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珊瑚礁是海洋中的熱帶森林,具有高度生產力與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及完整的生態系,能提供多樣的海洋生物棲息、成長及繁衍的環境,並提供初級生產力、海岸保護、生物碳匯等生態系服務等功能,甚至能提供海洋休閒觀光等經濟價值,卻容易受人為因素及環境變遷而破壞、消失,至於全球海域因過度捕撈、汙染及棲地破壞等原因,早已造成海洋資源的枯竭的現象,以海洋教育為任務的海科館更是刻不容緩的積極推展以珊瑚保育為主軸的海洋教育活動。針織珊瑚計畫從2016年開始到2018年到台灣各地學校及社區進行推廣活動,參加的學校及社區志工透過一針一線,織起大家保護珊瑚礁生態系的共同心願,所共同勾織創作的藝術品在成果展展出,傳遞海洋保育的概念,搏得不少民眾的讚賞。
本書特別將這三年的針織珊瑚教育推廣成果及經驗轉化成圖文專刊,分成三個層面:從基本的認識珊瑚、到環境藝術的表現及手作針織珊瑚技法,希望不只作為各單位規劃珊瑚保育活動之參考資料及教材,另外喜歡動手做而且對珊瑚生態及海洋生物勾織有興趣的人,都可以藉此書得到有用的資訊,也讓更多人與海科館一同逐步實踐「知海、親海、愛海、與永續海洋」的目標。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館長 吳俊仁
序二
海科館辦活動最常出現的人,就是本來就熱愛海洋的民眾,如何突破同溫層,吸引原來沒有興趣的民眾來參加,對每一個社教館所都是挑戰。剛好看到在美國有「針織珊瑚」的報導,以數學為出發,讓勾毛線的婦女們注意到珊瑚保育,真的是一個很奇妙的組合。但是我一直認為環境教育與「針織珊瑚」才是更佳的組合。
很巧英國環境教育藝術家Sue Bamford在浮球上用毛線編織珊瑚,喚起我一直想要推「針織珊瑚」的想法,兩人一拍即合,隔年剛好Sue沒有特別的計畫,但是當時館內並沒有計畫可支援,所以兩人約定好Sue自籌旅費來台灣,我負責找材料經費。向館長報告時,館長只交代一句:「要做就至少要執行三年,做出成效。」當下是有壓力的,但是以環境教育為本的「針織珊瑚」計畫,就在極節儉的經費規模開始了。還好很幸運的第二年、第三年申請到環保署的計畫挹注,使本計畫能更有規模及系統地到全台各地去推廣。
海科館的「針織珊瑚」讓勾毛線的活動再次在校園、社區恢復,配合到海科館實地參觀珊瑚復育養殖現場,回到學校的師生創作的靈感更多,想要大眾知道珊瑚有難的心也更殷切,所以做出來的作品又更加的感動人。到了第三年,不只海科館織女隊的針織海洋生物功力已經達到專業級水準,各個學校及社區參加成果展的作品也是令人驚艷,成果展讓遊客驚覺,原來在海洋裡、珊瑚礁裡發生這麼多的問題,需要大家來關心;另外讓遊客大開眼界的是「針織」竟然可以有這麼多的變化。
推動的這三年,發覺男生與女生的作品是不分軒輊的,看到社區、老師及學生的正面回饋,心裡是滿滿的感動。本計畫的成果不只是環境教育,也是海洋教育、藝術教育、國際教育、性平教育及合作學習,過程中的舒壓效果,只有參與過的人才能深切體會。感謝Sue、乃正、淑菁三位主要計畫執行人,佈展藝術指導宏維,海科館織女淑惠、桂涵、麗娜、玉琴、玉英、招芬、春英、麗鳳、翠萍、淑真的辛勞,彬如、映伶、建華、淑娘、翠珠、桂伎、Brain、俊吉、世寬、正良的一旁協助,尤其是淑菁是織女隊的工頭加導遊,讓大家一邊工作一邊吃喝,日子充實而有趣。還有基隆藝術輔導團的杏蓉老師及愷翎老師協助參與學校的招募。當然沒忘記各地學校及社區的熱情招待,真的超感謝大家的!
用藝術來關心環境議題是人人可以參與的活動,藉由此書邀請您一起拿起針線來關心珊瑚礁、關心海洋。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組主任 陳麗淑