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符號與符號學之探討
人類社會宛若是一個充滿符號的世界, 「人」不但「本身」是一種異於其他動物的「符號」,且是具高度創造與熱衷使用符號,俾以相互溝通、傳達訊息與表情達意的「特殊動物」。如果人類的軀殼肉體是源自於自然物種的進化,那麼人類的心靈思考就是其獨特符號文化交互統整的過程。人類社會現象可謂是各種「符號互動」的總體展現,足見「符號」自有人類以來,即與人類關係極為密切(姜得勝,民94c、民101)。
「符號」的本質,促使人類能以獨特的方式來行動;也因有符號,使人類個體與外在人事物等環境交互作用過程中,不再僅被動地回應加諸於其本身的各種行為,而且可以主動地再創造人類多采多姿的世界。除「肖像」與「標誌」之「施指」與「所指」間,具有相當程度的相似性外,其它一般符號本身及其所表徵之連結意義,可謂頗具任意相對性與約定俗成普遍性,且極可能隨著時空變遷,或有改變、或有新義。人類社會現象的發展,似乎就是人類先天與生俱存及後天發明創造符號,一連串交互活動的歷程。尤其,以今日交通之發達、科技之創新、資訊之普及、教育程度之提升、人際溝通之頻繁且複雜,益使符號的巧妙運用更具活力與創造力。亦即「符號」不但沒有因社會變遷而失去其重要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反而使我輩更珍惜此人類寶貴文化,且不斷靈巧運用與創新(張振成,民85;姜得勝,民94c、民101)。
Hyland & Bateman(2011)於《符號》(Symbol)該書中,雖未對「校園符號」有深入探討,但其根據符號的基本元素──形狀、外觀,探究符號的視覺語言,蒐集世界各國不同時代、不同目的之各類符號及其象徵意涵,充分驗證人類是「符號性」的動物,而人類社會其實就是「符號的社會」。惟有些符號之施指與所指的關係,淺顯易懂且傳情達意極為傳神,頗令人「讚嘆」;反之,有些則艱澀難解且傳情達意極為牽強,頗令人「嘆息」!「符號」的規劃、設計、意涵、結構與應用等頗值得深入思索與探究。
回顧何秀煌(民88)之著作後,吾輩可深知凡是符號往往有其內涵,不同者是,有時其內涵比較清晰,有時比較模糊;有時其內涵與符號之連結是有根據的,有時卻似乎毫無關係;同時,有些符號的內涵較具有穩定性,有些較具有變化性;亦即有些符號的內涵深受知識成長影響而會產生變化,有些則深植於文化價值系統而較具穩定性。唯其共同點則是:「無內涵」則「符號」即無法成立。人類藉由符號化的過程,致使人類的經驗傳遞與溝通成為可能;反之,人類基於交流與溝通之需要,將人類的經驗內容寄存託付於符號,如此良性循環、日積月累,益加充實人類與符號的相互依賴關係。人類於符號的創作與使用層面,超越一般動物的自然條件與生理反應侷限,逐漸發展成人類特有的符號模式,成就人類特有的文明與文化;符號文化,不僅是人類競存持續發展演化之成果,且反過來規範指導人類的演化歷程,足見「符號」探索之重要性(姜得勝,民94c)。
至於有關「符號」的基本命題,首先,需對其「意涵」予以明確合理界定,俾利於深度探索與全方位理解;其次,需洞察其「特性」以適切合理運用;同時需了解其合理「功能」;進而探究「符號學」之意涵。俾以資為探究校園符號之基礎,茲分別敘述如下。
一、符號的意涵
「符號」意涵著其具有傳播或傳意或表情之性質(祝基瀅,民75;費斯克,民84),儘管同一個符號對不同的個體或族群可能有不同的詮釋與解讀,即使同一個符號對同一個體或族群,在不同時空也可能有不同的意義與理解。洞察人際互動歷程中,符號若被合乎法理情的多元詮釋,尚不致於引起溝通上的衝突;唯若被誤用、妄用、濫用,則將滋生許多困擾。然而,符號之被「獨自」誤用、妄用、濫用似乎也有一定限度,因符號的「共同普遍」規則,似乎仍為某特定族群、社會上大多數人所共同遵守著,否則,人類就無法進行良好的溝通,而只有「噪音」、「亂行」與「衝突」。亦即人類是符號的使用者、詮釋者、傳播者、變更者、扭曲者與創造者,雖凸顯人類異於其它動物與物質世界的基本特質,但「符號」之「施指」與「所指」間的關係,似乎只有在應用它們的人類社會中,獲得多數共同、甚至一致的認同始具有意義(姜得勝,民94c、民101)。人類之所以對同一「符號」做出各種不同的詮釋,乃因符號所代表之事物,有時對不同族群、甚至不同個體,由於歷史、地理、風俗習慣等文化背景之差異,往往具有不同的意義;符號只是一個名詞,非經由詮釋過程是無意義的、無效用的,如圖1-1 所示(祝基瀅,民75)。
至於什麼是「符號」? 「符號」的共通本質為何?實為探索「符號」相關研究之首需釐清者。自民國70 幾年,作者開始探索、鑽研「符號」相關課題,指出「符號」是一個極為難以完全絕對界定且多元的名詞;復加中西文化差異、字義詞涵文意之難完全相符應表達、譯者與讀者認知本質之紛歧,導致使原本已頗為複雜紛歧的中外「母國文義」本身及其譯文,益添複雜性與難解度。概言之,一般日常「符號」的範疇極為廣泛,舉凡語言、文字、氣味、標(號)誌、年齡、性別、聲音、配件、髮型、顏色、線條、財產、學歷、經歷、旗幟、紀念日、禮物贈品、典禮儀式、住家類型、獎狀徽章、音樂曲調、藝術流派、物體形狀大小、職位頭銜角色、人際互動方式、姿勢儀態行為、休閒運動類型、座位與方位、交通工具、植物、動物、建築景觀造型與結構……等等具有「傳播」深層意涵功能者皆屬之。
冀期對「符號」之探究,有全方位合理之認知、理解、應用、分析、綜合、批判與創造,界定「符號」之共通核心義,似為首要之務。鑑此,作者於昔日研究中(姜得勝,民94c、民101),皆將中文「符號」、「記號」、「象徵」、「肖像」、「標誌」、「號誌」、「符碼」、「圖騰」與西文‘symbol’、‘sign’、‘signal’、‘icon’、‘index’、‘code’、‘totem’等,取其「核心共通本質」之概括性定義,綜合界定為:凡具有「象徵」、「隱喻」以表情達意之制約反應意義功能者,不論其為有形、無形或直接、間接,亦不論其為有聲、無聲或自然、人為者皆屬之。為具體「襯托展現」本書之「校園符號」核心本質義,中文以「符號」、英文以‘symbol’稱之,俾以對「校園符號」進行較廣度普遍合理認知與了解,且避免名詞雷同、意義類似、詮釋龐雜繁瑣之弊;惟數理、生物、化學、邏輯等自然科學領域之符號系統暫不論及,俾使本書主題益加具體明確。
二、符號的特性
探究多人論點(如柯恩,民75;甘宗源,民79;高宣揚,民87)後,發現所有社會行為似乎皆可用象徵符號或其它類型符號來表達,展現與發揮各類符號的特性,俾以建構一個龐大的複雜關係網路,所有這些關係皆用特定形式、象徵行為以表現出來,形成多采多姿的人類社會,如「權力關係」可謂是所有社會關係所展現出來的主要「符號容貌」之一。一個符號所能表達的意義越多,其往往也變得更有彈性,定義也越模糊;相對地,其能喚起的情緒作用也就越強,能發揮的功效也相對地就越多。「符號」不但是人類社會文化活動的媒介,而且是各種複雜社會文化關係網的產物;同時,也是社會文化不斷運作與再生產的基本條件。鑑此,符號體系與其運作,於本質上是人本的、社會性的、且是文化性的(姜得勝,民94c)。
誠如何秀煌(民88)所主張,認為人類透由「符號」以代表或傳達某些事物,是個體表達、傳遞情意與心思的工具;唯符號既經創制沿用,歷經俗成化過程後,其現實使用與內在運作,即自有公眾化的規範與客觀化的內涵;符號系統既成了「公器」後,不論在運作或內涵層面,即再也不能由個人任意改變或取捨,即使個人有所創意、發明或精進更新,也皆必須築基於既有的符號運作規範與內涵基礎上,始具有社會意義。在人類不斷進行概念化、意義化等符號化過程中,個體生命已不再僅是生物個別細胞的統合與只會機械式的生理反應;而是由感覺層次提升到概念境界、知性層次提升到理性境界、情緒提升到感情層次、他律規範提升到自律道德層次、實用滿足提升到內在價值層次、被動順應環境提升到主動操控環境層次、現實偏安提升到夢想願望層次;在人類自我意識如此開展的過程中,人類逐漸自省自覺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同時也開創出人類存在的終極自由與生命的重建。
進一步研究後,作者發現(姜得勝,民94c、民101),雖各領域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切入,致使對「符號」的界定不盡相同,甚或有重大歧異者,唯普遍共同的認知,則認為「符號」具有以下特性:
(一)「符號」是動物界的專屬工具
「符號」是動物界特有表情達意的極重要媒介。
(二)人類是最善於使用與創造符號的動物
亦即由於人類使用及創造符號,使符號應用更加多采多姿。
(三)「符號」需經詮釋始具意義
許多符號與其所代表事物間往往本無任何關連,需經人類的「詮釋」,始得到意義。意義之決定,往往根據「符號本身」及其「傳播者」、「接收者」三者間之情境與關係而定;亦即許多符號本身原本無任何意義,其本身只是一種刺激,它必須與其所代表事物間,建立自然的或人為的關係後,透由人類之詮釋始具有意義。
(四)「符號」的意涵有時會改變
符號與其所代表事物間建立關係後,就可用該「符號」以指稱其所代表之意義;當「符號」與人類行為的互動過程中,如果人類(或某族群)大多數人,對於此「符號」所符應的原有象徵概念或行為表現不再認同時,該符號往往就會漸漸消失或被賦與新義。因此,符號的象徵意義,來自於它所代表之事物,但其彼此間之關係,有時會隨時空變遷而改變。
(五)「符號」往往具兩層意涵
「符號」之意涵包括兩層, 一為「外延意義」(denotative meaning),另一為「內涵意義」(connotative meaning);前者是指示性的(referential),有一定明確的意義,是屬顯義,較具客觀性;後者是表現性的(expressive),其含意屬隱義,較具情感作用。
(六)「符號」具傳播作用
由於符號能傳達意義,故而具有傳播性質,亦即「符號作用」即是一種「傳播作用」。
(七)「符號」的發展是具社會性的
人類社會互動的過程,常藉由符號以代表意念、情感、價值與思想。
(八)「符號」意涵的表達往往有一定的歷程
「符號」之「施指」與「所指」間的連結關係,往往歷經約定化、俗成化、公眾化、客觀化與標準化等過程,始具有穩定性的溝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