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古文寫作,必定是解讀、鑑賞、研究、應用四位一體的成果。為寫作而寫作,虛浮不切實際;四合一規劃,既有針對,方有成效。本書藉《春秋》書法談古文義法,從主題技巧論唐宋古文,由屬辭比事解構文學名篇,然後揭示古文之種類與理論,相互印證,彼此發明。以創意造語闡發歐陽脩之雜記文,以創意詮釋解讀蘇軾〈赤壁賦〉,就美感鑑賞細說北宋名家散文;然後以張鎡《仕學規範》評論北宋古文特色。標榜創意化、現代化與實用化,作為現代散文之轉型、與課程之設計。評介陳之藩散文的創造性思維,示範文學鑑賞的寫作策略,提示自傳寫作的原則與要領。傳統經典轉化運用,則與時俱進,可大可久;研究視角必須開拓,成果方能創新,舉章法學修辭學為例;轉益多師,見賢思齊,可以指出向上一路,以黃永武先生治學方法為例。歷城周編修所謂「為文章者,有所法而後能,有所變而後大。」誠哉斯言!
商品特色
有所法而後能,有所變而後大。
理想的古文寫作,必定是解讀、鑑賞、研究、應用四位一體的成果。
為寫作而寫作,虛浮不切實際;四合一規劃,既有針對,方有成效。
作者簡介:
張高評
學歷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家文學博士
現職
成功大學名譽教授,英國威爾士大學漢學院訪問教授。
經歷
曾任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特聘教授兼文學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訪問教授,香港樹仁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主任、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一級教授。
主要著作
已出版《春秋》《左傳》學專著13種,唐宋詩研究專著12種,詩話學專著3種,論文寫作專著4種,除外,尚有兩類書稿待刊:一,中國敘事傳統研究,3種,二,《春秋》詮釋學,2種。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主編論文集20餘種,擔任《宋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
學術專長
學術專攻為《春秋》、《左傳》、《史記》、秦漢文、唐宋詩、詩話學、經典詮釋、印刷傳媒、古文義法、敘事傳統、論文寫作。提倡實用中文,致力創意研發,盡心於華人管理學之探索。
章節試閱
壹、《春秋》屬辭比事與《左傳》文章義法
提要
清章學誠稱:「史之大原,本乎《春秋》;《春秋》之義,昭乎筆削。」《春秋》推見至隱,比事與屬辭作為詮釋解讀之法門,本初,即《春秋》書法、史家筆法。再變,而為敘事傳統、古文義法。三變,則為修辭章法、文學語言。本文從六個面向,進行論證:一,孔子之立義創意與《春秋》之取義。二,《春秋》或筆或削與詳略重輕、異同變常。三,《春秋》比事與前後措注、本末始終。四,《春秋》屬辭與曲筆直書、變文特筆。五,《春秋》約文與微婉顯晦、增損改易。六,《春秋》屬辭與言外之意、都不說破。由此觀之,孔子《春秋》一書,堪稱中華經史之星宿海,傳統文學之源頭活水。
關鍵詞
《春秋》筆削 屬辭比事 文章義法 《左傳》 敘事傳統
《孟子・離婁下》說《春秋》:「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案:所謂「竊取之」,猶言私為之。故《史記》稱孔子:「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孔子世家〉)《春秋》「竊取」之義,體現在筆削之書法中。漢王充云:「孔子得史記以作《春秋》,及其立義創意,褒貶賞誅,不復因史記者,眇思自出於胸中也。」(《論衡・超奇》)蓋褒貶勸懲之獨斷,出於別識心裁,所謂「眇思自出於胸中」。妙思立義不可以書見,致孔門高弟不能贊一辭。
梁劉勰《文心雕龍・宗經》謂《春秋》:「觀辭立曉,而訪義方隱。」宋程頤《春秋傳・序》亦稱《春秋》:「微辭隱義,時措從宜為難知。」《春秋》之訪義方隱、微辭隱義,乃或筆或削使之然。朱熹為南宋大儒,經學名家,亦以為《春秋》為難知、難看、難說、不可曉、不敢說、自難理會、不敢強為之說云云。除《朱子語類》存〈春秋綱領〉一卷之外,平生未有《春秋》學之專著。其實,《春秋》之難知、不可曉,或緣於不得其法,或因為不明其用。若掌握筆削昭義之法、比事屬辭之教,則思過半矣!
《孟子》提出事、文、義三者;《禮記・經解》揭示「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史記》明載或筆或削之情事,《論衡》表明立義創意、眇思自出。諸家所言,已為詮釋《春秋》書法、史家筆法,解讀孔子之取義,提示研究之基本脈絡。《朱子語類・春秋・綱領》稱《春秋》:「都不說破」、「蓋有言外之意」, 文學語言之特質,後世文章義法之原委,亦多濫觴於《春秋》。就接受反應而言,《春秋》之影響,源遠流長,堪稱經史文學之星宿海。
一、孔子之立義創意與《春秋》之取義
《史記・太史公自序》引孔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宋胡安國《春秋傳・序》稱:「空言獨能載其理,行事然後見其用。」因此,舉凡觸忌犯諱之敘事,有所刺譏襃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者,《春秋》多藉由屬辭比事之法,以見其旨義。〈太史公自序〉稱「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合內外而言之,即世所謂《春秋》大義。司馬遷答上大夫壺遂問,稱《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朱子語類》載朱熹之言:「尊王賤霸,內中國而外夷狄,明君臣上下之分」,為《春秋》大義。(卷六十七,易三・綱領下)近人戴君仁《春秋辨例》亦云:「《春秋》大義,只是道名分,明是非,善善惡惡,尊王攘夷,禮義之大宗,幾點而已。」(第十章,結論)
孔子以一介平民,擬藉《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思撥亂反正,補敝起廢。其著述之指趣,體現於竊取之義。其經營策略,蓋透過「見之於行事」顯現,憑藉「約其辭文」表出。宋趙鵬飛謂:「《春秋》雖因文以見義,然不稽之以事,則文不顯。苟徒訓其文,而不考其事,吾未見其得經義也(《春秋經筌》卷二)清章學誠稱:「載筆之士,有志《春秋》之業,固將惟義之求。其事與文,所以藉為存義之資也。」(《文史通義・言公上》)由此觀之,「惟義之求」,自是閱讀《春秋》、研究《春秋》、詮釋《春秋》之首要課題,當務之急。其事與文,既然為「存義之資」,於是,因文見義、稽之以事,自可作為求義之法門。
《禮記・經解》云:「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春秋》體為編年,相關史事不相貫串。古春秋記事成法,為「爰始要終,本末悉昭。」(劉師培《左盦集》卷二)屬辭比事之解經法,蓋就此生發。屬辭比事之書法,綰合辭文與史事而一之,以之詮解《春秋》之微辭隱義,可與《孟子》《史記》《論衡》相發明。於是,解讀《春秋》之微辭隱義,屬辭比事成為《三傳》及其注疏、歷代《春秋》學者之金鎖匙。何謂屬辭比事?採行宏觀之視野,運用系統之思維,連屬上下前後之文辭,類比對比相近相反之史事,合數十年積漸之事勢而通觀之,即可以求得《春秋》都不說破之「義」,此之謂屬辭比事 ,或比事屬辭。
綜考《春秋》之詮釋史,往往聚焦於屬辭比事。明石光霽《春秋書法鉤元・序》稱《春秋》:「不屬辭以考之,比事以求之,則聖人所書之法,豈易識哉?」清方苞《春秋通論》說筆削之法,「案所屬之辭,核以所比之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清張應昌:《春秋屬辭辨例編》云:「聖經書法,必聯屬其辭,排比其事,而乃明。」(卷首,〈奏章〉)《春秋》體為編年,事同而年隔,遂異其篇,於是屬辭星散,而核事裂分。若以屬辭比事之法通觀解讀之,則《春秋》之褒貶得失可見諸言外。總之,屬辭之道、比事之方、筆削之法,其志其業,一言以蔽之,皆在《春秋》旨義之考索與推求。
《春秋》義昭筆削,考求其微辭隱義,有三大法門:一,據比次史事以見義;二,因連屬辭文而顯義;三,緣探究終始而示義。三者相互為用,可以舍傳求經,足以考求《春秋》之微辭隱義。比事、屬辭、探究終始之策略意義,即宋程頤《春秋傳・序》所謂:「觀百物,然後識化工之神;聚眾材,然後知作室之用。」論其會歸,屬辭、比事、探究終始,皆脈注綺交於或筆或削。故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曰:「史之大原,本乎《春秋》;《春秋》之義,昭乎筆削。」(〈答客問上〉)
屬辭比事所以為《春秋》之教者,緣因有五:其一,《春秋》為編年體,屬辭比事之法,可以整合分散,濟困救窮。其二,歷史有漸無頓,事件有本末始終;比事屬辭之法,可以會通參伍、統整散漫。其三,以屬辭比事詮釋《春秋》,即「原始要終,本末悉昭」之古春秋記事成法。其四,屬辭比事之法,經由比較、統計、歸納、類推,而考求《春秋》之義,系統而宏觀,可以發微闡幽,有功聖《經》。其五,《春秋》記事,「一事為一事者常少,一事而前後相聯者常多」,其事自微而至著,自輕而至重。積漸之勢,誠如孔廣森所言:「辭不屬不明,事不比不章」。詮釋《春秋》如此,解讀《左傳》、《史記》等史傳,亦觸類相通。
西漢嚴彭祖《嚴氏春秋》載:孔子與左丘明同乘,觀書於周太史氏。歸,而孔子作《春秋》,左丘明著《左傳》(引《孔子家語・觀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亦稱:「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唐啖助稱美《左傳》:「博釆諸家,敘事尤備,能令百代之下頗見本末。因以求意,經文可知。」(《春秋集傳纂例》,三傳得失議)宋家鉉翁《春秋集傳詳說》言:「有《經》著其略,《傳》紀其詳;《經》舉其初,《傳》述其終」;「使左氏不為此書,後之人何所考據,以知當時事乎?不知當時事,何以知聖人意乎?」《左氏》以歷史敘事方式,解說《春秋》經文,於《三傳》之中,羽翼《麟經》之功獨大。
漢桓譚《新論》稱述《經》《傳》之互補相濟:「《左氏》經之與傳,猶衣之表裏,相持而成。經而無傳,使聖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知也。」(《太平御覽》卷六百十引)劉師培《春秋左氏傳古例詮微》稱:「《經》以約詞為宗,《傳》主弼《經》而作。《傳》詳《經》簡,所以抒行事而闡譏褒。《傳》有《經》無,所以明刊削而昭簡擇。」指《左傳》主弼《經》而作,或《傳》詳《經》簡,以歷史敘事見終始本末;或《傳》有《經》無,示詳略、重輕、異同、忽謹諸筆削之書法。
《左傳》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敘事見本末,因以求義,經文可知。其立義創意,敘事義法,自成一家者,亦如《春秋》之作,「眇思自出於胸中」也。今論《春秋》取義之所以然,可以類推《左傳》之命意;論《春秋》之筆削,可悟《左傳》謀篇之衍化;論《春秋》之比事,可推《左傳》安章之因革;說《春秋》之屬辭,可見《左傳》鍛句之義法;說《春秋》之約文,可窺《左傳》練字之謹嚴;藉由《春秋》之屬辭比事,更可知文學語言之都不說破,言外之意。總之,《春秋》書法,不僅影響《左傳》之史家筆法、敘事傳統、古文義法;亦影響《史記》、《漢書》諸史傳之史法,後世文家之敘事傳統,亦胎始於《春秋》,成熟於《左傳》,而大備於《史記》。詳見《左傳屬辭與文章義法》一書,各章節所舉例論述。
余英時(1930~2021)論章學誠歷史哲學,說筆削之義,以為「筆削」一詞,當包括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所謂之史料取捨、歷史建設、歷史批評三者。史學思想之自主性、史學堂廡的建立,賴此三大支柱以成。孟子所謂「其事、其文、其義」,《禮記・經解》所謂「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可知所謂竊取之義,即是孔子之別識心裁,孤懷卓見;筆削之義,一家之言,獨斷之學,亦即《春秋》之歷史哲學。非綜理「言與事之合一」,其「義」難見;必也比事而屬辭之,微辭隱義方可推求得知,「義」所以為內在思想,以此。欲考察《春秋》書法、史家筆法、敘事傳統、文章義法者,開宗明義必明乎筆削昭義之理。
二、《春秋》或筆或削與詳略重輕、異同變常
《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或筆或削,或書或不書,其中自有指義,而義實出於「丘竊取之」。換言之,《春秋》之義,乃孔子獨斷之別識心裁,故其中之微辭隱義,孔門高弟難知。於是「惟義之求」,成為自《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以下,歷代《春秋》學追求之志業。
《孟子・離婁下》稱:其事、其文、其義,為孔子作成《春秋》之三大元素。《禮記・經解》云:「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朱熹所謂「都不說破」、「蓋有言外之義」(《朱子語類・春秋・綱領》);指《春秋》因或筆或削,生發微辭隱義。求索孔子於《春秋》「竊取之義」,學者多以屬辭比事之《春秋》教,為登堂入室之金鎖匙,或經由史事之排比、或憑藉辭文之連屬,多可破譯索解《春秋》之義。其義寓於其事、其文,此顧炎武《日知錄》所云:「於序事中寓論斷」之法(卷二十六)。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謂:孔子論史記,而次《春秋》,「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元趙汸《春秋屬辭》云:「孔子作《春秋》,以寓其撥亂之治,而國史有恆體,無辭可以寄文。於是有書、有不書,以互顯其義。其所書者,則筆之;不書者,則削之。」(卷八,假筆削以行權)《春秋》斷截魯史,藉筆削以寄意。「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之屬辭比事法,可以考求異同,推求詳略重輕之義,故學者多用之。
中唐陸淳著《春秋啖趙集傳纂例》,揭示「趙氏損益義」,以辭文之損益指稱筆削。南宋胡安國《春秋傳》:仲尼因事而屬辭,智者即辭以觀義、述綱領、進表,主張藉比事與屬辭以求義。南宋陳傅良《春秋後傳》、元趙汸《春秋屬辭》則凸顯「筆削」之書法,所謂「以其所書,推見其所不書。以其所不書,推見其所書。」(卷八,假筆削以行權)清方苞《春秋通論》提倡:按全經之辭,而比其事(通例,七章之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書:「按所屬之辭,核以所比之事」,據此而判別舊文或筆削。
清方苞〈春秋通論序〉稱:「凡諸經之義,可依文以求;而《春秋》之義,則隱寓於文之所不載。或筆或削,或詳或略,或同或異,參互相抵,而義出於其間。」(《望溪先生文集》卷四)章學誠《文史通義》本此而發皇之,稱:「史之大原本乎《春秋》,《春秋》之義昭乎筆削。筆削之義,不僅事具始末,文成規矩已也。」以夫子義則竊取之旨觀之,「必有詳人之所略,異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輕,而忽人之所謹,……有以獨斷於一心。」拈出筆削之義,可以從詳略、異同、重輕、忽𧫴等關鍵處考求得之。
宋胡安國《春秋傳》稱:「《春秋》何以謂之作?曰:其義,則斷自聖心,或筆或削,明聖人之大用。」(卷六,桓公十四年,夏五)《春秋傳・序》又曰:「《春秋》,魯史爾。仲尼就加筆削,乃史外傳心之要典也。」宋陳傅良、元趙汸所云:「以其所書,推見其所不書。以其所不書,推見其所書。」或筆或書,可以互發其藴,互顯其義,故可作為推求指義之捷術。清莊存與《春秋正辭》約以兩言:「以所不書知所書,以所書知所不書。」(《皇清經解》卷三百八十七,春秋要旨)亦頗得筆削顯義之䚡理。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答客問上》稱:「《春秋》之義昭乎筆削」。〈言公〉謂《春秋》:「其事與文,所以藉為存義之資也。」《春秋》之旨義,寓存於比事、屬辭之中。章學誠〈論文示貽選〉:「夫比,則取其事之類也。屬,則取其言之接續也。紀述文字取法《春秋》,比屬之旨自宜遵律。」定義比事、屬辭之功能,揭示敘事文字之宗法。誠如清孔廣森《公羊通義》所謂:「辭不屬不明,事不比不章。」(《皇清經解》卷六百九十一,春秋公羊經傳通義敘)屬辭比事之法,攸關或詳或略、或異或同,或重或輕之書例。兩兩對照參透,可以推求孔子《春秋》之微辭隱義。
魯十二公之婚配,桓公、莊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皆娶齊女,《春秋》皆書逆、書至,獨詳。襄公、昭公、定公、哀公,皆不娶齊女,則逆與至,《春秋》皆從略,削而不書。詳於書齊女者,以齊女荒淫其性,好殺其行,孔子深惡魯君之娶齊女也,故筆而書之,此以或詳或略見聖人「竊取」之義。又如魯十二公之逝世,正常死亡皆書地、書葬。唯隱公、桓公、閔公遭弒,意外死亡者不然。但書「公薨」,而不書地、不書葬,此以或異或同見義。孔子假魯史以示王法,書寫魯事,特重君臣之義,故君弒則書薨,滅國則書取,出奔則書遜。其他書及、書會之倫,以及內諸夏而外夷狄之《春秋》書法, 多可見名位稱號修辭、或重或輕之筆削見義。宋蘇轍稱:「略外而詳內,此聖人處己之厚也。」(《春秋集解》卷九)宋陳傅良謂:「《春秋》之法,內外恒異辭。」(《春秋後傳》卷一)由此可見一斑。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篇稱:「《春秋》無通辭,從變而移」;〈精華〉篇云:「《春秋》無達辭,從變從義」,其此之謂。
壹、《春秋》屬辭比事與《左傳》文章義法
提要
清章學誠稱:「史之大原,本乎《春秋》;《春秋》之義,昭乎筆削。」《春秋》推見至隱,比事與屬辭作為詮釋解讀之法門,本初,即《春秋》書法、史家筆法。再變,而為敘事傳統、古文義法。三變,則為修辭章法、文學語言。本文從六個面向,進行論證:一,孔子之立義創意與《春秋》之取義。二,《春秋》或筆或削與詳略重輕、異同變常。三,《春秋》比事與前後措注、本末始終。四,《春秋》屬辭與曲筆直書、變文特筆。五,《春秋》約文與微婉顯晦、增損改易。六,《春秋》屬辭與言外之意、都不...
作者序
古文,又稱古代散文、古典散文,或稱文言文。就時間而言,流傳自遠古,自甲骨刻辭、彝器銘文以下文字,皆屬之。韓愈〈進學解〉所云《尚書》、《春秋》、《左氏傳》、《易》、《詩》、《莊子》、《史記》,都赫然在列,故稱古文。相對於詩詞曲韻文而言,古文寫作有其本色,如講究章法、句法、字法,化複句為單句,妙用虛字語助,寓議論抒情於形象之中,富於質實、理道、詞達、言志、實用之風格。古文既有其範式,即稱古典散文。與現當代散文的俚俗隨意相較,文字較重修飾鍛鍊,故俗稱文言文。即使談說韻文學理之詩話、詞話、曲話、評點,亦假散文以表述之。從古文、文言文、古代散文的無所不在、任重致遠;與時俱進,流衍長久,堪稱文苑的長青樹,傳統文化的精神家園。
碩士論文,本人研究黃宗羲之史學,初以淺近文言嘗試寫作,完成二十四萬字之論文。博士論文繼之,再以文言探論《左傳》之文學,撰成四十二萬言之著作。古文寫作之自我成長,蓋經六十六萬字之揣摩演練。同時,又受《左傳》《史記》文章義法之影響,承唐音、宋調詩歌語言之加持,於是形塑出詞句短捷、音韻鏗鏘、文約義豐,理稱辭舉之散文風格。本世紀初,筆者參加浸會大學國際會議,所發表之論文筆法,得上海古籍前總編趙昌平教授公開稱許,以為文章節奏,如美妙樂音,頗可諷誦,則文言之造詣與成效,可以想見。《論語.雍也》孔子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吾於《左傳》、《史記》典籍,唐詩、宋詩名篇,皆知之、好之、樂之,故落筆行文取法乎上,而有古人之風。
1999年,本人教授休假一年。受南一書局之託,擔任《古文觀止》普及本之主編,於是《左傳》文章義法之研究心得,有機會落實在古文的科普讀物之中,自是一大挑戰。當時召集全臺十四所名校之高中名師,集思廣益,合作撰寫古文之鑑賞222篇,本人又添增清代古文12篇。全書特色,以分析辭章技法,品賞文學美感為亮點。書成,共234篇,命為《古文觀止鑑賞》。為之撰寫〈會通與創新〉一文,作為代序。其中略謂:「古文,是中國古典散文的簡稱。跟古典詩歌一樣,有著輝煌光榮的成就,也有源遠流長的歷史。體裁靈活多樣,風格不拘一律,可以敘事、傳人,可以抒情、議論、描景。篇幅短捷精悍,行文樸素自然,句式長短隨宜,語言簡潔凝煉。尤其章法技巧之講究,更遠在詩歌之上。這些特質,使得散文成為三千年來文壇的長青樹,薪傳了豐厚的民族智慧,保存了優質的傳統文化,積累了許多文學遺產,提供了大量『人學』(homonology)研究的啟示。除此之外,更留存多采多姿的應對談說之方,展現辭章如何寫作的美妙典範,尤其徵存歷代儒者倡導的經世致用之學。」林林總總,古文一體,真足以囊括而無遺。因此,自秦漢以還,士人往往視古文為最重要的表意媒介。
2013年國家圖書館「唐宋八大家」系列演講,9月14日由筆者擔綱,主講「創意造語,言近旨遠──歐陽脩的雜記文」。開宗明義,即興闡發「研讀古文的現代意義」。略謂:「研討古文,必定涉及古文義法;古文義法揭示『義以為經,而法緯之』,就必然關連到創意發想、創意修辭,從謀篇安章,到鍛句、鍊字。書面文字,轉為談吐思辨,化為規劃設計,通向美感創新,而歸本於人文創意。」賈伯斯(Steve Jobs,1955-2011)說:「創新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借用,一個是連結。」(賈伯斯十大經典名言)。語文的教學,本該是思維邏輯的訓練,當指向創意的發想與實踐。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Nye),提倡人文的「軟實力」。廣達電董事長林百里提倡創意,指出:臺灣科技業「應落實美學與人文科學的教育」。(《蘋果日報》,2012.9.25)企業界的口頭禪:「科技源於人性,創意來自人文。態度決定高度,格局影響結局。」換言之,人文的素養,成就了態度,也決定了高度;創意左右了格局,更影響了結局。
《左傳》散文,為敘事文學的開山,歷代古文的先河。《史記》之史傳文學,唐宋八大家之經典古文,清代桐城派之古文義法,大多師法《左傳》《史記》以為典範。筆者博士論文,著有《左傳之文學價值》,《左傳文章義法撢微》二書,已稍示涯略。唯《左傳》以歷史敘事,詮釋孔子《春秋》經,從立意、謀篇、安章、鍛句、鍊字,立義創意,多得《春秋》之沾溉。當時未有觸及。退休之後多暇,乃投注心力,以比事屬辭視角,解讀《春秋》之書法,考察宋元明清《春秋》宋學之詮釋,略有心得。於是請循其本,重探《左傳》之古文義法,發表〈《春秋》屬辭比事與《左傳》文章義法〉一文;重版《左傳屬辭與文章義法》之各章卷首,得以附麗之。《左傳》文章義法與《春秋》書法之關係,亦由此可見。
1988年,參加香港大學中文科課程教法研討會,發表〈從結構對列之研究論中學作文改善之道〉論文,揭示賓主、虛實、離合、斷續、詳略、順逆、擒縱、抑揚八法,列舉秦漢、唐宋古文相關名篇,作為論證。(後來刊登於《國文天地》8卷3期,1992年8月)。最近,試以《春秋》書法、歷史編纂之視角,關照所謂篇章結構對列,覆按以比事屬辭之書法,發現類比敘事、對比敘事可以無縫接軌。於是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而知《春秋》書法,一變為歷史編纂,再變為敘事藝術,三變為古文義法。要之,皆《春秋》編纂之衍變與轉換而已。於是舊瓶裝新酒,於開篇闡述比事顯義、屬辭見義,如何而轉化為結構之對列。為求名實相符,於是題目易名為〈比事屬辭之轉化與古文名篇之創作──以篇章結構對列為例〉。
由《春秋》而《左傳》,由《左傳》而《史記》,而唐宋古文、明清古文,甚至現代散文,源流正變,因革損益,可以得知。古文之創發,文學之轉化,沿波而討源,因根以振葉,於是析分古文之種類,概說古文之理論,演繹唐宋古文創作的主題和技巧。以上五章,合為卷一「古代散文之理論與章法」。
明代茅坤編選《唐宋八大家文鈔》,北宋古文佔六大家。桐城周編修(書昌)曰:「為文章者,有所法而後能,有所變而後大。」金句警策,值得借鏡參考。於是𢑥集歷年研究古文所得,稍作潤色,得歐陽脩雜記文十八篇,意新語工,破體出位,體現以賦為文、以詩為文、以論為記、以駢為文的破體,以及以禪喻文、以莊入文,文中有畫與以形寫神、壺中天地與小中見大之出位;新奇組合、跨際會通,體現宋代古文之諸多面向與特色。其次,則蘇軾〈赤壁賦〉、〈教戰守策〉、〈留侯論〉三篇文學經典。〈赤壁賦〉,為獨到、創新、卓越之作品。〈教戰守策〉,為切中時弊、福國利民之政論。〈留侯論〉,別開生面,谿徑獨闢,能「在作史者不到處,別生眼目」,為史論文之傑作。
又其次,范仲淹〈岳陽樓記〉,以對語說時景,體現以賦法為文;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篇之中。宋文之特色,已具體而微呈現。王禹偁〈黃岡竹樓記〉,敘次竹樓之「六宜」,勾勒謫居之「勝概」,轉欣喜為悲涼,高情遠韻,含蓄不露。王安石〈遊褒禪山記〉,伏應鋪墊,波瀾層折,由此及彼,開拓無限。主賓詳略,輕重有法;借事說理,一篇之警策。蘇轍〈黃州快哉亭記〉,變唐文之所能,而為借物設論、為舖敘議論,為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上列宋代古文二十五篇,皆傳世名篇。學而時習之,有餘師焉。
本書持創意發想、古文義法,詮釋鑑賞宋代古文。處處提示寫作手法,往往「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蔚為本書特色之一。北宋古文創作,既如雲蒸霞蔚,輝麗萬有,於是生發南宋文學批評之蓬勃。如張鎡《仕學規範.作文》,述而不作,集成北宋古文之作品。作文宗尚黃庭埾、陳師道江西詩法,揭示詩法與文法之會通,文品即人品之接受反應。體現出入眾作,度人以金針之時代風潮。探論〈《仕學規範.作文》之編述與評論〉,北宋古文可以管窺其崖略,故「張鎡《仕學規範.作文》述評」一篇,作為冠冕,置於「卷二宋代古文的批評與鑑賞」之首。文學評論,提示原理原則,可作學術研究之學理依據。探討文學,評論與作品交相印證,往往見發明與創新。
科技源於人性,創意來自人文。人文學科的創意發想,可以提供修齊治平之良方,經國濟民之指南。長久以未,始終「鬱而不明,曖而不發」。人文學者習得屠龍之技,卻苦於無龍可屠。近二十年來,筆者用心提倡人文的軟實力,於是執行若干教學計劃、研究計劃,期待中文教學,能夠落實創意化、實用化、現代化、生活化。已推廣至科技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已出版近十數本相關論文集。一言以蔽之,「創意化與實用化」二者,乃人文經典之精華,可作教學研究之價值與核心。儘管面對Al時代,仍期待人文學科「靠創意活出價值」,讓「文科真的變得更有意思。」於是爬梳古代典籍,提煉出可大可久、日新又新之九大創意,如知所先後、最終用途、創意發想、看見未來、系統思維、顛覆傳統、自出新裁、創造性模仿、實用創意。誠如蘇軾〈戲子由〉詩所云:「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要之,研發人文的創意,當以利用厚生、經世致用為依歸。
傳世不朽的古代散文,往往「創前未有,開後無窮」。即現當代大家名家散文,亦以新創獨到為終極追求。本書第三卷,選擇二十世紀名家散文為例,以《陳之藩文集》,及《思與花開》為研究文本,就獨創思維與詩及科學,組合思維與跨學科之會通,類比推理與創造性思維三方面,論證電機教授陳之藩現身說法,提示散文獨到與新創之方。另外,如關於黃金分割,陳教授前後撰文五篇,以全方位、多面向、多角度、多層次表述,靈活探索,獨到創獲,切合創造性思維中之求異思維。由此觀之,文學無古今,唯新變自得為最上。《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因此,何妨挹彼注茲,古今相借鏡、學科相融通?亦文章革故鼎新之道。
曾國藩《求闕齋日記.問學》稱:「有義理之學,有詞章之學,有經濟之學,有考據之學。」散文無論古今,大抵隸屬於詞章之學。居今之世,不能自外於功利與實用導向,故詞章之學若兼顧經(國)濟(民),則與時俱進,更容易生存發展。就散文之創意化、現代化與實用化言之,體現在教學、研究、鑑賞、寫作四大方面,可以有為:〈人文學的創意化與實用性〉,側重課程設計,與教學指引;〈陳之藩散文與創造性思維〉,關注散文作品之研究,提示創意之理論。〈文學鑑賞及其寫作策略〉,結合解讀、詮釋、鑑賞、寫作之系統思維。〈自傳寫作的原則和要領〉,則是取法《左傳》《史記》的敘事,以啓示自傳的撰寫。
〈文學鑑賞及其寫作策略〉,指出鑑賞作品之視角,分讀者、作家、作品三層面。提出文學鑑賞之五大策略:一、儲備專業知識,可提昇鑑賞層次。二、重回文學現場,可以深切體會作品意境。三、提示藝術技巧,傳達美妙,可以金針度人。四、關注焦點議題,較論新變自得,可以考鏡源流。五、探求作家心境,知人論世,可以避免捕風捉影。以上之鑑賞及其寫作策略,不限於古文,其他文學亦一體適用。語文之教學與研究,是一種思維的訓練,認知的深化。不能局限於表層的文字教育、句意解讀而已。應以美感的鑑賞,以及創意的寫作,作為終極追求。換言之,語文教育以解釋學為入門初階,必昇華至詮釋學,才算登堂入室,止於至善。
〈自傳寫作之原則與要領〉:《左傳》《史記》之敘事傳人,號稱信史、實錄,故自傳寫作,取法乎上,當借鏡《左》《史》之義法。自傳寫作之雙原則:其一,量身定做與獨一無二;其二,常事不書與大書特書。自傳寫作之五要領:一、凸顯亮點與擇精語詳;二、比事屬辭與義以為經;三、詳近略遠與著眼當下;四、塑造形象與言事相兼;五、規劃將來與具體可行。自傳寫作為自我形象之寫照,自我行銷之利器。自薦寫作,屬性與自傳寫作相近,唯行文語氣當不卑不亢,即使自擡身價亦應無過不及。
《禮記.中庸》稱:「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杜甫〈戲為六絕句〉云:「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蘇軾〈稼說.送張琥〉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致廣大、極高明,必須「別裁偽體」、「轉益多師」;方能博觀厚積,約取薄發。本書卷四,「古文研究與治學方法之傳習」,下分三節:作為課程設計,或與時俱進、經典轉化;作為學術研究,或開拓視角,創新成果;作為治學典範,或轉益多師,博觀厚積。要之,古文之研究,能傳習上述治學方法,則思過半矣。
為求古文研究,既能廣大又能精深,謹提出三個面向的傳習方法,皆聚焦於《尚書.大禹謨》所謂「正德利用厚生」,以供參考與觸發。其一,為突破人文經典傳播的困境,人文學者當實踐借用和連結,落實轉化與利用。梳理傳統文化之精華,結合現代經營管理之學說,以建構華人之管理學。其他,文化創意能否加持AI智能?人文素養的高度,如何改變氣質與態度?創意發想如何轉化為軟實力,進而影響胸襟與格局?謹就人文經典的現代解讀,提出應興應革之建言。希望人文經典之研究,能指向實用化、創意化、數位化與現代化。於是,作〈與時俱進與經典轉化〉一文。
研究課題,如果自我設限,固步自封,將困死題內,不能奮飛。古代散文的研究方法,長久以來,墮入專業聯想之障礙,未見飛躍與創新,將妨礙成果之發明與精深。章法學研究,為探討古代散文結構與章句修辭之專業。章法學研究之視角,若能突破專業聯想之障礙,則研究成果必能開拓與創新。章法學研究若能開拓與創新,則古文研究必能邁入嶄新的里程。為提建言,故撰寫〈章法學研究之視角開拓與成果創新〉一文,提出章法學研究的八大研究視角:一、《春秋》書法;二、歷史編纂;三、敘事傳統;四、《左傳》《史記》評點;五、古文義法;六、詩話、筆記與文話;七、詞話與曲話;八、小說評點。第一到第六項外,皆與古文研究息息相關。其餘兩項,文藝學理論間,往往相通相融,可以相資為用。如金聖歎評《西廂記》,往往旁通《左傳》義法;毛宗崗評《三國演義》,往往比附《史記》之敘事傳人。因作〈章法學研究之視角開拓與成果創新〉一文。
其三,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稱:「入門須正,立志須高。」此雖說詩,未嘗不可論治學。宋王灼《碧雞漫志》論蘇東坡詞:「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此雖品詞,又何妨談傳習與治學。黃永武先生無論研究或創作,皆能量無限,成就卓越,堪作楷模典範。難能可貴處,尤在學術著作獨到創發,自成一家;文學創作雋永深刻,餘味無窮。黃先生治學方向多元,往往盈科而後進,致學術著作等身,於文字學、經學、詩學、修辭學、敦煌學、文獻學、文學批評,以及《周易》學、《詩經》學,皆有獨到之見解。今只就三大端述說黃先生之學術成就:其一,博觀約取,推陳出新。其二,學科整合,獨闢谿徑。其三,方法條例,金針度人。要之,多賦古典以新貌,示人以治學之津梁,堪稱創前未有,開後無窮。治學當見賢思齊,以取法乎上為標竿,遂作〈黃永武先生的學術成就〉一文,以自勉勉人。
語言文字,是解讀文本,傳播知識,拓展領域的一種工具。就讀英語系外文系,留學國外可以作為媒介工具,轉而攻讀教育、法律、政治、經濟、外交、新聞、傳播、企管、設計、心理學、國際貿易等學位者,大有人在。所以,《論語.衛靈公》孔子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理,長於解讀文言的能力,看得懂古籍經典,也不必然只當語文教師,或擔任中文系教授而已。大可憑深厚之古文涵養,進而研習針灸經絡、深探本草藥性、領悟養生要領,闡發中醫之學理。或者,提煉傳統經典之創意發想、利用厚生、人文思維,連結功利之實用市場。更期待橫向生發,藉古代治要政要之案例研討,建構中國式管理哲學,或華人經營管理之學。東西方文化,既有所殊異,則入乎漢籍文本,借鏡西方式之經營管理,以之梳理、鉤勒,乃至於詮釋、建構出東方式之管理學。開物成務,創前未有,前文已略言一二,成果自是值得期待。
唐太宗時,魏徵等奉勅編纂《群書治要》,網羅治體,務乎政術,影響日本政壇,與近代治術。三年前疫情期間,受命主編《續纂群書治要》。為接續《群書治要》,故始於南北朝,而終於南宋。選定唐宋九部史籍,如《隋書》、《貞觀政要》、《陸宣公奏議》、《新唐書》、《新五代史》、《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長編》、《八朝名臣言行錄》、《宋史》,皆史傳古文也。除了可藉以研究唐宋歷史編篡學之外,亦不妨以現代經營管理之學為檢選之左券,進行筆削取捨。書成,三十萬餘字。精要篩選率,大約為2.07%。中文歷史學門,具備解讀文獻之屠龍之技。而商學院理解經營管理、領導統御,了然於西方或日本之管理學專業。文史哲研究者,如果能與管理學進行學科合作,跨領域、跨文化會通,則互利共生,兩蒙其利,不失為雙贏之藍海策略。浴火重新,此或可作為文史哲學界之一大出路。
發揚中華傳統優質文化,為淨空老法師生前之宏願與期許。因而褒崇傳播《群書治要》,推為修齊治平之集成,乃千萬年文化之結晶;是治國之寶鑑,處世之良方。劍及履及,更倡導續編《群書治要》,期待利用厚生,發可大可久之功,成日用日新之德。用心所至,懸高遠目標,期勉學子:「讀得懂《四庫全書》。」於是倡導研治文言文,創辦漢學院以推助之。筆者既忝為《續纂群書治要》之主編,因緣際會,將受聘英國威爾士大學漢學院。承蒙勝妙院長聘為訪問教授,擔任「古文閱讀與寫作」、「學術論文寫作」、「經典詮釋與研究」等教程。《論文選題與研究創新》、《論文寫作演繹》,十年來已先後出版,可作教材;有關經典詮釋之專著,如《比事屬辭與古文義法》、《屬辭比事與春秋詮釋學》等,已出版有年。至於《春秋》書法、史家筆法、敘事傳統、古文義法,已完成書稿五種,單篇論文數十篇,亦成竹在胸,作為系統闡說,可以勝任愉快。
唯有關「古文之閱讀與寫作」專題,未有專書。唐杜甫〈戲為六絕句〉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宋蘇軾〈稼說送張琥〉云:「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宋黃庭堅〈與王觀復書〉謂讀書精博,猶「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閱讀質量之多寡,與寫作表現之優劣,消息盈虛,相輔相成。除此之外,文章之鑑賞,經寫作以呈現;研究之心得,亦藉論文寫作而發表。由此觀之,閱讀、鑑賞、研究、寫作,理一分殊,相需相求。因此,本書談文章寫作,多就四位一體而言之。
於是檢索著作目錄,自1984年發表〈中國散文之理論〉、〈中國散文之種類〉二文,四十年以來,先後探討有關古代散文研究之課題,約略十四篇。外加鑑賞、研究、寫作諸課題之論文七篇。(案:《左傳》《史記》之史傳文研究,專書已出版七種,書稿五種,不計。《古文觀止鑑賞》所示《左傳》文章與清代古文,亦不計。)於是以秦漢古文為前茅,繼之以唐宋古文為中權,終則以現代散文、治學方法,作為傳習古文研究之後勁。專書命名為《古文創發與文學轉化》,蓋秦漢,於古文為開創期;唐宋,為發展期;居今之世,與時俱進,當歸於致用,是為轉型蛻變期。
姚一葦曾撰有〈釋「懂」〉一文,揭示「懂」有三個層次:層次一,來自文字或語言。層次二,溶入自我經驗。層次三,建立法則,評價作品。(姚一葦〈釋「懂」〉,《幼獅文藝》25卷3期,1966年9月)淨空法師期勉後進:「讀懂《四庫全書》」,以發揚中華文化。筆者以為:所謂「讀懂」,除了能閱讀理解外,與之相關的,應該還包括後續之反饋詮釋,以及成果展示,如能鑑賞、能研究、能寫作之類。換言之,多為知性理性的表現。解讀與鑑賞,相當於解釋學,屬於姚一葦所稱「懂」的第二層次;研究、寫作,相當於詮釋學,則是「懂」的第三層次,最高位階。如此說來,則本書關注解讀、鑑賞、研究、寫作之系列課題,孤明先發,正可拋磚引玉,即器以求道,作為研習文章之教材。就系統思維觀之,解讀、鑑賞、研究、寫作四位一體,古文(文言文)寫作,不過其中一環而已。此四位一體,試就晉陸機《文賦》作一轉語,誠所謂「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
感謝元華文創公司,已印行拙著《宋詩特色之發想與建構》、《研究綜述與論文選題》兩種。今再蒙李欣芳主編雅意,陳欣欣編輯辛勞,促成《古文創發與文學轉化》專著之出版,令研究心得有緣分享,學術理念得以傳播,衷心感恩。內人郭芳齡,作為旁觀者,往往提出另類思維,引發反思,不無裨益。兒子恪華、女兒郁訢、郁珩,長久以來,協助文書處理,幫忙搜尋轉檔,上下同心,都是幕後功臣,一併致謝。書出有日,爰誌數語如上,是為序。
古文,又稱古代散文、古典散文,或稱文言文。就時間而言,流傳自遠古,自甲骨刻辭、彝器銘文以下文字,皆屬之。韓愈〈進學解〉所云《尚書》、《春秋》、《左氏傳》、《易》、《詩》、《莊子》、《史記》,都赫然在列,故稱古文。相對於詩詞曲韻文而言,古文寫作有其本色,如講究章法、句法、字法,化複句為單句,妙用虛字語助,寓議論抒情於形象之中,富於質實、理道、詞達、言志、實用之風格。古文既有其範式,即稱古典散文。與現當代散文的俚俗隨意相較,文字較重修飾鍛鍊,故俗稱文言文。即使談說韻文學理之詩話、詞話、曲話、評點,亦...
目錄
自 序
第一卷 古代散文之理論與章法
壹、《春秋》屬辭比事與《左傳》文章義法
一、孔子之立義創意與《春秋》之取義
二、《春秋》或筆或削與詳略重輕、異同變常
三、《春秋》比事與前後措注、本末始終
四、《春秋》屬辭與曲筆直書、變文特筆
五、《春秋》約文與微婉顯晦、增損改易
六、《春秋》屬辭與言外之意、都不說破
貳、比事屬辭之轉化與文學名篇之創作
緒 論
一、賓主相形
二、虛實相生
三、不即不離
四、若斷若續
五、詳略得宜
六、順逆相成
七、欲擒故縱
八、抑揚頓挫
結 語
叁、中國古典散文之種類
一、文體源流
二、連類並觀與古典散文之種類
三、經典古文與閱讀之範疇
四、結語
入門參考書目
肆、中國古典散文之理論
一、緒論
二、中國古典散文理論概說
(一)形上論
(二)反映論
(三)感情論
(四)道德論
(五)文質論
(六)致用論
(七)風格論
(八)方法論
三、結語
伍、古文創作之主題和技巧─以唐宋古文為論述核心
一、古典散文之特質
二、古代散文之流變
三、唐宋古文之創作主題
四、古文創作及其藝術技巧
五、研讀古文之重要參考書目
第二卷 宋代古文之批評與鑑賞
壹、張鎡《仕學規範・作文》述評──兼論詩法與文法之會通
一、圖書傳播與《仕學規範》之纂輯
二、印本寫本爭輝與傳播接受之反饋
三、閱讀與接受──熟讀涵泳,以活法論文
四、反應與品題──出入眾作,度人以金針
五、人品與文品──人如其文,文正如其人
六、結語
貳、創意造語與歐陽脩之雜記文──以破體、出位與創造性思維為核心
一、長於創發開拓:一代通儒、文壇祭酒歐陽脩
二、歐陽脩雜記文之源流、種類與創造性思維
三、歐陽脩雜記文之以賦為文與新變創發
四、歐陽脩雜記文之文思出位與跨際會通
五、結語
叁、蘇軾〈赤壁賦〉的創新詮釋
一、蘇軾遷謫黃州與文學經典
二、辭賦薪傳與新變代雄
三、以文為賦與「破體」、「出位」
四、雪中芭蕉,牝牡驪黃之外
五、主客問對,釋疑辨惑
六、體物寫志,藉賦發論
七、曲終奏雅,卒章顯志
八、儒學與《老子》、《莊子》、佛禪之會通
九、結語
肆、北宋古文名家之作品鑑賞
一、范仲淹〈岳陽樓記〉
二、王禹偁〈黃岡竹樓記〉
三、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四、蘇軾〈留侯論〉
五、蘇軾〈教戰守策〉
六、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第三卷 散文的創意化、現代化與實用性
壹、人文學的創意化與實用性
一、知所先後
二、最終用途
三、創意發想
四、看見未來
五、系統思維
六、顛覆傳統
七、自出新裁
八、創造性模仿
九、實用創意
貳、陳之藩散文與創造性思維──以獨創思維、組合思維、類比思維為例
一、科學與文學的對話
二、獨創思維與詩及科學
三、組合思維與跨學科之會通
四、類比推理與創造性思維
五、結語
叁、文學鑑賞及其寫作策略
一、文學鑑賞的層面與方法
二、讀者的悟境
三、作品的語境
四、作家的心境
五、結語
肆、自傳寫作的原則和要領
一、自傳寫作的雙原則
二、自傳寫作的五要領
三、餘論
第四卷 古文研究與治學方法之傳習
壹、與時俱進與經典轉化──人文經典之實用化、創意化、數位化
一、人文經典和傳統文化
二、人文學門畢業生面臨之困境
三、經典轉化與「借用」、「連結」
四、結語
貳、章法學研究之視角開拓與成果創新
一、《春秋》書法與章法學研究
二、歷史編纂與章法學研究
三、敘事傳統與章法學研究
四、《左傳》《史記》評點與章法學研究
五、古文義法與章法學研究
六、詩話、筆記、文話與章法學研究
七、詞話、曲話與章法學研究
八、小說評點與章法學研究
參、黃永武先生的學術成就
一、前言
二、博觀約取,推陳出新
三、學科整合,另闢谿徑
四、方法條例,金針度人
五、結語
自 序
第一卷 古代散文之理論與章法
壹、《春秋》屬辭比事與《左傳》文章義法
一、孔子之立義創意與《春秋》之取義
二、《春秋》或筆或削與詳略重輕、異同變常
三、《春秋》比事與前後措注、本末始終
四、《春秋》屬辭與曲筆直書、變文特筆
五、《春秋》約文與微婉顯晦、增損改易
六、《春秋》屬辭與言外之意、都不說破
貳、比事屬辭之轉化與文學名篇之創作
緒 論
一、賓主相形
二、虛實相生
三、不即不離
四、若斷若續
五、詳略得宜
六、順逆相成
七、欲擒故縱
八、抑揚頓挫
結 語
叁、中國古典散文之種類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