG相關績效指標
第四節 小結
參考資料
第3章 永續會計與碳揭露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氣候變遷與企業責任
第三節 非財務永續資訊的揭露
一、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準則
二、SASB(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準則
三、TCFD(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四、IFRS和SEC氣候相關揭露要求
第四節 環境負債之會計概念
第五節 結語
FAQ
第4-1章 標竿企業個案:正隆公司
一、零碳轉型國際、企業趨勢、臺灣趨勢
二、公司簡介
三、氣候治理成就
四、正隆永續六大策略
(一)策略一:推動S.M.A.R.T.低碳智紙,打造多贏循環商模
(二)策略二:布建海內外循環據點,轉型為亞洲低碳綠能新紙業
(三)策略三:以四大科學減碳路徑,邁向2050碳中和願景
(四)策略四:專注3R原則,開發多元低碳商品和服務,助力社會脫碳
(五)策略五:積極扶植供應鏈轉型,以產業量能打造永續生態系
(六)策略六:多元管道實踐良善循環
FAQ
參考資料
第4-2章 標竿企業個案:台中精機
一、個案公司背景說明
二、國際認證是:ISO 9001、ISO 45001、ISO 50001、ISO 14001、ISO 14064 導入中:ISO 14067
三、減碳動機、標準與規範
四、減碳目標、時程與路徑
五、淨零策略與作為
六、目前的減碳成果
七、淨零機會與風險
第4-3章 淨零與數位雙軸轉型企業個案:新呈工業
一、個案公司背景說明
二、新呈工業供應鏈
(一)公司三大時期
(二)減碳動機、標準與規範
(三)減碳目標、時程與路徑
(四)參與減碳之組織架構
(五)ISO 50001導入流程
三、目前的減碳成果
四、淨零機會與風險
第4-4章 淨零賦能企業個案:展綠科技公司
一、展綠介紹
二、展綠之平台介紹
(一)客戶案例
(二)展綠雲端平台與感測器連接
(三)平台分析
三、節能減碳PDCA
四、客戶的分群
IoT啟動淨零碳排
五、實例介紹(一)
(一)實例1:遠端監測能耗與過熱情況
(二)實例2:能耗超標
(三)實例3:空壓機出風口溫度監測
(四)實例4:燒結爐數據異常
(五)實例5:馬達老化
六、實例介紹(二)
(一)實例1:臺灣最大的工具機廠──契約容量超約
(二)實例2:臺灣知名加盟餐廳店──契約容量超約
(三)實例3:世界級運動場鋪地材製造工廠──異常設備的管理、保養與維護
(四)實例4:國內老牌電線電纜子公司
(五)實例5:國際知名開關大廠
(六)實例6:台科大改善前後數據比對
七、結論
(一)展綠的導入方案
(二)計算碳足跡的目的
(三)碳盤查能耗盤查優先的對象
FAQ
第4-5章 淨零賦能企業個案:今時科技公司
一、今時介紹
二、全球能源趨勢
(一)天然能源產銷
(二)其他能源建置
三、電力及能源的消耗
(一)電力消耗分佈
(二)能源消耗分佈
(三)臺灣各類發購電量及電力排碳係數
(四)國際電力排碳係數
四、節電的實際應用與資料分析
(一)能源管理的落實
(二)臺灣發電端的供需配給
(三)電費單內的用電細節
五、零碳轉型的相關趨勢及措施
(一)ESG轉型的新趨勢
(二)企業零碳轉型的關鍵步驟──碳定價
六、能源效率提升實例
(一)實例1:商辦大樓
(二)實例2:傳產集塵設備
(三)實例3:傳產製油
七、節能建置經費的來源
八、結論
FAQ
參考資料
第4-6章 淨零賦能企業個案:天泰能源公司
一、臺灣的發電系統
(一)電力系統架構
(二)主要發電種類
(三)發電原理
二、能源及電力的供需概況
(一)能源的供電結構
(二)電力及能源需求
(三)公用事業電價波動
三、電力的調度
(一)電力供應及調度
(二)火力電廠調度原則
四、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一)溫室氣體排放係數
(二)臺灣各部門用電佔比
(三)臺灣溫室氣體排放趨勢
(四)我國各部門溫室起體排放量
五、能源轉型的各個層面
(一)能源轉型之政策
(二)能源轉型之法規:強制義務建立基本需求
(三)金融產業:鼓勵結合前瞻活動
(四)市場:用戶端使用綠電的訴求
六、電證合一的應用
(一)再生能源交易市場架構
(二)再生能源憑證與碳權的差異
(三)用電大戶條款相關措施
七、綠電轉供實例
(一)實例1:聯亞光電
(二)實例2:臺中大甲野寶
(三)實例3:台灣萊雅
(四)實例4:國泰金控
八、綠電交易資格的取得與挑戰
(一)發電端的交易資格
(二)綠電交易量及價格
(三)小結
九、綠電長期發展實例
(一)中長期發展方向:協助用戶提高綠電滲透率
(二)實例1: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
(三)實例2:區域能源整合
(四)故事分享
十、結論
FAQ
第4-7章 淨零賦能企業個案:濾能公司
一、緣起
(一)經濟與環境可否兼得?
(二)反觀工業發展下的臺灣
(三)拉開濾能序幕
(四)永懷初心:Go Clean, Think Green
(五)企業、客戶、環境,共創三贏
二、循環經濟,走向永續
FAQ
參考資料
推薦序一 / 周志宏(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永續長)
推薦序二 / 蒲樹盛(BSI英國標準協會東北亞區 總經理)
主編序
主編簡介
作者簡介
第1 章 淨零概況簡介
第一節 淨零相關議題
一、溫室氣體之形成與定義
二、淨零的重要性與影響
三、企業淨零之路
第二節 全球淨零之目標、倡議與行動
一、COP 26
二、臺灣
三、美國
四、歐盟
五、其他國家
第三節 政府立法草案與規範
一、臺灣
二、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金管會)
三、環境保護署(簡稱環保署)
四、美國 SEC Enhance and s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