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的洪富峰教授與施雅軒教授,每個禮拜在高雄廣播電台「地球脈動」節目中討論地理學與國際政治之間的關係,《地球脈動:一場臺灣世界地理學的討論》的內容就是兩位教授將節目中討論的內容紀錄整理並集結出版成書。我本身也是每週二在臺北的綠色和平電台主持廣播節目「有影上大聲」,所以相當了解在廣播節目中評論新聞時事的難處。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昨天甚至當天早上的新聞,很可能馬上在其他的新聞節目已經被評論過了,如果我們下午的廣播節目要對當天的新聞來做評論,很可能拾人牙慧,反而沒有創新的觀點。相反的,要立即評論當天發生的新聞,其實也有難度,因為要在短時間內對新聞的意義作出定調,掌握相關的資訊,並預測後續可能的發展,若無法提出適當的定調與預測,過兩天之後,自己的評論反而會成為其他人評論的笑柄。
因為「地球脈動」是每週二播出的廣播節目,所以《地球脈動:一場臺灣世界地理學的討論》書中的國際新聞也是以「週」為單位,對當週的國際新聞提出評論。洪富峰教授與施雅軒教授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使用「區位」、「距離」、「組織」來評論當週的國際新聞,不僅可以免除時效性帶來的風險,同時佐以地圖的資料,和一般媒體生硬的新聞評論相較之下,更顯得有骨有肉,對讀者國際觀的提升增加了更多的興趣。例如在書中提到的「亞投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議題,兩位教授為讀者說明了亞投行在國際關係中所產生的意義,以及中國成立「亞投行」背後的戰略目標,對於國際關係有興趣的讀者,本書很適合當作入門閱讀的書籍。我自己也在廣播節目中評論過「亞投行」的議題,因為我本身是政治人物,評論就偏重在臺灣加入「亞投行」利弊得失,「亞投行」如何與美國的「亞洲開發銀行」抗衡等現實政治的問題。
洪富峰教授是我在擔任高雄市長時期的社會局長,同時也是多年的好友。洪富峰教授在社會局長任內與市政府和議會都保持很好的關係,是虔誠的佛教徒,最近開始在學習太極拳,而我最近也剛好在教授獨創的流體太極,所以我從洪教授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哲學、對生命豐富的關愛以及對生態環境的關心。因此,我們有許多相同的嗜好和想法,雖然最近開始忙碌於選務工作,但是仍相當樂意為洪富峰教授與施雅軒教授的新書寫序,並向讀者推薦這本好書。
謝長廷(前行政院長)
推薦序
「立足臺灣,放眼世界」是我們的自我期許。在今天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各種工具發達,資訊暢流引導了物流和人流。認識世界、掌握全球動態等,已經是不難的事,只要你有心。
兩百多年前的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才開始關心國際事務。魏源(1794-1857)從鴉片戰爭的洗禮中,認識到改革自強的重要性。他也力主開放海運,開拓海洋中國。道光21年(1841),林則徐遣戍新疆,行前將大量寶貴資料和所輯《四洲志》初稿,交付魏源,囑咐他整理成書。這就是中國第一部世界地理百科全書--《海國圖志》。其中包括了世界地圖、地理知識等,使國人史無前例的清楚瞭解人在宇宙的位置、中國在世界的位置;也無可避免的引起了中國地位和中外關係的重估,而其結論則是中國人須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蔣英豪,1998)。《海國圖志》是我國近代第一部系統性介紹世界各國歷史、地理、經濟、政治、文化、軍事諸方面狀況的世界地理大百科。
高雄廣播電台推出「地球脈動」節目,邀請高雄師範大學的洪富峰和施雅軒教授和聽眾一起關心國際新聞中可見的世界各地的人事脈動,那些在人類活動的舞台-大地上,發生的人類百態。這篇文集是訪問的文字稿,為了忠於實況,因此以口語的表述為主,讀起來要用感情。由於取材自國際新聞,又是臺灣人的眼光選取的,因此談論的主題是臺灣人關心的國際事務,能反映和連結上我們關心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各層面;趣味性和學習性都高。
生活地理和理論地理是不同的面向,一般人都需要生活地理知識,至於經過系統化的理論地理,則是地理學者的專業。
本書正是生活地理和理論地理的交叉,綻放著交輝的光芒。
王鑫(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名譽教授)
洪序
地理學關注的課題,以人類的生活空間作為重心,擴及到以全球為範疇的尺度。在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冒險家探險的動力來自強烈的好奇心,到底地平線外或是海洋彼岸有什麼新鮮事物?有什麼珍貴的寶物可以搬回家?不論是和平的貿易買賣或是暴力的搶奪和征服,都促進地表的流動性,包括物質和非物質的各種流動,數百年來,其結果已經貫穿今日人類的生活空間。
地理學家貢獻於地理大發現的神器是地圖,據說克里斯多福‧哥倫布(1450-1506)經過十多年,企圖說服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和法國王室贊助他航向印度之旅不能成功,最後靠著半買半偷,拼湊得來的地圖增強說服力,才在1942年啟航,為西班牙王室「發現」美洲。發現是征服的含蓄說法,卻推促著地理學成為帝國顯學,根據史料記載,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1724-1804)曾經講授46個學期的自然地理學課程,二十一世紀初,英國王室第二順位繼承人也主修地理學,各國中小學的地理課程,也演進為定位自己的國家,同時認識別人的國家,帶著民族色彩的國民教育。
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代之而起的是全球電子脈衝P2P傳輸的資訊,運輸載具C2C運送的貨物,成功將地球時空收斂到每一個人的手機裡,當代與未來世代,人們宅在手機或穿戴裝置裡的時間可能會增長,若結合實境生活空間的主流事件,應有可能找出地球脈動的規律和原則,藉以趨吉避凶。當脈衝越強,國界越模糊,更衝擊地理課程的內涵、工具與教育目標,地理教育和學習的場所不僅限於中小學的教室,於是,施雅軒教授和我商量以廣播和網絡為工具,經洽商獲得高雄廣播電台的合作,嘗試新的地理學教育和學習方式。同時,為了呼應地理學描述地球的學科本質,取名地球脈動。
本書以對話的方式進行,基於地理學研究生活空間的觀念,以一周做為時間單元,篩選六則地球表面主要的脈動事件,提出對話者的識見,期待讀者閱讀之餘,自行裁剪,啟動自我的地理再發現之旅。
本書能夠完成需要感謝幾位在背後支持「地球脈動」廣播節目的朋友,包括高雄市政府新聞局丁允恭局長,以及高雄廣播電台高光海台長、節目組孫鈴組長、主持人于庭,而節目的運作不是僅靠我與施老師就可以完成,幕後的資料收集的第一代企劃小組更是我感謝對象,包括研究所的陳柏鈞、何信甫和大學部的楊紹宏,也期勉第二代的企劃小組,在這個基礎上未來有更佳的表現。
洪富峰(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