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專門一位作者用敘事層次技巧,敘事主題集中,表現了作者的思想與主張。如此性質的一部大著,形式內容兼備,即可視作猶如一部文學著作,展現了《易經》作者文學與思想的深密結合。
游志誠的《易》學結合了學術與實踐、理想與現實生活。這真是一位除了有高遠的理想,又能真切去實踐,更能推廣傳佈大眾,而且載明方法使人易行的《易》學實行者。 ~~賴貴三(《臺灣易學人物誌》)
作者的博學,我個人是十分敬佩的。對《周易》原典,作者也翻得很勤,都是根據卦爻辭原始材料,歸納排比,加以論列。這種有根有據,而非人云亦云的治學方式,我也同樣敬佩。作者的廣學旁參,通今博古,作者的想像豐富,具創造力,是很值得肯定的。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
作者簡介:
游志誠
祖籍福建南靖,出生於南投縣鹿谷鄉,中文博士,研《易》四十餘年,一九八三年首刊《周易之文學觀》,專研卦爻辭文學主題,九○年代又刊行《縱情運命的智慧》與《少年易經》兩書,普及易學。近年結合出土文獻、觀念史、文學敘事與主題學、文學批評,間參易學舊解,旁通象數、數術,建構《周易》綜合學研究策略,刊行《周易卦爻辭文學主題解祕》此書,作為本書《易經原本原解》的考證基礎。現任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所專任教授。
章節試閱
〈乾〉卦
〈乾〉卦要解
〈乾〉卦描寫乾龍由下而上躍飛的過程,以及透過龍意象產生的暗示與聯想,將龍、君子,與大人三位合成一體,以龍形為本體,卻以「龍德」為功用,極盡描寫乾龍形象的體用合一之內涵。
〈乾〉卦卦辭直接讚美此三位一體合一的發揮作用是:天地間一切事物的創生始源(元),順著天德發展必亨通,善用天德必有利,且要遵守天道正路,做為君子終生目標。
初九:敘事潛伏的龍,靜止著,暗示此刻正處於不可有大作為的時機。
九二:敘事龍已出現在大地上,是吉利的象徵,將之類比聯想,暗示會有幫助自己的大人出現。
九三:特別是做為君子的修養,要時刻學習大自然生生不息,運行循環的創生力,即使到了傍晚,猶要警惕不懈,體悟自強不息的天道,必然會沒有過錯。
九四:因為大自然變化不息,龍有時也是出沒不定,譬如這一刻又潛伏在深淵中,由此聯想到無事最好,不致於有錯。
九五:但是龍終究期待牠上飛沖天,顯揚光彩,可類比幫助自己的大人必會出現,才能得到最有利的協助與施展。
上九:當然,龍飛太高也不行,聯想到僅僅仗勢大人高位,就趾高氣揚,必然會後悔。
用九:所以,綜合龍意象的暗示,君子領悟天道變化不息,天德大公無私,啟示體用並進,諸事必然得吉。
〈坤〉卦要解
〈坤〉卦主題描寫君子行走在大地之上,由大地的形貌聯想大地內涵的德性,類比〈乾〉卦三位一體的象徵,將母馬、君子,與王臣三位綜合一體,指示要學習大地寬厚柔軟的內在特性,廣結天下四方同類朋友,堅守正道,順天道而行事,立邦建國。
〈坤〉卦卦辭比照〈乾〉卦有元、亨、利、貞四德兼具的圓滿,並加以讚美,但特別突出「母馬」意象取代〈乾〉卦的天龍。因為大地之上,最適合母馬馳騁奔逐,但是也最擔心母馬迷失了方向。暗示君子往立邦建國的大路前進,也有可能稍一不慎,就會迷失走錯。以周人的角度而言,暗示君子只有決心向南北方岐山之地,才是周王先祖的基業所在,那裏才會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不慎地走錯向敵人殷商所在的東北方,必然是大凶。
初六:首先看一看大地的景象,也是按照天道自然順利的變化發展,例如踩在寒霜之地,必知不久就要大寒結冰了。
六二:再放眼瞭望大地吧!直直望去不盡,四周廣大寬闊,蘊含厚實堅硬的生機,只要有心開墾耕耘,沒有不會獲得大地內藏無盡的利益。
六三:君子啊!要學習大地這種內含光輝、順從天道而堅守正理的德性,應用它去追隨賢明的君王,即使沒有完成大功業,至少可以有始有終,有個好結果。
六四:如果用一個封口的囊袋類比形容大地飽滿的內涵,它雖然封閉不出氣,至少袋子看起來也是飽滿的。這樣就暗示君子要學習像大地一樣默默順守正道,即使得不到美名讚頌,至少也不會出差錯。
六五:且欣賞大地的色彩之美,看那黃滾滾的土地,象徵多麼吉祥。君子可以由此聯想內心充實,堅守正道的自然之樂。
上六:如果不好好堅守大地順行天道、內含天德這種天地和諧的道理,到處矛盾衝突,天地不相容,就必然會發生征戰了。
用六:所以,總結〈坤〉卦的德性,就是堅守正道,順天而生,才能發揮天地相配的最大功效。
〈乾〉卦
〈乾〉卦要解
〈乾〉卦描寫乾龍由下而上躍飛的過程,以及透過龍意象產生的暗示與聯想,將龍、君子,與大人三位合成一體,以龍形為本體,卻以「龍德」為功用,極盡描寫乾龍形象的體用合一之內涵。
〈乾〉卦卦辭直接讚美此三位一體合一的發揮作用是:天地間一切事物的創生始源(元),順著天德發展必亨通,善用天德必有利,且要遵守天道正路,做為君子終生目標。
初九:敘事潛伏的龍,靜止著,暗示此刻正處於不可有大作為的時機。
九二:敘事龍已出現在大地上,是吉利的象徵,將之類比聯想,暗示會有幫助自己的大人出...
推薦序
導論
本書用全新的角度解讀《易經》,懇請讀者首先建立三點易學的基礎認識,分別是:
第一《周易》每一卦大多是有一個「中心」內容,不是雜湊的。用今人文學理論來説,就是《周易》每一卦大多有「主題」。
第二不但有主題,每一卦六爻的內容也是「按先後層次排列的」,這一觀點再次申明《周易》卦爻辭不是雜湊而成,而是經過精心編排,叙事有層次順序,簡言之,《周易》卦爻辭有高妙的寫作技巧。
第三尤其重要的是,《周易》卦爻辭凡是不屬於「占斷詞」的部份,反而方是具備了《周易》作者的思想、主張,更是瞭解《周易》作者義理概念、人生道理、政治主張的重要依據。證明《周易》經文卦爻辭不只是「占筮」,還內涵思想哲學,《周易》不能只當作占卜看。
經由以上三點理解,可以總括為:《周易》是專門一位作者用敘事層次技巧,叙事主題集中,表現了作者的思想與主張。如此性質的一部大著,形式內容兼備,即可視作猶如一部文學創作,展現了《周易》作者文學與思想的深密結合。
根據以上的說法,本書在《周易》卦爻辭經文字辭訓詁方面,舊解可取則取,主要根據《經典釋文》、《周易集解》、《周易折中》、《周易學說》等。新的訓詁,則據出土文獻與甲金文,例如帛易、上博簡考證新說,有符合每卦中心「主題」的新訓詁,也多加採用,參考屈萬里《讀易三種》此書尤多。但是不論新解舊說,都必須適合《周易》經文六十四卦每一卦自主的「中心主題」相應的注解分析,才加以引述,凡是立意新穎,訓詁再多詳細,卻不能與該卦主題上下文義配合,也只好暫捨不用。
至於所謂每一卦的中心主題,就是指由卦畫、卦名標題,與卦辭意思,以及六爻爻辭全部的涵義,整體一貫,組合而成有系統的每一卦內容。這個整體內容,包括卦爻辭的叙事與占斷詞的連繫,不是字詞支離孤立,也不是沒有相干的叙事。所以,本書據每一卦這種性質的「中心主題」為分析解釋的對象,以《周易》經文為主,但遇到十翼傳文的說法有些可以助解這種主題之時,也酌加引述演說,如此作法並不因此而混淆了經文與傳文不同一物的基本原則。
然而本書第三項最重要的寫作原則,就是用「文學」角度重新解讀《周易》。這種文學易經的解釋,也是整體的、系統的、更是全面性的解法。再新的《周易》詞語訓詁,再奇的《周易》經文新說,最終裁判的標準,還是取決於文學主題的解釋。既然是文學《周易》解讀,就不再只有「實事求是」的講法,改而講究由事喻意,更為注重經文的「言外之意」。
既然是文學讀法,當然就不會僅僅滿足於字義語詞的訓詁,反而會更加注意訓詁背後的意象象徵,及其更深刻的影射暗示內涵。
總之,本書把握文學系統結構的《周易》新解讀,完全相信《周易》作者有自家一定的思想主張,能夠善用高超的文學手法多元繁複且有系統創作這部《周易》經典。
導論
本書用全新的角度解讀《易經》,懇請讀者首先建立三點易學的基礎認識,分別是:
第一《周易》每一卦大多是有一個「中心」內容,不是雜湊的。用今人文學理論來説,就是《周易》每一卦大多有「主題」。
第二不但有主題,每一卦六爻的內容也是「按先後層次排列的」,這一觀點再次申明《周易》卦爻辭不是雜湊而成,而是經過精心編排,叙事有層次順序,簡言之,《周易》卦爻辭有高妙的寫作技巧。
第三尤其重要的是,《周易》卦爻辭凡是不屬於「占斷詞」的部份,反而方是具備了《周易》作者的思想、主張,更是瞭解《周易》作者義理概念、...
作者序
關於《易經》原本的首要認識就是「經」與「傳」要分辨清楚。「經」指卦爻辭,「傳」就是十翼。經與傳的時間相隔大約已有五百年。「經」之後的五百年期間,應該還有很多解易之作,可惜大都已亡佚,《易經》今本的「傳」算是最齊全有系統的了。但是絕不可把它當作唯一的解釋,當然,反過來看,也不能完全不理會它。
而所謂的《易經》原本原解,就是以「卦爻辭」經文為原本,以「卦爻辭」主題解釋為「原解」。所以,本書《易經》的版本安排,即根據原本的概念排版,六十四卦每一卦以三列排版,最上列第一格即卦爻辭經文,第二列與第三列即十翼傳文,須知第一列與第二列之間已相差至少五百年。本書的解釋就專注在第一列經文的原本做出原解,這是讀者閱讀本書的第一個首要「原本原解」之認識。
再次要確立易經原本是指《易經》每一卦的卦名標題就是這一卦的「主題」意思,《易經》每一卦的卦辭,以及第一卦六爻爻辭都是環繞這一「主題」,進行「箭垛式」或「輻射式」的叙事,每一卦必然都是有一個集中主題。
想想看,六十四卦只有卦畫爻位,沒有卦爻辭,單看卦畫爻位是不能看出這一卦的主題意思。所以,《易經》作者必然要在卦爻之下「繫辭焉以盡情偽」,表明了卦爻辭才能看盡每一卦的主題。因為,〈繫辭下〉云:「聖人之情見乎辭。」這一句表示《周易》作者把一切的情志情感都寄託在卦爻辭之中。因此,首要確認《易經》六十四卦卦名標題不只代表《易經》有六十四個主題,同時,也要承認這六十四個主題必然是個個首尾統一的敘事結構,最後,全書是一個完整系統。
另外,要注意當前易學有一種很普遍的誤解,一口咬定易經就只是占卜,卻不能看到易經占卜只是「表象」而已。其實,易經作者真正的寫作意圖(intension)則是要藉由「占卜」的外衣傳達哲學義理內涵。否則的話,看到〈大有〉卦辭「元亨」,就說成是「占到此卦,極好,最為順利」,這樣講根本違背了〈大有〉卦其它六爻爻辭的意思,因為六爻爻辭不斷提醒讀者要小心應付艱難,要提防小人干擾,要警惕自己不可盲目躁進,更要用內心真誠敬天畏天,這些都做到了,總算可以「无咎」,或許還能得到上天保佑。〈大有〉卦六爻每一爻每一句都在耳提面命,時刻小心,怎麼能說占到這一卦〈大有〉一定是極好極順利呢!
硬要照易經只是占卜那樣講,則〈大壯〉卦單看卦名標題知道必指成長壯大,一定是好事。所以,〈大壯〉卦辭利貞,就被解成是「有利於占卜」、或者「得此卦者利于所問的事情」。殊不知貞字不能講成占卜,當作「正定」或「持正守固」之意,貞字要承認《周易》作者已有「言外之意」,暗示人生碰到機緣好,有大作為的時候,就要更加小心謹慎,更有誠心守正,才能保住大位,〈大壯〉卦的本義在此,絕對不是直接告訴你占到這一卦萬事就一定亨通順利,這只有細看〈大壯〉六爻爻辭全都不是描寫什麼「有利」的事情,即可得到證明。
試看〈大壯〉六爻叙事,初九爻就先說「征凶」,九三爻叙事「羝羊觸藩」,九四爻則寫「壯于大輿之輹」意謂牛車承載太過重了,到了六五爻就用「喪羊于易」歷史典故做警惕,最後上六爻變成「不能退不能遂」,講白了就是「進退不得」,請問〈大壯〉卦以上像這樣爻辭的叙事內容有那一爻是順利的、極好的?根本都是「不利于占卜」的。由此可見,《周易》不能只當做占卜之書。《周易》作者如果只是為了占卜,他大可直接寫甲骨文,用卜箸,更可以參用古代很多的雜占,皆可達到占卜目的,他實在不必如此獨造經營,費心考究寫成這樣方智圓神兼備,原始要終有系統的一部千古大著作了。
回憶這輩子自從少年時代讀易開始,似懂非懂,及至大學畢業後,進入研究所,才真正立志學易,開始「少年易經」的參悟,一方面,在吸收前賢義理、象數、數術舊解的基礎上,改用「文學」角度傾心學術研究《易經》,一九八三年,完成台灣第一本「文學易經」碩論,書名《周易的文學觀》,後來又根據這樣的研究心得,為了普及這種文學易經讀法,推廣到初學者,又寫了《少年易經》與《縱情運命的智慧》兩書。這時候,我已中文博士畢業,且為人師,在大學講授易經,且為人父,為山哥山弟說易,更為人夫,與內子同參易道。
以上的易學歷程可總括之曰:習易。
而何其天命際運之會者,我真正用易、解易、悟易竟然是在「結髮為夫妻」之後,暗寓著有天地然後有夫婦的易之人生。
沒想到,內子先是個愛易之人,繼而相識永結,閒居對坐,口不離易,品茗對談,且亦時時證易,一本《易經》遂成為「柴米油鹽」之餘最常見的話題。因此,我常戲稱結褵之後,才是我真正「參周易」的開始。
尤其今歲適逢金猴之吉,同庚併進耳順之年,想到這一生雙雙共研易道,無非是學一個「乾易坤簡」之理,參一個「乾天坤地」之妙,乃益加堅信生生不息之易,知道一切的「情偽」當留下一些點滴見證。於是,決意將往來同參易道這個見證成果結集成這本小冊子,還原易經「原本原解」的概念,寄望在浩瀚無邊的易學大海之中,獻曝瓶管愚解,並標心於萬古,寄懷於千載,銘誌兩人同心卅載之金志,謹為之序。
關於《易經》原本的首要認識就是「經」與「傳」要分辨清楚。「經」指卦爻辭,「傳」就是十翼。經與傳的時間相隔大約已有五百年。「經」之後的五百年期間,應該還有很多解易之作,可惜大都已亡佚,《易經》今本的「傳」算是最齊全有系統的了。但是絕不可把它當作唯一的解釋,當然,反過來看,也不能完全不理會它。
而所謂的《易經》原本原解,就是以「卦爻辭」經文為原本,以「卦爻辭」主題解釋為「原解」。所以,本書《易經》的版本安排,即根據原本的概念排版,六十四卦每一卦以三列排版,最上列第一格即卦爻辭經文,第二列與第三...
目錄
序
導論
凡例
《上經》
1.乾
2.坤
3.屯
4.蒙
5.需
6.訟
7.師
8.比
9.小蓄
10.履
11.泰
12.否
13.同人
14.大有
15.謙
16.豫
17.隨
18.蠱
19.臨
20.觀
21.噬嗑
22.賁
23.剝
24.復
25.无妄
26.大蓄
27.頤
28.大過
29.坎
30.離
《下經》
31.咸
32.恆
33.遯
34.大壯
35.晉
36.明夷
37.家人
38.睽
39.蹇
40.解
41.損
42.益
43.夬
44.姤
45.萃
46.升
47.困
48.井
49.革
50.鼎
51.震
52.艮
53.漸
54.歸妹
55.豐
56.旅
57.巽
58.兌
59.渙
60.節
61.中孚
62.小過
63.既濟
64.未濟
文言傳
繫辭傳上
繫辭傳下
說卦傳
序卦傳
雜卦傳
參考書目
序
導論
凡例
《上經》
1.乾
2.坤
3.屯
4.蒙
5.需
6.訟
7.師
8.比
9.小蓄
10.履
11.泰
12.否
13.同人
14.大有
15.謙
16.豫
17.隨
18.蠱
19.臨
20.觀
21.噬嗑
22.賁
23.剝
24.復
25.无妄
26.大蓄
27.頤
28.大過
29.坎
30.離
《下經》
31.咸
32.恆
33.遯
34.大壯
35.晉
36.明夷
37.家人
38.睽
39.蹇
40.解
41.損
42.益
43.夬
44.姤
45.萃
46.升
47.困
48.井
49.革
50.鼎
51.震
52.艮
53.漸
54.歸妹
55.豐
56.旅
57.巽
58.兌
59.渙
60.節
61.中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