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變老不是一個過程,而是在某一個瞬間,突然意識到自己真的「老了」。
拿掉年齡、外貌、體能變化,我們都是最普通、最一樣的「人」,同樣渴望有品質的生活、受到尊重,以及被愛。
長期關注高齡政策的周傳久,走訪各國實際觀察、體驗照顧觀念與方法,帶給臺灣長照領域更多想像空間。
‧日本由「照顧經理」執行長照任務,背景多元,可能是牙科助理、柔道整復師、視能訓練士、指壓師等,必須有五年工作經驗,通過醫學常識、一般常識、法律知識等考試,試後接受訓練、每兩年再進修,才得以具備資格;評估客戶時,照顧經理與主治醫師的評估與意見,將一起送至專業評估小組,過程嚴謹又細緻。
‧以色列輔具借用中心「撒拉之手」有近三百種輔具,包括:氧氣筒、床、拐杖、輪椅、生活用品等,以低廉租金或購買金,在全國流通;若需長期使用、購買,則可至「米勒巴」諮詢,該機構除職能、物理、語言、呼吸等各種治療師參與,還有國防科技武器專家以志工身分協助研發個別化輔具。
‧瑞士「時間銀行」,建立初老志工服務高齡長輩模式,互助完成洗衣、買菜等事,交換所長得到回饋。透過機構專業媒合配對,提供適切服務,增加生活中的人際相處,並同時肯定自我能力。
作者也針對臺灣照顧領域現況提出建言,綜合國內外經驗,希望臺灣發展因地制宜的照顧模式,營造令人嚮往的高齡友善社會。
【專文推薦】
蔡淑鳳(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
王英偉(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曹文傑(公視總經理)
簡月娥(士林靈糧堂社區老人照顧服務總主任)
邱家宜(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
高英茂(高雄十全教會牧師、前中華信義神學院董事長)
【好評推薦】
我從事長照應已逾二十年,傳久的文字、影片、觀點,總是會在我的腦海常佇足。有時會很好奇是如何的成長背景造就了傳久如此不凡的社會影響力。
近十年來,當愈來愈多專家學者大談闊論形形色色的長照議題與論述時,傳久的觀點總會是超越,超越長照技術、操作、專業慣性、防弊性政策作為,回歸到人的本質、真善美的社會倫理,然而這些常被忽略,但卻有極其可貴的觀點,並非大道理的闡述,而是傳久經年累月深耕北歐、點點滴滴的生活體驗與看見,用影片、文字及他的身體力行,讓不斷紛擾的臺灣,持續存在著清晰透徹的反思與引導。我從副市長卸任下來,投入偏鄉部落擔任照服員,其實就是追隨傳久數年前,他實際參與照服員培訓、服務的實踐行動。就是他,讓我能快速跳脫政治紛擾,回到初衷!
若說傳久是位會說、能說長照靈魂的人,我想更貼切一點是,他只是借當下高齡社會的需求,不斷探索生為人的價值與社會、國家可能、應能的美好。
─林依瑩(前臺中市副市長、前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
認識周傳久老師以來,最受感動的是周老師常在臉書上書寫,簡短有力,每每讓我思考許久,就像是周老師在螢幕的另一頭對我提問。今欣喜能拜讀周老師的最新創作,將網路世界裡的精神透過更細緻的文字傳達給更多對長照議題關心的大眾。在這本書裡,每一個提問背後都有動人故事,進一步帶動思考,幫助我們自省、自勵與懷抱夢想。相信對每一個讀者來說,周老師的文字能幫助我們彷若親臨故事的現場,讓懷抱疑惑而來的我們都能在字裡行間尋找到答案,同時體會到這的確是一本行萬里路後而擲地有聲的真誠之作。
─陳乃菁(高雄長庚醫院失智共照主治醫師)
*
什麼是真正的照顧?什麼是真正的療癒?生命的晚年什麼是真正的幸福?這本書處處流露作者身為媒體人用心關懷生命與終身學習的精神,書中各種實例具體深刻又充滿啟發與希望,鼓勵著我們以愛與專業,不斷創造銀髮照顧工作的新思維與行動。
─余嬪(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所教授)
作者簡介:
周傳久
現任公視銀髮節目製作人。世新廣電科、政治大學新聞系、中山大學傳管所、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所博士,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主授各國長照創新服務。參加照管專員、照服員培訓,並於過去二十五年前往歐洲各國公視及老人照顧單位學習。獲中華民國傑出新聞人員研究獎(歐美兒童新聞)、輔仁大學思恒獎(西北歐銀髮媒體)、黃達夫醫藥新聞獎(歐洲老人照顧)、曾虛白新聞獎(歐洲老人照顧)、吳舜文新聞獎(歐洲公視社群媒體)、卓越新聞獎(獨立特派員新聞節目聯合製作探討前瞻計畫)、中華經濟研究院歐盟公民社會研習(時間銀行)、美國國務院IVLP交流訪問(公民新聞學與老人照顧)。目前致力引介各地更多看見人的潛力,鼓勵人性、彈性、人人可得的高齡發展和照顧服務。
章節試閱
6‧瑞士I:聖加侖時間銀行現場直擊
瑞士聖加侖市「時間銀行」行之有年,在這個友善城市裡,每一位初老服務者服務老老長輩的模式,就像蘇西與羅絲每一次的自然互動一樣,兩位長輩的互信與體諒,溫馨取暖過生活,打破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界線,讓人看到「時間銀行」存在的價值。
上午我從聖加侖市中心搭公車前往市郊,要去觀察此地「初老」服務「老老」的情形。
這是個因基督教宗教改革歷史聞名且自豪的城市,包括已被列入世界遺產的聖加侖修道院圖書館,都是觀光客必訪的旅遊景點。因所處地理位置緣故,市區居民流動性頗高,同樓不相識的住民不少,郊區也在不斷大興土木,連週六也在趕工,意味又要搬來很多新住民。
我上公車後,由於路不熟又擔心延遲抵達,不巧又遇到只會講德語的司機,只好沿途找人問路。正好一旁坐了一位快八十歲的長輩,他的英語雖不流利,卻是立刻拿起手機,在山路搖搖晃晃中幫我查詢應是哪一站下車最妥當。
感受友善城市 異國陌生人如沐春風
這舉動讓人感受到當地人願意對陌生人伸出援手的信任與友善,使我想起以前在挪威火車上遇見一位行動不便的老太太說過:「在這個國家︵挪威︶旅行,永遠不必擔心,因為隨時都有人願意向你伸援手。」這樣的社會讓人很有安全感。
到站下車,是一個山坡大轉彎。假日,路上行人少,放眼望去,許多如童話故事裡的城堡大宅,還有沿著坡地建築的樓房。我不知道怎麼找地址,看到一棟樓房上有人在洗地,便向他詢問。他放下工作,然後說我來幫你找,便從四樓下到我身旁詳細說明,因為這裡不是靠網路地圖就可以找得到正確地點的地方,他花了些心思講清楚路牌和門牌辨識方式,讓我感受到他是真的友善而且有耐心。
後來按著他的指引,走到一處死巷,再轉個大彎,終於找到我要去的家戶,要拜訪的被服務對象是九十四歲的退休小學老師羅絲,來服務的則是七十二歲的退休老師蘇西。我以為蘇西住在別處,像臺灣居服員一樣用交通工具來此,但實際上蘇西就住在四樓,羅絲是她服務的對象之一,聖加侖儘量媒合住處相近的。從瑞士高低起伏的地形來看也較實際,何況很多舊的五樓建築無電梯,要人每天爬著樓梯去幫助別人,也是挺辛苦的。
初老服務老老 互信互助有效率做家事
按照聖加侖原始設計的服務規則,蘇西目前每週來服務羅絲四小時,已達飽合。不是不能做更多,而是蘇西也得考量自己的生活,且聖加侖政府計算過,從初老到離世前能用得上非醫療的生活服務,實際總量約七百五十小時,所以蘇西一週來四小時已是極限。
四小時,多還是少?端看怎麼用!洗衣加做飯可以是四小時,幫忙買菜也可以是四小時,若能有計畫的把買菜、洗衣、做飯組合安排好,甚至連晚上和明天的菜也一併準備好,也可以是四小時。有互信,了解被服務者需求,找對工具,就可以省時間。另一方面,是全靠服務者做到累死,還是服務者與被服務者一起動手,也會影響四小時怎麼用。所以這種互動,實際上有許多細節可能影響品質與效能。
蘇西和羅絲都很友善,但都只熟悉德語。所以這天,蘇西特地找了弟弟克利斯提從另一城市前來協助翻譯。
羅絲九十四歲,獨居、靠退休金生活,仍耳聰目明,可以自己操作電腦,需要拐杖、不能久站。家中牆上掛著以前男友和乾兒子的照片,不過那都是幾十年前的故事了。從窗外遠眺就是瑞士東北最高峰,海拔兩千五百公尺覆蓋著白雪的森蒂斯峰,她看著窗外就可以講一大串回憶,因為年輕的時候沒有纜車,都是靠走路爬山,現在爬不動,靠網路地圖欣賞山上的照片和新故事。羅絲很健談,又和蘇西同樣是小學老師背景,所以兩人很容易溝通。
兩位長者的友情互動
蘇西這一天先從二樓下到地下二樓︵像臺灣的三樓往下,等於五層樓︶,去那裡洗衣、晾衣。這棟樓每一戶買的備用食物也放在這裡,空間整理得井然有序又乾淨,這對蘇西有幫助,也不容易受傷。
蘇西在地下室晾衣服、收衣服,需要把手抬高,重複這些動作,才能控制晾衣服的多條懸吊拉繩,她現在也都還能做。之後把洗好的床單衣服提上樓,自己也要注意摔不得。由於這不是居家服務那種計算小時四處跑的工作,所以蘇西沒有壓力,可以慢慢地爬。
上樓後先到廁所將毛巾歸位,要按照羅絲的習慣排好,讓羅絲一人在家時方便取用;接著是理床單,她讓羅絲幫忙,兩人一人一邊拿著床單,方便摺疊,這不需要久站,而且微微移動,是羅絲可以做得到的事。瑞士人也像其他歐洲國家,基本上自己能做的就會自己做,可以感覺到獨立自主,而不是找個人來服務,當人是幫傭。尤其時間銀行這類服務,並不是花錢買服務,而是一種友情互動,更重視氛圍,最好是大家都快樂。
折了衣物之後要備餐,這是羅絲的家,蘇西來幫忙,羅絲還能動,該聽誰的?實際上是一起,羅絲知道東西擺哪裡,也有自己的飲食習慣和切洗烹飪方式。
今天要做沙拉和煮義大利麵,狹小長形的廚房,一邊擺放冰箱和小飯桌,一邊是流理臺與電爐。蘇西站著幫忙洗菜,一一把枯萎的挑掉,「自己不吃的絕對不會讓別人吃到。」這並不在時間銀行的規範裡,而是知識與良心問題。切起來比較費力的食材由蘇西來處理,在她身後,羅絲幫忙洗切好的菜,也幫忙開冰箱遞其他備料給蘇西,然後由羅絲負責攪拌調味料,因為口味以她為主,這樣做,感覺自己可以掌控生活,而且好不好吃沒得嫌。
接著煮麵,煮多少?由坐著的羅絲幫忙秤,交給正在開電爐預熱拌料的蘇西。煮麵的過程中,她們一邊聊天,羅絲幽默地說,蘇西做得很好吃,有時候也覺得自己愈老做得愈好吃。
煮好了,蘇西和羅絲一起吃,一方面是蘇西陪伴羅絲吃中飯,對同樣獨居的蘇西而言,也有人陪吃飯。她們兩人都說,的確,一起吃比平日的食量好很多,而且拌沙拉這類當地人的主食,兩、三人份量比較好採買製作。蘇西說:「做飯時擺出兩副刀叉的感覺就是很好。」
初老服務老老 體諒互信溫馨過日
換句話說,這種初老服務老老的互動,不只支持老老的生活,對初老也很有幫助。至於對年輕或中年等尚能四處跑的人來說,未必會那麼需要這種共食交流的社會互動。
蘇西展示了她的服務表格,表格上一排又一排的紀錄,包括什麼時候到誰家服務、哪個單位媒合的、什麼時間由被服務者預約的、做了什麼工作、用多少時間。表格顯示,蘇西自二○一五年開始投入,每次一小時或數小時不等,至二○一八年累積服務近四百個小時。蘇西說,她並不會計較時間,因為這工作能和羅絲每週碰面很有趣,但另一方面,蘇西也的確覺得累積小時數,可以讓自己對未來感覺更安心。
從過去數十年的經驗來看,時間銀行制度是一種嘗試,在幫瑞士民眾找尋一種比制式照顧更溫暖的服務。這種生活服務與醫療專業照顧有別,雖不能取代醫療照顧,但至少讓孤獨長者有機會得到溫暖,這與志工偶爾來拜訪一下相較,生活性互動不但增加,且可長期而穩定。以蘇西和羅絲互動而言,蘇西七十二歲,但仍能從九十四歲的羅絲身上學到很多人生的故事和早年的歷史,且聽羅絲講話也較有共鳴,包括膝蓋痛、孤獨和思念親人,以及對社會政策的興趣等。所以蘇西聽羅絲講話,怎麼打逗號句號,都讓羅絲容易有被了解的感覺。羅絲雖然知道蘇西住樓上,平日卻不會去麻煩蘇西,但是因為時間銀行制度產生的友誼互動,讓羅絲更有安全感。
蘇西的弟弟克利斯提也補充說,有些瑞士人老了會跑去泰國住。為什麼要遠離家鄉?因為去泰國,生活物價便宜,經濟壓力降低,不用煩惱未來,而且有相同想法的鄉親與德國人愈來愈多,較不會有流落異鄉的感覺,且氣候溫暖。其實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瑞士的居家照顧和機構照顧很專業,完全照規矩來,技術專業、流程專業,但未必有互動溫暖,遠走泰國也許遇見的照顧者沒有那麼專業、先進,至少有被對待的溫暖,這是衰弱長輩極其在乎的感受,這種友善互動,會很直接地影響到長者想不想活下去,和決定為了什麼活下去。
實地觀察羅絲與蘇西的故事可以發現,體諒、互信是時間銀行成功的要件,且鼓舞人心的是,銀髮助人者也因為提供服務而得到很大幫助,確實是一個延緩失能的雙贏制度。這和他國不分年齡的模式,更能顯現出瑞士模式的意義。
6‧瑞士I:聖加侖時間銀行現場直擊
瑞士聖加侖市「時間銀行」行之有年,在這個友善城市裡,每一位初老服務者服務老老長輩的模式,就像蘇西與羅絲每一次的自然互動一樣,兩位長輩的互信與體諒,溫馨取暖過生活,打破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界線,讓人看到「時間銀行」存在的價值。
上午我從聖加侖市中心搭公車前往市郊,要去觀察此地「初老」服務「老老」的情形。
這是個因基督教宗教改革歷史聞名且自豪的城市,包括已被列入世界遺產的聖加侖修道院圖書館,都是觀光客必訪的旅遊景點。因所處地理位置緣故,市區居民流動性頗高,同樓不相識的住...
作者序
你想要什麼樣的老後生活呢?
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
認識傳久兄超過十五個年頭,初遇是在臺灣護理史展的採訪,印象深刻的是周記者不斷會問「為什麼」。十五年來從各種管道,我看見傳久兄對「照顧」這議題鍥而不捨的報導,不只老遠多次往返北歐國家,為能專業報導,還潛入完成「照顧服務」及「照顧管理專員」的正式訓練,對他Crazy探索的行動力,我相信對臺灣「未來的照顧」一定能發揮影響力!
這本書累積他十多年國內外經驗對照顧議題的「看見」與「聽見」。從「建立照顧新思維」、「兼顧生理與心理」、「改善機構制度與照顧者素養」、「點亮生命價值」及「走訪各國集思廣益」分為五章共四十三節,內容以國內外交流的「對話」及「實例」鋪陳對失能與失智議題中「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困境,以及如何運用「同理心」與「溝通」解決問題,並指出「如何透過有效的教與學」才能讓照顧在人力及財力的限制上找到出口,倡議「照顧」意義的反思與練習!
看完這本書,讓我想起在比利時訪問Hilda Van Hoolst(何華珍)護士修女的場景,她二十六歲來臺灣從事護理工作,比利時到臺灣約九千五百八十五公里,她在臺灣五十三年。二○一三年返回比利時天主教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Zusters Missionarissen De Jacht, Cultes)。該修女會目前約有一百五十位修女,都是年輕時到各國奉獻,年老返家安養。一百五十位修女年齡介於七十九至九十九歲,以自我照顧為主,其中約百分之三十需要被照顧,由教會派人支援照顧,但修女們也互相照顧,何修女已八十多歲,負責四十二位失能失智比較嚴重的修女。她說:「我每天幫忙巡視修女們的健康狀況,了解她們的需求,協助協調問題處理。」修女院的照顧情境比家更像家,比社區更像社區,是平靜、自然又安心的住所!何修女說她很思念臺灣,臺灣很美麗,希望帶給臺灣護理姐妹一句話:「一定要快樂做護理工作!」
臺灣正面臨快速老化,加上少子化衝擊,讓「照顧議題」備受關注與挑戰。我喜歡這本書提到的幾個重要觀念:照顧的目的是為支持生活品質,所以照顧的原則是協助被照顧者維持獨立。什麼是照顧?或許要從認識自己開始,每個人都有責任為自己的老年負責,自我照顧是一種公民素養,我們需要更多「未來式思考」與「設計式對話」,想想什麼是美好的老年生活?什麼是快樂的一天?而對於照顧與被照顧實務情境中尚未面對的「難」與「結」,我們需要用「換位思考」,用討論來解題。另外本書提到的「未來委員會」的政策設計、機構評鑑創新及失智教育系統,也讓我特別有感,因為衛福部照護司的相關政策也有類似的理念與行動正在進行式翻轉中!
專業生活化,照顧專業化,讓我們一起透過學習與教育持續反思與行動,共創美麗的未來式!
你想要什麼樣的老後生活呢?
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
認識傳久兄超過十五個年頭,初遇是在臺灣護理史展的採訪,印象深刻的是周記者不斷會問「為什麼」。十五年來從各種管道,我看見傳久兄對「照顧」這議題鍥而不捨的報導,不只老遠多次往返北歐國家,為能專業報導,還潛入完成「照顧服務」及「照顧管理專員」的正式訓練,對他Crazy探索的行動力,我相信對臺灣「未來的照顧」一定能發揮影響力!
這本書累積他十多年國內外經驗對照顧議題的「看見」與「聽見」。從「建立照顧新思維」、「兼顧生理與心理」、「改善機構制度...
目錄
推薦序
你想要什麼樣的老後生活呢?/蔡淑鳳
保有尊嚴 活躍老化/王英偉
媒體的「長照傳教士」/曹文傑
以人為中心的照顧文化/簡月娥
從「腳」開始的長照反思/邱家宜
「願意多做一點」的服侍精神/高英茂
好評推薦
林依瑩、陳乃菁、余嬪
Chapter1 建立照顧新思維
1.自己的健康自己顧
2.熟年要理人生福
3.同理心啊!同理心
4.如何突破長照屎尿情結
5.照顧不是軍隊管理
6.打破病房式長照思維
7.高齡就業新思維
8.高齡者的性倫理
9.安樂死,真安樂?
Chapter2 兼顧生理與心理
1.嚇壞荷蘭護理師的「臺灣腳」
2.請重視老人的腳
3.吃飯可以配豆腐乳嗎?
4.美食與健康如何兼顧?
5.非藥物照顧的重要性
6.專職活動帶領者 啟動老人心
7.荷蘭農場善用自然療癒 失智、休養一起來
Chapter3 改善機構制度與照顧者素養
1.創造多贏的丹麥急後照顧
2.芬蘭機構改造教練分享I:從換位思考開始
3.芬蘭機構改造教練分享II:長照機構的訓練課程
4.挪威失智照顧創新實驗
5.專業養成落實長照新制
6.從歐洲照顧經驗看臺灣社區安寧照顧
7.與失智者溝通的關鍵
8.溝通不良如何做好照顧服務?
9.照顧者的「專業言語」
10.有感居服品質首重溝通
11.推長照靠社政、衛政合作
12.長照評鑑大點評
Chapter4 點亮生活價值
1.芬蘭家族月曆:凝聚家族向心力
2.誰掐住失智者的生命力?
3.聖加侖仿古嘉年華:宗教改革傳承生活價值
4.奧地利遊博物館:從糞便塗牆到學古畫
5.樂齡教學有竅門
6.自給自足的樂齡大學
7.銀髮志工體系大挑戰
Chapter5 走訪各國集思廣益
1.日本:「照顧經理」與嚴謹的評估制度
2.以色列:重視跨域合作 輔具物美價廉
3.奧地利:護理之家重視失智失能生活自主權
4.芬蘭:長照升級典範 長輩們的第二個家
5.荷蘭:失智友善訓練公司掀幸福效應
6.瑞士I:聖加侖時間銀行現場直擊
7.瑞士II: 民營時間銀行重建鄰里互助精神
8.瑞士III:聖加侖快樂旅館 有愛關懷 服務無礙
後記
推薦序
你想要什麼樣的老後生活呢?/蔡淑鳳
保有尊嚴 活躍老化/王英偉
媒體的「長照傳教士」/曹文傑
以人為中心的照顧文化/簡月娥
從「腳」開始的長照反思/邱家宜
「願意多做一點」的服侍精神/高英茂
好評推薦
林依瑩、陳乃菁、余嬪
Chapter1 建立照顧新思維
1.自己的健康自己顧
2.熟年要理人生福
3.同理心啊!同理心
4.如何突破長照屎尿情結
5.照顧不是軍隊管理
6.打破病房式長照思維
7.高齡就業新思維
8.高齡者的性倫理
9.安樂死,真安樂?
Chapter2 兼顧生理與心理
1.嚇壞荷蘭護理師的「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