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緒論/1
1.1研究緣起及意義/1
1.1.1問題的提出/1
1.1.2研究意義/3
1.2文獻綜述/4
1.2.1概念界定/4
1.2.2國內外研究現狀/10
1.3理論基礎/26
1.3.1抗爭政治理論/26
1.3.2社會運動的相關理論/27
1.4研究方法/30
1.4.1資料統計法/30
1.4.2內容分析法/30
1.4.3個案研究法/31
1.4.4深度訪談法/32
1.5研究創新/32
1.5.1研究角度創新/32
1.5.2研究方法創新/33
1.5.3研究素材創新/33
2中國環境群體抗爭的現狀/34
2.1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環境群體抗爭的誘發因素/34
2.1.1環境群體抗爭發生的直接原因/35
2.1.2環境群體抗爭發生的深層原因/38
2.2新媒體時代環境群體抗爭的特點/41
2.2.1頻繁爆發,與經濟發展、污染高度相關/41
2.2.2區域性強/43
2.2.3參與人員規模大,同質性強/46
2.2.4抗爭訴求單一,城鄉差異大/48
2.2.5首曝媒介以論壇為主/50
3環境群體抗爭的演變過程及機制研究/52
3.1環境群體抗爭的觸發階段/52
3.1.1環境議題/52
3.1.2刺激因素的產生方式/61
3.2環境群體抗爭動員過程/66
3.2.1集體認同感/66
3.2.2情感動員/71
3.3環境群體抗爭策略與「劇目」/74
3.3.1有節制的抗爭/76
3.3.2逾越界限的抗爭/80
3.4環境群體抗爭的結果/81
3.4.1抗爭的直接結果/81
3.4.2影響公共政策/82
4不同行為主體在中國環境抗爭中的參與研究/86
4.1核心三角行為主體/86
4.1.1社會管理的職能部門———政府/86
4.1.2環境群體抗爭的參與者———公眾/89
4.1.3環境污染的實施者———企業/93
4.2其他重要參與主體/98
4.2.1媒體/98
4.2.2精英人士/102
4.2.3NGO/105
5新媒體在環境群體抗爭中的表現與作用機制/107
5.1新媒體在不同時期環境群體抗爭中的表現(2003—2014年)/109
5.1.1第一階段(2003—2005年)/110
5.1.2第二階段(2006—2009年)/114
5.1.3第三階段(2010—2012年)/118
5.1.4第四階段(2013—2014年)/122
5.2新媒體在環境群體抗爭中的角色與作用/127
5.2.1作為動員的手段/128
5.2.2作為政治機會結構/131
5.2.3作為框架化結構/133
5.3新媒體動員在環境群體抗爭中的風險/134
5.3.1謠言大肆傳播/135
5.3.2抗爭走向激化/137
5.3.3環境動員異化/138
6新媒體時代政府應對環境群體抗爭的治理策略/140
6.1環境群體抗爭的風險預防/142
6.1.1治本:轉變經濟增長方式/142
6.1.2統籌:深化改革中國環境行政管理體制/144
6.1.3預防:健全環境影響評價制度/146
6.1.4建言:完善公眾環境參與機制/149
6.2環境群體抗爭的治理與應對/151
6.2.1救濟:完善環境利益訴求機制/151
6.2.2應對:加強政府在環境群體性事件中的網絡應對能力/155
參考文獻/160
附錄/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