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在地知識與去穩定的人類學運用
「異∕譯」文化脈絡 2
在地知識作為文化脈絡下的理解與辨識 5
去穩定作為人類學研究的另類職責 11
爭論的精細化 15
第一部分 詮釋|深描
第一章 詮釋人類學的註記與詢問
詮釋人類學的褒與貶 21
詮釋人類學的興起與跨學科挪用 25
民族誌的書寫職權 37
文學、寓言與超現實主義操作 44
第二章 地方知識的「回返」
一場碩士學位返鄉口試 57
從在地者觀點到地方知識的開放理解 64
田野工作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係進展 73
在地人類學家的「自我與他者」雙重處境 84
地方知識的反思與挑戰 92
第二部分 超現實主義|文化寓言
第三章 李維史陀的超現實思維
遲到的哥倫布 103
神秘交換法則 108
一人學派 111
第四章 藝術作為文化寓言
《豬剛強》作為受苦生命的文化諷刺 118
《天書》和《背後的故事》作為主體的自我覺察 123
第五章 主體的失悟招領
三個白盤兩個黑盤的主體部署 131
類戲劇作為社會文本 137
後現代精神分裂症式混仿 151
第三部分 後殖民|全球化
第六章 台灣的後殖民景觀
《悲情城市》作為後殖民集體情緒 166
混淆的後殖民文化認同 177
雜揉身分的文化協商 187
全球化下的懷舊景觀 195
第七章 鄉民懂得怎麼笑,那是他們特有的專長
世界的虛擬與網路的真實 205
網路印刷術與文本變裝秀 210
網路鄉民的嘲諷技法 243
嘲笑作為精神氣質 247
人類學知識生產的挑戰與任務
人類學在居性與移動路徑 257
民族誌書寫與《日記》作為世俗性民
族誌小說 264
「意義的危機」作為當代人類學知識生產之挑戰 269
後危機追尋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