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號稱文明之母,變革的推手,為普及教育與提升文明的有力手段。宋朝號稱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印本圖書作為傳播媒介,富有易成、難毀、節費、便藏諸利多;更有化身千萬、無遠弗屆之優勢。新興之印本,與傳統之寫本,競奇爭輝,對於兩宋士人之閱讀、接受、創作、纂述,必定生發若干激盪與影響。
本書借鏡谷登堡發明活字版印刷,促成中古歐洲宗教革命、文藝復興之啟示,選擇從印刷文化史之視角,結合版本學、傳播學、閱讀學、接受學,進行科際整合、交叉研究。對於宋詩特色、詩分唐宋、唐宋變革,以及唐宋詩異同、唐宋詩之爭、宋清千年一脈論諸學術課題,皆極具參考價值。推而廣之,持以研究宋代經學復興、史學繁榮、理學成立,文學昌盛,自有啟示。擴而充之,探討元明清學術對於印本文化之受容,他山之石,自有攻錯之價值。
商品特色
雕版印本之流通,與傳統寫本競奇爭輝,具易成、難毀、節費、便藏諸優勢。傳播、閱讀、接受、反應之殊異,左右宋詩特色的建構、影響詩分唐宋的形成。
作者簡介:
張高評
學歷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家文學博士
現職
成功大學名譽教授,英國威爾士大學漢學院訪問教授。
經歷
曾任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特聘教授兼文學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訪問教授,香港樹仁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主任、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一級教授。
主要著作
已出版《春秋》《左傳》學專著13種,唐宋詩研究專著14種,詩話學專著3種,論文寫作專著4種,除外,尚有兩類書稿待刊:一,中國敘事傳統研究,3種,二,《春秋》詮釋學,2種。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主編論文集20餘種,擔任《宋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
學術專長
學術專攻為《春秋》、《左傳》、《史記》、秦漢文、唐宋詩、詩話學、經典詮釋、印刷傳媒、古文義法、敘事傳統、論文寫作。提倡實用中文,致力創意研發,盡心於華人管理學之探索。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有關「唐宋變革」之問題
自日本內藤湖南提出「唐宋變革」論,「宋代近世」說,其弟子宮崎市定證成其學,於是京都學派此一中國古史分期論,影響深遠。陳寅恪稱:「華夏文明,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鄧廣銘研究宋史,亦以為言。推而至於傅樂成判分唐型文化、宋型文化;繆鉞《詩詞散論》強調「唐宋詩殊異」說;錢鍾書《談藝錄》楬櫫「詩分唐宋」,以及王水照揭示「宋清千年一脈」論,皆可謂百慮一致,殊途同歸。
考唐宋所以變革,內藤、宮崎析論多方,殊堪採信與參照,唯變革之催化劑與驅動力為何?雕版印刷之崛起繁榮,發揮多大影響?日本京都學派及其後學,並未觸及。陳寅恪、鄧廣銘、傅樂成、錢鍾書諸家推衍內藤學說者,亦未補充或論證。筆者最近關注印刷傳媒對宋人學古通變、文學創作、文學評論,及文學發展之影響,發現世界漢學界論著於此亦關注不多。
趙宋開國以來,實施「右文政策」,科舉考試與雕版印刷為其中二大施政措施,二者體現之成效有目共睹。歷來學界研討科舉考試、雕版印刷等所謂「右文政策」之論著,不可謂不多,然多專業分論,較少就印刷史、版本學、目錄學,以及應試圖書、學校教育、書院講學、科舉考試間,所引發之印刷傳媒效應,作一整合研究。雕版印刷形成印本文化,印本崛起,與寫本、藏本並行爭輝,對於宋代之閱讀接受、文學創作、詩學評論,乃至於學術風尚,究竟產生哪些激盪?發揮何種影響?這關係版本學,目錄學、傳播學、接受反應論,與文學,文論方面之學科整合研究。筆者以為上述學者所提文明造極、唐型文化、宋型文化、唐宋詩殊異、詩分唐宋、唐宋變革云云,大抵多與印刷傳媒所生發之效應密切相關。推而廣之,印刷傳媒對宋代文學、思想、史學、經學又各有何影響?每一層面,資源豐富,卻開發不多。此一學術園林,值得投注心力,耕耘墾拓。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構想
一九八五年八月,成功大學文學院成立歷史語言研究所,筆者應聘擔任該所專任副教授,成立宋詩研究室,利用國家圖書館館藏善本、珍本、孤本,積極從事臺灣版《全宋詩》之編纂工作,有機緣翻閱宋人之別集詩集,接觸版本學、目錄學、文獻學。臺灣版《全宋詩》有國家圖書館庋藏善本為基礎,其中不乏中國大陸圖書館藏所無之版本,無論質或量,自有其優勢與特色,堪與北京大學主編之《全宋詩》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拙編《全宋詩》後來雖因故未能出版,然耗費七、八年寒暑,朝夕寢饋沉潛於斯,豈能無得?同時,筆者因與業師黃永武博士合作撰著《唐詩三百首鑑賞》,研究興趣乃逐漸轉向唐詩;再因主編《全宋詩》之故,邇來二十年投入宋詩研究,遂十分強調宋詩文獻之充分掌握,其間自有關聯。黃師永武既勉勵研究宋詩,為「竭澤而漁」掌握有關前賢研究成果,曾先後主編《宋詩論文選輯》、《宋詩綜論叢編》兩種四冊,兩岸三地斯學研究之成果,遂有機緣略知梗概。章學誠《文史通義.答客問上》論自成一家稱:「詳人之所略,異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輕,而忽人之所謹」, 向來為筆者學術研究,主題探討之追求標準。今本書選擇以印刷傳媒作為研究視角,正是基於此種理想抱負。
研讀前輩學者有關宋詩之論述,持續得出若干學界共同關注之議題,大抵圍繞在宋詩之價值、宋詩之地位、宋詩之風格、宋詩之特色、唐宋詩之異同、唐宋詩之優劣、詩分唐宋,以及唐宋詩之紛爭諸宏觀層面上。上述課題,可分可合;筆者以為,百慮一致,殊途同歸,其關鍵問題可以一言蔽之,曰宋詩特色。宋詩是否有「自成一家」之風格特色?可持「唐宋詩之異同」,以及宋詩之學唐、變唐、新唐、拓唐考察之,切忌以源流優劣軒輊高下。宋詩苟有新變,相較於唐詩之本色當行,那麼,宋詩就有「相異而真」的特色,猶如李白、杜甫學六朝詩,而有自家風格;韓愈、李商隱學杜甫詩,卻又「學古通變」,蔚為一家詩風然。唯有論證宋詩有其殊異於唐詩之特色,錢鍾書《談藝錄》所倡「詩分唐宋」論題,乃可能釋疑解惑,成為大道之公論。唯有多方論證宋詩以學古為步驟、為過程,其眼光目的要在新變自得與自成一家;唯有宋詩之特色昭然若揭,方能取信於學界士林。宋詩既有其特色,於是宋詩之價值與地位,不疑而具;「宋詩特色」之論述,既有其公信力,於是南宋以來,勢同水火冰炭之「唐宋詩之爭」,乃可能息爭休兵。
研究主軸既已推敲選定,近程、中程、遠程之專題研究,亦次第規劃,於是二十年來,執行國科會專題計畫,參加研討會發表論文,大抵聚焦於「宋詩特色」為軸心考察,再輻射旁通到相關問題。已先後出版有關宋詩研究之論著五種:《宋詩之傳承與開拓》、《宋詩之新變與代雄》、《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宋詩特色研究》、《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其他,尚有國科會之結案報告,以專書方式呈現者,亦有三種。 這些論著,大約在200萬字以上,萬山磅礡之主峰,龍袞九章之一領,即是聚焦於「宋詩特色」之主軸上。每本書之書名,即是「宋詩特色」之輻射與分題,如所謂「傳承開拓」、「新變代雄」、「會通化成」、「自成一家」云云,即是宋詩特色「雜然賦流形」、多層次之辯證:傳承開拓,強調宋詩學古繼往,而又拓展開創之價值;新變代雄,申說宋詩新變唐詩,而又代雄唐詩之諸多面向;會通化成,發掘求異追新,跨門類組合,為宋詩創意思維之一大主流,宋詩所以殊異於唐詩,此為要素之一;自成一家,論述宋詩有殊異唐詩,新變自得之特色,其中開發古籍整理、印本文化、創意造語、遺妍開發、史識體現、審美流變、學科整合等課題,為形成宋詩宗風之諸多因緣,促成宋詩所以殊異於唐詩之風格。上述之書,或取《全宋詩》之文獻為例,或援宋代之詩話、筆記、序跋為說,或詩歌文本與詩學思想交相映發,其要多歸於宋詩特色之闡發與論述。筆者既已出版有關「宋詩特色」研究之著作若干種,近來又選擇印刷傳媒為探討視角,撰成本書三十餘萬言之書稿,亦皆「宋詩特色」研究之系列論著。
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原為電子學術語,心理學、美學借用其說,標榜「反饋」、「反應回路」,以詮釋審美接受之歷程。所謂「反饋」(feed back),原指控制系統輸出的信息,作用於被控對象後,產生的結果,再輸送回來,又稱為「回授」、「返回傳入」、「回復」。文藝美學借用控制論中因果相互作用的反饋聯繫,指稱審美對象的反應,又反作用於審美對象。時至宋代,圖書傳播之媒介,除寫本、藏本之知識流通外,又增加雕版印書之傳媒。印刷傳媒之圖書信息量如此豐富多元,傳播媒介如此化身千萬,無遠弗屆,宋代士人面對如此創新之知識觸媒衝擊,於是深信讀書精博有益於作文;「詩詞高勝,要從學問中來」之論調,成為宋人文學創作之口頭禪。蘇軾〈稼說送張琥〉稱:「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黃庭堅〈與王觀復書〉云:「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陳善《捫蝨新話》謂:「讀書須知出入法」;嚴羽《滄浪詩話.詩辨》雖曰:「詩有別材,非關書也」,然亦強調「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致」;詩學理論主張如此,遂接受反應於詩歌創作中。詩人又不斷根據效果來調整創作活動,於是宋人作詩而有以才學為詩者,有以議論為詩者,有資書為詩者,有破體為詩者,更有出位之思,橫跨詩、畫、禪、儒、道,合併重組,會通化成而為詩者。凡此,多與宋代圖書流通、印刷傳媒之快捷、經濟、便利、無遠弗屆息息相關,有可能即其反應回路。宋人作詩,經由學唐變唐之接受轉化歷程,固然有得於印本寫本傳媒之啟益;而新變自得,巍然成家,或撰成書稿,或付諸雕版,所謂學古通變、自成一家者,亦多為印刷傳媒,及圖書流通之反饋、回授。今試圖據此印刷傳媒之反饋,論述宋詩特色之生成。
本書探討印刷傳媒對宋詩特色形成之可能影響,兼論圖書傳播與詩分唐宋問題。研究文本,以北京大學《全宋詩》為主,論證闡發,企圖整合詩歌、詩學、印刷史、版本、目錄、文獻學、傳播學而一之,參考閱讀學、接受反應文論,以見印刷傳媒對「閱讀與接受」影響之一斑。全書分十四章,除緒論、結論外,第二章,論印刷書之傳媒效應,以谷登堡活字印刷作為對照,談雕版印刷之傳媒效應,與創新詮釋,據此論證印刷書堪稱「唐宋變革」之推手。第三章,從傳播閱讀、接受、反應所生發之諸多效應,呼應「唐宋轉型論」,論證「內藤命題」。
第四、第五章論述雕版印刷對朝野之激盪,以及對學風文教之影響,文長分兩章,為本書相關問題之背景交待。其次第六、第七、第八章從詩集選集之整理雕印,看宋人之博觀約取、典範追尋。分論宋刊唐詩選集、唐詩別集、以及宋刊宋人詩集選集,就閱讀接受和審美品味角度,論宋詩之學唐變唐、新變自得,進而論證詩分唐宋。因印本與寫本圖書交相爭輝,於是蔚為讀詩詩質量之增多,第九、第十章就唐宋讀書詩、南北宋讀詩詩作比較,考察詩風之嬗變,論證北宋詩之學唐變唐,確立陶杜之詩學典範;南宋陸游讀詩詩卻跳脫詩學評論,從資書為詩,轉化為比興寄託。第十一、第十二章,就史書之刊刻流布,探論詠史詩在寫本印本爭輝、印本取代寫本之南宋,楊、范、陸三大家及晚宋陳普詠史詩寫作,相對於北宋《史記》雕版,詠史受容;史書刊刻,史家詠史之體現,以考察南宋詠史詩對印刷傳媒之反饋與新變。宋代印刷傳媒、圖書流通,促成「詩分唐宋」,左右「唐宋變革」,此乃本書之關鍵論點。
第三節 印刷傳媒之影響值得探究
紙張的輕薄短小,配合雕版印刷之「日傳萬紙」,對於知識流通,圖書傳播,必然產生推波助瀾之效應。就宋代而言,標榜右文崇儒,雕版印刷對於科舉考試有何影響?對於書院講學、教育普及、學風思潮、創作方式、審美情趣、生發何種效應?就歷史而言,內藤湖南、宮崎市定提出「唐宋變革」、「宋代近世」說, 是否與雕版印刷有關?就文化類型而言,王國維稱美天水一朝之文化,「前之漢唐,後之元明,皆所不逮」;「近世學術,多發端於宋人」;陳寅恪亦有「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說;傅樂成則提出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 文化演變之不同,印刷傳媒居於何種地位?就詩歌而言,繆鉞《詩詞散論》標榜「唐宋詩異同」, 錢鍾書《談藝錄》強調「詩分唐宋」,雕版印刷是否即是其中之關鍵觸媒?印刷傳媒在西方之繁榮發達,促成宗教革命、文藝復興;在宋代,印刷傳媒與寫本、藏本競奇爭輝,是否亦生發類似之激盪?目前學界尚未關注此一創新研究課題。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有關「唐宋變革」之問題
自日本內藤湖南提出「唐宋變革」論,「宋代近世」說,其弟子宮崎市定證成其學,於是京都學派此一中國古史分期論,影響深遠。陳寅恪稱:「華夏文明,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鄧廣銘研究宋史,亦以為言。推而至於傅樂成判分唐型文化、宋型文化;繆鉞《詩詞散論》強調「唐宋詩殊異」說;錢鍾書《談藝錄》楬櫫「詩分唐宋」,以及王水照揭示「宋清千年一脈」論,皆可謂百慮一致,殊途同歸。
考唐宋所以變革,內藤、宮崎析論多方,殊堪採信與參照,唯變革之催化劑與驅動力為何?雕版...
作者序
【自序:印刷文化史之探討 學科整合之研究】
有關宋詩特色之研究,關連到若干課題,如唐宋詩之源流正變、唐宋詩之異同、唐宋詩之紛爭、詩分唐宋等等,確實錯綜複雜、觸手紛綸。清葉燮《原詩》推崇「相異而真」,貶斥「相似而偽」,發現「惟正有漸衰,故變能啟盛」,於是主張「唐詩則枝葉垂蔭,宋詩則能開花,而木之能事方畢」云云,對於探討上述課題,自有啟發。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一家有一家之風格,此自明公安派、清顧炎武、近代王國維,多所主張。清尤侗〈吳虞升詩序〉所謂「勿問其似何代,自成其本朝之詩;勿問其似何人,自成其本人之詩而已!」筆者曾綜考清初十家宗唐詩話,其嚴詞批評所謂宋詩之習氣者,如出奇、務離、趨異、去遠、矜新、變革、疏硬、如生、尖巧、詭特、粗硬槎牙、奪胎換骨等等,相對於唐詩而言之諸般「不是」,即是雅各布森、姚斯、什克洛夫斯基等學者所倡,具有「陌生化美感」之詩歌語言。換言之,宗唐詩話大加撻伐者,為與唐詩、唐音趣味不同之「非詩」特色,如以文為詩、以賦為詩、以史入詩、詩中有畫、以禪喻詩、以禪為詩、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以及翻案詩、理趣詩等等。其實,這種破體出位之詩思,盡心致力於新奇之組合,跨際之會通,深具獨到性與創發性,符合詩歌語言,文學語言之要求;和創造思維(creative thinking)注重反常、辯證、開放、獨創、能動性,可以相互發明。
姑不論歷代宗唐詩話以本色當行、詩學典範看待唐詩,亦不論宗宋詩話以新變自得,自成一家標榜宋詩;且說宋人生於唐後,雖然開闢真難為,宋代詩人仍盡心致力於學唐、因唐、變唐、發唐、開唐、新唐、拓唐,於是蔚為宋詩宋調之體性與風格。宋詩之發展,體性風格逐漸與唐詩殊異,最後分道揚鑣,附庸蔚為大國,因能新變而代雄唐詩。錢鍾書所謂「詩分唐宋」,遂平分詩國之春光與秋色。試問:「詩分唐宋」之關鍵觸媒,究竟為何?除文學自身發展之規律外,客觀世界之文化生態,文化生態造就的宋代文明對於宋詩特色之形成,是否亦有觸發或激盪?宋詩大家名家之盡心致力,成就了宋詩本色,蔚為自成一家,「詩分唐宋」之事實;其中之文化生態,筆者以為,乃宋朝之右文政策,具體表現在科舉考試與雕版印刷兩大方面。在右文政策下,兩者相輔相乘,相濟為用。其時,「為父兄者,以其子與弟不文為咎;為母妻者,以其子與夫不學為辱」,如《容齋四筆》卷五所稱饒州風俗者,大有人在。
習文博學,必須讀書;讀書應舉,可以獵取功名富貴,可以改變階級出身,蘇轍所謂「讀破文章隨意得,學成富貴逼身來」,堪作寫照。宋真宗〈勸學文〉所謂書中自有千鍾粟、自有黃金屋、自有顏如玉、車馬多如簇云云,可以想見誘因之效應。張端義《貴耳集》卷下稱:「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祝穆《方輿勝覽》引詩,所謂「路逢十客九青矜」,「城裡人家半讀書」;其殊勝處,莆陽或「十室九書堂」,永福則「百里三狀元」。日本清水茂教授指出:「宋代福建地處偏遠,竟然學者輩出,人才如林;閩學更成為道學中心,主要和福建的出版業興盛有關」;按諸印刷文化史,此誠一針見血之精闢論述。當時,「福建本幾遍天下」,建北閩南藏書樓林立,拜圖書流通便捷之賜,不僅教育普及,讀書人口增多,而且刻書中心迅速成為文化學術重鎮。蓋讀書講學、科舉應試,都需要豐富多元之圖書、教材,而刻書中心正可以提供圖書資訊,滿足學者或士人之需求。由此觀之,科舉考試、雕版印刷,圖書傳播三位一體,可以相需相求,相濟為用。王國維、陳寅恪、錢穆、鄧廣銘、張舜徽研究文化史,多以為華夏文明歷二千年之演變,登峰造極於趙宋之世,且以為近代學術多發端於宋人。嚴復、趙鐵寒、王水照諸學者,亦有相近之論述。所以然者,印刷傳媒廣泛應用於圖書流通,最為其中關鍵。
宋代詩人大多出身科舉,朝廷既大規模開科舉士,蔚為文官政治,貢舉每年取士之多,號稱空前絕後。於是形成一個有才、有學、有閒,又不愁生計之文官群體。朝廷優禮文官,俸祿優厚,「入仕者不復以身家為慮」;因經濟寬裕,消費能力頗強,讀書著述、雅集酬唱之餘,對於購置圖書,刺激買氣,促成圖書流通,雕版印刷繁榮,自是一大助力。朝廷既右文崇儒,自館閣校勘經史、國子監雕印善本,作為宣索賜予,興教濟眾之用,於是「板本大備,士大夫家皆有之」。州學書院,則刊書以助教養;甚或運用公帑,刊書牟利;陸游《老學庵筆記》稱:「近世士大夫所至,喜刻書版」;「至於細民,亦皆轉相模鋟,以取衣食」。魏了翁於南宋孝宗時,形容當時刻書業之繁榮:「極於近世,而閩、浙、蜀之鋟板遍天下」。相較於五代之前,圖書多寫本,動輒散佚;然而,雕版圖書有「易成、難毀、節費、便藏」諸利基,又有化身千萬,無遠弗屆之優勢,可藉以布之四方,傳諸永久;又可作為資鑑致用,度人金針,於是繁榮輝煌,盛極一時,天下未有一路不刻書。朝廷右文崇儒,勸勉讀書學文,宋真宗詔書所謂「將使庠序之下,日集于青衿;區域之中,咸勤於素業」;加上商品經濟供需相求之推波助瀾,誠如李致忠《古書版本學術概論》所云:「南北兩宋三百餘年間,刻書之多,地域之廣,規模之大,版印之精,流通之寬,都堪稱前所未有,後世楷模。」量多質精面廣,輝煌燦爛,於是張秀明《中國印刷史》稱宋代為「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影響所及,形成印本文化,相較於雕版未發明使用前,圖書複製仰賴手鈔謄錄之寫本文化,無論閱讀、接受、反應、反饋,多有質與量之差異。印本文化發達,與傳統寫本初則競妍爭輝,繼而勢均力敵,終至壓勝領先,成為圖書傳播之新寵。其所生發之激盪迴響,究竟如何?此乃印刷文化史研究之範圍,世界漢學界於此開發不多,值得探討投入。
錢存訓首倡印刷文化史之研究,曾大膽推測:「印刷術的普遍運用,被認為是宋代經典研究的復興,及改變學術和著述風尚的一種原因。」試考察谷登堡(Gutenberg Johann, 1397-1468)發明活字版印刷術,於中古歐洲,改變了閱讀環境,影響了接受反應,加速了古老變革,重組了文學領域,催生了創新體類,當然徵存傳播了更多的傳統典籍。對照東方宋朝,雕版印刷繁榮發達,形成印本文化,相較於傳統寫本全靠手抄謄錄複製圖書,印刷圖書之為傳媒,所生發之效應有何特殊處?對於文風士習,究竟生發哪些影響?就傳播、閱讀而言,筆者初步拈出八大層面,作為進一步探討之方向:一、雕版圖書之監控;二、閱讀習性之改易;三、讀書方法之注重;四、博觀厚積之追求;五,學問思辨之體現;六、地域文化之生成;七、版本校讎之興復;八、政教使命之落實。就讀者之接受反應而言,宋代印刷傳媒亦生發八大效應:一、競爭超勝之發用;二、自得自到之標榜;三、創意寫作之致力;四、創意詮釋之提倡;五、講學撰述之昌盛;六、詩文法度之講究;七、詩話評點學之崛起;八、會通化成之演示。發蹤指示,詳參本書第三章。
在西方,印刷術被稱為「神聖的藝術」,「文明之母」,又號稱「變革的推手」;在東方日本,坂本太郎《日本史》亦稱贊印刷術,「是普及教育、普及文化的有力手段」;張秀民《中國印刷史》既標榜宋代,推崇為「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則於南北兩宋生發之傳媒效應,較谷登堡之活字印刷豈遑多讓?筆者亦不妨設疑提問: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何以「造極於趙宋之世」?宋代之印刷傳媒,是否助長日本京都學派所謂「唐宋變革」?是否為「近世特徵」之促成者?可否作為「宋清千年一脈論」之佐證者?唐宋詩之所以異同,雕版印刷是否為其中之催化劑?詩分唐宋、宋詩特色之形成,印刷傳媒是否即是其中之關鍵觸媒?推而至於討論宋代之經學復興、史學繁榮,悅禪慕道崇儒,以及宋學之創發,文學門類之多元,甚至詩話筆記之流行,或許多與雕版印刷繁榮於宋代,「天下未有一路不刻書」關係密切。
關於宋詩、宋代詩學,筆者研究有年,曾分別從傳承與開拓、新變與代雄、會通化成、自成一家、創意造語、創意發想、宋詩宋調諸層面,援引詩歌、文集、詩話、筆記諸文獻,以論證宋詩、宋代詩學之特色與價值,旁及唐宋詩之異同、唐宋詩之爭諸課題。近三年來,執行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深受錢存訓有關印刷文化史論述之啟示,有鑑於前述議題值得開發,乃嘗試選擇「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為研究主軸,旁及圖書傳播與詩分唐宋問題,完成本書三十餘萬言之論著。再增多兩篇論文,即第二章第三章。出版以來,廣受好評,於是藉重版之便,研究文本,以北京大學《全宋詩》為主,《全宋文》為輔,參考宋代詩話、筆記諸詩學資料,佐以《宋會要輯稿》、《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諸印刷史料,並借鑑版本學、目錄學、傳播學、閱讀學、接受反應文論,以考察印刷傳媒對宋代詩人「傳播閱讀與接受反應」之可能作用。由於大部分論文,先經學報期刊發表,故每章第一節涉及印刷史之概述,置之全書之中,前後對照,難免相近,甚至重複;若獨立看待,作為每章主題之背景說明,自亦渾然自足,不可或缺。
從印刷傳媒與圖書傳播視角,詮釋解讀宋詩特色之形成,筆者立論堪稱新奇獨特。為就教於學界同道,撰寫期間,曾公開發表相關論題之演講,獲得許多正面之迴響:如於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講:「宋代印刷傳媒與文學發展」;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王國維講座:「印刷傳媒與唐宋變革」;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東西方研究國際研討會:「宋代雕版印刷之傳媒效應─以谷登堡活字印刷作對照」;香港大學中文系:「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日本早稻田大學古籍文化研究所:「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兼論圖書傳播與唐宋變革」;日本文部省「文獻資料與東亞海域文化交流」研討會市立大阪大學基調演講:「海上書籍之路與日本之圖書傳播─以宋代雕版印刷之傳媒效應作對照」,請益交流,疑義相析,傾聽許多「可以攻錯」的建言。論文初稿先後投寄學報期刊,又得若干審查意見,可以拾遺補闕,有所廣益。衷心感謝邀約演講與研討的大學,謹記於此,以誌不忘。
錢存訓提出「印刷文化史研究」之課題,規劃對印刷術之發明、傳播、功能和影響等因果,加以探析探討。此中天地,值得開拓發展之空間極為寬廣。然而,二十年來海內外漢學界於此,著墨不多。這個課題意外吸引了異域之眼,北京大學中文系潘建國教授,為小說專業;浙江師範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宋清秀教授,為詩學專業。異口同聲推崇本書。於是十四年之後,續成相關論文兩篇,是謂增訂重版。
本書正論十四章,前後分別發表於《宋代文學研究叢刊》、《成大中文學報》、香港大學《東西方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文與哲》、中央大學「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論壇」、《漢學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學報》、《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山東大學《漢籍與漢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東華漢學》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十一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謹此致謝。專題研究計畫「遺妍之開發與宋詩特色」,榮獲國科會三年期經費獎助,得以執行,亦一併申謝。
本書出版,承蒙里仁書局董事長徐秀榮雅意,接受本書發行,更銘感在心。書成,申請國科會人文學術研究中心專書補助,榮獲獎勵出版。初版已十六年矣,再蒙元華文創主編李欣芳之雅意,加上陳欣欣編輯之精細校對,發行重版增訂本,嘉惠士林,感恩銘謝。出版有日,爰誌緣起如上,是為序。
【自序:印刷文化史之探討 學科整合之研究】
有關宋詩特色之研究,關連到若干課題,如唐宋詩之源流正變、唐宋詩之異同、唐宋詩之紛爭、詩分唐宋等等,確實錯綜複雜、觸手紛綸。清葉燮《原詩》推崇「相異而真」,貶斥「相似而偽」,發現「惟正有漸衰,故變能啟盛」,於是主張「唐詩則枝葉垂蔭,宋詩則能開花,而木之能事方畢」云云,對於探討上述課題,自有啟發。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一家有一家之風格,此自明公安派、清顧炎武、近代王國維,多所主張。清尤侗〈吳虞升詩序〉所謂「勿問其似何代,自成其本朝之詩;勿問其似何人,自成其...
目錄
自序:印刷文化史之探討 學科整合之研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有關「唐宋變革」之問題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構想
第三節 印刷傳媒之影響值得探究
第四節 相關文獻評述
第五節 印刷傳媒與宋代文學研究
第六節 印刷傳媒與「詩分唐宋」
第二章 印刷書之普及與其傳媒效應──以谷登堡活字印刷作對照
第一節 宋代圖書流通促成唐宋之變革
第二節 活字印刷、雕版印刷:變革之推手
(一)活字印刷、雕版印刷與傳媒效應
(二)活字印刷、雕版印刷與創新詮釋
第三章 宋代印刷傳媒與傳播閱讀、接受反應
第一節 唐宋轉型論與「內藤命題」
第二節 傳播、閱讀與宋代印刷傳媒之八大效應
(一)閱讀習性之改易
(二)博觀厚積之追求
(三)學問思辨之體現
(四)讀書方法之注重
(五)地域文化之生成
(六)版本校讎之興復
(七)政教使命之落實
(八)雕版圖書之監控
第三節 接受反應與宋代印刷傳媒之八大效應
(一)競爭超勝之發用
(二)自得自到之標榜
(三)創意寫作之致力
(四)創意詮釋之提倡
(五)講學撰述之昌盛
(六)詩文法度之講究
(七)詩話評點學之崛起
(八)會通化成之演示
第三節 結論及餘論
第四章 宋代雕版印刷之繁榮與朝廷之監控
第一節 雕版印刷之崛起與知識革命
第二節 宋代雕版印刷之推廣與普及
(一)右文政策與雕版印刷
1. 雕印圖書,切合朝廷教養之意
2. 價廉物美,傳播便捷,印本有利可圖
(二)古籍整理與雕版印刷
1. 圖書雕版之繁榮與宋代文明之發達
2. 印本流通,與寫本爭輝,影響傳播與接受
第三節 朝廷對書坊雕印圖書之監控與禁毀
(一)以洩露機密為由,實施看詳禁止
(二)以搖動眾情為由,進行監控除毀
(三)雕印文字牽涉威信、機事、異端、時諱,毀板禁止
(四)科舉用書,為杜絕懷挾僥倖,禁止施行
第四節 結論
第五章 印刷傳媒對宋代學風文教之影響
第一節 雕版印刷之崛起與興盛
(一)以竹紙板片雕版印刷,成本低廉
(二)圖書傳播與印本之推廣
(三)雕版印刷盛況空前,未有一路不刻書
(四)南宋刻書之興盛與寫本印本之消長
第二節 商品經濟促成印本激增,影響學風時尚
(一)印本繁榮與校讎學之勃興
(二)宋人選刊唐詩宋詩,志在學唐變唐,自成一家
(三)印本既多,世不知重,讀書茍簡
第三節 印本圖書之繁榮及其聯鎖效應
(一)印本圖書與知識革命
(二)州學書院刊書,教養自助
(三)運用公帑,刊書營利
(四)民間鋟版,任意刪節,擅自刊行
(五)保護版權,申明約束,禁止翻印
第四節 結論
第六章 印刷傳媒與宋詩之學唐變唐──博觀約取與宋刊唐詩選集
第一節 印刷傳媒之激盪與知識革命
第二節 博觀厚積與宋詩之新變自得——讀書博學與宋詩特色
(一)讀書博學與宋詩之新變自得
(二)以會通論詩,為多元傳媒之反饋
(三)出位與會通,乃博觀約取之體現
第三節 宋人選唐詩與宋詩之學唐變唐
(一)王安石選編《四家詩選》、《唐百家詩選》與宋詩學唐
(二)洪邁選編《萬首唐人絕句》與宗法中晚唐
(三)劉克莊選編《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與唐宋兼采
(四)孫紹遠選編《聲畫集》與「詩畫相資」之風氣
(五)周弼選編《三體唐詩》與盛唐詩美
(六)其他唐詩選集之刊行
1.趙孟奎選編《分門纂類唐歌詩》與宗法唐詩
2.元好問選編《唐詩鼓吹》與中晚唐詩
第四節 結論
第七章 印刷傳媒與宋詩之新變自得──兼論唐人別集之雕印與宋詩之典範追尋
第一節 宋代雕版印刷之繁榮與印本文化之形成
第二節 厚積而薄發與宋詩之新變
(一)熟讀博學與宋詩困境之突破
(二)博觀約取與宋詩之谿徑別闢
(三)知入知出與宋詩之新變自得
第三節 前代詩文集之整理雕印與宋詩典範之追求
(一)唐人別集之整理雕印與宋詩之學唐變唐
1.《白氏文集》之刊行與白體之發用
2. 李賀、姚合、賈島、李商隱詩集之雕印與晚唐體之流衍
3. 五百家注韓與昌黎體之體現
4.《劉夢得文集》之刊刻傳播與宋調宗法
5.《李太白文集》之刊印與李杜優劣論
(二)陶集、杜詩之整理刊行與宋詩典範之選擇
1.《陶淵明集》之整理刊刻與宋詩之典範
2. 千家注杜、杜集編印,與宋詩宗杜風尚
第四節 結論
第八章 宋人詩集選集之刊行與詩分唐宋──兼論印刷傳媒對宋詩特色之推助
第一節 寫本印本之爭輝與宋朝之圖書傳播
(一)雕版印刷之繁榮與圖書傳播
(二)圖書傳播與印刷傳媒之效應
第二節 宋刊宋詩別集與宋詩特色
(一)宋詩特色之先導
1. 王禹偁《小畜集》、《小畜外集》
2. 蘇舜欽《蘇子美集》
3. 梅堯臣《宛陵先生文集》
(二)宋詩宋調之建構
1. 歐陽脩《歐陽文忠公集》
2. 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王荊文公詩李壁注》
3. 蘇軾《東坡集》、《王狀元集注東坡詩》、施顧《注東坡先生詩》
4. 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山谷黃先生大全詩注》、《山谷外集詩注》、《山谷別集詩注》
(三)江西詩風之嬗變
1. 陳師道《後山居士集》
2. 陳與義《增廣箋注簡齋詩集》、須溪先生評點《簡齋詩集》
3. 范成大《石湖居士集》
4. 楊萬里《誠齋集》
5. 陸游《劍南詩稿》
(四)理障理趣之消長
1. 邵雍《伊川擊壤集》
2.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五)宋調之變奏
1. 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
2. 戴復古《石屏詩集》
第三節 宋人選刊宋詩與宋詩體派之流衍
(一)北宋詩文總集與宋詩體派
1.《西崑酬唱集》與西崑體
2.《三蘇先生文粹》、《坡門酬唱集》與東坡體
3.《江西宗派詩集》與江西詩派
(二)南宋詩總集與宋詩體派
1.《四靈詩選》與四靈詩派
2.《江湖集》前集、後集、續集,《詩家鼎臠》、《兩宋名賢小集》,與江湖詩派
3. 方回《瀛奎律髓》與一祖三宗
第四節 結論
第九章 北宋讀詩詩與宋代詩學──從傳播與接受之視角切入
第一節 圖書傳播與北宋讀書詩之興起
(一)圖書流通與知識傳播
(二)北宋讀詩詩表現之層面
1. 勾勒形象
2. 感慨遭遇
3. 創意評唱
第二節 北宋讀詩詩與宋人之學唐變唐
(一)李白詩之接受與「李杜優劣論」
(二)白居易詩與宋詩粉本
(三)韓愈詩與宋詩導源
(四)晚唐詩人與宋詩之「意新語工」
1. 韓偓(842?-923?)
2. 杜牧、羅隱、皮日休
3. 孟郊、李賀、柳宗元、劉禹錫
第三節 北宋讀詩詩與宋詩之典範選擇
(一)陶淵明詩與人格美、風格美
1. 詩美特徵
2. 人格價值
(二)杜甫詩與詩史、詩聖、集大成
第四節 結論
第十章 從資書以為詩到比興寄託──陸游讀詩詩析論
第一節 北宋讀書詩與陸游讀詩詩之嬗變
第二節 陸游讀詩詩之創作方式與觀其比興
第三節 陸游讀詩詩與比興寄託
(一)私淑追慕
(二)寄情山水
(三)興寄物外
(四)權衡進退
(五)砥礪士節
(六)現身說法
(七)期待中興
第四節 結論
第十一章 史書之傳播與南宋詠史詩之反饋──以楊萬里、范成大、陸游詩為例
第一節 資鑑意識與宋代史籍之整理刊行
第二節 南宋三大家詠史詩之發展與新變
(一)體制派生與陸、范、楊三大家詠史詩
(二)三大家詠史詩與主題類型之嬗變
第三節 史學繁榮與南宋詠史詩之別生眼目
(一)視角轉換
(二)遺妍開發
(三)翻空生奇
(四)微辭嘲弄
(五)歷史論衡
第四節 結論
第十二章 印刷傳媒與宋代詠史詩之新變──以晚宋陳普詠史組詩為例
第一節 印本文化與宋詩特色
(一)宋詩之困境與印本之崛起
(二)雕版印刷與宋詩特色之生成
第二節 圖書流通與陳普詠史詩之特色
(一)圖書傳播與詠史詩
(二)詠史詩體製之轉折:詩篇自注、連章逞巧
1. 詩篇自注
2. 連章逞巧
(三)詠史詩技法之嬗變:資書以為詩、翻案生新
1. 資書以為詩
2. 翻案生新
第三節 結論
第十三章 印刷傳媒之崛起與宋詩特色之形成
第一節 雕版印刷之崛起與「唐宋變革」
(一)印刷傳媒與「變革的推手」
(二)宋代印本崛起,與寫本藏本競妍爭輝
第二節 四部典籍之刊行與兩宋文明之昌盛
(一)經籍之雕印與經學之復興
(二)史籍刊刻與史學之繁榮
(三)佛經道藏之刊印與悅禪、慕道、崇儒之學風
第三節 宋代印刷傳媒、圖書流通與詩分唐宋
(一)會通化成與「梅迪奇效應」
(二)宋刊唐宋別集總集與宋詩之學唐變唐
(三)宋詩話之傳寫刊行與宗唐宗宋
第四節 結論
第十四章 結論
自序:印刷文化史之探討 學科整合之研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有關「唐宋變革」之問題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構想
第三節 印刷傳媒之影響值得探究
第四節 相關文獻評述
第五節 印刷傳媒與宋代文學研究
第六節 印刷傳媒與「詩分唐宋」
第二章 印刷書之普及與其傳媒效應──以谷登堡活字印刷作對照
第一節 宋代圖書流通促成唐宋之變革
第二節 活字印刷、雕版印刷:變革之推手
(一)活字印刷、雕版印刷與傳媒效應
(二)活字印刷、雕版印刷與創新詮釋
第三章 宋代印刷傳媒與傳播閱讀、接受反應
第一節 唐宋轉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