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如克羅奇(Benedetto Croce)所告誡的,歷史和歷史學家無法免於時代的印記。本書即以克羅奇的教誨為戒,其主旨在反映海內外目前仍持續不歇,關於1919年「五四運動」意義的討論。「五四啟蒙運動」時期成長的浪漫運動,雖然在中國的三○年代培育了為數不少的傑出文士,但是在感性主義與民族主義兩把烈火的燒燃下,中國並沒有像歐陸的浪漫主義文士,將文士的特有利器「批判之劍」,對準否定感性主義的理性主義。從這一角度來看,與中國近代浪漫運動密不可分的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無論是在三○年代、四○年代或稍後的時間裡,之所以將力氣泰半用於民族主義的萬花筒中做拼圖的遊戲,而無法將視野擴大至其他層次,例如有關啟蒙理性以及啟蒙理性展現於政治、社會、經濟乃至文化等層面上之影響的反省,也就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