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踰越」,並非一種簡單的斷裂與超越,而是一種與界限的「界線」(line)之間的跨越與牽扯。
本書《當代教育論述的踰越》收錄了從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美學、社會學、地理學與政治學等不同論述傳統的多種類型論文,展現出「後」教育論述的蓬勃多樣與異質眾身;透過本書的幾個主題:當代教育學的開顯與探索、構倫理與他者、國家認同與地方空間、積極公民與基進民主的生活美學,拼貼出一場當袋教育論述的踰越實踐。
作者簡介:
劉育忠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王俊斌
國立中興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王慧蘭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李錦旭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陳伯璋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任
張盈堃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郭實渝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馮朝霖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兼幼兒教育研究所所長
黃 藿
國立中央大學教授
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蔣興儀
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導師
簡成熙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系教授
目錄
1. 導論:後教育論述的開展-踰越的三種姿態 劉育忠
【當代教育學的開顯與探索】
2. 曖昧.謙卑與參化—新世紀之世界觀教育 馮朝霖
3. 創造轉向的後教育學探索:從批判的經驗性到生命內蘊的創造性 劉育忠
【解構倫理與它者】
4. 解構、非實體倫理與後教育學實踐 王俊斌
5. 被驅逐的他人與非存在的它者:心理分析的《安蒂岡妮》及其對教育之啟發 蔣興儀
【國家認同與地方空間】
6. 國家認同與教育:認同模式在教育上的應用 李錦旭
7. 地方教育的重新審視:人文地理學的觀點 王慧蘭
【積極公民與基進民主的生活美學】
8. 積極公民如何可能?:使教育社會學動起來 李錦旭
9. 日常生活的紮根美學:劇場作為批判教育學的實作場所 張盈堃、陳伯璋
【附錄:論壇紀實】
10. 台灣當代教育理論的未來發展 主持人:簡成熙/與談人:郭實渝‧馮朝霖‧黃藿/整理摘錄:李東諺
1. 導論:後教育論述的開展-踰越的三種姿態 劉育忠
【當代教育學的開顯與探索】
2. 曖昧.謙卑與參化—新世紀之世界觀教育 馮朝霖
3. 創造轉向的後教育學探索:從批判的經驗性到生命內蘊的創造性 劉育忠
【解構倫理與它者】
4. 解構、非實體倫理與後教育學實踐 王俊斌
5. 被驅逐的他人與非存在的它者:心理分析的《安蒂岡妮》及其對教育之啟發 蔣興儀
【國家認同與地方空間】
6. 國家認同與教育:認同模式在教育上的應用 李錦旭
7. 地方教育的重新審視:人文地理學的觀點 王慧蘭
【積極公民與基進民主的生活美學】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