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古文,又稱古代散文、古典散文,或稱文言文。就時間而言,流傳自遠古,自甲骨刻辭、彝器銘文以下文字,皆屬之。韓愈〈進學解〉所云《尚書》、《春秋》、《左氏傳》、《易》、《詩》、《莊子》、《史記》,都赫然在列,故稱古文。相對於詩詞曲韻文而言,古文寫作有其本色,如講究章法、句法、字法,化複句為單句,妙用虛字語助,寓議論抒情於形象之中,富於質實、理道、詞達、言志、實用之風格。古文既有其範式,即稱古典散文。與現當代散文的俚俗隨意相較,文字較重修飾鍛鍊,故俗稱文言文。即使談說韻文學理之詩話、詞話、曲話、評點,亦假散文以表述之。從古文、文言文、古代散文的無所不在、任重致遠;與時俱進,流衍長久,堪稱文苑的長青樹,傳統文化的精神家園。
碩士論文,本人研究黃宗羲之史學,初以淺近文言嘗試寫作,完成二十四萬字之論文。博士論文繼之,再以文言探論《左傳》之文學,撰成四十二萬言之著作。古文寫作之自我成長,蓋經六十六萬字之揣摩演練。同時,又受《左傳》《史記》文章義法之影響,承唐音、宋調詩歌語言之加持,於是形塑出詞句短捷、音韻鏗鏘、文約義豐,理稱辭舉之散文風格。本世紀初,筆者參加浸會大學國際會議,所發表之論文筆法,得上海古籍前總編趙昌平教授公開稱許,以為文章節奏,如美妙樂音,頗可諷誦,則文言之造詣與成效,可以想見。《論語.雍也》孔子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吾於《左傳》、《史記》典籍,唐詩、宋詩名篇,皆知之、好之、樂之,故落筆行文取法乎上,而有古人之風。
1999年,本人教授休假一年。受南一書局之託,擔任《古文觀止》普及本之主編,於是《左傳》文章義法之研究心得,有機會落實在古文的科普讀物之中,自是一大挑戰。當時召集全臺十四所名校之高中名師,集思廣益,合作撰寫古文之鑑賞222篇,本人又添增清代古文12篇。全書特色,以分析辭章技法,品賞文學美感為亮點。書成,共234篇,命為《古文觀止鑑賞》。為之撰寫〈會通與創新〉一文,作為代序。其中略謂:「古文,是中國古典散文的簡稱。跟古典詩歌一樣,有著輝煌光榮的成就,也有源遠流長的歷史。體裁靈活多樣,風格不拘一律,可以敘事、傳人,可以抒情、議論、描景。篇幅短捷精悍,行文樸素自然,句式長短隨宜,語言簡潔凝煉。尤其章法技巧之講究,更遠在詩歌之上。這些特質,使得散文成為三千年來文壇的長青樹,薪傳了豐厚的民族智慧,保存了優質的傳統文化,積累了許多文學遺產,提供了大量『人學』(homonology)研究的啟示。除此之外,更留存多采多姿的應對談說之方,展現辭章如何寫作的美妙典範,尤其徵存歷代儒者倡導的經世致用之學。」林林總總,古文一體,真足以囊括而無遺。因此,自秦漢以還,士人往往視古文為最重要的表意媒介。
2013年國家圖書館「唐宋八大家」系列演講,9月14日由筆者擔綱,主講「創意造語,言近旨遠──歐陽脩的雜記文」。開宗明義,即興闡發「研讀古文的現代意義」。略謂:「研討古文,必定涉及古文義法;古文義法揭示『義以為經,而法緯之』,就必然關連到創意發想、創意修辭,從謀篇安章,到鍛句、鍊字。書面文字,轉為談吐思辨,化為規劃設計,通向美感創新,而歸本於人文創意。」賈伯斯(Steve Jobs,1955-2011)說:「創新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借用,一個是連結。」(賈伯斯十大經典名言)。語文的教學,本該是思維邏輯的訓練,當指向創意的發想與實踐。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Nye),提倡人文的「軟實力」。廣達電董事長林百里提倡創意,指出:臺灣科技業「應落實美學與人文科學的教育」。(《蘋果日報》,2012.9.25)企業界的口頭禪:「科技源於人性,創意來自人文。態度決定高度,格局影響結局。」換言之,人文的素養,成就了態度,也決定了高度;創意左右了格局,更影響了結局。
《左傳》散文,為敘事文學的開山,歷代古文的先河。《史記》之史傳文學,唐宋八大家之經典古文,清代桐城派之古文義法,大多師法《左傳》《史記》以為典範。筆者博士論文,著有《左傳之文學價值》,《左傳文章義法撢微》二書,已稍示涯略。唯《左傳》以歷史敘事,詮釋孔子《春秋》經,從立意、謀篇、安章、鍛句、鍊字,立義創意,多得《春秋》之沾溉。當時未有觸及。退休之後多暇,乃投注心力,以比事屬辭視角,解讀《春秋》之書法,考察宋元明清《春秋》宋學之詮釋,略有心得。於是請循其本,重探《左傳》之古文義法,發表〈《春秋》屬辭比事與《左傳》文章義法〉一文;重版《左傳屬辭與文章義法》之各章卷首,得以附麗之。《左傳》文章義法與《春秋》書法之關係,亦由此可見。
1988年,參加香港大學中文科課程教法研討會,發表〈從結構對列之研究論中學作文改善之道〉論文,揭示賓主、虛實、離合、斷續、詳略、順逆、擒縱、抑揚八法,列舉秦漢、唐宋古文相關名篇,作為論證。(後來刊登於《國文天地》8卷3期,1992年8月)。最近,試以《春秋》書法、歷史編纂之視角,關照所謂篇章結構對列,覆按以比事屬辭之書法,發現類比敘事、對比敘事可以無縫接軌。於是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而知《春秋》書法,一變為歷史編纂,再變為敘事藝術,三變為古文義法。要之,皆《春秋》編纂之衍變與轉換而已。於是舊瓶裝新酒,於開篇闡述比事顯義、屬辭見義,如何而轉化為結構之對列。為求名實相符,於是題目易名為〈比事屬辭之轉化與古文名篇之創作──以篇章結構對列為例〉。
由《春秋》而《左傳》,由《左傳》而《史記》,而唐宋古文、明清古文,甚至現代散文,源流正變,因革損益,可以得知。古文之創發,文學之轉化,沿波而討源,因根以振葉,於是析分古文之種類,概說古文之理論,演繹唐宋古文創作的主題和技巧。以上五章,合為卷一「古代散文之理論與章法」。
明代茅坤編選《唐宋八大家文鈔》,北宋古文佔六大家。桐城周編修(書昌)曰:「為文章者,有所法而後能,有所變而後大。」金句警策,值得借鏡參考。於是𢑥集歷年研究古文所得,稍作潤色,得歐陽脩雜記文十八篇,意新語工,破體出位,體現以賦為文、以詩為文、以論為記、以駢為文的破體,以及以禪喻文、以莊入文,文中有畫與以形寫神、壺中天地與小中見大之出位;新奇組合、跨際會通,體現宋代古文之諸多面向與特色。其次,則蘇軾〈赤壁賦〉、〈教戰守策〉、〈留侯論〉三篇文學經典。〈赤壁賦〉,為獨到、創新、卓越之作品。〈教戰守策〉,為切中時弊、福國利民之政論。〈留侯論〉,別開生面,谿徑獨闢,能「在作史者不到處,別生眼目」,為史論文之傑作。
又其次,范仲淹〈岳陽樓記〉,以對語說時景,體現以賦法為文;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篇之中。宋文之特色,已具體而微呈現。王禹偁〈黃岡竹樓記〉,敘次竹樓之「六宜」,勾勒謫居之「勝概」,轉欣喜為悲涼,高情遠韻,含蓄不露。王安石〈遊褒禪山記〉,伏應鋪墊,波瀾層折,由此及彼,開拓無限。主賓詳略,輕重有法;借事說理,一篇之警策。蘇轍〈黃州快哉亭記〉,變唐文之所能,而為借物設論、為舖敘議論,為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上列宋代古文二十五篇,皆傳世名篇。學而時習之,有餘師焉。
本書持創意發想、古文義法,詮釋鑑賞宋代古文。處處提示寫作手法,往往「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蔚為本書特色之一。北宋古文創作,既如雲蒸霞蔚,輝麗萬有,於是生發南宋文學批評之蓬勃。如張鎡《仕學規範.作文》,述而不作,集成北宋古文之作品。作文宗尚黃庭埾、陳師道江西詩法,揭示詩法與文法之會通,文品即人品之接受反應。體現出入眾作,度人以金針之時代風潮。探論〈《仕學規範.作文》之編述與評論〉,北宋古文可以管窺其崖略,故「張鎡《仕學規範.作文》述評」一篇,作為冠冕,置於「卷二宋代古文的批評與鑑賞」之首。文學評論,提示原理原則,可作學術研究之學理依據。探討文學,評論與作品交相印證,往往見發明與創新。
科技源於人性,創意來自人文。人文學科的創意發想,可以提供修齊治平之良方,經國濟民之指南。長久以未,始終「鬱而不明,曖而不發」。人文學者習得屠龍之技,卻苦於無龍可屠。近二十年來,筆者用心提倡人文的軟實力,於是執行若干教學計劃、研究計劃,期待中文教學,能夠落實創意化、實用化、現代化、生活化。已推廣至科技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已出版近十數本相關論文集。一言以蔽之,「創意化與實用化」二者,乃人文經典之精華,可作教學研究之價值與核心。儘管面對Al時代,仍期待人文學科「靠創意活出價值」,讓「文科真的變得更有意思。」於是爬梳古代典籍,提煉出可大可久、日新又新之九大創意,如知所先後、最終用途、創意發想、看見未來、系統思維、顛覆傳統、自出新裁、創造性模仿、實用創意。誠如蘇軾〈戲子由〉詩所云:「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要之,研發人文的創意,當以利用厚生、經世致用為依歸。
傳世不朽的古代散文,往往「創前未有,開後無窮」。即現當代大家名家散文,亦以新創獨到為終極追求。本書第三卷,選擇二十世紀名家散文為例,以《陳之藩文集》,及《思與花開》為研究文本,就獨創思維與詩及科學,組合思維與跨學科之會通,類比推理與創造性思維三方面,論證電機教授陳之藩現身說法,提示散文獨到與新創之方。另外,如關於黃金分割,陳教授前後撰文五篇,以全方位、多面向、多角度、多層次表述,靈活探索,獨到創獲,切合創造性思維中之求異思維。由此觀之,文學無古今,唯新變自得為最上。《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因此,何妨挹彼注茲,古今相借鏡、學科相融通?亦文章革故鼎新之道。
曾國藩《求闕齋日記.問學》稱:「有義理之學,有詞章之學,有經濟之學,有考據之學。」散文無論古今,大抵隸屬於詞章之學。居今之世,不能自外於功利與實用導向,故詞章之學若兼顧經(國)濟(民),則與時俱進,更容易生存發展。就散文之創意化、現代化與實用化言之,體現在教學、研究、鑑賞、寫作四大方面,可以有為:〈人文學的創意化與實用性〉,側重課程設計,與教學指引;〈陳之藩散文與創造性思維〉,關注散文作品之研究,提示創意之理論。〈文學鑑賞及其寫作策略〉,結合解讀、詮釋、鑑賞、寫作之系統思維。〈自傳寫作的原則和要領〉,則是取法《左傳》《史記》的敘事,以啓示自傳的撰寫。
〈文學鑑賞及其寫作策略〉,指出鑑賞作品之視角,分讀者、作家、作品三層面。提出文學鑑賞之五大策略:一、儲備專業知識,可提昇鑑賞層次。二、重回文學現場,可以深切體會作品意境。三、提示藝術技巧,傳達美妙,可以金針度人。四、關注焦點議題,較論新變自得,可以考鏡源流。五、探求作家心境,知人論世,可以避免捕風捉影。以上之鑑賞及其寫作策略,不限於古文,其他文學亦一體適用。語文之教學與研究,是一種思維的訓練,認知的深化。不能局限於表層的文字教育、句意解讀而已。應以美感的鑑賞,以及創意的寫作,作為終極追求。換言之,語文教育以解釋學為入門初階,必昇華至詮釋學,才算登堂入室,止於至善。
〈自傳寫作之原則與要領〉:《左傳》《史記》之敘事傳人,號稱信史、實錄,故自傳寫作,取法乎上,當借鏡《左》《史》之義法。自傳寫作之雙原則:其一,量身定做與獨一無二;其二,常事不書與大書特書。自傳寫作之五要領:一、凸顯亮點與擇精語詳;二、比事屬辭與義以為經;三、詳近略遠與著眼當下;四、塑造形象與言事相兼;五、規劃將來與具體可行。自傳寫作為自我形象之寫照,自我行銷之利器。自薦寫作,屬性與自傳寫作相近,唯行文語氣當不卑不亢,即使自擡身價亦應無過不及。
《禮記.中庸》稱:「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杜甫〈戲為六絕句〉云:「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蘇軾〈稼說.送張琥〉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致廣大、極高明,必須「別裁偽體」、「轉益多師」;方能博觀厚積,約取薄發。本書卷四,「古文研究與治學方法之傳習」,下分三節:作為課程設計,或與時俱進、經典轉化;作為學術研究,或開拓視角,創新成果;作為治學典範,或轉益多師,博觀厚積。要之,古文之研究,能傳習上述治學方法,則思過半矣。
為求古文研究,既能廣大又能精深,謹提出三個面向的傳習方法,皆聚焦於《尚書.大禹謨》所謂「正德利用厚生」,以供參考與觸發。其一,為突破人文經典傳播的困境,人文學者當實踐借用和連結,落實轉化與利用。梳理傳統文化之精華,結合現代經營管理之學說,以建構華人之管理學。其他,文化創意能否加持AI智能?人文素養的高度,如何改變氣質與態度?創意發想如何轉化為軟實力,進而影響胸襟與格局?謹就人文經典的現代解讀,提出應興應革之建言。希望人文經典之研究,能指向實用化、創意化、數位化與現代化。於是,作〈與時俱進與經典轉化〉一文。
研究課題,如果自我設限,固步自封,將困死題內,不能奮飛。古代散文的研究方法,長久以來,墮入專業聯想之障礙,未見飛躍與創新,將妨礙成果之發明與精深。章法學研究,為探討古代散文結構與章句修辭之專業。章法學研究之視角,若能突破專業聯想之障礙,則研究成果必能開拓與創新。章法學研究若能開拓與創新,則古文研究必能邁入嶄新的里程。為提建言,故撰寫〈章法學研究之視角開拓與成果創新〉一文,提出章法學研究的八大研究視角:一、《春秋》書法;二、歷史編纂;三、敘事傳統;四、《左傳》《史記》評點;五、古文義法;六、詩話、筆記與文話;七、詞話與曲話;八、小說評點。第一到第六項外,皆與古文研究息息相關。其餘兩項,文藝學理論間,往往相通相融,可以相資為用。如金聖歎評《西廂記》,往往旁通《左傳》義法;毛宗崗評《三國演義》,往往比附《史記》之敘事傳人。因作〈章法學研究之視角開拓與成果創新〉一文。
其三,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稱:「入門須正,立志須高。」此雖說詩,未嘗不可論治學。宋王灼《碧雞漫志》論蘇東坡詞:「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此雖品詞,又何妨談傳習與治學。黃永武先生無論研究或創作,皆能量無限,成就卓越,堪作楷模典範。難能可貴處,尤在學術著作獨到創發,自成一家;文學創作雋永深刻,餘味無窮。黃先生治學方向多元,往往盈科而後進,致學術著作等身,於文字學、經學、詩學、修辭學、敦煌學、文獻學、文學批評,以及《周易》學、《詩經》學,皆有獨到之見解。今只就三大端述說黃先生之學術成就:其一,博觀約取,推陳出新。其二,學科整合,獨闢谿徑。其三,方法條例,金針度人。要之,多賦古典以新貌,示人以治學之津梁,堪稱創前未有,開後無窮。治學當見賢思齊,以取法乎上為標竿,遂作〈黃永武先生的學術成就〉一文,以自勉勉人。
語言文字,是解讀文本,傳播知識,拓展領域的一種工具。就讀英語系外文系,留學國外可以作為媒介工具,轉而攻讀教育、法律、政治、經濟、外交、新聞、傳播、企管、設計、心理學、國際貿易等學位者,大有人在。所以,《論語.衛靈公》孔子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理,長於解讀文言的能力,看得懂古籍經典,也不必然只當語文教師,或擔任中文系教授而已。大可憑深厚之古文涵養,進而研習針灸經絡、深探本草藥性、領悟養生要領,闡發中醫之學理。或者,提煉傳統經典之創意發想、利用厚生、人文思維,連結功利之實用市場。更期待橫向生發,藉古代治要政要之案例研討,建構中國式管理哲學,或華人經營管理之學。東西方文化,既有所殊異,則入乎漢籍文本,借鏡西方式之經營管理,以之梳理、鉤勒,乃至於詮釋、建構出東方式之管理學。開物成務,創前未有,前文已略言一二,成果自是值得期待。
唐太宗時,魏徵等奉勅編纂《群書治要》,網羅治體,務乎政術,影響日本政壇,與近代治術。三年前疫情期間,受命主編《續纂群書治要》。為接續《群書治要》,故始於南北朝,而終於南宋。選定唐宋九部史籍,如《隋書》、《貞觀政要》、《陸宣公奏議》、《新唐書》、《新五代史》、《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長編》、《八朝名臣言行錄》、《宋史》,皆史傳古文也。除了可藉以研究唐宋歷史編篡學之外,亦不妨以現代經營管理之學為檢選之左券,進行筆削取捨。書成,三十萬餘字。精要篩選率,大約為2.07%。中文歷史學門,具備解讀文獻之屠龍之技。而商學院理解經營管理、領導統御,了然於西方或日本之管理學專業。文史哲研究者,如果能與管理學進行學科合作,跨領域、跨文化會通,則互利共生,兩蒙其利,不失為雙贏之藍海策略。浴火重新,此或可作為文史哲學界之一大出路。
發揚中華傳統優質文化,為淨空老法師生前之宏願與期許。因而褒崇傳播《群書治要》,推為修齊治平之集成,乃千萬年文化之結晶;是治國之寶鑑,處世之良方。劍及履及,更倡導續編《群書治要》,期待利用厚生,發可大可久之功,成日用日新之德。用心所至,懸高遠目標,期勉學子:「讀得懂《四庫全書》。」於是倡導研治文言文,創辦漢學院以推助之。筆者既忝為《續纂群書治要》之主編,因緣際會,將受聘英國威爾士大學漢學院。承蒙勝妙院長聘為訪問教授,擔任「古文閱讀與寫作」、「學術論文寫作」、「經典詮釋與研究」等教程。《論文選題與研究創新》、《論文寫作演繹》,十年來已先後出版,可作教材;有關經典詮釋之專著,如《比事屬辭與古文義法》、《屬辭比事與春秋詮釋學》等,已出版有年。至於《春秋》書法、史家筆法、敘事傳統、古文義法,已完成書稿五種,單篇論文數十篇,亦成竹在胸,作為系統闡說,可以勝任愉快。
唯有關「古文之閱讀與寫作」專題,未有專書。唐杜甫〈戲為六絕句〉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宋蘇軾〈稼說送張琥〉云:「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宋黃庭堅〈與王觀復書〉謂讀書精博,猶「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閱讀質量之多寡,與寫作表現之優劣,消息盈虛,相輔相成。除此之外,文章之鑑賞,經寫作以呈現;研究之心得,亦藉論文寫作而發表。由此觀之,閱讀、鑑賞、研究、寫作,理一分殊,相需相求。因此,本書談文章寫作,多就四位一體而言之。
於是檢索著作目錄,自1984年發表〈中國散文之理論〉、〈中國散文之種類〉二文,四十年以來,先後探討有關古代散文研究之課題,約略十四篇。外加鑑賞、研究、寫作諸課題之論文七篇。(案:《左傳》《史記》之史傳文研究,專書已出版七種,書稿五種,不計。《古文觀止鑑賞》所示《左傳》文章與清代古文,亦不計。)於是以秦漢古文為前茅,繼之以唐宋古文為中權,終則以現代散文、治學方法,作為傳習古文研究之後勁。專書命名為《古文創發與文學轉化》,蓋秦漢,於古文為開創期;唐宋,為發展期;居今之世,與時俱進,當歸於致用,是為轉型蛻變期。
姚一葦曾撰有〈釋「懂」〉一文,揭示「懂」有三個層次:層次一,來自文字或語言。層次二,溶入自我經驗。層次三,建立法則,評價作品。(姚一葦〈釋「懂」〉,《幼獅文藝》25卷3期,1966年9月)淨空法師期勉後進:「讀懂《四庫全書》」,以發揚中華文化。筆者以為:所謂「讀懂」,除了能閱讀理解外,與之相關的,應該還包括後續之反饋詮釋,以及成果展示,如能鑑賞、能研究、能寫作之類。換言之,多為知性理性的表現。解讀與鑑賞,相當於解釋學,屬於姚一葦所稱「懂」的第二層次;研究、寫作,相當於詮釋學,則是「懂」的第三層次,最高位階。如此說來,則本書關注解讀、鑑賞、研究、寫作之系列課題,孤明先發,正可拋磚引玉,即器以求道,作為研習文章之教材。就系統思維觀之,解讀、鑑賞、研究、寫作四位一體,古文(文言文)寫作,不過其中一環而已。此四位一體,試就晉陸機《文賦》作一轉語,誠所謂「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
感謝元華文創公司,已印行拙著《宋詩特色之發想與建構》、《研究綜述與論文選題》兩種。今再蒙李欣芳主編雅意,陳欣欣編輯辛勞,促成《古文創發與文學轉化》專著之出版,令研究心得有緣分享,學術理念得以傳播,衷心感恩。內人郭芳齡,作為旁觀者,往往提出另類思維,引發反思,不無裨益。兒子恪華、女兒郁訢、郁珩,長久以來,協助文書處理,幫忙搜尋轉檔,上下同心,都是幕後功臣,一併致謝。書出有日,爰誌數語如上,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