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春秋學歷來為文人所輕,學者往往以此時期為歷代經學最衰微,最觀無可觀的時代,致使得明代三百年來所積累的龐大文獻資料只能無聲無息地躺在各大藏書機構中,供人憑弔懷古之用。本書經歷數年的爬梳整理,於兩岸三地各大圖書館與藏書機構間探訪,鉤沉索隱,共輯得明代《春秋》著作1157部,存世者375部,故於本書排版完成後,公諸學術同好,亦不枉撰寫初衷。
商品特色
本書經歷數年爬梳整理,於兩岸三地各大圖書館與藏書機構間探訪,羅列明代《春秋》著作1157部存佚實際情況統計及說明,提供學術研究同好者詳實之資料索引。
作者簡介:
林穎政
學歷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現職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文理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經歷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助理教授、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中原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新竹教育大學講師
著作(專書及期刊論文等)
專書
《明代春秋學研究》
期刊論文
〈論四庫全書總目對明代春秋學的評價標準〉
重要事蹟
榮獲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優秀教育實踐工作者、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臺灣中央大學研究傑出獎學金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洪武元年至弘治十八年(明代前期:1368-1505)】
《春秋旁註》二卷 朱升撰,〔存〕
朱升,1299-1370,安徽休寧,字允升,號楓林,師陳櫟、黃澤,據乾隆《江南通志》云:「朱升,字允升,休寧人。少師事陳櫟,復偕趙汸,從黃澤學。舉元鄉薦,授池州學正,士服其教,大江南北,學者雲集。會蘄黃寇亂,避兵窮谷,著述不輟。明太祖召見,授翰林學士,知制誥。升尤邃經學,著諸經《旁註》、《書傳補正》,學者稱楓林先生。」
(卷一百六十四)
案:收錄《五經旁註》,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刊梵夾本。
《春秋旁訓》四卷 朱升撰,〔存〕
案:收錄《五經旁訓》,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萬曆二十四年陳大科刊本。
《春秋旁訓》四卷 李恕撰、朱鴻謨重訂,〔存〕
李恕,元末–明初,江西廬陵,字省中,據康熙《江西通志》云:「李恕,字省中,廬陵人。所著有《易》、《書》、《詩》、《孟子旁註》諸書。」(卷七十六)
朱鴻謨,1571前後,山東益都,字文甫,號鑒唐,據康熙《江西通。志》云:「朱鴻謨,字文甫,益都人。隆慶進士,授吉安推官。識鄒元標於諸生厚禮之。擢南京御史,以疏救言官,語侵居正,居正怒斥為民。居正卒,起官,出按江西,奏蠲水災,賦請減饒州磁器,不報,又疏薦建言削籍者,忤旨奪俸。歷官刑部右侍郎,贈刑部尚書,諡恭介。」(卷五十八)
案:收錄《五經旁訓》,《故宮珍本叢刊》,第17冊,據明萬曆十六年朱鴻謨陳文燭刻本影印。
《春秋旁訓》四卷 李恕撰、鍾惺重訂,〔存〕
鍾惺,1574-1625,湖北竟陵,字伯敬,號退谷,據查繼佐《罪惟錄》云:「鍾惺,字伯敬,號退谷,湖廣景陵人。成萬曆丙辰進士,授行人,以南禮部督學八閩。火計中人言服闋不起。性孤冷,眾歡集,渺然若失,世亦遺之。與同邑譚友夏,取古詩迄唐為《詩歸》之選,眉眼生動,覺前此門面膚迹,有所救正。又讀史有所進退,帙成曰《史懷》,極遊聘之興,名山川無所不歷,著《如說》則晚年研精佛氏之所得也。」(卷之十八);顧炎武云:「鍾惺,字伯敬,景陵人,萬曆庚戌進士,天啟初任福建提學副使,大通關節、丁父憂去職,尚挾姬妾游武夷山,而後即路。巡撫南居益疏劾有云,百度踰閑,五經掃地。化子衿為錢樹,桃李堪羞。登駔儈於皋比,門牆成市。公然棄名教而不顧,甚至承親諱而冶游。疑為病狂喪心, 詎止文人無行? 坐是沈廢于家。乃選歷代之詩, 名曰《詩歸》,其書盛行於世。已而評《左傳》、評《史記》、評《毛詩》,好行小慧,自立新說,天下之士,靡然從之。而論者遂忘其不孝、貪污之罪,且列之為文人矣。余聞閩人言,學臣之鬻諸生,自伯敬始。當時之學臣其于伯敬固當如茶肆之陸鴻漸,奉為利市之神,又何怪讀其所選之詩,以為風騷再作者邪?其罪雖不及李贄,然亦敗壞天下之一人,舉業至于抄佛書,講學至于會男女,考試至于鬻生員,此皆一代之大變,不在王莽、安祿山、劉豫之下,故書其事于五經諸書之後。嗚呼!『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已先言之矣。」(《日知錄》卷二十)
案:收錄《五經旁訓》,美國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藏明金閶魯鄒岳刊本,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微捲副本。
《春秋春王正月考》一卷 張以寧撰,〔存〕
張以寧,1301-1370,福建古田,字志道,號翠屏,師韓信同、韓普,據《明史》云:「張以寧,字志道,古田人。⋯⋯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巖判官進六合尹,坐事免官,滯留江、淮者十年。順帝徵為國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在朝宿儒虞集、歐陽玄、揭傒斯、黃溍之屬相繼物故,以寧有俊才,博學強記,擅名於時,人呼小張學士。明師取元都,與危素等皆赴京,奏對稱旨,復授侍講學士,特被寵遇。帝嘗登鍾山,以寧與朱升、秦裕伯等扈從擁翠亭,給筆札賦詩。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陳日煃為國王,御製詩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國人乞以印詔授其世子,以寧不聽,留居洱江上,諭世子告哀於朝,且請襲爵。既得命,俟後使者林唐臣至,然後入境將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喪,令其國人效中國行頓首稽首禮。天子聞而嘉之,賜璽書,比諸陸賈、馬援,再賜御製詩八章。及還,道卒,詔有司歸其柩,所在致祭。以寧為人潔清,不營財產,奉使往還,襆被外無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學尤專《春秋》,多所自得,譔《胡傳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踰半歲,始卒業。元故官來京者,素及以寧名尤重。素長於史,以寧長於經。素宋、元史稿俱失傳,而以寧《春秋》學遂行。門人石光霽,字仲濂,泰州人。讀書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經舉,授國子學正,進博士,作《春秋鈎玄》,能傳以寧之學。」(卷二百八十五)
《四庫全書總目》云:「《春王正月考》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明 張以寧撰。⋯⋯史稱以寧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學尤專《春秋》,多所自得,撰《胡傳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踰半歲,始卒業。今《胡傳辨疑》已佚,惟此書存。考三正疊更,時月並改。經書正月繫之於王,則為周正不待辨。正月、正歲二名載於《周禮》,兩正並用,皆王制也。左氏發傳,特曰『王周正月』,則正月建子,亦無疑。自漢以來,亦無異議。至唐劉知幾《史通》始以《春秋》為夏正,世無信其說者。自程子泥於『行夏之時』一言,盛名之下,羽翼者眾。胡安國遂實以夏時冠周月之說,程端學作《春秋或問》遂堅持門戶,以梅頤偽書為據,而支離蔓引以證之,愈辨而愈滋顛倒。夫左氏失之誣,其間偶爾失真,或亦間有,至於本朝正朔,則婦人孺子皆知之,不應左氏誤記。即如程子之說以左氏為秦人,亦不應距周末僅數十年即不知前代正朔也。異說紛紛,殆不可解。以寧獨徵引五經,參以《史》、《漢》,著為一書,決數百載之疑案,可謂卓識。至於當時帝王之後,許用先代正朔,故宋用商正,見於長葛之傳。諸侯之國亦或用夏正,故傳載晉事,與經皆有兩月之差。古書所記,時有參互,後儒執為論端者,蓋由於此,以寧尚未及抉其本原。又《伊訓》、《泰誓》諸篇,皆出古文,本不足據,以寧尚未及明其偽託。而《周禮》正歲、正月之兼用,僅載鄭《注》數語,亦未分析暢言之以祛疑。似於辨證,尚為未密。然大綱既得,則細目之少疎,亦不足以病矣。」(經部二八.春秋類三)
案: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165冊。
《春秋春王正月考辨疑》一卷 張以寧撰,〔存〕
錢曾云:「《春王正月考》前卷、《春王正月考辨疑》後卷。宋儒致疑于『春王正月』紛如聚訟,云夏正得天乃百王所同,是以有冬不可為春之疑,云夫子嘗以行夏之時告顏子,是以有夏時冠周月之疑,云漢武以夏時首寅月于今,莫之或改,是以傳書者有改正朔,不改月數之疑,而又有春秋用夏之時,夏之月之疑。疑愈甚則說愈多,說愈多而儒者之惑終不可解,良可喟也。晉安張以寧以《春秋》經登泰定丁卯李黼榜進士,讀書淮南者十餘年,歷稽經史傳記,及古注疏,并劉向周春夏冬陳寵天以為正周以為春之說比觀《朱子晚年定論》,參錯辨核,斷以『春王正月』之春,為周之時。洪武二年夏,奉使安南,假館命筆勒成一書,明年庚戌春始卒業,踰月疾革而逝。宣德元年丙午,其孫隆恐手澤泯而無傳,依舊本摹寫刊行。予昔侍牧翁于雲上軒,晨夕伏承,緒言每嘆此書絕佳,問津知塗,幸免冥行擿埴,皆先生之訓也,撫卷流涕者久之。」(《讀書敏求記》卷一)
案:收錄《春秋春王正月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165冊。
《春秋胡傳辨疑》三卷 張以寧撰,〔佚〕
錢謙益云:「以寧穿貫經史,少以《春秋》登第,作《春秋胡傳辨疑》,最為辨博。」(《列朝詩集》甲集卷十三)
案:《經義考》著錄。
《春秋尊王發微》八卷 張以寧撰,〔佚〕
案:《明史》、《千頃堂書目》著錄。
《春秋論斷》三卷 張以寧撰,〔佚〕
案:《明史》、《千頃堂書目》、乾隆《福建通志》著錄。乾隆《福州府志》作「四卷」。
《春秋稗傳》 吳儀撰,〔佚〕
吳儀,1307-1371,江西金谿,字明善,據康熙《江西通志》云:「吳儀,字明善,金谿人。博極羣書,海內兵起,無意仕進,遠近學者,爭集其門,所釋皆五經大義,尤精《春秋》,著三書:曰《春秋禆傳》、曰《春秋類編》、曰《五傳論辨》,多先儒所未發。雖盛暑隆冬,必正容端坐,學者稱東吳先生。」(卷八十一);李紱〈東吳先生儀〉云:「凡所敷繹, 皆五經奧義, 不拘泥於箋記, 而大旨自暢。晚尤專心於《春秋》,且謂聖人之經一,而諸家異傳,大道榛塞,職此之由,乃著三書,曰《禆傳》、曰《類編》、曰《五傳辨》,辭義嚴密,多先儒所未言,嘗撫卷歎曰:『此書,吾積學之所致。』」(《陸子學譜》卷十八)
案:《經義考》、《千頃堂書目》著錄。
《春秋類編》 吳儀撰,〔佚〕
案:《經義考》、《千頃堂書目》著錄。
《春秋五傳論辨》 吳儀撰,〔佚〕
案:《經義考》、《千頃堂書目》著錄。
《春秋集說》 蔣宮撰,〔佚〕
蔣宮,至元–洪武,江蘇儀徵,字伯雝,據乾隆《江南通志》云:「蔣宮,字伯雝,真州人。博極羣書,於制度沿革,陰陽曆數之義,無不通。元至正初,登第。洪武元年,授蘭陽縣丞。兵燹之餘,招流亡,通商販,開學校,邑以大治。」
案:康熙《揚州府志》著錄。
《春秋纂》十卷 蔡深撰,〔佚〕
蔡深,至正–洪武,江西樂平,字淵仲,據康熙《江西通志》云:「蔡深,字淵仲,樂平人。以《春秋》中浙江鄉試,授柯山書院山長,轉徽州學教授。值時多難,歸不復起。明初訪求宿學,饒守陶安首薦詣公
車,以疾懇辭。己酉,江西設科舉⋯⋯廷對狀元及第,人咸服其識鑑。」(卷八十八)
案:《明史》、《千頃堂書目》著錄。
《春秋本旨》 劉永之撰,〔佚〕
劉永之,至正–洪武,江西清江,字仲修,號山陰,據朱彝尊〈劉永之傳〉云:「劉永之,字仲修,清江人。家饒于貲⋯⋯發憤就學,寒暑晝夜不懈,數年學大進,尤長《春秋》,與梁寅往復辯論經義。」(《曝書亭集》卷第六十四)
劉永之〈春秋本旨序〉云:「春秋時,列國之史,亦莫不有人焉,其立辭也,亦莫不有法焉。趙穿之弒逆也,而書曰:『趙盾弒其君』,則晉史之良也。崔杼之弒逆也,太史死者三人,而卒書曰:『崔杼弒其君』,則齊史之良也。之二國者,有二良焉,而況於魯有周公之遺制,為秉禮之臣者乎?是故法之謹嚴,莫過於魯史;其屬辭比事,可以為訓,莫過於魯史;其當世之治亂盛衰,可以上接乎《詩》、《書》之迹,莫過於魯史,是以聖人有取焉,謹錄而傳焉,以寓其傷周之志焉。其知者曰:『是不得已焉耳』,其不知者曰:『是匹夫也』,而暴其君大夫之惡於天下後世,故曰:『知我者在是,罪我者在是。』亦聖人之謙詞云耳。夫豈曰改周制、寓王法,而託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權之謂哉?大較說《春秋》者,其失有三:尊經之過也,信傳之篤也,不以《詩》、《書》視《春秋》也。其尊之也過,則曰聖人之作也;其信之也篤,則曰其必有所受也;其視之異乎《詩》、《書》也,則曰此見諸行事也,此刑書也。夫以為聖人之作,而傳者有所受,則宜其求之益詳而傅合之益鑿也;以為見諸行事、以為刑書,則宜其言之益刻,而鍛鍊之益深也。已以為美,則強求諸辭;『此予也,此奪也,聖人之微辭也。』或曰:『聖人之變文也。』一說弗通焉,又為一說以護之。一論少窒焉,又為一論以飾之。使聖人者若後世之法吏,深文而巧詆,蔑乎寬厚之意,此其失非細故也。今僕之愚曰:『其文則魯史,其義則彰善而癉惡,冀述而傳於後,則以刪《詩》、定《書》、贊《易》同其狂僭,而其為傳也,則直釋其義,其善者曰如是而善,其惡者曰如是而惡,無褒譏予奪之說。』其區別凡例,則主程子。其綱領大意,則主朱子。其三《傳》,則主《左氏》,以杜預說而時覈其繆妄。其諸家則無適主,取其合者,去其弗合者,如是而已。」(《經義考》卷一百九十九)
案:《經義考》著錄。《欽定春秋傳說彙纂》有引用。
《春秋論》一卷 徐尊生撰,〔佚〕
徐尊生,至正–洪武,浙江淳安,字大年,據雍正《浙江通志》云;「徐尊生,《嚴陵志》:字大年,淳安人。七歲能詩,十五善屬文,諸書靡不淹貫。洪武初,以遺逸舉,與修元史,竣事俾編禮書,修日曆。時翰林學士承旨,宋濂乞致仕,上問:『卿歸,孰可代者?』濂以尊生對。乃拜翰林,應奉草制,悉稱旨,尋以老疾歸。所著有《春秋論》一卷、《制誥》二卷、《懷歸》、《還鄉》等稿二十卷。」(卷一百八十二)
案:《明史》、《經義考》、雍正《浙江通志》著錄。
《春秋左氏鈎玄》 王濂撰,〔佚〕
王濂,至正–洪武,浙江括蒼,字熙陽,據萬曆《紹興府志》云:「王廉,字熙陽,括蒼人。與兄霖寓居上虞,研窮經史,善琴,制風木吟。洪武初用,學士危素薦為翰林編修,終陝西布政使。所著有《史纂》、《四書註解》、《三禮纂要》、《書海通辯》、《左氏鈎玄》、《交山集》、《迂論》、《南征錄》,葬杭州西山。」(卷四十)
案:《明史》、《經義考》著錄。萬曆《上虞縣志》作「左氏鈎玄」,乾隆《紹興府志》作「左氏鈎元」,玄字改元,乃避康熙諱也。
《春秋胡氏傳標注》 張宣撰,〔佚〕
張宣,至正–洪武,江蘇江陰,字藻仲,據嘉靖《江陰縣志》云:「張宣,字藻仲,端之子。讀書過目即成誦,十歲善屬文,能詩。既長,學問綜博,其言益肆而宏。楊山居、鐵崖二公,文采名天下,得其詩大嘉賞,一見為忘年。洪武徵入,授翰林院編修,即被知遇,太祖呼為『小秀才』。後謫濠州,道卒。所著有《春秋胡氏傳標註》、《五經摽題》、《青暘集》皆未及行。行者惟《四書點本》,至今留刻郡庠。」(卷十七)
案:《明史》、《經義考》、嘉靖《江陰縣志》著錄。
《春秋傳義》 張宣撰,〔佚〕
廖道南云:「張宣,字藻仲⋯⋯著有《春秋傳義》。廖道南曰:予始遊南廱,乃見朱伯清所撰《理學纂言》,于司成、魯公鐸及傅伯長所撰《春秋本末》。于司成、汪公偉而孫大雅之《滄螺》、張藻仲之《傳義》猶未之見也。諸儒夙際,皇運弘闡,賁文用心,亦以勤矣。贊曰:『義烏多賢,乃有伯清。辭章爾雅,玉闕瑤京。伯長超越,萬人之傑。沉潛三《傳》, 乃著《本末》。次和藻仲, 處于江陰。擢穎揚芒, 輝赫儒林』。」(《殿閣詞林記》卷八)
【第一章 洪武元年至弘治十八年(明代前期:1368-1505)】
《春秋旁註》二卷 朱升撰,〔存〕
朱升,1299-1370,安徽休寧,字允升,號楓林,師陳櫟、黃澤,據乾隆《江南通志》云:「朱升,字允升,休寧人。少師事陳櫟,復偕趙汸,從黃澤學。舉元鄉薦,授池州學正,士服其教,大江南北,學者雲集。會蘄黃寇亂,避兵窮谷,著述不輟。明太祖召見,授翰林學士,知制誥。升尤邃經學,著諸經《旁註》、《書傳補正》,學者稱楓林先生。」
(卷一百六十四)
案:收錄《五經旁註》,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刊梵夾本。
《春秋旁訓》四卷 朱升撰,...
作者序
【序言】
明代春秋學歷來為文人所輕視,學者往往以此時期為歷代經學最衰微,最觀無可觀的時代,甚至直接認定無須進行研究,使得明代三百年來所積累的龐大文獻資料,只能無聲無息地躺在各大藏書機構中,供人憑弔懷古之用。筆者曾在南京圖書館調閱明代李事道《左概》、朱泰禎《公羊穀梁春秋合編附註疏纂》二書時,因此二書並未拍攝微卷,亦沒有複印件,故只能翻閱原書,此二孤本在歷經五六百年的歲月侵蝕,每翻一頁,書屑頻頻落下,深怕動作大一點,此孤本就盡毀我手。又在臺北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調閱明代《春秋》資料時,館員時常訝異地說,這批文獻自遷臺以來,你是第一個調閱的。這些筆者小小的記憶事件,或許也可以稍稍看出這一時代的經學研究在目前學術界所受到的輕蔑忽視,甚至是漠視的情形嚴重到何種地步了。故而筆者反思,這批龐大的明代《春秋》文獻,如果沒有一份目錄加以囊括整合,收到以簡馭繁的效果,殊為可惜。所以在本書研究期間,每查到一份資料,便一筆一筆的登錄,但變化往往超過計畫,沒有想到明代這一階段的文獻竟然多到超過我的預期,以致於這份目錄最後竟然編成一書有餘。當初筆者在進行《明代春秋學研究》時,本沒有規畫去處理這些散落各地的資料,但文獻探索逐漸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卻令筆者也無法置之不理,故而這部目錄耗費了大量的時間進行查訪,對於相關人物資料、書籍狀況都進行了交叉考證,其原因就在於明清許多地方志,甚至是現代的目錄,往往對其人或對其書並無進行複核,以致盡信書而偶誤。如明代以後至清代的藝文志,偶爾會參雜進宋代、元代, 甚至是清代人的著作, 像雍正《浙江通志》將鄭與曾《春秋列國記》歸於明人中,但實為宋人。《經義考》將黃智《春秋三傳會要》列於明人之中,亦為宋人。而現代坊間的《十三經著述考》也有此失,如汪泩《春秋比義集解》、丁步曾《春秋會解》、胡應蟾《春秋闡義》、王修通《春秋闡易》、饒鳳書《春秋聯珠》、應霈《麟經集解》、李峻《麟經指要》、畢茂昭《麟經紺珠經擷腴》、趙恒祚《春秋同文集》皆列於明人之中,但這些人卻是實實在在,毫無疑問的清代人。又如劉敞《春秋文權》、洪皓《春秋記詠》列在明人,但卻是宋代人。由此可見, 確實有必要重新檢視一番。再者,從數量上來看,《明史.藝文志》收錄有一百三十一部,朱彝尊《經義考》標明存世者一百五十七部,亡佚者四十四部,有書而未見者七十部,《四庫全書總目》收錄六十八部,但多是只存其目,真正收錄的也才二十一部。據筆者這幾年的鉤沉索隱,共輯得明代《春秋》著作一千一百五十七部,存世三百七十五部,亡佚七百八十二部, 這個數量相較於《四庫全書總目》來說, 館臣實際見到的文獻比例,佔不到整個明代著作的百分之六,如此其評價明代經學的可靠性似乎就有信度與效度的問題存在。
這一部《明代春秋著述考》歷經筆者數年的爬梳整理,但勞心勞力的結果,可能因這類書籍僅僅被歸類為書房案頭上隨手檢閱的工具書之流, 既少有學術成就,又無甚閱讀市場,導致永遠無法提供給學界利用,故藉此撰寫之際,一同公諸同好,亦不枉撰寫初衷。最後本目錄能完成,要感謝〔臺灣〕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國家圖書館、傅斯年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圖書館、臺灣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高雄師範大學圖書館,中央大學圖書館、成功大學圖書館。以及〔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南京市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廈門大學圖書館、杭州市圖書館、重慶市圖書館、甘肅天水市圖書館等等,都為本目錄提供了許多協助,在此一併致謝。
【序言】
明代春秋學歷來為文人所輕視,學者往往以此時期為歷代經學最衰微,最觀無可觀的時代,甚至直接認定無須進行研究,使得明代三百年來所積累的龐大文獻資料,只能無聲無息地躺在各大藏書機構中,供人憑弔懷古之用。筆者曾在南京圖書館調閱明代李事道《左概》、朱泰禎《公羊穀梁春秋合編附註疏纂》二書時,因此二書並未拍攝微卷,亦沒有複印件,故只能翻閱原書,此二孤本在歷經五六百年的歲月侵蝕,每翻一頁,書屑頻頻落下,深怕動作大一點,此孤本就盡毀我手。又在臺北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調閱明代《春秋》資料時,館...
目錄
序言
凡例說明
第一章 洪武元年至弘治十八年(明代前期:1368-1505)
《春秋旁註》二卷 朱升撰,〔存〕
《春秋旁訓》四卷 朱升撰,〔存〕
《春秋旁訓》四卷 李恕撰、朱鴻謨重訂,〔存〕
《春秋旁訓》四卷 李恕撰、鍾惺重訂,〔存〕
《春秋春王正月考》一卷 張以寧撰,〔存〕
《春秋春王正月考辨疑》一卷 張以寧撰,〔存〕
《春秋胡傳辨疑》三卷 張以寧撰,〔佚〕
《春秋尊王發微》八卷 張以寧撰,〔佚〕
《春秋論斷》三卷 張以寧撰,〔佚〕
《春秋稗傳》 吳儀撰,〔佚〕
《春秋類編》 吳儀撰,〔佚〕
《春秋五傳論辨》 吳儀撰,〔佚〕
《春秋集說》 蔣宮撰,〔佚〕
《春秋纂》十卷 蔡深撰,〔佚〕
《春秋本旨》 劉永之撰,〔佚〕
《春秋論》一卷 徐尊生撰,〔佚〕
《春秋左氏鈎玄》 王濂撰,〔佚〕
《春秋胡氏傳標注》 張宣撰,〔佚〕
《春秋傳義》 張宣撰,〔佚〕
《春秋集義》 胡翰撰,〔佚〕
《春秋啟鑰》 熊釗撰,〔佚〕
《春秋要旨》 滕克恭撰,〔佚〕
《春秋集說》 王受益撰,〔佚〕
《春秋本末》三十卷 傅藻、孔克表等撰,〔佚〕
《春秋書法大旨》一卷 高允憲、楊磐撰,〔佚〕
《春秋集說》 李衡撰,〔佚〕
《春秋攷義》十卷 梁寅撰,〔佚〕
《春秋蠱說》 梁寅撰,〔佚〕
《春秋叢說》 梁寅撰,〔佚〕
《春秋胡氏傳纂疏》三十卷 汪克寬撰,〔存〕
《春秋作義要訣》一卷 汪克寬撰,〔佚〕
《春秋諸傳提要》 汪克寬撰,〔佚〕
《左傳分紀》 汪克寬撰,〔佚〕
《春秋明經》二卷 劉基撰,〔存〕
《左傳要語》二卷 劉基撰,〔佚〕
《春秋傳類編》三卷 朱右撰,〔佚〕
《春秋節傳》 魯淵撰,〔佚〕
《春秋集傳》十五卷 趙汸撰,〔存〕
《春秋師說》三卷 趙汸撰,〔存〕
《春秋左氏傳補註》十卷 趙汸撰,〔存〕
《春秋金鎖匙》一卷 趙汸撰,〔存〕
《春秋屬辭》十五卷 趙汸撰,〔存〕
《春秋三傳纂玄》三十二卷 戴良撰,〔佚〕
《春秋書法鉤玄》四卷 石光霽撰,〔存〕
《春秋蠡測》一卷 蔣悌生撰,〔存〕
《春秋疑義》 杜肅撰,〔佚〕
《春秋說約》十二卷 張洪撰,〔佚〕
《春秋序事本末》三十卷 曹宗儒撰,〔佚〕
《春秋逸傳》二卷 曹宗儒撰,〔佚〕
《左氏辨》三卷 曹宗儒撰,〔佚〕
《三正說》一卷 史伯濬撰,〔存〕
《春秋諸君子贊》一卷 方孝孺撰,〔存〕
《春秋集例》八卷 齊宣撰,〔佚〕
《春秋四傳要講》 阮嗣撰,〔佚〕
《春秋解》 毛穎撰,〔佚〕
《左傳分國彙編》 陳裕撰,〔佚〕
《春秋正義》 楊昇撰,〔佚〕
《春秋纂要》 周鳴撰,〔佚〕
《春秋直指》三十卷 金幼孜撰,〔佚〕
《春秋要旨》三卷 金幼孜撰,〔佚〕
《春秋集傳大全》三十七卷 胡廣撰,〔存〕
《春秋集傳大全》三十七卷 胡廣撰、虞大復校、朱異批點,〔存〕
《春秋微意發端》 包文舉撰,〔佚〕
《春秋貫珠》 瞿佑撰,〔佚〕
《春秋捷音》 瞿佑撰,〔佚〕
《春秋五論》一卷 金居敬撰,〔佚〕
《春秋傳注》 陳至撰,〔佚〕
《春秋寫意》 鄭楷撰,〔佚〕
《春秋提綱》 胡直撰,〔佚〕
《春秋辨疑》五卷 何敬撰,〔佚〕
《春秋題綱》 李奎撰,〔佚〕
《春秋名例》 陳嵩撰,〔佚〕
《春秋集義》 陳嵩撰,〔佚〕
《春秋宗傳》 郭恕撰,〔佚〕
《春秋旨要》 左璒撰,〔佚〕
《麟經管中豹》 李亨撰,〔佚〕
《春秋家學》 梁伯溫撰,〔佚〕
《春秋啟蒙》 李萱撰,〔佚〕
《蒙求續編》 李萱撰,〔佚〕
《春秋管闚》一卷 李奈撰,〔佚〕
《春秋王覇總論》 李奈撰,〔佚〕
《春秋卑論》 馮厚撰,〔佚〕
《春秋糠粃》 張楷撰,〔佚〕
《春秋口義》 劉祥撰,〔佚〕
《春秋集錄》十五卷 劉實撰,〔佚〕
《春秋說》五卷 王傑撰,〔佚〕
《春王正月辨》一卷 周原誠撰,〔佚〕
《春秋指掌圖》 劉本忠撰,〔佚〕
《春秋講章》 謝琚撰,〔佚〕
《精選東萊左氏博議句解》十六卷 蔡紳撰,〔存〕
《春秋三傳合解》六卷 陳嘉會撰,〔佚〕
《春秋一覽》 羅鎡撰,〔佚〕
《春秋胡氏傳集解》三十卷 陳喆撰,〔存〕
《春秋左氏直解》十二卷 郭登撰,〔存〕
《左氏觸璜》 周綱撰,〔佚〕
《春秋傳》三十卷 袁顥撰,〔佚〕
《春秋辨疑》 夏時正撰,〔佚〕
《春秋會傳》十六卷 饒秉鑑撰,〔存〕
《春秋提要》四卷 饒秉鑑撰,〔佚〕
《石渠春秋意見》不分卷 王恕撰,〔存〕
《左傳事類》四十卷 包瑜撰,〔佚〕
《春秋講義》 包瑜撰,〔佚〕
《春秋義》 葉萱撰,〔佚〕
《春秋疑辨錄》不分卷 周洪謨撰,〔存〕
《周正辨》一卷 周洪謨撰,〔存〕
《春秋本意》十二篇 婁諒撰,〔佚〕
《春秋私抄》 楊守陳撰,〔佚〕
《春秋考證》 楊守陳撰,〔佚〕
《左傳擷英》三卷 何喬新撰,〔佚〕
《左傳斷例》 秦璠撰,〔佚〕
《讀春秋發微》 趙錦撰,〔佚〕
《春秋前議》一卷 馮瑛撰,〔佚〕
《春秋會要》 羅倫撰,〔佚〕
《春秋要旨》 張時謹撰,〔佚〕
《春秋通解》 胡居仁撰,〔佚〕
《春秋微意》一卷 桑春撰,〔佚〕
《春秋胡傳集》 劉憲撰,〔佚〕
《春秋要旨》 劉鍾撰,〔佚〕
《春秋語要》 張元禎撰,〔佚〕
《春秋集傳》三十卷 楊榮撰,〔佚〕
《春秋解》 謝理撰,〔佚〕
《麟經直指》 姚旿撰,〔佚〕
《春秋箋疏》 夏賚撰,〔佚〕
《春秋集傳》 桑悅撰,〔佚〕
《春秋詞命》三卷 王鏊撰,〔存〕
《春秋或問》四卷 袁祥撰,〔佚〕
《春秋膚說》 宋佳撰,〔佚〕
《春秋摭要》 羅昕撰,〔佚〕
《春秋綱領》 羅昕撰,〔佚〕
《春秋節要》十二卷 林頗撰,〔佚〕
《春秋繁露節解》四卷 吳廷舉撰,〔佚〕
《春秋管見》 趙瑺撰,〔佚〕
《左氏摘事》 徐晟撰,〔佚〕
《春秋探微》十四卷 馬駢撰,〔存〕
《春秋經解摘錄》一卷 楊循吉撰,〔佚〕
《春秋別解》 吳瓚撰,〔佚〕
《春秋左傳類解》二十卷 劉績撰,〔存〕
《春秋取義》十卷 吳世忠撰,〔佚〕
《春秋三傳通經合纂》十二卷 周統撰,〔存〕
《春秋纂傳》四卷 夏璋編、蕭良有纂注,〔存〕
《春秋簡端錄》三卷 邵寶撰,〔存〕
《左觿》一卷 邵寶撰,〔存〕
《春秋諸名臣傳》十三卷 邵寶撰、姚咨續補,〔存〕
《元山春秋論》一卷 席書撰,〔佚〕
《春秋心訣》 李素撰,〔佚〕
《春秋訓義》十一卷 蔡芳撰,〔佚〕
《春秋意見》一卷 許誥撰,〔佚〕
《春秋經傳辨疑》一卷 童品撰,〔存〕
《春秋正傳》三十七卷 湛若水撰,〔存〕
《春秋紀愚》十卷 金賢撰,〔佚〕
《春秋或問》一卷 金賢撰,〔佚〕
《春秋會同》 畢濟川撰,〔佚〕
《春秋志疑》十八卷 胡世寧撰,〔佚〕
《春秋鄙見》 徐泰撰,〔佚〕
《春秋辨疑》一卷 陳錫撰,〔佚〕
《春秋臆說》十卷 王守仁撰,〔佚〕
《音點春秋左傳》十六卷 陳理撰,〔存〕
《春秋輔傳》 陳道夫撰,〔佚〕
《讀春秋左氏贅言》十二卷 王升撰,〔存〕
《左氏魯史》 王升撰,〔佚〕
《春秋原古》 黃綰撰,〔佚〕
《春秋修義》 馬理撰,〔佚〕
《春秋經傳會編》 易翼之撰,〔佚〕
《春秋主意》 顏曄撰,〔佚〕
《春秋時事》 趙鶴撰,〔佚〕
《春秋補傳》十五卷 江曉撰,〔佚〕
《春秋億》四卷 王道撰,〔佚〕
《春秋集要》十二卷 鍾芳撰,〔佚〕
《春秋列傳》五卷 劉節撰,〔存〕
《增釋春秋列傳》五卷 劉節撰、潘榛增釋,〔存〕
《讀春秋雜著》一卷 汪必東撰,〔存〕
《春秋考註備遺》 汪必東撰,〔佚〕
《春秋傳疑》一卷 余本撰,〔佚〕
《春秋題意》 劉紘撰,〔佚〕
《春秋鍼胡編》一卷 袁仁撰,〔存〕
《涇野先生春秋說志》五卷 呂柟撰,〔存〕
《春秋本義》十二卷 胡纘宗撰,〔佚〕
《春秋中的》一卷 張復撰,〔佚〕
《春秋六傳》 鄧庭曾撰,〔佚〕
《春秋傳說》 鄧庭曾撰,〔佚〕
《春秋傳義》 鄭佐撰,〔佚〕
《春秋題意》 桑溥撰,〔佚〕
《春秋質疑》 林希元撰,〔佚〕
《麟經臆見》 劉 撰,〔佚〕
《春秋指要》一卷 梅鷟撰,〔佚〕
《春秋稽傳錄》 徐獻忠撰,〔佚〕
《春秋經世》一卷 魏校撰,〔存〕
《春秋疑義》三十餘篇 舒芬撰,〔佚〕
《春秋說》一卷 張邦奇撰,〔存〕
《春秋集傳》 王漸逵撰,〔佚〕
《春秋古經義》 王漸逵撰,〔佚〕
《春秋心傳》 周臣撰,〔佚〕
《春秋取義》 周臣撰,〔佚〕
《春秋曲言》十卷 姜綱撰,〔佚〕
《春秋斷義》不分卷 王崇慶撰,〔存〕
《春秋私考》三十六卷 季本撰,〔存〕
《春秋地考》不分卷 季本撰,〔存〕
《麟經祕旨》八卷 柳縉撰,〔佚〕
《左傳雋永》十卷 沈儀撰,〔佚〕
《春秋易簡發明》二十卷 湯虺撰,〔佚〕
《春秋論》 許仁撰,〔佚〕
《春秋解》 霍韜撰,〔佚〕
《春秋地名考》一卷 楊慎撰,〔存〕
《春秋經說》二卷 楊慎撰,〔存〕
《春秋輯略》 陸釴撰,〔佚〕
《夏周正辨疑會通》四卷 李濂撰,〔存〕
《續春秋明經》十二卷 黃佐撰,〔佚〕
《春秋傳意》十二卷 黃佐撰,〔佚〕
《春秋日錄》一卷 黃乾行撰,〔存〕
《春秋測義》 葉良佩撰,〔佚〕
《春秋合纂》 陳璣撰,〔佚〕
《春秋傳彙》十二卷 董漢策撰,〔存〕
《青田三傳》一卷 陳中州撰,〔佚〕
《白鶴春秋》四卷 陳中州撰,〔佚〕
《春秋文會錄》 徐世望等撰,〔佚〕
《春秋世學》三十三卷 豐坊撰,〔存〕
《左傳拔尤》三卷 項喬撰,〔佚〕
《左傳附注》五卷 陸粲撰,〔存〕
《春秋胡氏傳辨疑》二卷 陸粲撰,〔存〕
《左氏春秋鐫》二卷 陸粲撰,〔存〕
《春秋解》 馮良亨撰,〔佚〕
《春秋測》 廖暹撰,〔佚〕
《左粹類纂》十二卷 施仁撰,〔存〕
《左粹題評》 施仁撰,〔佚〕
《春秋正傳辯疑》 高簡撰,〔佚〕
《左選》八卷 栗應麟撰,〔佚〕
《春秋書法考原》 皇甫涍撰,〔佚〕
《春秋讀意》一卷 唐樞撰,〔存〕
《春秋管見》 陳大濩撰,〔佚〕
《春秋辨疑》 楊應詔撰,〔佚〕
《春秋集解》八卷 譚尚禮撰,〔佚〕
《左傳要語》 常應文撰,〔佚〕
《麟經解義》 黃華撰,〔佚〕
《春秋題意》 陳讓撰,〔佚〕
《春秋原義》 周滿撰,〔佚〕
《春秋分國便覽》 沈越撰,〔佚〕
《春秋經傳集解》 沈越撰,〔佚〕
《春秋左傳考例》 李舜臣撰,〔佚〕
《穀梁三例》 李舜臣撰,〔佚〕
《左傳讀》 李舜臣撰,〔佚〕
《春秋主意》 劉采撰,〔佚〕
《左傳敘略》十卷 石琚撰,〔佚〕
《春秋左氏經傳別行》六卷 李景元撰,〔佚〕
《春秋集傳》三十卷 楊時秀撰,〔存〕
《春秋質疑》四卷 陳暹撰,〔佚〕
《讀左瑣言》 黎邦彥撰,〔佚〕
《春秋筆記》 宋延年撰,〔佚〕
《春秋疑》十二卷 陳言撰,〔佚〕
《春秋錄疑》十六卷 趙恆撰,〔存〕
《春秋全意》十二卷 翁大立撰,〔存〕
《春秋說》 鄭廷鵠撰,〔佚〕
《春秋管》十二卷 劉繪撰,〔佚〕
《春秋論因》 劉繪撰,〔佚〕
《春秋內傳列國語》 許應元撰,〔佚〕
《春秋伸義》二十九卷 馬森撰,〔佚〕
《春秋辨疑》二卷 馬森撰,〔佚〕
《春秋本義》 黃光昇撰,〔佚〕
《春秋明志錄》十二卷 熊過撰,〔存〕
《唐荊川先生編纂左氏始末》十二卷 唐順之撰,〔存〕
《左氏始末》十二卷 唐順之撰、徐鑒評,〔存〕
《春秋論》一卷 唐順之撰,〔佚〕
《獲麟考》 唐順之撰,〔佚〕
《精選東萊呂先生左氏博議句解》十六卷 瞿景淳撰,〔存〕
《春秋釋例》四卷 王應鍾撰,〔佚〕
《春秋筆意》一卷 王崇儉撰,〔佚〕
《春秋春王正月周正考》一卷 林懋和撰,〔存〕
《春秋摘要》二卷 魏謙吉撰,〔存〕
《春秋便覽集案》二卷 魏謙吉撰,〔存〕
《春秋大旨》十卷 魏謙吉撰,〔佚〕
《春秋彙書》 成相撰,〔佚〕
《麟經祕旨》 劉東璧撰,〔佚〕
《春秋國華》十七卷 嚴訥撰,〔存〕
《春秋或問》二卷 林懋舉撰,〔佚〕
《春秋繁露》十七卷 趙維垣撰,〔存〕
《春秋辨疑》 李先芳撰,〔佚〕
《春秋正旨》一卷 高拱撰,〔存〕
《春秋誅意》 何燾撰,〔佚〕
《春秋解》 沈束撰,〔佚〕
《春秋大旨》 殷子義撰,〔佚〕
《春秋事義全考》十六卷 姜寶撰,〔存〕
《春秋讀傳解略》十二卷 姜寶撰,〔佚〕
《春秋貫玉》四卷 顏鯨撰,〔存〕
《春秋三傳解詁》十九卷 陳深撰,〔存〕
《春秋然疑》 陳深撰,〔佚〕
《北虞先生春秋稿》 邵圭潔撰,〔佚〕
《說春秋記》一卷 蔡汝楠撰,〔存〕
《春秋異文》一卷 陳士元撰,〔存〕
《春秋類編》三十二卷 秦瀹撰,〔存〕
《麟經律解》八卷 李慎撰,〔佚〕
《左傳節錄》二卷 朱安期撰,〔佚〕
《春秋稽疑》 陳耀文撰,〔存〕
《春秋疏義》 丁鈇撰,〔佚〕
《春秋會同》 丁鈇撰,〔佚〕
《春秋合傳》十二卷 高自卑輯撰,〔存〕
《麟經獨斷》 吳淮撰,〔佚〕
《春秋提意》 賴梅撰,〔佚〕
《武春秋必讀》九卷 李材撰,〔存〕
《見羅經旨》一卷 李材撰,〔佚〕
《羲麟經旨》四卷 李材撰,〔佚〕
《春秋諸傳辨疑》四卷 朱睦㮮撰,〔存〕
《左選》四卷 朱睦㮮撰,〔佚〕
《春秋訂疑》十二卷 林命撰,〔佚〕
《左傳評林》 劉堯誨撰,〔佚〕
《左史評議》 劉堯誨撰,〔佚〕
《春秋四傳私考》二卷 徐浦撰,〔存〕
《春秋傳》十卷 趙祖鵬撰,〔佚〕
《春秋輯傳》十三卷 王樵撰,〔存〕
《春秋宗旨》一卷 王樵撰,〔存〕
《春秋凡例》二卷 王樵撰,〔存〕
《春秋要旨》 方一木撰,〔佚〕
《讀左傳劄記》一卷 李貴撰,〔存〕
《春秋原經》十七卷 詹萊撰,〔佚〕
《春秋億》六卷 徐學謨撰,〔存〕
《左國腴詞》八卷 凌迪知撰,〔存〕
《春秋左傳註評測義》七十卷 凌稚隆撰,〔存〕
《權書止觀》十二卷 潘曾縉撰,〔存〕
《春秋世譜》十卷 吳國倫撰,〔佚〕
《春秋三傳鳧乙集》 顧起經撰,〔佚〕
《素臣翼》 顧起經撰,〔佚〕
《竈觚餘談》 顧起經撰,〔佚〕
《春秋左傳節文》十五卷 汪道昆撰,〔存〕
《春秋左傳節文註略》十五卷 汪道昆撰、周光鎬注,〔存〕
《左氏纂》二卷 王良臣撰,〔存〕
《春秋正意》 黃嘉賓撰,〔佚〕
《麟經考》 沈啟原撰,〔佚〕
《春秋論》一卷 王世貞撰,〔存〕
《左逸》一卷 王世貞撰,〔存〕
《新刻王鳳洲先生課兒左傳文髓》二卷 王世貞撰,〔存〕
《春秋節要》 孫應鰲撰,〔佚〕
《左粹題評》十二卷 孫應鰲撰,〔佚〕
《春秋通》一卷 鄧元錫撰,〔存〕
《春秋經傳略》二卷 鄧元錫撰,〔佚〕
《春秋竊義》一卷 章潢撰,〔存〕
《春秋測義》十二卷 章潢撰,〔存〕
《春秋左傳評苑》三十卷 穆文熙撰,〔存〕
《左傳鈔評》十二卷 穆文熙撰,〔存〕
《春秋經傳集解》十六冊 穆文熙撰,〔存〕
《國概》一卷 穆文熙撰,〔存〕
《左傳鴻裁》十二卷 穆文熙撰,〔存〕
《春秋疏義》二卷 沈一貫撰,〔存〕
《羲麟經旨》六卷 李栻撰,〔佚〕
《左粹》 游應乾撰,〔佚〕
《春秋義例》三卷 袁黃撰,〔佚〕
《春秋左傳釋義評苑》二十卷 王錫爵撰,〔存〕
《春秋日錄》三十卷 王錫爵撰,〔佚〕
《春秋源流紀略》一卷 應德成撰,〔佚〕
《春秋愚得》四卷 盧堯典撰,〔佚〕
《左氏摘繁》三卷 盧堯典撰,〔佚〕
《春秋釋義》 耿鳴世撰,〔佚〕
《春秋蠡測》四卷 余懋學撰,〔佚〕
《麟經羽翼》 房寰撰,〔佚〕
《春王正月辨》 翁金堂撰,〔佚〕
《左國列傳》 葉明元撰,〔佚〕
《左氏詳節》八卷 許孚遠撰,〔存〕
《胡傳是正》 呂坤撰,〔佚〕
《春秋繁露直解》一卷 宋應昌撰,〔存〕
《春秋懸旨》 陳壽麓撰,〔佚〕
《左傳旁訓》 陳壽麓撰,〔佚〕
《春秋玉笈》 祝鳴謙撰,〔佚〕
《春秋萃藪錄》二十卷 彭大翱撰,〔佚〕
《左國摘語》 尹瑾撰,〔佚〕
第二章 正德元年至嘉靖四十五年(明代中葉:1506-1566)
《春秋孔義》 華子憲撰,〔佚〕
《左紀》十一卷 錢應奎撰,〔存〕
《春秋以俟錄》一卷 瞿九思撰,〔佚〕
《春秋通鑑講章》 楊道賓撰,〔佚〕
《春秋世業》 舒邦儒撰,〔佚〕
《左傳目錄》 舒邦儒撰,〔佚〕
《批點左傳》 林兆珂撰,〔佚〕
《春秋正解》 鄧鍭撰,〔佚〕
《春秋翼附》四卷 黃正色撰,〔佚〕
《春秋左傳釋附》二十七卷 黃洪憲撰,〔存〕
《春秋翼附》二十卷 黃正憲撰,〔存〕
《麟經直指》 陳第撰,〔佚〕
《新鐫翰林三狀元會選左胡玉壺冰》四卷
焦竑、翁正春、朱之蕃撰,〔存〕 256
《春秋左傳鈔》十四卷 焦竑撰,〔佚〕
《春秋左傳綱目定註》三十卷 李廷機評撰,〔存〕
《新鍥評釋東萊呂先生左氏博議》四卷 李廷機評撰,〔存〕
《新鋟李閣老評注左胡纂要》四卷 李廷機評注,〔存〕
《新刻翰林李九我先生春秋左傳評林選要》三卷 李廷機撰,〔存〕259
《春秋纂注》四卷 李廷機編撰,〔存〕
《春秋日講章》六卷 李廷機撰,〔佚〕
《春秋直解》 李廷機撰,〔佚〕
《新鍥翰林精選注釋左國評苑》十二卷 李廷機輯、焦竑批點,〔存〕
《閔氏分次春秋左傳》十五卷 孫鑛評點,〔存〕
《左芟》 孫鑛撰,〔佚〕
《重訂批點春秋左傳狐白句解》三十五卷 孫鑛批點,〔存〕
《合諸名家評注左傳文定》十二卷 孫鑛評撰,〔存〕
《左傳評苑》八卷 孫鑛輯評、鍾惺註,〔存〕
《春秋繁露》十七卷 孫鑛評、沈鼎新、朱養純參訂,〔存〕
《公羊傳》十二卷 孫鑛、張榜評,〔存〕
《春秋疑問》十二卷 姚舜牧撰,〔存〕
《重訂春秋疑問》十二卷 姚舜牧撰,〔存〕
《春秋大全疑問要解》 姚舜牧撰,〔佚〕
《左氏詳略》 姚舜牧撰,〔佚〕
《新鍥鄭孩如先生精選左傳旁訓便讀》四卷 鄭維嶽撰,〔存〕
《春秋釋義》四卷 崔光玉撰,〔佚〕
《春秋會解》十三卷 沈雲楫撰,〔存〕
《麟經心印》 蔣承勛撰,〔佚〕
《麟經敷講秘意》 李廷槐撰,〔佚〕
《春秋補傳》 李弘道撰,〔佚〕
《春秋心問》十二卷 劉守泰撰,〔佚〕
《春秋左史捷徑》二卷 劉守泰撰,〔存〕
《春秋說》十一卷 徐即登撰,〔佚〕
《春秋訓兒經說》 徐即登撰,〔佚〕
《春秋質疑》四卷 任桂撰,〔佚〕
《春秋左傳今注》四十卷 龔持憲撰,〔佚〕
《春秋列國世家》二十七卷 龔持憲撰,〔佚〕
《春秋胡傳童子教》十三卷 龔持憲撰,〔佚〕
《春秋補傳》十二卷 董啟予撰,〔佚〕
《春秋補傳議》十卷 董啟予撰,〔佚〕
《春秋補傳圖說疏》 董啟予撰,〔佚〕
《左傳纂》四卷 吳從周撰,〔佚〕
《左傳兵法》 吳從周撰,〔佚〕
《春秋周正考》一卷 汪衢撰,〔佚〕
《春秋類集大成》 徐晨撰,〔佚〕
《春秋傳心要訣》 徐晨撰,〔佚〕
《左傳鈔》二卷 張鼎文撰,〔佚〕
《春秋揆義》 詹滄撰,〔佚〕
《左國註》八卷 何文熙撰,〔佚〕
《春秋揆義》 徐騰霄撰,〔佚〕
《麟經辯疑》 余基撰,〔佚〕
《春王正月辨》 朱應秩撰,〔佚〕
《春秋集注》 葉瑞齡撰,〔佚〕
《左國合編》 黃洪鸞撰,〔佚〕
《讀左偶見》 侯任撰,〔佚〕
《麟經要旨》 吳士翹撰,〔佚〕
《左傳彙編》 劉派撰,〔佚〕
《春秋要旨》 呂光演撰,〔佚〕
《春秋輯略》 劉錄撰,〔佚〕
《春秋井鑑》 何永達撰,〔佚〕
《春秋四傳》三十八卷 無名氏撰,〔存〕
《春秋覇主源流》 何夢麟撰,〔佚〕
《周正考》一卷 冷逢震撰,〔佚〕
《春秋正旨》 孟化鯉撰,〔佚〕
《春秋左氏心法》 釋德清撰,〔佚〕
《左史纂要》 湯宏撰,〔佚〕
《春秋集傳》 沈堯中撰,〔佚〕
《春秋本義》四卷 沈堯中撰,〔佚〕
《列國志傳評林》八卷 余邵魚撰、余象斗評,〔存〕
《左氏釋》二卷 馮時可撰,〔存〕
《左氏討》二卷 馮時可撰,〔存〕
《左氏論》二卷 馮時可撰,〔存〕
《春秋衷異》六卷 馮時可撰,〔存〕
《春秋四傳童習》 李維楨撰,〔佚〕
《左氏讀法》 李維楨撰,〔佚〕
《左氏內外傳同異》 李維楨撰,〔佚〕
《春秋考》二卷 邢雲路撰,〔存〕
《通左》 詹思虞撰,〔佚〕
《春秋質疑》十二卷 楊于庭撰,〔存〕
《左氏兵略》三十二卷 陳禹謨撰,〔存〕
《左氏兵略》三十二卷 陳禹謨撰、左光斗刪訂,〔存〕
《春秋通志》十二卷 蔡毅中撰,〔存〕
《易象春秋說》一卷 李光縉撰,〔存〕
《左國書》一卷 李光縉撰,〔存〕
《春秋匡解》不分卷 鄒德溥撰,〔存〕
《刻真傳安福諸名家麟經祕旨梅林臆見》十二卷 鄒德溥撰,〔存〕
《新鐫鄒翰林麟經真傳》十二卷 鄒德溥撰,〔存〕
《麟經傳心錄》 鄒德溥撰,〔佚〕
《左國鈔》 查允元撰,〔佚〕
《春秋左傳屬事》二十卷 傅遜撰,〔存〕
《春秋左傳註解辨誤》二卷 傅遜撰,〔存〕
《左傳古字奇字音釋》一卷 傅遜撰,〔存〕
《春秋古器圖》一卷 傅遜撰,〔存〕
《春秋類雅》不分卷 徐常吉撰,〔存〕
《左傳彙編》 吳龍徵撰,〔佚〕
《左氏春秋內外傳類選》八卷 樊王家撰,〔存〕
《春秋輯要》 黃克纘撰,〔佚〕
《春秋箋疏》 朱謀㙔撰,〔佚〕
《春秋注疏》 甘雨撰,〔佚〕
《旁注左傳芳潤》三卷 吳默撰,〔存〕
《春秋膚說》 沈銓撰,〔佚〕
《左氏摘豔》 詹惟修撰,〔佚〕
《春秋要纂》一卷 鄒蒙撰,〔佚〕
《春秋義》 劉幼安、陶懋禮、陶爾占撰,〔佚〕
《左傳摘議》十卷 楊伯珂撰,〔佚〕
《左傳集要》十二卷 閔遠慶撰,〔存〕
《春秋遵懼篇》十卷 陳寶鑰撰,〔佚〕
《左氏臆說》 王庭譔撰,〔佚〕
《春王正月辨》 徐應聘撰,〔佚〕
《春秋考異》一卷 周應賓撰,〔存〕
《春秋說》十卷 錢世揚撰,〔佚〕
《麟經指月》 顧紹夔撰,〔佚〕
《左胡纂》 陸夢履撰,〔佚〕
《春秋質疑》一卷 吳炯撰,〔佚〕
《春秋左傳節文》六卷 吳炯撰,〔佚〕
《名公注釋左傳評林》三十卷 歐陽東鳳批評,〔存〕
《春秋旁訓》 張居仁撰,〔佚〕
《春秋酌意》 張居仁撰,〔佚〕
《春秋解》 胡舜胤撰,〔佚〕
《新鐫陳眉公先生評點春秋列國志傳》十二卷 陳繼儒評點,〔存〕327
《陳眉公先生選注左傳龍驤》四卷 陳繼儒選注,〔存〕
《春秋辨疑》四卷 薛三省撰,〔佚〕
《讀春秋》一卷 郝敬撰,〔存〕
《春秋直解》十三卷 郝敬撰,〔存〕
《春秋非左》二卷 郝敬撰,〔存〕
《批點左氏新語》二卷 郝敬撰,〔存〕
《談春秋》一卷 郝敬撰,〔存〕
《春秋講義》 彭汝賢撰,〔佚〕
《春秋左翼》四十三卷 王震撰,〔存〕
《麟經三易草》 史學遷撰,〔佚〕
《麟經提要》 蕭桂芳撰,〔佚〕
《春秋筆庫》 蕭桂芳撰,〔佚〕
《讀左漫筆》一卷 陳懿典撰,〔存〕
《春秋彙語》 李叔元撰,〔佚〕
《春秋傳稿》 李叔元撰,〔佚〕
《續麟稿》 鄒希賢撰,〔佚〕
《春秋正解》 鄒希賢撰,〔佚〕
《新刻李太史釋注左傳三注旁訓評林》七卷 葉向高評林、李廷機注釋,〔存〕
《春秋正意》 曾舜漁撰,〔佚〕
《古春秋傳》六卷 孫如法撰,〔佚〕
《春秋題旨》不分卷 江渤撰,〔存〕
《春秋質疑》十二卷 魏時應撰,〔存〕
《春秋倫訓》 洪維幹撰,〔佚〕
《春秋左傳異名考》一卷 閔光德撰,〔存〕
《春秋姓名辨異》一卷 閔光德撰,〔存〕
《春秋左傳杜林合註》五十卷 閔光德撰,〔存〕
《春秋左傳》三十卷 吳勉學撰,〔佚〕
《左氏附解》 張澡撰,〔佚〕
《春秋別典》十五卷 薛虞畿撰、薛虞賓續補,〔存〕
《左胡類萃》十卷 李承寀撰,〔佚〕
《左季折衷》 無名氏撰,〔佚〕
《春秋人物譜》十二卷 張事心撰,〔存〕
《春秋羅纂》十二卷 馮伯禮撰,〔存〕
《春秋剩言》一卷 馮伯禮撰,〔佚〕
《春秋三註粹抄》不分卷 許順義撰,〔存〕
《春秋纂義》 李思謐撰,〔佚〕
《春秋別什》 傅宗誠撰,〔佚〕
《麟經要書說約》 劉鰲撰,〔佚〕
《左傳管見》 謝時可撰,〔佚〕
序言
凡例說明
第一章 洪武元年至弘治十八年(明代前期:1368-1505)
《春秋旁註》二卷 朱升撰,〔存〕
《春秋旁訓》四卷 朱升撰,〔存〕
《春秋旁訓》四卷 李恕撰、朱鴻謨重訂,〔存〕
《春秋旁訓》四卷 李恕撰、鍾惺重訂,〔存〕
《春秋春王正月考》一卷 張以寧撰,〔存〕
《春秋春王正月考辨疑》一卷 張以寧撰,〔存〕
《春秋胡傳辨疑》三卷 張以寧撰,〔佚〕
《春秋尊王發微》八卷 張以寧撰,〔佚〕
《春秋論斷》三卷 張以寧撰,〔佚〕
《春秋稗傳》 吳儀撰,〔佚〕
《春秋類編》 吳儀撰,〔佚〕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