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1
緒論/1
一 選題意義/1
二 研究現況/2
三 論文的研究範圍/3
四 寫作思路/.4
五 朝鮮時期學術背景略述/5
第一章 朝鮮學者對《詩經》的諺解/9
第一節 諺解的開始階段─口訣/11
一 口訣的定義與使用/11
二 為《詩經》加注的口訣/14
第二節 諺解的辨析階段─釋義時期/16
一 釋義/16
二 李滉的〈詩釋義〉 18
三 由退溪所引其他釋義看朝鮮中期對《詩經》的釋義傾向/24
第三節 諺解的規範階段─校正廳本《詩經諺解》/29
一 校正廳本《詩經諺解》的成書及刊行過程/30
二 校正廳本《詩經諺解》的性質特點/32
第四節 《詩經》諺解所產生的影響/35
一 推動儒家詩學思想的普及/35
二 加速朝鮮國語的規範與發展/37
三 釀成株守其義、拘泥而鮮通的弊端/38
第五節 小結/39
第二章 朝鮮時期論《詩》的形式特點──經筵與經史講義/41
第一節 朝鮮經筵讀《詩》的經過/43
一 對中國經筵制度的接受期──朝鮮以前43
二 朝鮮經筵制度的確立期──世宗、成宗朝/45
三 朝鮮經筵制度的坎坷期──宣祖、孝宗、肅宗朝/52
四 朝鮮經筵制度的成熟期──英祖朝/54
第二節 朝鮮經筵制度的變用期─正祖朝的經史講義/65
一 正祖朝的經筵與「經史講義」活動/65
二 正祖與毛奇齡《詩》說/73
三 《詩經講義》中的正祖「條問」/81
四 《詩經講義》中的文臣「條對」/92
第三節 小結/9
第三章 朝鮮時期《詩》學的內容特點
─以朱說為中心/101
第一節 權近《詩淺見錄》/101
一 權近《詩》說/103
二 權近治《詩》特點/111
三 小結/116
第二節 朴文鎬《詩集傳詳說》/117
一 朴文鎬生平與著述/118
二 對朱熹《詩集傳》版本的文字、注音的校勘/121
三 分析朱熹《詩集傳》內容上的特點/126
四 對《諺解》的分析與糾正/136
五 從語言學角度關注《詩經》/142
第三節 小結/144
第四章 注重文獻的《詩》學研究/147
第一節 申綽《詩》學/147
一 《詩次故》的編撰/148
二 申綽《詩》說觀/151
三 申綽治《詩》特點/160
第二節 成海應《詩》學/166
一 成海應《詩》說觀/168
二 成海應治《詩》上的特點/175
第三節 小結/182
第五章 試圖開闢朝鮮《詩》學的新路/185
第一節 李瀷《詩經疾書》/186
一 生平與學術/186
二 以往學者對李瀷《詩》學的研究成果/187
三 李星湖《詩》說/188
四 李星湖治《詩》特點/195
五 小結/206
第二節 丁若鏞《詩經講義》/207
一 丁若鏞生平與著述/207
二 丁若鏞《詩》說的基本觀點/212
三 治《詩》方法/221
第三節 小結/229
結語/231
參考文獻/235
附錄
一 韓國《詩經》學相關年表/247
二 朝鮮《詩經》諺解本的書影/251
三 權近《詩》圖解的圖影/257
後記/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