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篇摘要
〈由《存有與時間》詮解時間的生命教育〉江蘭貞
本文闡述在生命教育的過程中,啟發學生反思自身的生命時光以領悟時間對其生命的意義。分為以下觀點討論,首先提出探索時間課題的重要性,然後,依次描繪一般人的時間觀,接著闡述哲學與科學史上著名的時間觀,進而引出《存有與時間》的時間觀,其開創時間哲學的新里程碑,通過時間性以闡述存有的意義問題。本文作者嘗試將《存有與時間》之時間觀引入生命教育,裨益學生理解其生命之有限性與存在性。本文結論收攝於時間之意義對於生命教育的啟示,係在於喚回本真性自我以及開展生命存有的可能性。
〈經濟視角的人才價值:論現代人力資本觀念演進〉吳建德
對於「人」是一種具有經濟價值的「資本」觀念,無論在中西方,起源甚早。但有系統的討論人力資本問題,則是在工業革命以後。本研究透過歷史文獻分析途徑,探討現代人力資本思潮演進過程,試圖了解不同時期視「人」為資本觀念的演進。從研究發現:古代中西方已察覺「人為國本」,且已有施教於民,以達到國富民強的觀念,因此古代可視為是人才觀念的萌芽時期。工業革命以後,古典經濟學成形,經濟學家則以資本主義的視角將人視為生產工具的一部分,故此時可謂現代人力思潮的啟蒙階段。到了十九世紀末,新古典經濟學派繼起,人力資本觀念又注入了教育的因子。新古典經濟學的視角,認為教育是與土地、勞動、資本等齊的生產要素。而現代注重教育投資以及教育機會均等化的觀念,也在此時逐漸茁壯。二十世紀以後,經濟學家運用數理分析技術等計量方法,證實教育投資對個人及國家社會的貢獻,並且建立當代的人力資本理論。而人力資本理論的出現,為教育經濟學形成獨立且有系統的學科提供了理論基礎。這正說明了,無論是何種思潮形成或演變,建立都是在時代巨輪的推進下,集合不同世代智慧所累積的成果。
〈凝視西蒙波娃《第二性》:探究臺灣未來性別問題〉陳宜亨
為什麼童話故事中,英勇的總是王子?為什麼美女警察助人會變成搜尋引擎的前幾名?性別平等的觀念不斷被倡導的今日,在我們隱性潛意識下,性別依舊傳統,這是被塑造的觀念。從哪裡來?如何改變?
西蒙波娃在《第二性》一書中提到:「我們非天生為女人,而是被逐漸塑造而成的。」一語道出性別中的問題,至今仍不斷被引用。將西蒙波娃《第二性》的概念移轉至臺灣社會看性別問題,時空上、文化上有些許的隔閡,這是典範轉移過程中必須要克服的一部分。然而,就性別問題來說,真正重要的是「被塑造」這個核心。故,本研究將透過西蒙波娃的《第二性》來爬梳臺灣目前性別問題,特別是多元性別平等的爭議,同時援引美國在多元性別權益賦權的歷程,冀希提供臺灣未來處理多元性別賦權論述基礎與解決途徑。
〈跨科際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Mode1 到Mode2 的教學反思〉周維萱
隨著科學與社會議題的高度複雜性,Gibbons(1994)認為傳統以學科為導向的知識生產模式不足以應付真實世界所面臨的問題,因而提出Mode2 知識生產模式,有別於傳統知識生產(Mode1)強調符合學科規範及同儕審查控制的方式,Mode2 強調以實際問題為基礎,在其中使用多學科進行問題解決方法的思考,進而完成新知識整合的方法論(Gibbons, 1994; Boix, 2005),以此面對如全球暖化、糧食安全、水資源缺乏、環保能源等高度複雜的真實問題。
本文以「跨科際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Mode1 到Mode2 的教學反思」為題,探討跨科際典範移轉的本質內涵及教學方法,並以研究者本身設計、執行跨科際課程的實踐經驗提出未來欲規劃設計跨科際課程建議與參考。
〈國家的理性與瘋狂:其經濟角色的探討與思潮〉莊達欣
要回答甚麼是國家經濟角色(the economic role of state)並不容易。因為它涉及的議題龐雜、範圍寬廣。嚴格來說,對於國家經濟角色的功能、概念與內涵,學界並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共識。國際上雖然有諸多評量國家各項發展指標的機構,但是針對整體國家經濟角色系統的衡量仍不多見。「國家」這個概念本身所涵括的面相廣泛,而上世紀末到新世紀初,全球的政治環境與自由市場越來越複雜,國家的功能與角色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與挑戰。本文僅選擇部分學派的觀察,進行「國家與自由市場關係」的探討。傳統經濟學當中,現代西方的經濟制度被視為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政府的角色被極小化,長期以來人們已經習慣將政府視作一種市場的補充角色,國家與政策對市場的干預只能限於古典環境因受侵犯而導致失場失靈時才被允許施行。一個根本的問題:國家是理性還是瘋狂?當國家的扮演理性角色時,它是市場失靈的補救者、最大效用的保護者、資源分配的提供者;而當它轉為瘋狂時,國家的暴力性、對市場失靈的無能為力,甚至本身就是資源的掠奪者,我們應該用甚麼樣的思維與態度來面對這個近代最具壟斷性與強制性的組織?這就是本文企圖回答的問題。
〈多元文化進程:安東尼奧.葛蘭西的文化霸權〉黃馨慧、陳偉杰
文化霸權,或稱「文化領導權」、「領導權」,十九世紀之後,被廣泛用來指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政治支配或控制。到了葛蘭西,被用來描述社會各個階級之間的支配關係。但這種支配或統治關係並不局限於直接的政治控制,而是試圖成為更為普遍性的支配,包括特定的觀看世界、人類特性及關係的方式。西方國家正把文化霸權做為一種可以操作的政治資源,有意識、有目的做為實現國家利益的一種特殊工具予以運用,並通過制定和實施文化戰略去實現對外政策目標。本文以探討葛蘭西「文化霸權」為核心,論析資本主義社會中,國家的社會功能與價值,透過市民社會理論,藉以明瞭葛蘭西的文化霸權概念,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中的真正意涵。
〈從平等到差異:從女性主義的視野談「促進工作平等保護措施」〉謝易達
西方三波女性主義社會運動浪潮,不僅挑戰與改變西方過往「父權社會的男性特權」,亦牽引著全球女性主義的論述,及追求社會制度和個人層面的性別平等的實踐。臺灣在1970 年代之前,女權運動和西方女性主義的契合度並不高,1987 年解嚴後,婦女團體陸續成立;透過對社會矚目事件的發聲與援助,將受制於傳統父權主義(paternalism)下的諸多怨恨與不平徹底引爆,創造議題的能見度,且迅速有效聚集能量。女性主義倡議者亦得以進入政府諮詢與決策體制內,貼近相關性別平權政策的推動與法案的立法工作。透過法律的革新,翻轉過往常見的「職場性別歧視」現象,及「母職乃義務」的狹隘視野。透過「社會連帶」的思維,推動「母性特殊性保護」,視「母職為權利」而展現於「促進工作平等保護措施」法案之中。
〈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海峽兩岸的發展初探〉鍾文博
自1980 年代以來臺灣歷經多次民主改革,逐漸由威權體制轉型為民主體制,然而民主轉型雖已進程至體制鞏固的階段,但攸關國家發展的民主化工程仍留下國家認同與兩岸關係議題懸而未決。國家認同議題牽涉到所謂「省籍情結」、「統獨爭議」、「本土化/臺灣化/中國化」等相關問題,究其背後可見「民族主義」的蘊釀發酵與斧鑿痕跡。而兩岸關係的發展中,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一直都扮演著一股積極的牽引力量,影響兩岸人民的民族情感與國家歸屬選擇。目前對臺灣大多數人來說,在文化認同上,認同臺灣與認同中華文化顯然可以重疊,但是就政治認同而言,認同臺灣和認同中國似乎出現一些互斥的現象;在認同自己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雙重認同中,許多人將「中國人」理解成一種文化(華人)或種族(漢人)的概念,而在政治上,許多臺灣人民已逐漸認知與接受臺灣或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或政治實體。但儘管臺灣的國家認同爭議懸而未決,大多數的臺灣人民已能接受用溫和漸進與民主的方式,如溝通協商、和解包容、以及服從多數和尊重少數等民主素養,來處理國家認同的爭議與衝突,此種有別於過去「族群民族主義」的「公民民族主義」可謂逐漸成形。或許臺灣的統獨問題一時難解,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的對立衝突亦難避免,但臺灣民主化的堅持與深化或將是解決臺灣國家認同問題的最有效方式。
〈謀殺,以快感之名:當代驚悚電影的連續殺人邏輯〉張維元
本文以Lacan 精神分析理論延伸出來的「超我化暴力」與概念為分析框架,透過影片《火線追緝令》(Seven),並輔以《奪魂鋸》(Saw)為分析物件,探索當代驚悚電影中連續殺人狂的謀殺快感邏輯,並通過將此一分析成果置放回更廣闊的影片脈絡中,為電影的核心題旨提供分析性詮釋。本文認為影片中連續殺人狂的謀殺暴力乃由倒錯快感所啟動的「超我化暴力」,並由此脫離了「病理化暴力」與「踰越性(transgressive)暴力」的範疇。本文以為,《火線追緝令》與《奪魂鋸》之所以成為當代驚悚電影的經典,乃因為它們戲劇化地展演出超我化暴力快感的運作流轉,此外,透過這一展演,兩部電影更為我們建構出比一般性罪惡更為恐怖的終極罪惡,並由此為我們描繪出「邪惡」內部的差異性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