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生活裡處處是散文
我曾經為《國語日報》寫過一個小專欄,名稱叫「分享」。
那是一個小小的散文專欄,每月一篇,每篇五百字。
這件事看起來並不難,因為每逢交稿的日子快到了,主編就會告訴我該安排時間寫稿了。我只要按時寫作,把稿子交出去,就不會耽誤事情。可是日子久了,寫過幾篇以後,問題開始出現——那就是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東西可以寫。記憶最鮮明的幾件事情都已寫過,一下子全寫完了,好像再也找不出值得寫的材料。我開始思索這個問題。
找到的答案是:要多多品味生活。自己經歷過的生活,只要加以品味,就會產生意義和趣味,那就是我的寫作材料。因此,我的散文題材應該向「生活」裡去找,那裡面有用不完的寶藏,任我取用。只要我經歷過,只要我「生活」著,就會有東西可寫。我真應該把這種寫不完的散文,叫做「生活散文」才對。
另外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我怎樣安排寫作時間。當年我的辦公室在報社的五樓,每天下班以後,整個五樓幾乎是空的,只剩我一個人。那個時候,離我吃晚餐的時間還早。因為是下班時間,所以也不會有電話打擾。四周非常寂靜,使我有「這個時間屬於我」的美好感覺。因為感受不到時間的壓力,我的心情變得十分平和寧靜,很適宜用來思考,特別是用來思考我要寫什麼。在那樣可愛的寧靜環境裡,心情又是那麼自在,思考這樣的問題是不難的。我很快就能找到我的寫作題材,開始展紙動筆。環境的寧靜和內心的寧靜,完成一次美妙的結合。我真想說,沒有寧靜的環境就不會有這些散文,沒有自在的心情也不會有這些散文。
我寫的這些散文,一共有三十五篇。編輯成書,經歷過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主編邀請十位文友為我的每篇短文寫「引讀」,把自己的閱讀心得,寫出來分享大家。當時打算以原有的專欄名稱做為書名,也叫《分享》。
第二個階段是內容不變,但是書名改為《林良的散文》。
第三個階段是《林良的散文》的增訂本。除了原有的《林良的散文》三十五篇及「引讀」以外,又加入了我的另一系列散文二十篇,以「我的人生態度」為篇名,成為這本書的新增單元。
由《分享》到《林良的散文》,再由《林良的散文》到這本新書,恰好經歷了三個階段。
——二○一四年八月在臺北
文/林良
推薦序
享受「分享」
林良先生很喜歡和別人「分享」,跟他相處越久享受得越多。我們分享他的人生體驗、他的生活智慧、他讀的書中精華,還有他最可貴的童心。而且他喜歡用講故事的形式來說,常常我們這些在聽的大人都會忍不住開懷笑了起來。
聽林先生用獨特但絕對字正腔圓的聲調說「故事」時,心情會平和寧靜,越來越愉快,並且有一種魅力讓人喜歡聽下去。同樣的,林先生的文字也有這種力量。成年人喜歡讀他的散文,孩子喜歡讀他的兒童故事,所以寫散文的「子敏」有很多成年書迷,而寫故事的「林良爺爺」有很多孩童書迷。我看過不只一次孩子們興奮的圍著林爺爺,要他簽名。
這次林良爺爺為孩子們寫散文,和孩子們分享他的童年生活。我是在久雨初晴的晚春下午,坐在爬滿「爬山虎」的窗前把《分享》這本書讀完的。心情正是「平和寧靜,越來越愉快」,好久好久在繁忙的生活中沒有這種心情了。我發現像我這麼老的讀者,也能很有興味的讀完這本書,或許我還有童心吧,才能享受讀這本書的快樂。
林良爺爺的童年當然和現代孩子不一樣,但卻有更多的大自然,更多的「人味兒」,更加豐富溫暖。就是寫他成年以後的生活,讀來也充滿這種感覺,那是他用同樣的「心眼」來看這世界,看人生吧。這顆「心眼」要像高山頂上的「天池」一樣,不受汙染,長保明淨、清澈。或者是有極好的「淨化系統」,能把人世的汙染過濾得乾乾淨淨,長保明淨、清澈。而在今天有幾人能夠呢?
很多父母親擔心孩子們在這五光十色的現代社會裡迷失,常常會給他們一些訓誨,或是買一些對孩子們能潛移默化的書給他們讀。相信林良先生的書已經在很多人家的書架上占了重要的地位,不過我還是忍不住要告訴大朋友和小朋友,我真的很喜歡這本《分享》。書裡面絕不訓話,也不「諄諄教誨」,但是請用心細讀,請慢慢品味,體會出屬於你自己的心得。如果更用心的讀,就能讀出林良先生那非常特別的,深深藏著的幽默,然後你會微笑起來。
窗外的夕陽快要掉到山外去了,我準備找一個落雨的下午,再讀這本《分享》,體會林良先生說的:「我認為雨是來考驗人的,考驗一個人能不能時常保持一顆快樂的心。」
這不是序,是一個讀者的「讀後感」。
文 / 樂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