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為地球環境盡一份心 為新聞專業出一份力
氣候變遷對人類文明與生活的影響極為巨大,科學家已經證實,全球均溫只要增加一度,就會明顯影響降雨分布、農作物豐匱、疾病流行,升溫帶來的海平面上升,更直接威脅低地島國的生存空間。這個攸關文明存續的重要議題,透過聯合國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與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合作,以拍紀錄片的方式對全世界做了成功的宣傳。
這個複雜又牽涉艱深科學理論的問題,成功地向世界說明、影響了全人類的想法,甚至激發全球性政治行動的成功例子告訴了我們:科學家智慧的結晶要對人類產生裨益,傳播媒體扮演著關鍵角色。
「科學傳播」向來是新聞中的重要領域,如何將專門、深奧的科學知識轉化為一般人均可理解的語言,並從與日常生活攸關的角度切入,引發讀者的切身感受,是科學新聞寫作成功的關鍵。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鼓勵優秀的專業新聞寫作,當然也包括了鼓勵傑出的科學新聞寫作。這次透過與長期關心環境議題的「台達電文教基金會」合作,有機會邀集國內活躍的環境新聞寫手們,在環境新聞主題下,一起合作、完成本書。過程中,寫作團隊除配合四場 「邁向哥本哈根環境沙龍」 定期聚會討論,並邀請台灣第一代環境記者楊憲宏、資深評論家南方朔,共同參與寫作團隊座談,提供從觀念到寫作技巧的集體培力。這種針對單一主體所設計的跨媒體、跨單位集體寫作方式,在台灣新聞界,還不多見。
集體寫作有其難處。本書從構思到完成,花了大家將近一年的心血,在寫作團隊通力合作、聯合報卓亞雄主編的精湛擘畫下,如今得以問世,無論對媒體編制下的記者或是自由投稿人,最大的意義在於挑戰跨業聯合寫作,將分散各地的眾多寫手聚集一堂的可能性,各依其性、各盡所能,從而大大豐富了環境新聞報導的內涵。
想要一覽晚近台灣環境新聞寫手的作品風貌的讀者,一定不會錯過本書。
本書是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第一次嘗試邀集新聞寫手集體創作,但不會是最後一次。有了這次的推動經驗,未來卓新獎將會繼續以鼓勵集體創作,來深化記者的專業能力。希望台灣的新聞媒體能出現好的環境報導,好的醫藥報導、好的財經報導噎噎,終至提升整體的新聞品質,讓新聞專業能夠被社會看見。
本書的問世,除了感謝卓亞雄主編一往無前的使命感以及寫作團隊不計代價的投入之外,當然也要感謝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對此一構想的贊助。感謝鄭崇華董事長的支持,以及基金會樊雯、周志宏兩位副執行長、「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楊乾先生的投入。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多年來關心台灣的環境議題報導,近年來尤其專注在減碳議題,充分表現了企業社會責任的胸襟與視野。卓新獎有機會參與「愛台灣」的活動,與有榮焉。
希望有更多的人關心環境,有更多的人關心媒體,讓生態永續,台灣更好。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
陳世敏
前言
很難想像這一刻地球是什麼模樣,像走在懸崖邊,還是溺水邊緣未知能否獲救的一個生靈?
這陣子出了很多本關於氣候變遷的書,像是《氣候戰爭》、《全球新政》……,都寫得很好,但都不是本土、在地的書,都是老外寫的外國人觀點,都是知識菁英與意見領袖的警告性文字。但是,台灣人若有環境覺醒,源頭一定是在地事件,衍生出在地人的觀點,才會有覺醒之後接續改善的動力。
台達電基金會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想編一本促成台灣民眾環境覺醒的書,我覺得難度很高,接下主編的任務後,更深覺孟浪、不知自己斤兩。因為,中國人的文化裡本不很認真看待環境,除了《老子》、《莊子》、《孟子》觸及些環境概念,其他影響中國人至深且巨的如儒學、佛學……,都幾乎找不到環境概念,因而,中國人的環境觀、環境覺醒,是一件不容易找到根、找到文化底蘊的事,我真是斗膽接下主編任務。
環境觀要在一個民族文化中立足,才可能找到面對環境問題的對策,這是當前相當緊要的議題;找到在文化中潛在的根,才能針對環境議題開出藥方,否則一切都是漂浮、不能立足的。過去一些環境界的先進在處理單一議題時都曾碰過這個問題,都有類似的覺醒,但對這項浩大的工程的獨力追索都推進有限。
這本書的寫手「英雄來自四面八方」,我本想訂出論述軸線,讓各位英雄各自在軸線中找到合適的位置,否則文章太「多樣性」恐怕會造成不知所云的後果;幾經考慮,我放棄此一對編書較為簡易的途徑,因為這些英雄都各有觀察、各有體驗,一定要他們抓著軸線做文章,這好比限定大鵬鳥不准展翅,只能立正站好般的荒謬;更關鍵的理由, 「多樣性」是本書的特色,從各個角度的「庶民」觀察,更能引發讀者的同頻共振。
當下調整想法,天空任鳥飛,怎麼樣收成一本書,交給主編再去傷腦筋。於是這半年多來,我無時不在跟自己的耐性、想法、創意作戰,有許多妥協,但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我很驚訝,任鳥飛的天空能構築出這麼一個多元、創意的畫面,從俚俗層次到創意設計,從台灣到對岸,從理性論述到揮灑寓言,從學說到務實,從島國到富國……,這麼大的一個關照面,更重要的是只呈現事實,結論讓讀者自己去下;不期待做一本暖化危機下的地球示警書,只希望傳遞些各個角落的台灣現象供讀者思考。
謝謝各位伙伴的稿件,面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的一年,對一本書能有「多樣性」的關照又是多麼難能可貴。擔任這本書的主編,想跟讀者報告的是,面對一個被人類消費越發加劇的地球,試著想想她承受的極限,人類的妄為,極限又在哪裡?我們接續的工作還很多。
從多元出發的稿件中大致整理出一個理路,當然,我得承認這絕不理想,一個人的腦袋瓜怎能處理各個層面的觀察?但試著理出一個脈絡,與讀者一起體會諸位作者心靈深處的想法與感受。
第一部分是地球篇,試著以最貼近現場的觀察讓讀者接收地球到底有多大的危機,不要以為島國、極地距離我們很遠,溫度、海拔不過是有限的數字差異,今天及於他們切身的遭遇,明天就可能會在我們身上。
第二部分台灣篇,試圖向讀者報告,這麼多年下來,環境裡的「唐吉訶德」們還是有不少成績,不管是學校、廟會、生產線上……都有相當的覺醒;現下的關鍵,是我們怎麼繼續推進,種子發芽了當然生意盎然,更重要的是讓他茁壯、長大。
這個冬天地球很失常,北半球中緯度異常的冷,面對暖化、冷化爭執,這本書從庶民角度的觀察更有價值;地球該往何處去,請跟這本書一起思索。
審校
卓亞雄
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