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
從嘆息到感恩
這是一本既深奧又淺顯的輔導教育好書。深奧是因其主要的講論,取材於聖經中最難解的約伯記;而淺顯則因作者在融會貫通約伯記的精要之後,用簡明易懂的表達方式,應用在教會關顧與輔導受苦者之事工上,並且由約伯的四位友人之負面表現,提出目前關顧受苦者應有之態度、作法、用語,費心去理解「被輔導者」成長之生活環境與時代變遷等等的正面提示。
初讀約伯記,總是令人嘆息:「義人為何無辜受苦?」並且掙扎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否為「正確定律」的思辨中。不僅約伯自己如此,四個友人無不堅稱約伯必是罪有應得,當速速悔罪歸正消災吧!但約伯總是難以消受。
在苦難中,約伯學習反省自己的人生,尋求背後的神旨,並不是一意在追尋受苦的原因。但也難免在痛苦中對神有許多的誤解,說出一些不正確的評語,而很多是因這四位關顧者實在不知道如何向受苦者表達同理與接納,也不會適宜地聆聽與溝通,反用帶著壓迫感的崇高標準,提醒約伯認罪悔改。這確實是關顧輔導者的誤區與警戒。
然而,直到全書的末了,神才先用以利戶鋪路(32∼37章),接著親自以統管宇宙萬有大能的主權,喚醒約伯那只有風聞而得之對神的認知,進而體驗到親眼看見神的屬靈見識(38∼42章)。故此,約伯能因信心超越了理性,因順服勝過了環境。惡事的存在、苦難的臨到皆是神所允許的,神統管萬有的權能是世人無法測度的。「誰先給我什麼,使我償還呢?天下萬物都是我的。」(伯41:11)神是公義的、是獨一的、是萬能的,撒但帶來惡與苦的悲慘,只是神所允許在萬物發展過程中的「小黑點」,至終在全幅美麗圖畫完成的時候,那些小黑點也都成為向神感恩的事件,而撒但也早已在悄然無聲中退出了舞台。
本書作者張德健長老是靈性豐盛、知識淵博、熱心愛主、敬虔事奉的美好基督徒。他在美國教育界極富盛名,是數學大師,是華盛頓特區喬治城大學的終身講座教授,又兼任武漢大學、台灣政治大學及輔仁大學之講座教授。但最寶貴的,他是「基督的使者」,經常受邀至世界各處傳講主耶穌基督的福音。在十分忙碌的事工中,他用了三十多年工夫,與同工們一同建立並牧養了馬里蘭大學附近的中華聖經教會「樂道堂」;親自關懷、教導、照顧、輔導了許多主的羊群。從他豐富的學識及親身的體驗下而寫成了此書,再加上共同作者柯君穎弟兄及夫人林慕羽姐妹之精彩內容,使得本書錦上添花、好上加好。凡有意從事關顧與輔導事工及探討約伯記精意者,不可不讀。
我有幸應邀作序,先睹為快。拜讀之餘,心有所感,特此推薦。
黃子嘉牧師
新澤西州若歌教會榮譽牧師
亞特蘭大華人基督教會北堂榮譽牧師
中華福音神學院前院長
【推薦序二】
普遍經驗中的獨特意義
羅騰木是生長在曠野中的一種耐旱灌木,高度略高於一層樓。舊約聖經列王紀上十九章記載王后耶洗別追殺先知以利亞,以利亞面對突如其來的災禍,一時陷入惶恐沮喪,失去平安,逃到沙漠中,來到羅騰樹下,失望至極向神求死。他躺臥歇息之際,神派天使賜下飲食,以利亞醒了,吃了,知道上帝仍看顧他,整個人重新得力,繼續向前走了四十晝夜,為主作工。
苦難是人世間普遍的經驗,無神論無法詢問苦難有什麼意義,因為隨機出現的意外讓人無法探究因果關係。除非認識到真神是全能又公義的,否則義人為何受苦這個問題也變得毫無意義。這正是舊約聖經約伯記中的主角約伯所面對的問題,他無冤無故地承受一連串失去財產、親人、健康的人生苦難後,仍堅持相信全能有公義的耶和華上帝,他確定知道自己是無辜的,所以他問上帝為何無罪的人會遭遇患難,但上帝自始至終沒有回答他。約伯從身心飽受折磨,願意謙卑順服,直到最後遇見神,重新得力、得醫治與更大的祝福,這其中的關鍵是什麼?
本書指出上帝透過三個朋友的「關心」, 逼得約伯的回應顯得他自以為義。最後出現以利戶這位年輕使者出聲,提醒約伯當轉變思考的角度,把眼光移回上帝,順服上帝的心意和作為。果然在約伯記最末記載上帝在旋風中出聲,親自回應約伯,使約伯謙卑敬畏,不再糾結於問神為何有苦難臨到他,而是從心底發出:「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伯42:5)由此可見,信徒不是、不能、也不該單靠自己得力。
本書的重點並不在探討苦難的意義,而是聚焦在如何關顧身陷苦難中的受苦者。透過約伯的三友反面的教材對比基督耶穌完美的關懷、安慰、憐憫的榜樣,本書作者指出關顧者需要效法基督的憐憫與愛心,成為有效的陪伴聆聽者,安慰受傷的靈魂。最重要的是認清關顧過程就是一場屬靈爭戰,並堅持相信上帝自始至終是勝負的完全關鍵,無論是關顧者與受苦者,都要謙卑來到主面前,尋求幫助。此外,本書挑選舊約聖經中四個聖經人物:掃羅、大衛、撒母耳,以及摩西的生平事蹟,闡述他們在苦難面前,如何因著順服或違背神 ,導致成功或失敗的一生。
本書既有對苦難問題深刻和獨特的見解,又有對關顧輔導方面的實際操作要領,結合神學思想及操練憐憫的實作應用,環環相扣。讀了這本書,我也被提醒聆聽、陪伴及同理的重要。無論我們成為受苦者或是關顧者,都需要謙卑自己、時時倚靠上帝,好合神心意,討神喜悅。但願本書讀者能更多的理解神的心意,並從「風聞」到親自經歷上帝的作為,生命得以被轉化與造就,成為更貼近神心意的器皿。願上帝藉著本書大大祝福您。
朱創新教授
台灣清華大學物理學系教授、講座教授
【自序】
向痛苦直球對決
在每個人生的旅程中,痛苦和困惑是難以避免的體驗。經歷失望和挑戰時,我們常常會感到孤立無援、不知所措,甚至對生命的意義產生疑問。這種境況如同約伯所經歷的磨難,如何在絕望中尋求答案,如何在困境中保持純正的信仰,是我們奔走在靈性成長道路上必須面對的深刻命題。
這本書旨在通過約伯的遭遇,探討在苦難中,我們如何能夠給予關愛和支持。約伯記不僅是對苦難和不公的深刻反思,更是一部教導我們如何在他人痛苦中施以關懷之手的作品。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探討約伯記中的哲學迷思;第二部則從中提煉出靈性關顧的實務智慧;第三部為本書的後記,可以說是對第一、第二部的回應,藉由掃羅、大衛、撒母耳和摩西這四位神所揀選的僕人,探討他們在面對挑戰、失望與痛苦時所做的選擇,進而看到上帝在他們身上格外的恩典。
在第一部「羅騰樹下的迷思」,筆者希望讀者體會到一些深刻的問題,這些問題雖然又大又難,卻是信仰旅程中的必要思考,也常是許多信徒實際的經歷。每一個段落都引導我們向痛苦直球對決,反思生命的意義和信仰的根基,正如約伯在絕望中發出的哀嘆,無畏地面對內心的困惑與掙扎,因為神在這些吶喊中有更深一層的帶領。
第二部著重於屬靈關顧。如何在他人痛苦時提供陪伴和安慰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尤其在教會中,我們常做一些不合宜的事情,正如約伯的三位朋友一樣。我們將討論與哀哭者同哭的重要性,信仰在苦難中的支撐,更有謹言慎行的必要性,才能向受傷的主內肢體提供真正的安慰。
舉個例子,有次,一位同工對筆者說:「某位慕道友不來教會聚會了。」我問了原因,原來是那位弟兄生病時,教會許多會友包括筆者,常帶食物去看望他。問題就出在這裡。那位弟兄在家養病,平時很少人去探望,他非常寂寞,所以一有人去看他,他一定打開話匣子,細說個人的遭遇與病痛中的辛苦,而且每次都是從幾十年前的往事開始講起,到後來,許多會友都卻步了。有次筆者去看望他,他依然如故,比原先筆者料想的時間多了許多。在聽他講話時,筆者看了看手錶,這個動作被在旁照顧他的妻子注意到,就告訴了她的丈夫。「審判」的結果是:張教授沒有愛心,看望人時看手錶,即使筆者心裡有愛心,結果比不去還糟。君子必慎其獨,基督徒必慎其微,旁人的眼睛是雪亮的。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個人的信仰歷程,還是做為朋友與家人的陪伴者或勸慰者,這本書為每一位尋找安慰與希望的心靈,提供了一條探索之路。願我們在這段旅程中,找到愛的實質與靈性的深邃,並攜手走出困境,邁向更豐盛的生命旅途。
本書第三部有四章, 分別是權力的陷阱、等待的煎熬、引退的胸襟、失望中的恩典,以掃羅、大衛、撒母耳和摩西的故事為背景,探討「合神心意的選擇」,並引導讀者思考痛苦與蒙福之間的關係。這四章構思縝密,首先討論掃羅當上王之後,在權力的誘惑下,他選擇用自己的方式,違背神的旨意,最終一敗塗地,失去與神同在的福分。
其次,大衛在等待成為王的過程中,遭受諸多磨難,逃亡曠野,甚至在非利士人當中過著邊緣人的生活,但他能停下腳步,聆聽上帝藉著亞比該對他說的話,選擇信靠神,堅守純正的信仰,最終統一了十二個支派,成為以色列的君王。
第三,當撒母耳年紀老邁,原本要安排自己的兩個兒子接續他的士師職位,但這兩個年輕人不遵行神的道,貪贓枉法,屈枉正直,因而以色列百姓堅持廢棄士師制度,要求立王。撒母耳面對著私心與權力的糾纏,做出正確的選擇。他遵從神的旨意,從士師位置引退下來,按立掃羅為王,開拓以色列歷史上的新紀元,為我們立下美好的榜樣。
第四,摩西知道自己不能進入迦南美地,只能登上毗斯迦山頂看一看,這不僅是摩西極大的失望,也可以說是人類失望的最高峰。但摩西選擇遵從神的旨意,不但以垂老的身軀登上二千六百英呎高的毗斯迦山,更為約書亞禱告,祝福這位新一代的領袖帶領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又是一個引退的榜樣。
結合這四章的思考,筆者希望引導讀者意識到,人生的痛苦與困擾不一定是壞事(正如以利戶闡述的),在經歷蛻變與磨難的過程中,可以更深刻地認識神的格外祝福,最終,也能鼓勵周圍的人在困境中保持對神的信心與順服。希望本書的建議能對各位讀者有所幫助。
張德健(第一、三部撰文)
柯君穎、林慕羽(第二部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