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中國歷史,煌煌五千年,歷歷數百朝,沒有哪一個王朝像清朝這樣,褒貶各執一詞,蓋棺尚未定論,帶有眾多疑案與懸念;也沒有哪一段歷史像清朝這樣,風雲千變萬幻,氣象日更月張,充滿無盡變數與抉擇。
更朝換代的血腥殺戮,改弦易張的開疆拓土,雄才大略的帝王將相,爾虞我詐的宮廷競爭,貪官污吏的醜態炎涼,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農民起義的此起彼伏,開明人士的救亡圖存,異域文明的西學東漸,鐵血共和的慘澹開場……它達到了封建王朝的最高頂峰,卻也成為了王朝歷史的最後終結。
這一幕幕或悲或喜,或跌宕起伏或波瀾不驚,真可謂榮耀與恥辱同生,夢想與失落一色,古今觀止,令英雄氣短,時局動盪,使志士驚顏。由輝煌到頹廢,由豐功偉績到喪權辱國,清朝歷史不僅書寫了大朝崛起的神話,更演繹了沒落王朝的悲哀,兩者的結合是如此的渾然天成,毫無矯飾。因此可以說,有清一代,不僅是我們認識封建王朝的一個典範,而且是我們回歸自我認知,重拾理性啟蒙的模版;解讀清朝,不僅是對歷史進程的一種重新詮釋,而且是對價值觀念的一次全新洗禮。
因此,我們今天對清朝的審視,並不是簡單還原歷史,而是以此為契機,試圖從中借鑑王朝興衰的些許經驗,洞察其中的規律原則。正是因其作為最後一個中華王朝,我們探討的觸角可以隨之擴展到整個封建時代,研究的視野亦可以隨之上升到總結的理性層次。
客觀地從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的角度來說,清代無疑是偉大的,從十三甲起事到劍指大明,從偏安一隅到入主中原,摧枯拉朽勢如破竹,無論從時間長短還是開疆拓土,都絲毫不亞於漢、唐。以區區數十萬之眾馭數千萬之民,雖有種族之虞而仍相安數百年之久,滿族可謂前無古族,後乏來者。
從1644年滿人入關繼承大統,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特別是其中的「康雍乾盛世」,剛好輝煌了兩百年。因此有學者評價說:「清代是中國歷史上傳統王朝的殿後朝代,如果吾人把構成中華民族的各族擺在平等地位,而不以漢族本位主義觀點來看中國歷史的話,那麼清代毫無疑問地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王朝。有清一代的最大貢獻,厥為對邊疆的經營,使得近代中國的廣大版圖得以真正鞏固而確定。雖清季衰世,列強交侵,尤其是俄國在1850年至1881年間,對我東北、西北邊疆鯨吞蠶食,但至民國元年(1912)二月清帝退位之日,其遺留給中華民國的領土,仍廣達一千一百二十餘萬平方公里。此一對我民族的豐功偉業,即以漢唐盛世版圖相況,亦不能與之比擬。」
而在當時的世界上,順治入關時,法蘭西沒有發生大革命,德國沒有統一,美利堅合眾國尚未成立,俄國沒有進行農奴制的改革,日本也沒有明治維新。清朝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且是以一個完全統一,自主、自治的中央政權方式屹立於世界的東方。這不僅僅是清朝的事情,也不是滿族人的事情,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事情,是東方巨龍最輝煌的時期之一。
在這個角度上,與其說清朝融入了華夏,不如說開明的中華文化,兼容並蓄,包容萬千,容納了一個清朝。環視當時宇內,沒有哪個地域的文明能夠如此地持久與延續,也沒有哪個時代的文明能這樣的強韌與大度,正是這種良性的文化基因,使其無懼地域甚廣的蒙古元朝,更培植了一個實力甚強的滿族清朝,而最終使其都歸化於大一統的文明體系中。
如今,帝國的腳步已經走遠,身影已經逝去,沉重的宮門早已在歷史上塵埃落定。然而,這個最後的帝國卻與我們的關係最為密切。無論你是否喜歡清朝,它都如同一座我們無法逾越的高山,頑強地矗立在近代中國的地平線上。它的顏容相貌與榮辱盛衰,帶有如此強烈的時空穿透力。而數百年的沉澱,早已使其精神完全融入了我們的基因和靈魂。其巨大無比的影響,宛如我們與生俱來的胎記,無法抹滅和忽視。牢記歷史,對過去我們無法忽略。解讀清朝,就是解讀我們的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