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推薦序
長久以來,社會福利服務方案的成效評估就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人」的變化總是參雜著許多的變數,同樣的關卡,有人順利地走過,卻也有人始終無法跨越,遑論影響因素更多元的家庭甚或是社區。方案規劃者如何看待一個社會問題?適合使用什麼樣的策略?可能導出什麼樣的結果?對於接受服務的人是恰當的嗎?在在都無法避免引起各方人馬的熱烈討論,然而在講究責信的現代世界,卻又不得不面對。
接到本書改版推薦序的邀約時,秉持聯合勸募協會長年推動成效導向的方案設計架構,自是十分欣喜接受,但一方面免不了開始擔心又要和各種理論架構、各式衡量定義與計算奮戰。當翻開第一章時,劈頭就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要進行方案規劃?」直覺答案自然是想要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不免覺得為什麼要問這麼淺白的問題呢?接著閱讀下去,作者鄭怡世老師帶領著大家推敲,如果是這樣,那誰才是這個方案的主角呢?直觀來說應該是服務對象吧!然而在設計服務方案的每一個過程有不斷的思考琢磨著他們的需求嗎?他們的生活狀態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才是需求真正被滿足了呢?這樣的問答卻讓我沉思了許久。
書中除了像這樣基本的反思之外,更充滿著各種看似不相關的情境聯想,例如:如何考驗一對情侶的感情,或者是怎麼成功瘦身等等。在這些風馬牛不相及的話題中,作者試圖闡述的是,方案規劃並不是高深的學問,反而是如同處理日常生活瑣事一樣。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思考。兩個人的旅行,事情就不再單純,每個人都有想去的地方、想吃的食物,甜蜜的情感馬上會面臨挑戰;而減重的鐵律之一是「少吃多動」,簡單的四個字卻完全顛覆減重者現在的生活。這兩個例子不正是在社福工作中,不斷碰到服務對象怎麼也不肯來參加精心設計的各式活動,永遠不願意照著安排好規劃行動的寫照嗎?
鄭怡世老師在其豐沛的實務經驗中,熟諳社會服務領域的工作者在每天承擔的重量下,仍想更精進的渴望,因此運用其專業學術涵養,以輕鬆卻不失嚴謹的方式完成這本著作,不僅有詼諧的插畫、實用的範例,更提供了隱藏版的案例解答,讓各位閱讀者可以隨時檢視自己是否確實理解書中的含意。誠摯地邀請您隨著書中的生活事件走一遍,您會發現在相同的脈絡下,埋藏著多少不同的可能性,甚至因此更願意關注以成效為導向的方案規劃與評估方式,這將會是我們最希望看見的未來。
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 理事長
陳永清
2014年12月20日
作者序
記得在十二年前(2003年),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簡稱「台灣聯勸」) 邀請當時任職於麻薩諸塞灣聯合勸募(Massachusetts Bay United Way)負責教育訓練事務的Donald Buchholtz前來台灣帶領工作坊,當時參與這個工作坊的我,就被她所引介的「成效評量」(outcome measurement)這個模式所吸引,對於他們可以透過這個模式協助人群服務組織整理自己到底在做什麼,並提出「具體事證」來呈現方案的成效,並說服贊助組織與社會大眾共同參與組織所推動的方案,感到興奮與好奇。之後,自己也參與麻薩諸塞灣聯合勸募立基於此模式所研發出來的《門裡、門外:協助以信仰為基礎的組織評量、學習與成長的工具》(Inside Out: Tools to Help Faith-Based Organizations Measure, Learn and Grow)這本書的翻譯工作;也投入台灣聯勸為了導入這個模式所推動的「展能計畫」;同時,自己在東海社工系「服務方案設計與評估」這門課的教學中,也以此模式為主要教材。
在這麼多年教學以及與實務組織接觸的經驗中,我深深覺得這個模式是一個可以協助實務組織/工作者將自己在做什麼─觀察到服務對象需要做什麼改變?我們可以做什麼來促成改變?為什麼想要這樣做?做了什麼?最後促成哪些改變?說清楚、講明白的一個思考歷程與工具。所以它並不是一套「規範」─透過台灣聯勸經費補助的機制,來規範申請補助的組織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而是讓各組織與實務工作者可以將自己的經驗轉化為可供分享及傳遞智慧的工具。也因此,我也一直在想,是否可以有更淺顯易懂的方式來教/談這個模式,讓學生及第一線的實務工作者可以在實做中瞭解這個模式的核心思維,也學得這個模式的技法。
本書的第一版是將「成效導向的方案規劃與評估」這個模式的操作步驟予以結構化地整理出來,讓讀者有依循的準則;但這樣的整理充其量只能說是一本工具書或操作手冊,還談不上是推介一個思考模式的著作。第二版則加上許多我自己這十多年來教學及接觸實務組織/工作者的經驗,放入許多生活及實務上的例子,嘗試從「引導讀者如何運用這個模式來思考自己的方案」這樣的角度來書寫本書的內容。亦即,我希望這不是一本「說教」,或是「推銷」這個模式的書,而是可以幫助讀者透過本書的引導,來整理自己寶貴的「實務智慧」(practice wisdom),且具有啟發性的著作;同時,也希望本書可以協助讀者以不同的姿態─將自己置身到服務對象身邊,真正地瞭解他們後,來思考、規劃與實踐貼近服務對象的方案。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的全力協助,特別是審查稽核部門(現已改制為協作部)多年努力所累積的資料與實務經驗;也要感謝前秘書長文良不遺餘力地催生本書的改版,也在本書寫作過程中提供許多寶貴的建議;研發部主任靜芸辛苦地協調各項工作、一路盯緊進度,以及對本書內容細心地校對;專員湘絜協助蒐集成效評量模式的相關著作;研發委員會召集人張淑慧老師對本書的指正。也要感謝提供本書重要案例的吉祥臻基金會、博幼基金會、花蓮五味屋、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晨曦會苗栗戒毒輔導村、基督教台中更生團契、勵馨基金會、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南投分事務所,以及楊珺雅小姐、廖靜芳小姐、賴韻如小姐,由於您們的慷慨分享,讓本書的內容更加豐富。也要感謝這幾年來修習東海社工系「服務方案規劃與評估」這門課的同學們,由於大家的在這門課中的參與、投入、討論及提問,給了我許多思考的養分,也讓我更有動力加速完成本書的改版。同時,也要感謝海棠基金會執行長陸宛蘋女士對本書第一版的審閱,以及在改版過程中提供寶貴意見;台南市老吾老養護中心主任謝菊英修女對本書提供諸多實務操作上的建議。在寫作過程中,要感本書的研究助理宸耀對諸多觀點提出質疑,並不吝分享自己的想法;我的教學及研究助理騰翔、婉茹、天安協助本書文字的校對,也提供許多插畫的發想與靈感。在出版過程中,感謝插畫家湯翔麟先生容忍我的挑剔,耐煩地完成各章的插畫;巨流圖書公司的編輯黃麗珍小姐、沈志翰先生及張惠惠小姐的辛苦付出。也要感謝我的太太佳欣對我的全力支持,讓我可以專心地投入教學、研究及實務工作中。最後,要感謝給我恩典與力量的上帝,因為祂,成就了世上一切的美好,包括這本書的出版!
鄭怡世
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