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導論|探索 / 追溯戰後臺灣信用的演進
一、經濟奇蹟背後的期票信用
二、消費者信用的歷史性開展
三、信用課題的未來:必要的煞車機制?
第一章|威權統治時期的金融秩序及其影響
一、前言
二、金融戒嚴:戰後臺灣金融體系的重組與再建構
三、戒嚴的空隙或歷史結構的韌性:民間非正式金融問題
四、結論
第二章|開放新銀行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
一、前言
二、自由化之前的公營金融體系與管制
三、金融改革的壓力:地下金融問題的質變
四、政權轉移與新銀行的開放
五、開放設置的標準及其效應
六、結論:金融自由化與市場紀律(discipline)問題
第三章|戰後臺灣期票信用的發展及其社會經濟意義
一、前言
二、遠期支票在戰後的使用概況:快速成長與普及的支付工具
三、期票信用的制度性基礎:甲存戶、票據交換所、以及司法體系
四、期票信用的建構:支票的遠期化與普及
五、期票信用的社會經濟意義
六、結論:從現金經濟到信用經濟的革命
第四章|戰後臺灣分期付款買賣的形成與發展(1945-1980)
一、前言
二、分期付款問題的脈絡:美國的經驗
三、戰後臺灣分期付款概觀
四、歷史的開端:戰亂下的物資局角色
五、分期付款的法律條件:動產擔保交易法
六、營利性分期付款市場的形成
七、結語:分期付款的「信用」與「消費者」的出現
第五章|臺灣消費金融的演變及其社會經濟意義
一、前言
二、1980年代及以前的消費金融
三、1990年代的消費金融
四、消費金融的社會經濟意義
五、結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