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原本的學習專業為中國古典詩歌研究,唯自2005年至美國Whitman College任教中文,2007年又有幸獲聘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始成立的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即今華語文教學系)任教,自此遂轉入對外華語教學之研究領域。系上全收國際學生,課堂上的跨文化溝通,總是眾聲喧嘩,異彩紛呈,為我激湧豐沛的教學與研究動力。
本書為五年來耕耘對外華語文教學領域的成果代表,主要透過「生活文化」、「古典詩歌」、「寓言故事」等三種專門文化課的教學實驗,研究以跨文化溝通與第二文化習得為目標的華語文化教學方法,並體現視訊、多媒體、教室等三種學習場域的優勢特色,全書要點簡摘如下。
當代外語學習最重要的目的,在於以外語作為跨文化溝通的利器,因而第二語言習得必須伴隨第二文化習得,方可成就。經檢視海內外14所大學華語文化課程的設置,發現各國大學對文學類課程——特別是古典文學頗為重視,而有助於跨文化溝通的生活類文化課則尚待發展。再者,目前文化專門課的教學,仍以傳統講授式的知識分析為多,少有關於知識應用的能力訓練。本書因而以跨文化溝通與第二文化習得為目標,發展以能力應用為導向,兼顧文化各層面內涵,並發揮各種學習場域特點的華語文化教學方法。
本書以「生活文化」、「寓言故事」、「古典詩歌」等三種專門文化課為研究範疇,意在周全觀照文化的多元層面意涵,且其學習內容不僅有助於跨文化溝通與第二文化習得,亦均布於華語各級程度,既兼融古典與現代文化、文學與非文學,亦兼攝白話與文言、口語與書面語體等,因而具有華語文化教學的代表性。
為突顯當前語言學習兼用線上與教室環境的普及趨勢,本書以視訊、多媒體、教室等三種學習場域為研究框架,針對其各自的條件優勢,發展能彰顯場域特色的華語文化教學方法。在視訊方面,由於具有即時同步且面對面溝通的條件優勢,適於作為模擬跨文化生活溝通的過渡場域,因而以之發展華語基礎級的「生活文化」教學方法。在多媒體方面,由於具有圖、文、音、像並茂的條件優勢,適於作為第二文化的濡化場域,因而發展華語高級至流利級的「古典詩歌」教學。在教室方面,由於具有即時真切互動的條件優勢,適於作為合作應用與觀點分享的小組互動場域,因而發展華語進階級的「寓言故事」教學。以上三篇在書中之排序,以數位環境的視訊與多媒體為先,傳統教室環境在後,意在突顯當代線上學習的現實需求與研究價值。
全書共計八章,第一章緒論,說明全書之研究背景、能力目標、研究範疇、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正文主幹則分為視訊篇「生活文化」、多媒體篇「古典詩歌」,與教室篇「寓言故事」等三篇,各篇章之成果要點如下:
視訊篇「生活文化」教學,分為教學活動、口語糾誤,與線上協同學習等三章主題。第二章探論適於視訊與跨文化溝通的活動方法,該章研擬的活動設計原則,發展成100個視訊活動之後,依功能性質可分為「情境扮演」與「提問討論」兩大類型。經由試教實驗,實施了問卷調查、前後測驗,與側錄檔逐字稿語料分析,發現「情境扮演」的學習者滿意度、學習成效、文化詞彙使用率,與活動進行順暢度,皆顯著不如「提問討論」。繼而透過側錄檔觀察與師生訪談,探討「情境扮演」成效不如預期的原因,並提出具體改善之道,包括以「情境扮演」內容融入「提問討論」形式,及視覺化情境輔助融入角色等。第三章探究視訊跨文化溝通語境的糾誤策略,經試教側錄檔的語料編碼分析,發現學生的口語偏誤以詞彙、語法、語音最多;教師在糾正這三類偏誤時,採用的糾誤方法以「正確重述法」最多;就總體糾誤而言,亦以「正確重述法」使用最多;若論糾誤成效,則以「知識解說法」與「正確重述法」最佳。文末據此與英語課堂糾誤研究的結果進行了比較,並提出視訊跨文化溝通的口語糾誤策略。第四章建置協同式學習平台以輔助視訊教學,所採用的線上協同學習方式,如共同學習、團隊輔助個別化、複合式教學、強化合作關係等,有助於形成線上學習社群,合作追求目標;平台所提供影音圖文形式的跨文化體驗分享機制,既豐富了視訊溝通話題,亦激勵了分享動機;而視覺化的生活情境材料,如文化對比漫畫與多媒體內容等,則有助於解決視訊討論時情境想像與角色模擬的困難,並深化學習者對文化要點的理解。
多媒體篇「古典詩歌」教學,分為教學方法與多媒體內容研發等兩章主題。第五章闡釋中國詩歌的認知歷程,並因之提出多媒體直觀情境教學法,以輔助對外華語詩歌教學。中國詩歌的創作觀與鑑賞觀皆以「意在言外」與「情景交融」為傳統特色,讀者因而須經歷「依詩思境」而後「即境悟情」的詩歌認知歷程,方得以體悟詩中蘊藉之情志。對於欠缺華語文化認知「圖式」的二語學生而言,「依詩思境」有其困難,「即境悟情」亦乏理路;加之以古典詩歌的文言字詞,使二語學生更須克服由字至詞、由句至篇的詮解困境。基於以上兩方面的需求,以多媒體情境動畫直觀詩歌情境,遂成為二語學生體悟詩歌情境,並濡化於第二文化思維的理想方法。第六章說明詩歌多媒體學習內容的研發方法,以多媒體組織的圖、文、音、像等素材,由視覺與聽覺雙重感官同步接收,再加上互動式的操作,正符合人類感官最有效率的訊息記憶模式。學習平台經試教實驗後所做的「重要度—滿意度」分析,證明多媒體內容確能發揮「一圖勝千文」的學習成效,使學生易於掌握詩歌句意與詩旨,順利跨越「依詩思境」的困難,而達成「即境悟情」的詩歌認知目標。
教室篇「寓言詩歌」教學,探究不同於傳統閱讀技能導向,而以跨文化溝通為目標的寓言教學模式,並透過小組活動,充份發揮傳統教室利於面對面真切溝通的場域優勢。第七章以德懷術研究方法而發展成的教學模式,包括篇章內容、課堂活動、作業任務等三構面。其篇章選擇,強調華人重要文化思想、經典成語、詼諧幽默,且貼近學生生活。其課堂活動,強調小組討論以開掘寓意,並應用寓意以詮釋自我人生與國家現象,終則比較華人與母語文化的價值觀念。其作業任務,亦以小組合作為原則,模擬不同場合與對象的說故事錄音、寓意與成語的生活應用、跨文化觀點的寓言創作與演出等。以上模式經試教實驗後,以跨文化情境問題施的結果證明確實有助於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
本書以實證研究為特色,在量化分析方面,主要以實驗研究法驗證各章教學方法的學習成效,亦利用問卷調查法掌握學習者滿意度;在質性分析方面,主要針對視訊試教的語料逐字稿,以內容分析法進行編碼分析,亦利用訪談調查法蒐集師生意見,以深化對量化數據的詮釋,並作為教學改善的依據。經此實證方法驗證的文化教學方法,有助於教師精準利用各種學習場域的優勢特點,發展以文化應用能力為導向的專門文化課程教學,使學生在習得華語的同時亦習得文化,並具備跨文化溝通能力,而得以與華語母語者進行成功的跨語言與跨文化溝通。
篇章中有關生活文化、詩歌學習平台系統的研發與建置,以及詩歌、寓言的多媒體學習內容製作,均感謝臺中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王兆華老師及其研究生助理賴俊傑、廖本元等,長期提供專業技術支援,本書有關平台系統與情境動畫等圖表,亦皆由其專為本書所製。在研究經費方面,感謝國科會與教育部頂大計畫之補助,本書各篇章分屬以下研究案之執行成果:「結合線上自學與視訊會談之混合式華語教學法、學習活動與測驗研究」(NSC 100-2631-S-003 -009; NSC 101-2631-S-003-007-)、「以提升跨文化能力為導向之華語古典詩文線上學習內容」(頂大計畫)、「華語文化視訊教學之教學方法與課堂活動設計研究」(NSC 99-2631-S-003-006-; NSC 98-2631-S-003-010-)、「對外華語視訊教學之文化教學策略與活動設計研究」(NSC 96-2524-S-003-003-)、「電腦視覺化模擬情境於對外華語文教學之應用研究─以古詩教學為例」(NSC 96-2411-H-003-053-)等。
本書之完成,由衷感謝多位師長與同仁長期以來的指導與切磋,特別是信世昌老師,在同步視訊方面對我的深遠啟發,以及在我擔任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主任期間的無私協助,使我得以順利融入原本陌生的學術領域;如今本書得以寫成並出版,尤承蒙其鼓勵與指導,並於百忙之中撥冗為本書寫序,謹此敬致十二萬分之謝忱。此外,亦感謝魏淑珠老師在我任教Whitman College期間所示範的互動式與啟發式教學風格,使我受用無窮。另亦感謝華語文教學系暨研究所的鄭錦詮院士、葉德明老師、曾金金主任、陳振宇老師、陳俊光老師、謝佳玲老師、蕭惠貞老師、徐東伯老師等的指導與提點,尤其是大學部(原國華系)同仁,包括陳懷萱老師、杜昭玫老師、王晴薇老師、孫懿芬老師、李育娟老師、陳寅清老師、曾怡華老師、黃琡華老師等,在教學、研究與系務推展上,長期與我切磋相長,我永遠感激。
最後,謹以此書獻給我摯愛的家人。感謝先父朱維煥先生,其學術與為人皆勤懇自持,為我樹立了人生典範,他雖已辭世多年,但在我們的心裡始終鮮活如昔。感謝母親李敏女士,是我所知天地間最為慈善親和的長者。感謝外子王兆華,相識近三十年來對我始終支持,若非其鼓勵與協助,我將無法完成當年的博士學位與至今的所有研究,更無法帶著兩個孩子遠赴北京大學與美國從事研究與教學。感謝親愛的兒女王序、王辰,自幼至今不得不包容媽媽總是長時間埋首案頭,願他們一生充實愉悅。
回顧本書各主題自發想以迄發表,歷程甘苦堪值回味,但願對此領域略有貢獻。唯因研究能力仍待精進,本書內容難免疏漏,尚祈學者方家不吝指正為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