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審序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梁欣榮
富蘭克林生長於十八世紀,當時的美國經濟模式及社會資源還允許白手起家,讓多數勤儉而樂意工作的人(hearty young laboring men)只要努力打拼數年都能一圓美國夢。反觀今日的台灣,幾乎所有的資源都逐漸被少數大財團壟斷,大企業的觸手無所不及,貧富差距日見懸殊,富者愈富,賤者恆賤,能躍身中產階級的已屬幸運的一群,一般上班族的致富機會微乎其微。
在勤儉已經無法致富的大環境經濟下,節省與消費有了新的解讀。節省幾乎變成負面操守,無助於振興經濟,更不為本人帶來快樂。原本該省下來用來投資的錢也因為沒有可信賴的投資管道而轉移到消費用途(虧在股票上的錢不如去買一棟房子或一台車子),美其名為保值。更有人會質疑為啥節省?反正已經沒有可以靠走正途實現的夢想,而且利息又低,錢會貶值,節省了將來也不一定會有好日子過。不願意節省的人多會說找不到節省的原因。人人都活在今天,何必虧待自己?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行?
於是大家拼命買。就像富蘭克林的故事裡頭的小市民一樣,才剛聽完勤儉節省的大道理,店門一開,便一窩蜂地爭先恐後湧入店內瘋狂搶購。不過時代不同,經濟環境迥異,所以今日在台灣,就算你很愛逛街購物,也不必過度自責。正因為缺乏舊社會努力致富的機會,消費行為不知不覺帶有心理彌補作用,讓人有已經成功或享受富貴的舒適感覺(或幻覺),還可以順便一盡國民義務振興經濟,又何樂不為?只要你購物時能理性一點,多做選擇,拒絕當冤大頭(排長隊買三萬五千台幣一小罐的洗臉霜究竟是讓自己的皮膚富貴還是肥了某些人的口袋?),花錢應可以幫助建立信心,使你覺得有能力疼愛自己,有品味挑選喜愛的東西。
消費購物既然是現代都會人最普遍的行為之一,熟悉消費語言顯然有助於了解買賣雙方的互動,增加審慎消費和理性購物的機會,也會為購買行為帶來更大的滿足。貝塔語言出版的《本書名》涵蓋了基本的購物應對和各種場合及狀況,充滿實用的購物智慧,除了能使你在國外血拼時得心應手外,還可以提升你的英語會話能力,是最值得購買的一本生活寶典。書後的〈購物好用字〉網羅了各種各類的商品名稱,包括衣飾、化妝品等,應有盡有。尤其是知名品牌商標的發音一應俱全,很有參考價值。
購物向來被視為女性的天職,現在男性或許應該多向女性學習。一向過著節儉生活的富蘭克林曾經因為太太在不事先告知的情況下花三百二十先令(Shilling)買了一個瓷碗和一支隻銀湯匙給他吃早點用而大發雷霆。太太的理由竟然是「我先生跟別人的先生一樣,值得擁有一個瓷碗和一支銀湯匙」。多年之後,富蘭克林發現這套餐具的價值竟然漲到好幾百英鎊(不久之前一英鎊等於20先令),不得不佩服太太的智慧。
有這種稀有眼光的話,多逛百貨公司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