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Postmodernity definitely presents itself as antimodernity.
─ J. Habermas
.工業革命可說是現代的潘朵拉盒子。一旦打開之後,各種現代的妖魔鬼怪都出籠了,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浪漫主義、工會、社會學、戰爭工業化、生態危機……。
.啟蒙知識觀所立基的再現論(theory of representation)面臨了危機,所謂「再現的危機」(crisis of representation)。
.歐洲中心主義其實只是現代歐洲、白人、男性、異性戀中心主義。
.後現代乃在似乎混雜無厘頭的外表下,潛藏著顛覆性及另類條理。
1980年代以來文化思想界紛紛拋出「二次工業革命」、「微電子革命」、「第三波」、「第三波民主化」、「後工業社會」、「消費社會」、「資訊社會」等代表重大社會變革的觀念,且獲得鉅大的迴響,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由於資訊科技或微電子科技(尤其是個人電腦)的發展,使得生產方式可能做大幅度的改變,生產的分散化或去中心化(decentration),或進而做種種的(再)組合方式,成為未來的流行趨勢。而科技或生產方式上的變革勢將牽動社會文化的變化。許多思想家因而紛紛提出各自的概念架構,試圖對於當代社會文化加以定性或定位,並期對未來的發展有所展望:現代(或晚期現代、高度現代)與後現代、工業社會與後工業社會、資本主義與後資本主義、資訊社會、消費社會等等, 遂成為近幾十年來文化界或學術界的重要議題,一些著名的學者如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傅柯(Michel Foucault)、紀登斯(Giddens)、哈伯馬斯(Habermas)、胡森(Andreas Huyssen)、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李歐塔(Jean-François Lyotard)等都參與了這場論爭。
目前這個議題方興未艾,且有繼續擴散到各個學科領域的趨勢,在社會學裡現代性與/或後現代性也成為關注的焦點之一了。
1. 科學革命
這個情勢讓我們回想起十九世紀末社會學界的狀況。這個狀況必須從兩個世紀之前開始瞭解。西方世界從十七世紀以來在自然科學方面突飛猛進,天才輩出,素有「科學革命」之稱。其中較為顯著者有下列之發展:
培根(Francis Bacon) 和笛卡兒(René Descartes)發展了新的思想方法。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發現自由落體定律, 並發明望遠鏡,觀察天體運行, 證明哥白尼(Nicolas Copernicus)的太陽中心說。
開卜勒(J. Kepler, 1571-1630) 發現星體運行的三大定律(所謂「開卜勒定律」)。
牛頓(Isaac Newton , 1642-1727)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他的成就代表十七世紀科學革命的巔峰,並主導了十八世紀的科學發展。
巴斯卡(B. Pascal, 1623-1662)發現流體力學原理。
惠更思(Christiaan Huygens, 1629-1695)倡議光波理論。
自然科學的新方法及新概念導致科學團體的建立。1662年英國成立了皇家學會,此後法國及歐洲各國先後建立了科學院。
其中尤以牛頓更成為後來幾個世紀的文化英雄。十七世紀的科學成就不僅在自然科學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透過啟蒙運動思想家(philosophes)的詮釋及傳播,更是影響了西方人文社會思想以及政治。法國百科全書派的狄德羅(Denis Diderot)以牛頓學說同教會及強權政治進行鬥爭,康德(Immanuel Kant)則以牛頓物理學當作人類知識或理性的模型。
十七世紀科學革命給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和十九世紀社會學家的影響結果之一,就是樂觀進步論。他們受到自然科學成就的鼓舞,相信人類若能善加利用理性(科學或科學方法就是一個範例)必能不斷改進生活各方面。
2. 啟蒙運動
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在西方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世界觀方面劃分了前現代和現代。啟蒙運動包括幾個相互關聯的涵義(Hall and Gieben eds., 1992: 22):
1. 一個思想運動。
2. 一種思想風尚。
3. 一群互相有交往的知識分子。
4. 若干個知識分子群聚的制度中心—巴黎、愛丁堡、格拉斯哥、倫敦等等。
5. 一個出版業及其讀者群。
6. 一套思想體系、世界觀,或時代精神。
7. 一段歷史和一個區域。
8. 一種批判性探究和運用理性的傾向(Black, 1990:208; 引自 Hall and Gieben, ibid.: 26)。
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和科學成就使得啟蒙思想家對人類理性及人類的未來充滿信心,遂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進步論(ideologies of progress),相信科學技術及工業的發展,可以讓人類各方面(物質生活、心智、社會制度等)不斷進步,最後達到完美的境地。
十八世紀在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這也是歐洲人為了改進生活而做的一連串努力。這是生產方式及生產過程方面的變革,從家庭手工業到工場手工業再到大工業。這樣的變革進一步加強了資本主義的體制。由於工場手工業和大工業乃集合一些工人在同一個地點(工廠)運用生產工具進行生產,資本家和工人的分化就變成必然的了。工業革命帶來了物質生活上的便利,同時也導致傳統生活的解體及現代社會問題。工業革命可說是現代的潘朵拉盒子,一旦打開之後,各種現代的妖魔鬼怪都出籠了,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浪漫主義、工會、社會學、戰爭工業化、生態危機……。
啟蒙運動可以說是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在思想上的解放、對不良社會制度的批判,以及對美好未來的信心等等都有助於推動法國大革命。法國大革命摧毀了舊政權,首度建立了民主政治。
3. 啟蒙知識觀
西方於十七世紀發展神速的自然科學,基本上意圖以簡馭繁,追求普遍性的知識(universal knowledge),而以簡潔的公式或定律的形式表現出來,透過演繹的形式以理解具體複雜的自然現象。所謂「普遍性知識」就是沒有時空限制,放之四海皆準的知識。我們可以舉牛頓力學當作一個例子。在此不需要窮究其細節,只要觀其作為一種知識的形式即可。
萬有引力定律(law of gravitation):
F=G.m1m2/r2
三大運動定律(laws of motion):
F=0 △ v=0
a=F/m 或 F=ma
FAB=FBA
(F:作用力,m:質量,r:距離,a:加速度)
牛頓用四個簡潔公式就把力學的普遍性知識表述出來了。
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把牛頓物理學當作知識或理性的典範,接受了自然科學的標準, 承認真正的知識或真理是普遍性的,而且是演繹說明性的。因此,地方性或在地性(local)的東西、描述性或敘事性(narrative)的東西不能算是真正的知識,地方性的敘事更不能算是真正的知識。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啟蒙知識觀(Enlightenment conception of knowledge)或現代主義知識觀的一部分。根據這種知識觀,科學可以消除迷信,增進人類理性,乃是最高級的知識形式。在這個單一的排序中,人類的理性和真理都是大寫且單數的(Rationality、Truth 而非rationalities、truths)。
這種啟蒙知識觀在當代受到很大的挑戰。在人文社會科學的領域,往往人們最感興趣的是地方性的事情和議題,如選舉、治安、天災等等,這和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至今,到底發現了多少類似自然科學的定律呢?至今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到底包含了多少類似自然科學的定律呢?追求普遍性知識將使得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在當代社會生活中被邊緣化(marginalized)。根據啟蒙知識觀來指導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及理論建構的方向是否恰當?
再者,知識是否只包括事實性、說明性的東西,像自然科學一樣,而不包括道德價值判斷或批判?啟蒙知識觀一方面倡導普遍性知識及價值中立的研究態度,一方面又認為知識與社會進步、理性有所關聯。這其間不免有所扞格或緊張。這種知識觀一旦運用到人文社會思想的領域,這個扞格或緊張就越發明顯。
自然科學試圖對自然過程及條件有所預測及控制,以促進生活福祉。這的確是極為重要的事情,也是啟蒙運動的遺產之一。1999年的921集集大地震在臺灣造成嚴重的傷亡及損害,讓我們體認到面對大自然,人力的卑微。至今自然科學仍然無法準確預測地震的發生,讓人類能夠有所預防,可見還有待更多的努力。由此讓我想起哈伯馬斯所說的「啟蒙方案」(Enlightenment Project)或「現代性方案」(Modernity Project)尚未完成。的確人類戟天役物、與大自然搏鬥的過程尚有待於更多的努力,精益求精。
然而另一方面,在人文社會思想的領域,許多有識之士逐漸反省到啟蒙知識觀的不合適,而尋求替代的知識觀及方法論。以人類為中心的思想(anthropocentrism)任意宰制及破壞自然,大地終將反撲復仇,其後果人類恐怕承擔不起。地球的溫室效應及臺灣山區的土石流,只是兩個明顯的例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