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臺灣這個水果王國,從屏東的最南端恆春開始算起,每年落山風一過芒果樹開始開花,伴隨著種植面積相對較少的荔枝園,一片黃綠夾雜,甚是壯觀。再往北過了枋山這個愛文芒果大產區,沿著屏鵝公路往北來到了臺一號省道與臺十七號省道分叉的佳冬鄉,看到路旁盡是經過矮化,種在鹽分地的蓮霧樹。包含北邊的南州、枋寮等鄉鎮,這裡就是屏東黑珍珠蓮霧的最大產區。
跨越高屏溪,順著國道三號進入高雄,從田寮月世界交流道出來,往北旗山、美濃,過去是香蕉、菸葉的重鎮,如今轉型種小番茄、白玉蘿蔔等,香蕉不再是唯一特色。沿著荖濃溪來到六龜,這裡的「黑鑽石蓮霧」名號不輸屏東的黑珍珠蓮霧,口感風味各有擁護者。
從國道十道往西,從燕巢出口下,就是聞名全省的珍珠芭樂集散地;周邊鄉鎮的珍珠芭樂,在某個年代之前都運到燕巢打上「燕之巢」的品牌記號,表明自己是正宗燕巢產的珍珠芭樂。
當然,現在周邊的阿蓮、岡山、大社,甚至田寮都有芭樂產銷班,農會也特別重視自己的品牌經營,擴大了珍珠芭樂在高雄的群聚效益,南邊的屏東、北邊的臺南,兩邊的農民都不會輕易嘗試種植芭樂,避開高雄這個「芭樂集團軍」。
在高雄的芭樂產區,也和每年產在冬天的棗子,產區相重疊;芭樂是全年生,棗子剛好應付每年春節龐大的水果送禮潮,許多知名連鎖系統或網路購物,都知道過年期間高雄的棗子禮盒,是水果禮盒送禮的上選。
順著臺三線,穿越南化水庫,來到臺南南化區,這個全臺最重要的芒果大產區,每年都與屏東枋山,在愛文芒果輸日這檔事,產生微妙的競合關係。日本,因為每年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節(お盆、おぼん),是日本人相互送禮的一個最重要節日,臺灣的愛文芒果剛好盛產期就落在這個季節的前後;如果風調雨順,屏東產區的中、末期結束,剛好遇上臺南產區的初、中期的採收,大家都可以趕上這波龐大商機。
但如果屏東愛文芒果生產期拖延,與臺南產區愛文芒果重疊期太長,或是受節氣影響芒果樹開花延後,臺南產區的愛文芒果趕不上七月十五日這個時間點,或是被屏東搶去太多訂單,也是時有所聞。老天爺是公平的,給了高雄芭樂和棗子,讓屏東和臺南專注在芒果上。
續走國道三號,嘉義也一直是很重要的外銷日本鳳梨產區,而近幾年中國大陸對臺灣鳳梨採購需求暢旺,屏東地區的鳳梨已不足以應付,嘉義地區鳳梨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也因此產生了很特殊的產銷生態,特別是在這種單一水果種植很突出的縣市地區,「盤商」(俗稱臺阿場,塑膠籮筐的臺語)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他們一次收購整片農地的鳳梨,然後再以塑膠籮筐分裝到下游中小盤商手上。農民有現金收,又不用花錢買紙箱,何樂不為!
嘉義還是夏季蓮霧的重要產區,往阿里山方向的梅山鄉,因海拔地勢之便,當屏東、高雄的蓮霧約在清明節前後結束,就是嘉義梅山蓮霧的登場。這幾年銷到中國大陸上海的蓮霧,幾乎都是從這裡出貨;當然,貿易商可能會在紙箱上打著「黑珍珠蓮霧」。反正,水果不會講話,也沒有多少中國大陸消費者有那樣的專業可以用嘴分辨出,這是屏東、高雄還是
嘉義產的蓮霧!
離開嘉義前,這裡有一種臺灣賣的價格很差,但也是被上海人搶購的水果:葡萄柚。當地人有另一種稱呼,沒有套袋、表皮橘紅的稱之「紅寶石」;有套袋,口感微酸,表皮近似淡黃色稱之為「二紅」。不過,上海人多半搞不清楚,紅寶石價格比二紅高出約一半,但上海商人常常付了紅寶石的價錢,卻買到了二紅而不知。
過北港溪來到雲林,這裡過去出名的是柳丁,但這幾年已經被茂谷柑取代。當然,雲林更是北臺灣重要的蔬菜供應基地,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讓雲林不僅僅有濁水溪米這樣高知名度的農產品,大蒜、西瓜、哈密瓜、結球萵苣⋯⋯都極具特色,且是重要生產基地所在。
整個雲嘉平原是臺灣重要的米倉,這幾年卻興起一棟又一棟的網室,種植了市場上銷售十分搶手的「聖女小番茄」,後來又更新品種,名為「玉女小番茄」;皮越來越薄,汁越來越甜,這些都是年輕農民返鄉之後,才出現的新形態。只能說,臺北人真好命,但也確實只有臺北這個大市場,才能消費得起一公斤可以賣到五、六百元的盒裝小番茄。
彰化最出名的農產品非花卉莫屬,但離開田尾花園公路往溪湖、大村走,網室、室外交錯種植的巨峰葡萄,則成為彰化的另一個亮點。來到彰化,當然可以順道來溪湖市區,一家接著一家的羊肉爐,也是此地一大特色。穿越溪湖鎮的熱鬧街道,往二林方向,在中科園區的周邊,盡是臺糖土地;這裡,已被農民整片承租,嘗試種植有機、經認證的蔬菜,與全臺最大的超市通路達成供銷契約。
臺中的山城幾個鄉鎮農會,在臺中農業局官員的認真輔導下,成功打響米酒品牌,外銷東京、上海、廣州等大都會區;柑橘類當然也是這邊的主力農產品,椪柑、茂谷柑更是質優。唯一不靠海的南投,香蕉依舊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但一路從彰化八卦山系連接而來的集集區,也群聚大片的鳳梨產業,品質水準都上的了檯面。而高海拔的信義鄉,或低一點的水里鄉,則是冬季巨峰葡萄的重要產區,在臺北消費者心目中,地位不輸彰化溪湖巨峰葡萄。
當然,南投最重要的還是鹿谷的茶葉,因為中國大陸觀光客的大舉採購,臺中和平鄉梨山產區、阿里山產區,加上傳統的鹿谷產區,每年冬、春兩季茶葉開盤價格,節節高升,甚至整片茶山的產量被香港、中國大陸買家鎖死,也都不是祕密。
跨過大安溪,苗栗、新竹、桃園的丘陵地形,基本上就不是農產品生產的適合條件;但基本上仍有苗栗大湖、獅潭的草莓,卓蘭的楊桃、葡萄,新竹的桶柑,這些在市場上都有固定的愛好者。中部山區到苗栗、新竹,整個一路從梨山跨到東勢摩天嶺,是日本品種「富有、次郎」甜柿的產區,品質已超越日本本地;往北一路順著臺三線,苗栗卓蘭、三灣到新竹,沿著丘陵稜線則是滿山遍野的高接梨,帶給當地農民豐厚的收入。
當你這樣走一圈回到臺北,才發現活在臺灣,真的很幸福;不用半天的時間就能南北走一回,所以臺北人才可以每天早上吃到最新鮮的蔬菜、水果,道理就在這兒。
當然,不能忘了美麗的臺灣東部!從臺北,不論走國道五號或搭乘臺鐵前往宜蘭,再一路往南奔向花蓮,這裡就是臺灣無毒農推廣最成功的地方;東部,這塊臺灣最後的淨土,就在原鄉年輕子弟陸續返鄉守護下,開花結果。跨過著名的富里、關山、池上這個臺灣稻米最出名的產地,吃著同一條水脈,連日本人都想來這裡種植他們引以為傲的越光米,然後再回銷日本。來到臺東,到處可見釋迦園,這個幾乎成為臺東水果的代名詞,同時也是臺灣最具特色的水果,如今更是「反攻大陸」最成功的臺灣水果。
這幅「臺灣水果地理圖像」是筆者這十年工作的縮影,也是從事本書寫作前,必須先自我要求做好的基本功。
⋯⋯⋯⋯⋯⋯⋯⋯⋯⋯⋯⋯⋯⋯⋯⋯⋯⋯
我們市井小民每天的生活必需品─水果、蔬菜,為何會沾染上政治,進而成為一門「水果政治學」?
話說從頭,一切都是兩岸交流開放後的產物,也是因為政黨選舉、藍綠對立、兩岸關係的不透明,所造成的扭曲變形所致。
農民成為中共對臺統戰的對象,也是藍、綠、紅三方爭奪討好的對象;農產品,特別是水果,也就這樣被搬上舞臺,變成政治操作的籌碼。
本書《水果政治學:兩岸農業交流十年回顧與展望》,從筆者這十年工作的兩個軸線談起;一條是筆者的工作親身經歷、內幕與自我反思,一條是平行於這條軸線的兩岸政治環境變化、脈絡與個人觀察。
第一條軸線從連戰、胡錦濤兩人首次面談後確立的兩岸農業交流框架開始,描寫筆者在立法院工作期間因緣際會接觸到臺灣農會系統在這個場域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後直接涉入其中;接下來,一路往下延伸到筆者轉戰到臺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此次轉換跑道與角色後,仍持續在兩岸農業交流這條道路,甚至進一步跨越到執行臺灣水果外銷中國大陸的政策採購,以及農產品外銷的實務經驗談。
本書另一條脈絡是做為前一條軸線的時空參照軸。從三一九槍擊案的兩顆子彈談起,點出兩岸進入一個混沌不明、難以捉摸的危險期,中共對臺系統如何拉高對臺統戰,藉此爬梳農業成為重中之重的整個歷史脈絡;接著一路進展到對臺政策因為執行兩岸農業讓利所面臨的挑戰,以致到後來戰線全面失守潰敗的原因,回歸到前一條筆者親身參與的故事文本軸線上。
本書企圖談論兩岸農業交流這十年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縮影,透過這兩條軸線,有第一人稱的現場紀實,也有從工作經驗中彙整對兩岸時局變化的分析觀察,回到兩岸農業交流這個核心議題上,希望藉由筆者參與其中一小部分的所見、所聞、所得,得出下一個兩岸農業交流的十年,臺灣、中國大陸分別可以再做些什麼、或是該如何避免重蹈覆轍。當然,內心希望這本小小的文字記錄能達拋磚引玉之效,讓更多曾經在這十年穿梭於兩岸農業交流的有志之士,能提出更深入精闢的見解。
在此,感謝高雄市農業局局長蔡復進、研究所所長樊中原、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所副所長陳先才、研究所老師吳鯤魯、反美牛戰將也是精神科醫師蘇偉碩等師長、同學,費心為本書不吝指正並為之作序。
十年過了,最後只想說一句:「臺灣水果若沒沾惹到政治,那該多好!」
二○一五年八月秋 筆於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