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管理學視角來看,傳統的企業組織認為,管理者的主要職責就是控制別人,去調配物料資源;而學習型組織認為,管理者的主要職責就是調動別人、授權別人,通過激勵措施去配置物料資源。彼得·聖吉(Peter M.Senge)指出,企業應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並提出了建立學習型組織的四條標準:一是人們能不能不斷檢驗自己的經驗;二是人們有沒有生產知識;三是大家能否分享在組織中學習到的知識;四是組織中的學習是否和組織中的目標息息相關。所以,物流企業或企業物流是否建立了學習型組織,物流管理者對其物流營運及其管理的標準和經驗又該如何制定和分享,勢必考慮從調動員工或授權員工的職責共同去分析研究物流業務活動,尤其要總結研究物流及物流管理的案例活動,幫助我們最大限度地實現物流組織目標,分享物流組織的成功,總結失敗的經驗和教訓。每一位物流管理者都應高度重視現代企業物流管理的案例活動,並要求具備實訓能力的基本素養。況且,我們正處於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著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曾講過:很多人相信,技術上的創新能夠引發變革。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成功的創新總是在變革已經發生之後才出現,並充分地發掘變革。他的論述可以用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並非因為有了互聯網才出現了信息經濟時代,而恰恰是人們對信息經濟的需求變革引導了信息技術的創新,而這種創新又反過來滿足了人們對信息產業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需求。
物流經理人(Chief Logistics Officer, CLO)的職業生涯與從事的管理工作同樣如此。現在,人們對「職業生涯」的理解和在觀念上的更新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並非由任何一種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或技術所引起。變化來自於外界,來自於整個社會和經濟環境。在這種背景下,人們需要做的是:首先適應各種轉變,其次才是在理念和技術上有所創新。因此,我們在編寫《物流管理案例與實訓》一書的過程中努力運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法,案例採編的手法立足於現場調查、數據分析、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整理、加工和背景分析提煉相結合的方法。其指導思想是:盡可能吸取本土化物流經濟活動中所累積的物流管理思想和理論的精華,試圖通過物流管理案例的分析來系統介紹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我們在書中將物流管理案例歸納為研究型案例和描述型案例,內容涉及物流管理的理論體系和物流職能活動。本書編寫的特色是:既注意了國內外經濟發展時代物流管理理論的系統思想,又充分體現了物流管理學科、專業的相關研究成果;既注意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又滿足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的需要。同時,探討了產業經濟、知識經濟、信息經濟多元化條件下物流管理學科專業教學、科研可能面臨的案例研究與教學創新。
本書可作為管理學、經濟學、工學等學科領域中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市場行銷、工商管理等研究生、大學生和高職高專類專業學生的教材,也可作為企業生產經營、商貿流通領域和經濟管理部門的管理者提升業務素質的學習指南。編寫大綱的審定得到理論界和實業界專家、教授們的熱情指教。在每章的撰寫過程中,參考、吸收、運用了國內外學者們的研究成果,都以參考文獻的形式列於各個章節之後。本書大力倡導教學成果、學術思想的推廣。衷心感謝出版社為本書的出版付出的辛勤、幫助。也衷心感謝何玉影、賈典琰、段帥、葛娜娜等為本書編寫所做的基礎性工作。
物流管理案例的開發與採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案例素材來源於彰顯品牌企業、公司和組織群體的新聞報導,媒體發布的各種信息和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下的案例評析,其闡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完全是為了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本書學習借鑑了全國工商管理碩士(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和同行學者對管理案例的基本要求和教學理念,管理教學案例的本質必須以事實為依據,體現出真實性。與創作小說不同,案例在主題內容和情節上可以不虛構,但名稱與數據出於保密的需要可以加以掩飾,必要時對素材可以刪減合併,但基本事實應來自管理實際。管理案例基本上應是對事實的客觀性記錄,案例事件的描述不得帶有撰寫者的主觀分析與評論。因為教學的目的是要使學生深入其境,深入體會,把學生帶到一種真實的管理環境中去。況且開發一本相應的成熟的案例教材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我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將管理學、經濟學科的科研成果反哺於教學中,充分發揮科研反哺教學的作用。在與出版社商議確定了出版本書的意向後,雖然團隊成員們平時的教學、科研任務較重,我們也傾其所能編寫好本書。但因為多種原因,書中難免會有差錯,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