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
的人生64個感悟
的人生64個感悟
《易經》自古以來被稱為群經之首。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簡易」、「變易」和「恆常不變」。即是說宇宙的事物存在狀能的是:順乎自然的,表現出易和簡兩種性質;時時在變易之中;又保持一種恆常。
也有人認為它是中國經書中最高深的一部學問,裡面的內容包羅萬象,無所不容,達到高深莫測的地步,有人稱之為天書。
事實上,《易經》並不是那麼深不可測,沒有那麼神秘,它是科學的,它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業、健康幸福,都受這六十四個哲理的左右。我們以什麼科學的態度對待這六十四個哲理,就形成了六十四個感悟,六十四個感悟回答了人生的六十四個疑惑。
提起《易經》,突然想起金庸先生的小說《射鵰英雄傳》,想起了「潛龍勿用」、「見龍在田」、「或躍在淵」、「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神龍擺尾」這赫赫有名的「降龍十八掌」。金庸先生是智者,他活用《易經》的精華,為世人奉獻了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既然金庸先生把《易經》活用到自己的小說中取得了成功,我們為何不能把《易經》用到生活之中呢?
馮友蘭臨終前,說了最後一句關於哲學的話:「中國哲學將來一定會大放異彩,要注意《周易》哲學。」
有些書,隨著讀者年齡增大,慢慢就對其失去了興趣;而另一種書,人們年齡愈大,生活壓力愈大,承載的社會責任愈多,這種書就愈顯出「醍醐灌頂」的魅力。那就是以《易經》為首的傳統文化經典。《易經》為何能為我們的現代生活減壓?因為讀後、研究後更懂其中道理了,內心更堅強了,此消彼長,壓力自然就變小了。
《易經》自古以來被稱為群經之首,也有人認為它是中國經書中最高深的一部學問,裡面的內容包羅萬象,無所不容,達到高深莫測的地步,有人稱之為天書。事實上,《易經》並不是那麼深不可測,李白在︿蜀道難﹀中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蘇軾在〈水調歌頭〉中寫道:「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所有的一切對於古人是那麼地遙不可及,但對於今天的人們卻變得不那麼難了。現在我們對青天,對明月有了零距離的接觸,對太空,對宇宙有了更深層次的探究,什麼「夸父追日」,什麼「嫦娥奔月」,什麼「愚公移山」而今已非神話。同樣,《易經》到了今天也並不是什麼天書。只要我們細心去研讀,是完全可以讀得懂、讀得透的。
《易經》的精華就是六十四卦,也就是宇宙間六十四個大哲理。而我們的人生,無論性格、命運、求職、事業、競爭、朋友、夫妻、孩子、父母、敵友、成功、失敗、順境、逆境、高處怎樣不勝寒、跌倒如何東山再起等等哲理,都在這六十四卦之中,都受這六十四個哲理的指導。
今天我們提倡:有所為,有所不為,也同樣是主張一個「道」的思想。無論任何事,只要遵循「道」,我們就努力地做,反之,就毫不留情地捨棄它。而「為」又有「大為」和「小為」之分,「大為」心懷天下民生,「小為」涉及家庭鄰里。大為者大為之,小為者小為之,生活在這個世間的人們都應該按照自己的能力為自己設定一個準確的位置,然後盡最大努力為社會多做貢獻。這同樣是法則,是規律,是真理,是《易經》的精髓所在。
本書的主旨,叫「《易經》的人生六十四個感悟」,又可叫做「《易經》的日常用法」,這表示,《易經》沒有那麼神秘,它是科學的,它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業、健康幸福,都受這六十四個哲理的左右。我們以什麼科學的態度對待這六十四個哲理,就形成了六十四個感悟,六十四個感悟回答了人生的六十四個疑惑。
本書所寫的指引人生的六十四個感悟既環環相扣又相互關聯,涉及每個年齡階段的人生疑難問題,旁徵博引地把《易經》的精髓真實而又生動地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繫起來。書中的某一個例子,或者一句話,若能給各位讀者朋友幫助或啟迪,筆者便感到莫大歡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