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月前,有位門生來訪,一進研究室即問:「老師你最近好像瘦很多?」我說:「還好吧?」回家後站上磅秤一看,還真的瘦了六公斤,算是減重成功!想想自己卸下校長繁重的行政工作已半年,這段日子以來,絕交息遊,過著樸實、自在而無應酬的簡單生活,每天下班後,就在家附近的公園步行三十分鐘,然後回家開始筆耕寫作至三更半夜,希望在人生閱歷比較成熟的黃金階段,留下豐碩的科學論文及文學作品。繼《俊逸文集》及《毓馨文集》之後,如今又到了可以集印第三本文集的時候,心中感覺非常踏實。書成之後,閉關就結束了,特別感謝閉關期間有護關的人來照顧,她是值得在此大書特書的,因為她讓我心無旁騖、有信心而堅定地完成本書的寫作,那個護關的人就是我的太太─邱慧芬教授,也是這三本文集封面圖的創作者。
門生不經意的一問:「老師你最近好像瘦很多?」讓我想到李白有一首〈戲贈杜甫〉的詩:「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李白和杜甫久別重逢,李白在此詩中開玩笑的問杜甫,請問:「老兄,自從和你分別後,你為何如此消瘦呢?是減肥呢?還是這一段歲月裡,一直為了寫詩而煎熬受苦呢?」人們都知道杜甫的每一首詩句都是字句斟酌,力求完美而嚴格的態度,他曾談過自己創作的艱辛過程,說道:「如果我寫出來的詩句,若是平淡無奇,不能引人驚奇的話,我至死也不會罷手。」意思就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我們可以想見大詩人杜甫為了寫出絕妙好句,在選字煉句的過程絞盡腦汁、辛苦思索、反覆推敲的情態。這種情態可能會廢寢忘食,因此身形為之消瘦是可能的。筆者雖然不是創作詩句,但寫作過程很多時間投入尋覓典籍中章句,為了選擇合適的詞句,時常殫精竭慮,斟酌用字遣詞,有時文思不順暢的時候,搜索枯腸也寫不出來,不知不覺三更已至,筆者還在案前埋首苦讀。筆者雖然不是專業作家,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畢竟筆者把寫作當作是一件非常嚴謹的事情,為了寫出好的作品,雖然沒有把自己弄得瘦骨嶙峋,也沒有古人「吟安一個字,撚斷數莖鬚」的嘔心苦思,但不知不覺間也消瘦了六公斤,真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文」消得人憔悴啊!
本書是以隨筆方式寫作,筆者隨性下筆,隨意之所至,想寫什麼主題就寫什麼主題,隨手筆記敘事,以表達自己的見解、傳輸情感或評論的雜文,但以不評論時事為原則,寫作風格與之前的《俊逸文集》及《毓馨文集》略有不同。因此書名為《俊毓隨筆(一)》,有(一)之後就會有(二)、(三),這是筆者對自己的期許,希望本書出版後也能繼續筆耕,相信這也是許多粉絲讀者的期待!
自然界的草木魚蟲鳥獸是人類生存的資源,與人類共用自然環境,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詩經》就有許多鳥獸草木之名的記載,在唐詩宋詞文學作品裡,處處可見飛禽走獸,處處可聞草木花香。《論語.陽貨篇》:「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可見孔子這個偉大教育家在二千多年前,就要他的學生「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意指要學生多多認識一些動植物,多多親近大自然,要博學廣記,拓寬知識領域。受到孔子教育思想的影響,古代的書院都要選擇自然環境優雅的地方,因為山川景物和鳥獸草木可以涵養人們的心性。
本書主要介紹各種動、植物的情態,主題包含每個月當令的花及十二生肖的動物等。筆者既非植物學家,也非動物學家,因此不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談牠們,而是從文學、歷史、與人類的互動或是相關的文化的觀點來介紹牠們。本書寫作的旨趣,偏重「故事性」與「趣味性」,筆者盡可能的將資料加以融合、反芻、消化之後,重塑連貫性的故事,以免枯燥乏味。如果能因此加深讀者的認識與興趣,是乃筆者衷心的期望,亦不失數月來筆耕之心血了。
本書自二○二四年八月開始寫作,今日始告完成,其中甘苦,唯筆者自知。本書仍由巨流圖書公司出版,一來是為了與筆者其它二本著作成一系列,也是為了讓更多讀者能讀到它;二來是本書為「公益之書」,巨流公司本著善盡社會責任的初衷,同其它二本著作一樣,會將所售每本書定價的百分之三捐給高雄醫學大學,做為經濟不利學生的「起飛圓夢助學專款」。當然筆者也會比照先前二本書的做法,將所有版稅全部捐給高雄醫學大學,並邀請認同本人理念的親朋好友一起認購本書,大家一起來做公益。本書的完成,最後特別感謝我的太太,她總是在用字遣詞上給我很大的建議,頗有畫龍點睛之效。
楊俊毓
寫於二○二五年元月十三日於高雄俊逸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